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680|回复: 10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连载】SMSL/VMV器材调音碎碎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1-11 21: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ohno 于 2023-11-11 21:11 编辑

2023年9月15日开幕的第17届深圳国际音频展上,双木三林公司发布了四款新品,分别是:
SMSL品牌的MQA CD播放器PL200、解码器D400 Pro
VMV品牌的解码器D2R,以及纯模拟耳放+前级P2
除了D400 Pro之外,其余三款产品我都参与了调音工作,也都很喜欢;但我想先把PL200放一放,通过连载文章,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参与的几款新机器,还有一款“老”机器VMV A1的设计、调音。由于是想到哪写到哪,大家就当碎碎念来看吧。

2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1 21: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  VMV D2R  ********

1、型号的R,指的是“罗姆(ROHM)”而不是R2R;罗姆半导体集团是一家成立超过60年的老牌半导体厂商,其官网上的在售产品超过1万种,音频IC只占其产品品类的极少一部分。但其对音乐普及的热诚和投入却很持续:1965年出版发行了《看得见的音乐史》;持续举办和支持音乐会活动;并于1991年成立了“公益财团法人罗姆音乐基金会”,迄今已花费164亿日元(按今天汇率,超过8亿人民币),资助了各类音乐家近5000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1 21: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2、D2R采用的解码芯片是罗姆(ROHM)的BD34301EKV,属于罗姆顶级的MUS-IC系列,为了郑重其事做宣传,他们还为这个系列建了一个专门的页面:https://micro.rohm.com/en/mus-ic/ ,大家有兴趣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去看看。目前MUS-IC系列只有5款芯片,1款电源供应IC、2款AV类IC(7.1声道)、1款车载IC(6声道),1款立体声IC,也就是D2R用的这枚。

3、BD34301EKV解码芯片和另两家常见的“巨头”AKM(代表AK4499)、ESS(代表ES9039)产品一样,都属于Delta-Sigma架构,但设计上有着自己的理解:不以某几项参数的“极限攀登”为目的,而以音乐表达的流畅性为依归。记得有天晚上,林总给我带来一台外观简陋、拿在手上轻飘飘的机器,说“戴老师,我建议你一定要听下这台机器”。我接好后开声,和替换下来的VMV D1SE(使用ES9038 pro解码芯片)相比,声音朦胧,声场也小一些,但中频的表达比D1SE丰富得多,有层次得多,高频一点都不刺耳,从而让我的脑海生出“咦?这玩意儿有点意思噢!”的念想。这台机器就是SMSL的D300,零售定价2000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1 21: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4、由于价格所限,D300属实非常简陋:只达到电器指标的开关电源,公版线路不做针对性调音等。至于铁壳我倒是赞成,毕竟工作室里的专业DA、AD,无不是使用铁壳,以达到EMI屏蔽的目的。但就是这样简单的东西,越能体现芯片本身的“声底”!热身几天后,D300“朦胧感”少了很多,声场还是老样子,但我也明确的知道,这个芯片细致的微动态和完整的泛音列,都是AKM与ESS所不具备的!我于是一边向身边预算不高的朋友推荐D300,一边和双木三林的设计团队建议:使用更好的电源,更好的周边架构,别浪费了这枚很有音乐感的解码芯片。但我不知道的是,原来更好的使用同款DAC芯片的解码,其实和D300同步启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1 21: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5、刚拿到第一台装好的D2R样机的时候,我首先注意到的不是芯片也不是电源,而是主板上两颗晶晶亮的双时钟晶振。这是accusilicon公司的AS318-B晶振,频率分别是45158.4KHz和49152.0KHz,对应的是44.1KHz和48KHz的整数倍。这两颗时钟芯片是目前桌面音频界的“网红”,标称参数不错,外观唬人,价格也比同档次的TCXO(温度控制晶振)贵很多。这表明D2R在时钟上没有省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1 21: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6、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就是罗姆芯片的官方标注THD+N(总谐波失真)是-115dB,而这台D2R的官方标注是THD+N是-117dB,就是说,SMSL公司的技术研发团队自研的数字音频架构(官方称之为SDAA:SMSL Digital Audio Architecture,双木三林数字音频架构)超越了公版2个dB。这个在国外专业音频界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期待我们国内的厂商能够做出越来越多这样的产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1 21: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7、给D2R的调音很难用“难”或者“不难”来形容,反正一起启动,却足足比D300上市慢了2年。和SMSL研发部门的合作过程很愉快,我只是把我录音、后期和折腾专业器材的一些听音经验带进去,他们对我的调整进行客观测量,比较前后的变化。D2R的声音,相信大家在接下来的展会、活动上都能听到,或者有喜欢尝鲜的朋友,已经“盲狙”了。声音如何,相信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判断。我这里说一下我调音的几个“标签”,其实也就是一直以来我认为好声音的“四要”:

1)要能听到更丰富的细节(解析力);
2)要能“看到”更完整的声场(结像力);
3)要感受到更强的能量与密度感(穿透力,张力);
4)要有音乐性(亲和力)。

关于这“四要”,之前已经有过多篇文章阐述了,如果大家有《戴耳课堂示范碟》,不妨翻看里面第5-8首的介绍。唯独有一点,我想重复的、着重的提一下,就是“细节”。什么是丰富的细节?“叮叮当当”很细微的声音像是加了放大镜一样让你清清楚楚“看见”,是不是就是丰富的细节?以下我摘录一篇我以前的文章段落:

"假设一个屏幕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也就是灰度为0和255,这时候有着最大的“对比”,黑色和白色非常简单就辨认出来。插入14张梯次灰度图,组成16阶灰度,“黑”与“白”之间的过渡多了,但我们依然能清晰看出每张灰度图的分别。再细化成256阶灰度呢?

