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交响无际 于 2024-9-8 18:47 编辑
“80 Hz 以下难以分辨方向”
关于这个80Hz分频点的争论,好像相关讨论、争论还是挺多的了。一直也想再找时间,再多学习学习,了解了解了,挺有意思的。
目前了解的一些情况是:
Omnidirectional ≠ non-localizable.
超低频的无指向性、全方向性,不等于,不能定位了。
这个80Hz,好像只是AV、THX等,基于一般音箱,比较折中的一个低频管理方案吧?
Olli Kantamaa,这本2020年的硕士论文,Improving Two–Way Loudspeaker Directivity,https://aaltodoc.aalto.fi/server/api/core/bitstreams/53118e62-e0d0-4a6d-949b-b74049a069e4/content
论文的第17页有一段文献综述,提到了低频定位能力的相关研究情况。
ITD 和相位相干性使 500 Hz 以下的定向听力成为可能(Griesinger 1997)。低频可定位在 120 Hz 以上(Miller III 2005)。低频定位在 120 Hz 以下转变为包络(Griesinger 1998、1999)。低音炮可在高于 120 Hz 的交叉频率下定位(Kelloniemi 等人
2005)。定位低频的能力取决于聆听条件。在自由场条件下,低频可定位在 60 Hz 以下(Subkey 等人 2005)。在经过声学处理的聆听室中,低频可定位(Benjamin 2006、Wang 等人 2016)。
很多年前,尝试在客厅玩过几个月的双炮,好像识别出是哪个炮出的声,并不太难了。
即使是书架箱,用REW软件的Generator发声器,切换左、右音箱,单独播放60Hz的正弦波,也是挺容易听出,是哪个音箱出的声音吧?
可能和房间大小、声学处理情况有些关系,感觉42Hz还是挺明显能听出来的。40Hz的切换,就不算太明显,但听感也是不一样的,也是基本能分辨出来的。30Hz就彻底听不出来了。
之前还看到过这篇文章,大概意思是,听音乐(非家庭影院)的话,低音炮的分频点最好是40Hz了。50Hz,还好~~60Hz,就很糟糕了~~
At 60Hz, it was awful. At 50, it was ok. At 40, it was perfectly integrated. Let me repeat: awful at 60, not 80 (THX standard).
https://www.audioholics.com/room-acoustics/personal-psychoacoustics
50Hz以下的音乐内容,基本上就是底鼓、交响低音大鼓、电子的超低音吧?这种音乐内容,感觉用低音炮回放,带点“炮味”还是挺有感觉、挺有效果、挺有氛围的。
60Hz~80Hz,回放大号、低音长号、低音大管,可能带点“炮味”,听起来问题还不太大。但是回放倍大提琴,感觉有时音色可能就不是太对味了。即使是电贝斯,有时听感也一般点了。
一时想到瞎说的,仅供参考,也请多多指正吧,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