本帖最后由 迪拜理查哥 于 2021-12-29 02:10 编辑
事情还得从我的一位烧友朋友说起,姑且称呼他为R吧。R是一位对生活品质要求颇高的成功人士,我和他结识便是自他来店里试听。R对摄影研究颇深,对Hi-Fi则处于一个相对入门的阶段。在经过了长时间的试听和多日的交流之后,R一口气入了好几万元的器材,从小尾巴到桌面一体机,从私模耳塞到开放式大耳,按照他的意思,便是“多入几台,一次性涵盖几乎所有的使用场景和体验,省得折腾”。最近,R似乎对封闭式大耳产生了兴趣,理由是“冬天了,开放式漏风,不得行”,当然,封闭式大耳,也是R所追求的Hi-Fi道路上,绕不开的一环。可店里寥寥几台封闭,始终不能让R满意,眼瞅着R越听封闭越自闭,我便厚着脸皮找到Dan Clark Audio的国代泽森,道明缘由,欲借走他家今年刚出的旗舰封闭式大耳。没想到泽森的两位大佬爽快地借出了样机,让我借着R的光,也有了蹭听的机会。
说来惭愧,我测听Hi-Fi大耳,不像一些大佬不屑于将大耳上砖,因为这样既不够HiFi,更不够Hi-End,要是上了小尾巴,那更是一种原罪。在这我先跪三秒钟,因为我真的大逆不道地拾起了小尾巴,开始了对本文要聊的主角—Dan Clark Stealth的测听。
我始终相信,优秀的大耳,在推力相对羸弱的设备上,是至少能被推出一个健康的声音骨架,且能被感知声音完成度高低,无需更高阶的设备来大幅修正其可闻缺陷的。然而Stealth在我更换了大量前端的试听过程中,却是最能使我产生矛盾感的一台耳机。
相信对于很多更换不同前端来试听一台耳机的朋友来说,遇到“前端等级越高,耳机上限越大”是常有的事。对于我来说也是如此,一副耳机,一定有着它的上限和下限,在以往测听的过程中,我经常能碰到一些在小尾巴上开声不算讨喜,随着前端升级,其优点不断被放大缺点不断被修补的耳机。而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小马拉大车开声不讨喜的耳机,在前端水准不断被提高的过程里,于其中的某个节点,往往会被探知到它的上限,再往上磊,无非是动态更饱满一些,结像更精致一些,聊胜于无。可对于Stealth的测听,却让我闻到了另一番光景。
照例,我从小尾巴直推开始试听Stealth,接着循序渐进地升级前端器材:
小尾巴:乐彼W2,乐图S2,凯音RU6; 便携播放器:乐图墨菊,SP2000T,山灵M9(事实上一共用了八九台砖头轮番上阵); 便携耳放/解码耳放:凯音C9,Fetsoar F1,iFi大菠萝; 桌面一体机:乾龙盛QA390LE+线电; 桌面耳放:niuniu Eroica线电套装; 台机:Cocktail Audio HA500H/享声D1/山灵CD-S100(21版)+ 原创OPA-3A 300B胆放(抱歉,店里的台式耳扩样机暂时就只有这一颗独苗)
Stealth的阻抗虽然低至23欧,灵敏度却只有86 - 87 dB/mW,意味着Stealth是市面上对耳放输出电流要求最高的,俗话说“最难推”的耳机之一。即使如此,它在小尾巴上的声音,也绝对不难听,比如在乐彼W2上,虽然高增益下音量开到90/100才能产生足够声压,但也许是得益于W2标杆级的总谐波失真和信噪比,出来的声音依旧稳健,至少是非常讨喜且耐听的。然而,随着前端试听设备的不断升级,Stealth的声音出现了在类似测听中最让我出其不意的变化。
首先是声场。在小尾巴和播放器高增益直推需要开到70~90%才能有足够声压的情况下,Stealth的声场表现令我觉得它拥有一台封闭式大耳该有的声场,算比较出色,但距优秀的开放式大耳仍有一些差距。随着前端输出功率和控制力的不断提高,一直到最后上台,Stealth最终呈现出来的,却是完全不逊色优秀开放式大耳的声场表现,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我听过的封闭式大耳里最出色的声场也不为过。它不像HD800S那样拥有极为宽广的横向声场,但纵深和规整度却似乎更胜一筹,从整体的层面上来讲,它摆脱了人造声场的割裂感和不真实,更像是一副拥有近乎完美球形声场的“开放式大耳”,而这个实心的球体内,除开球心较靠外的部分稍显紧实之外,其余区域的密度竟是出奇的均匀,这也使得Stealth被催生出了极佳的层次感和分离度。也就是说,Stealth这副耳机的声场,在渐进的测听过程中,竟然使我对它产生了从“封闭式”到“开放式”的进化感知,而不是被推得更“开”这样的老生常谈。
其次便是音色。Stealth的声底,可以被简单地概括为“中正”,“均衡”。与我以往许多的测听经验类似的是,便携开声是润泽底子的耳机,上了台会被进一步地填充声音密度,使原本润泽的声底更趋饱满,其中一些易推但底子不够硬的,也许会出现上台后被过推,声音发干,破坏乐感的情形。Stealth在便携下的表现,有着非常明显的“润泽”感,声音有一丝慵懒,甚至有一点懈怠,像极了某些强调乐感的动圈耳机;上台之后的它,却是变了一个脾气,就像一个没睡醒的隐士高人,突然来了精神,全力以赴地施展自己的毕生绝学,可声音很稳,相当地稳,就算在大开大合之下依然能保证足够地温润细腻。这样的表现,让我不禁想起曾震撼过我的WARWICK APERIO静电耳机系统(售价19.8万元),两者的声音,竟然有些许相似之处,虽然两者的声学架构大相径庭,却都使我在回放自己常听的曲目时,带来听感上走向一致的正面进化且焕然一新的情感冲击。可以说,在一台平板耳机上,随着前端的升级,Stealth的音色竟然让我体验了从“动圈”过渡到“静电”的变化。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前文所述的“最能使我产生矛盾感的耳机”大抵是什么意思了。从便携开声的“封闭动圈”,到上台后的“开放静电”,使我不得不向大家提出忠告:请小心试听Dan Clark Stealth,因为它会是一台让人忍不住去升级更高阶前端设备来刺探它深浅的耳机。从小尾巴直推一路试来,我发现自己越听下去,就越容易沉迷它在高阶设备上的专注和全能,相较而言,它在便携前端上某种程度的示弱,也许会触发你对便携播放器“声价比”的疑虑或思考。稍稍值得一提的时,Stealth在搭配一些声底扎实饱满且推力相对强劲的便携播放器时,带给我的声音依旧是美妙的,比如在墨菊和山灵M9上,Stealth带给我的听感体验,很少有更易驱动的旗舰级耳塞或是低阻大耳能与之匹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