      将16阶灰度图和256阶灰度图做个比较:前者更“清晰”,后者明显“细节更多,过渡更丰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清晰”意味着有明显的“边界”,“边界”的两边有足以令人分辨的对比。“我们听到的细节”其实也是这样:“非常清晰”并不等于“细节多”,而是好像“放大镜”一样,对比足够强烈让我们能够分辨出来,带来的代价往往是声音过渡的“生硬”,有“刀劈斧凿”的痕迹。"


16阶灰度图片



256阶灰度图片



“非常清晰”≠“细节丰富”,希望大家听辨器材或者系统的时候,要时刻注意这点,慎防掉进陷阱。那么,怎么形容这种细节丰富过渡自然的声音呢?我喜欢用一个形容词“绵密”,大家可以在听音的时候感受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1 21: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8、如果大家有独立的前级,或者合并功放,我还是建议跳过D2R自带的数字音量控制,获得更完整的动态输出,方法是在设置菜单中把前级音量选择设置为Fixed。电源线的搭配建议是使用三频均衡基础上能进一步扩展声场的,比如Echohno的青鸾电源线,高频过于亮丽、或者中频浓郁的电源线就都要慎用了。


******** VMV D2R 暂时更新完毕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1 21: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以上是发在公众号的内容。

这里会随时更新一下D2R的搭配以及玩法。毕竟,论坛还是方便太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3-11-11 21:2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路过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1 21: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从08年连载到现在的帖子被删,让我好伤心……

要是能找回来就好了~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80490&extr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3-11-11 21: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感谢分享,比较关注PL2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1 21: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ohno 于 2023-11-11 21:31 编辑

********  VMV P2  ********


1、一直以来,SMSL这个品牌给人的印象,应该不外乎以下几个:
      1)小型桌面解码器,或加上耳放;
      2)对最新款芯片与最前沿音频认证的不懈追求(如Hi-Res、THX、MQA);
      3)对各种可以精密测量的参数的不懈追求;
      4)能同时满足购买者“参数兴奋”与“价格兴奋”;
      5)墙内开花墙外香(90%以上产品出口,且口碑不俗)。
    然而,SMSL的攻城狮们,在拆解、测量了无数国际顶级品牌的顶级产品之后,产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疑惑:它们更好在哪里?明明各种可测量的参数并驾齐驱、略有胜出甚至大幅领先,为何最终市场价格却不到别人的10分之一、20分之一?影响最终价格的,真的是那个虚无缥缈的“脑放”吗?
    于是,“主观听感”作为另一个元素,注入了VMV的品牌价值中;
    于是,有了VMV A1这只让测量人员“一头雾水”,不知如何写总结的功放;
    于是,有了VMV D2R这个参数并不算最尖端的罗姆芯片DAC;
    于是,有了P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1 21: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2、P2的P,是PreAmp或者PhoneAmp的意思,就是说既可以当前级使用,又可以当耳放使用。背板有一组XLR一组RCA输入,一组XLR一组RCA输出;面板有三种耳机口输出。面板没有显示屏显示当前音量或者其它项目,表明这是一台“纯模拟”的机器。所有设置,只能在背板的三个拨杆中完成:第一个是输入选择,XLR或者RCA;第二个是输出选择:HPA(耳放)还是PRE(前级);第三个是信号增益选择:LOW、MID和HIGH。



3、这是一款让人使用时会在“哎呀我去!”和“哎呀我丢!”中反复横跳的前级+耳放:
    “哎呀我去,这声音也太吓人了吧?”——在这款定价仅为6500元的前级+耳放上,大家可能能感受到宽广的横向声场、深邃的纵向声场,而且声音密度极高,可以把声场全部撑满,驱动力源源不绝!这种素质放在10倍以上的前级身上,都是难得一见的。而且,它对电源线与信号线的反应异常敏感,越是中正平和大气的线材,越能让它发挥出色。

    “哎呀我丢,这操作也太反人类了吧?”——这台P2可能拥有史上最奇葩的拨杆操作,因为拨杆在背板,当所有输入输出线材接满之后,手指已经很难伸进去(就算手指能碰到,也容易被外壳烫的哇哇叫),只能靠牙签或者小螺丝刀来拨动拨杆;尤其是在两个音源之间切换,而且音源的输出电平相差较远,需要拨动增益控制的时候。

