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27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为例,说说我听古典音乐听的是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10-19 14:1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


有烧友发帖问:听古典其实听的是什么?回答五花八门,各有各的领悟。本人不揣浅陋,也说说我听古典听的是什么吧。

以莫扎特K.331末乐章土耳其进行曲为例吧,这个乐章对大部分人都是耳熟能详了,很受人喜爱。这个乐章虾米音乐网易音乐上都有很多,就不放链接了。

听这个乐章,先听到愉悦的情感:前后活泼欢快,中间流畅轻灵,到最后还有个尾声的高潮,能让人心里充满少年般的喜悦,感染力很强。

再听结构:初听时觉得是均衡的三部曲式——除了最后的尾声外,前后是重复的,中间是独立的,结构稳定,这也是很多古典乐曲平衡感的来源。不过再仔细听一下,又有回旋曲的特点,那个A大调的插段(6 7 #1——67#176#5#4#567#53——)在每个乐段之后都会出现,这便打破了三部曲式的结构,是比较特殊的三部曲式和回旋曲式的结合了,这种结构让均衡的乐章又多了轮舞般的热烈。这样的结构让人想到肖邦的第七首升c小调圆舞曲,也是在三部曲式的大框架里反复插入一个乐段,不过它的这个乐段不是热烈的欢呼,而是梦幻流水一样的华彩。此外不同的是,土耳其进行曲是复三部曲式(前后和中间都是单二部曲式)加入回旋插段,升c小调圆舞曲是单三部曲式(前后和中间都是一个单独的乐段)插入回旋段。

再听和声、织体和力度:前段是a小调,插段是A大调,这两者是同名大小调,色彩对比很强烈,一下子就是小小的活泼变成热情洋溢的感觉。到了中段则是升f小调,和它前后插段的A大调是平行大小调的关系,也是大小调的对比,但没有同名大小调那么强烈。此外,中段力度为p的十六分音符的"飘入",连续不断,又和插段斩钉截铁般的f力度的八度八分音符形成了节奏和力度的对比。尾声里也有这种力度和织体的对比,不再赘述。乐段内部的转调、变重属和弦的运用也不乏精微之处,也不再赘述。反正正是这些调性、力度、织体的对比,让整首曲子始终丰富多彩,牢牢吸引你的注意力。

再听演奏:不同的演奏家对这首的处理很不一样。比如倚音,绝大多数钢琴家都按照古典主义的传统,处理成平均的十六分音符,只有阿劳,让倚音占据更少时值,弹出顿挫感。再比如古尔德弹这个乐章特别慢,而且把很多有连线的音符都处理成断开的顿音,听着有一种自得其乐的笨拙感。再比如内田光子,把345565432那段的34双音旋律处理成了连音,把尾声开始的右手琶音处理得比较柔和,都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这几个大钢琴家的处理,难说谁好谁坏,都很精彩。如果你能弹钢琴,练过这首(我自己能弹),听着感受当会更深,不仅是大脑里的感受了,手指上几乎直接就会有共鸣了,还会试着学习各种钢琴家的处理办法。


这只是一首非常简单的钢琴作品,如果听的是交响曲,还能听到更多的东西:曲式会更复杂,乐思会有多样的发展,和声变化丰富无比,配器的色彩也是缤纷多彩。在这些丰富和复杂的趣味中,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共鸣,逐渐理解作曲家要表达的东西,而这些真正的东西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可能有朋友要说,听音乐还需要这么分析吗,累不累呀。其实上面写了这么多,但这些分析几乎都是在听的时候下意识完成的,并不会增加负担,只会增加乐趣。就好像一道复杂的菜式,让学过厨艺的人和没学过的人来吃,吃出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很多朋友都觉得音乐只需要听,不需要学,我觉得这是不太正确的。读唐诗需要学,听音乐为什么不需要学呢?你喜欢听周杰伦陈奕迅,但你的爸妈就不爱听,为什么?就是因为你在流行音乐的氛围里潜移默化"学习"了这种风格呀。古典音乐也是,你不一定需要学习复杂的乐理知识、高超的演奏技巧,但至少也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才能熟悉和明白作曲家要表达什么。当然,如果有兴趣去学乐理和乐器,收获更会是迅速和巨大的。举个例子,只要你弹过吉他,弹过D和弦和Dm和弦,E和弦和Em和弦,那你对同名大小调的色彩对比将会更加敏感,更容易在乐曲里听出这种"爽"感。


啰嗦写了这么多,就当抛砖引玉吧,欢迎指正。


2
发表于 2020-10-19 14: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武汉
音乐考试从来不超过30分的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19 05:0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