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几天,恢复IT故障,黑白颠倒的过了几天,昨夜顶不住睡过去。午夜梦回,口渴难耐,习惯性的充了一杯浓咖啡。喝完,才反应过来,强迫性的躺在床上装睡无果,刷知乎,看到个激烈讨论,HiFi究竟在玩什么?里面各种回答,大多集中在什么是HiFi的讨论中,我水了一贴,发现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拿出来讨论一下。
如果听过不插电音乐现场,或者哪怕近距离聆听民间高手的自娱自乐,那么我想不会很难得出一个结论,HiFi设备失真指标与声音还原真实与否关系不大。随便找个千元解码器耳放耳机失真指标都会吊打二十年前的高端产品。但是如果想要表现二胡中演奏者揉弦的实际情况,听过哪怕是普通二胡十级演奏的,恐怕都会觉得挠头。因为很难。
那么玩HiFi就会出现悖论。高保真的真是什么?那个指标叫高保真?哪个系统放出来的叫真?过去威尔金森录音时代,这个老哥以摆麦和一刀不剪出名,麦克风的数量也很有限,基本上是为了还原结像和声场设计摆位。那个时候可以认为还原现场为真。而现代多麦克风,通过混音完成最后的成品数字音乐时代,真的含义就变了。这个时候的真应该以最后混音师定稿时确认声音的那套声学系统为真,包括当时的声学装修,喇叭,器材甚至供电条件。这个时候真本就成了问题本身,我们无法用一套系统复刻所有混音师的环境,但就一个混音棚的混响时间指标,例如录人声的可能在0.6,而录乐器可能接近0.3这个指标我们就很难在一个环境下都还原。所以现在HiFi是高保真这一定义本身的含义已经基本失去了意义,因为做不到。
所以,数字录音,混音时代,个人认为应该重新定义HiFi的真正含义,把录音师,混音师的基本诉求抽象出来,就应该是现代录音的真。没有明显的错误,三频正确,乐器音色合理,动态合理,单个乐器细节呈现合理,等等。此时,我个人就HiFi的看法是“求同存异”。同指的是基本要素例如声场,结像,解析,动态,微动态等尽可能的在合理的范围内高。异指的是在乐器,人声音色在合理范围内的自我口味调校,声音速度,混响时间在合理单位内的自我喜好调校等等。所以现在谈HiFi是高保真,我认为是错误的,正确的是说法应该是合理范围内的个人口味调校。
一旦引入个人口味调校,那么就没有了标准,同时我个人认为艺术表达本身就不应该有标准。以上为一家之言,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