    “反人类”还不止这一个:面板有一个隐藏式轻触按钮,藏在音量旋钮旁边,指示灯下面,是静音用的;我一开始不知道,拿工程样机调音的时候不小心碰到,没声音以为烧了,急急忙忙拿回厂里检测……后来直播的时候也用这台机,结果扭音量的时候也不小心碰到,静音了。当时急的不行,以为是黑胶机坏了,七情上脸,大家回看直播就能看到……刘工后来跟我说,大家拿到手上的P2,已经把这个Bug改掉了,需要长按1秒,才启动静音。好吧,我这两次出糗,就当献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1 21: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4、P2的高素质,源于其架构:一般使用运放电路作为前级的结构,放大部分由2-4粒运放芯片组成。电路合理、调整到位的话,无论参数还是声音都会很好。
然而,P2的结构,却是每声道采用1+48颗运放芯片,其中1颗作为第一级放大,48颗作为第二级并联放大,这样两声道就用了98颗运放。
统观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立体声前级,这种架构暂时还是非常独特的(当然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堆料”……)。
实际上,这个前级的电路非常“经典”,在一些放大电路的教材上就能找到原型。
相比普通的运放放大电路,其突出的优点包括:输出电流大很多输出阻抗小很多失真低很多
甚至按照“发明者”的理论,只要并联的运放足够多,足以撬动地球。而从实际效果来听,不说“遥遥领先”,至少也可以说是“降维打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1 21: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5、然而,为什么使用这种又先进又优秀的电路架构的机器,几乎没有呢?因为这个架构也有着先天的缺陷:1)发热量很大;2)对电源要求极高;3)对元件一致性要求极高。以P2为例,我见过一开始的工程电路板,同样大小的板子上,是每声道60还是70颗运放的。但工程师们很快发现,这个发热量不用风扇根本hold不住,而且对电源要求极高,运放放得下,电源放不下了。于是减减减……回到了每声道48颗。我们预计,每声道60颗以上的话,作为功放推动风铃木都无问题了。但就算每声道48颗,两声道加起来也接近100颗运放,因此攻城狮们使用了大面积的散热器,加上散热孔,终于成功让机壳表面温度下降到45度以下;而没有散热片的底部,温度就高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1 21: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6、并联推动,需要遇到的又一大难题,就是元件一致性。当日刘工贱兮兮的笑着问我:见过这个结构吗?我撇他一眼:我玩过……只是失败了。看着刘工诧异的神情,我继续说:真的,这个电路本身非常简单,但当年为什么失败?就是控制不了发热还有搞不定元件不一致带来的极大失真啊!十余年前,我们每声道并联20多个运放,直插的,开声的时候惊喜万分,随即陷入无尽的痛苦——堪比直热胆机的发热,还有非常大的底噪。因此,我对于SMSL的攻城狮们敢于挑战难度,并且完美实现了用户对底噪的毫无感知(看下图,SNR高达133d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3-11-11 21: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南京
五千的机子配四千的线?认真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1 22: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7、P2使用的是开关电源。这个我从一开始就想抗争一下:既然成本已经罩不住了,为什么不再极致一点,使用线性电源的方案?但当我看到电路板之外的内部空间,也打消了念头。事实上,这个开关电源把攻城狮们也折磨的够呛,市面上99.99以上的开关电源,在同样体积下都达不到P2的电流要求,接受定制的供应商也是边骂娘边做,最终得到的这款电源,是单只50W,瞬时可以冲60W的;每声道各用一只。以效率算,换成线电的话,每声道最少得100W……或许后续推出P2 Plus的时候,采用外置电源的方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1 22: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8、很多朋友尤其是耳机烧友,在试听或使用P2之后,给我反馈:声音会不会太监听了点?细节丰富、声场宏大而准确,味道清淡……
嗯,这些朋友的听感很正确,我调音时的参考耳机,正是Neumann NDH30;而参考音箱,则是Neumann KH310有源音箱。
这是我认为,声音的“高级感”首先来自录音与演绎,而不是靠堆叠补品元件强加于上的染色。
因此我调音的出发点:尽量让音源的细节得到有效的保留和放大,不做讨好型染色,使得更好的录音能更大的拉开差距,体现Hi-End前级应有的水准。
当大家听惯了这种“高级感”,耳朵自然而然的就提升了。


9、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调音的过程中,一开始我发觉怎么搭配,声音都发冲、刺耳;后来查电路图,发觉有一个关键位置,使用的电阻阻值和常见的不符,大概差10倍左右。
赶紧问刘工,答曰这个阻值的时候参数测量最优秀;我让他换回常见的阻值,果然,发冲、顶耳一扫而光!
但上机器一测,乖乖,SNR足足下降了10个dB不止,而且抖动幅度极大!
最终的解决措施,是在这两个阻值之间不断试验,达到客观测量和主观听感都可以接受为止。我想,这个小故事,或许可以为推文开头第1点,提供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

最后的最后,其实……大家……期待P2P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28 04:0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