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声音影响力 于 2021-7-27 14:27 编辑
上篇:普通爱乐者的日常
1、音乐使我做了一个梦。
音乐是最美的,我认为一切艺术都通向音乐。
很高兴的是你们在我的画里看到音乐。
我是一个人身上存在了三个人,
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作家,还有一个是画家,
后来画家和作家合谋把这个音乐家杀了。
——节选自木心《谈音乐》
2、声音重现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对原始声音进行不同形式的创新,声音重现的可能性转变了声音的生产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重放声音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原始声音。
--sterne(2003)
3、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一个谬误。
--尼采
其一:“一人有一个梦想”
没有多重身份压身,无须担忧内心深处谁会挤兑谁,我只是我,分明晓得做了近半辈子的音乐长梦沉醉未醒,情愿不醒!偶然读到木心先生竟从梦中得出“音乐是最美的,一切艺术都通向音乐”这般明净剔透的结论,醍醐灌顶,着实非同凡响,爱乐之人岂不为之一振?!只是人生的艺术化与艺术化的人生本就曲径通幽处,寻常多见卓绝才情抵不过命运狠狠的戏弄,好在木心先生丹青妙手,巧将音乐家的气质隐藏于诗文画作之中,留待细心的读者们解锁这暗香浮动的“音乐新世界”!诚哉斯言,我虽不以音乐为业,但庆幸自己能自然而然地成为纯粹又执著的音乐爱好者。好似缘分天注定,无论我的际遇如何,音乐一直都是骨子里串联起或浓或淡艺术情怀的内在主线。不问仙乐飘飘何所似,只待余音袅袅去复还,我的平凡的每一天正因便携音频与音响系统所流淌出来的音乐之声而让我的鸡零狗碎的世俗生活多了几分妙不可言的韵味。眼下除了不能熟练掌握某一乐器技艺达到自弹自唱的水准以外,多年来在与音乐的倾心相逢中,已全然化作“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音乐有大美,长路漫漫伴我闯,我早早地把音乐爱好当作一生的志趣,不艳羡麦霸歌神称王封后事,只愿围着音乐转啊转,玩过瘾,听入迷,想出神!音乐一直常伴左右,我不曾远离它,它不曾背弃我。何不直言相告这种爱恋至死方休!想必如此缱绻,将来也不会有遗憾。
都说爱乐之路曲折又漫长,谁伴我闯荡?我作为80后一代人,从最初兜里揣着最最亲民的模拟声代表--便携式磁带录放机边听边哼开始,再到满心欢喜集齐零花钱大胆网购如同魅族E3、SONY鱼雷、爱欧迪I7/J3等一类小巧精致又好声的数码闪存MP3播放器,多年以前也曾由着性子回头玩起大容量微硬盘的iPod Classic,抑或兴致勃勃借着家电论坛海淘高手的馈赠,怀旧一般地重温了20世纪80年代那些声底厚重润泽的代表机型,比如Sony D50MK2和松下旗下Technics出品的XP567系列便携CD机,直至最近这些年来已连续使用了享声音响出品的几代数播产品,由此进入了聆听高码率数字音频的崭新阶段。相应的,这么多年当中耳塞耳机一类的也跟着换过了一茬又一茬。从最初某些品牌附赠的原配耳塞变成了另行搭配挑选自己合适与喜欢的(既有一时兴起跟风盲狙下单的,也有做足功课锚定音质与价位后的严选),于是前前后后购入了诸如森海塞尔MX500/IE80/MX980/MX985、AKG k701/K3003、创新Air、GR09陶瓷版、中道SP-7、Sony XM2头戴式蓝牙耳机以及金平面的入门平板入耳耳塞GL20等等,留下了诸多美好的聆听回忆。直到如今,我已心无旁骛地玩起了一对皆以崭新技术姿态面市的“平板双雄靓声组合”--即以新晋音频品牌金平面主推的、在烧友圈口碑炸裂的平板旗舰头戴式大耳机GL2000搭配来自享声近期刚上市的高端AMC平台移动参考级播霸新秀MR2。“此耳机非彼耳机”,此平板非彼平板,诚不欺我也,当真大力出奇迹!
那么,由此粗略回顾个人近20年来与这些消费级音频器材的聚散离合,升级换代的背后,音频流转的弦外之音,往往都是自身爱好倾向的不成熟和不确定,青春激扬的年轻人无畏地抱持着对未知的新奇感,敢于挑战尚未固化的音乐品位,便在一轮又一轮的磕碰中拟建出新的欣赏与聆听音乐的个人标准。正是这些逐步涌现出来的新的想法与做法共同造就了20年来个人不断折腾的“发烧历程”。对我来说,其间的诸般变幻确实很难三言两语说尽,但显而易见的是“音乐随身听”成了我亲身经历中最为安定自然的聆听方式,没有之一!没错!我一直以来都是随身听便携党的忠实拥趸,直至近2年才开始听音响台机系统。即便强烈感受到了室内聆听音箱所传达出的特有魅力,也依然对便携好声的音频器材葆有浓浓的偏爱情结。或许,对于我这样几乎一直身处四线沿海城市、家住城郊的普通人而言,少有机会走进雅俗共赏的音乐会现场,没法成为端坐在音乐厅观众席上的常客,有心借助这些**来聆听与个人成长岁月相伴而来的流行或古典的音乐录音作品,大抵已是最好的方式和途径了。音乐总是以其独有的力量影响着我们,用它特有的语言,谱写成了我们自己的歌。总有那么一些音乐不因好坏优劣的缘故,只是恰到好处的出现了、遇见了,便成了我们一生中的独家记忆。与音乐相伴愈久,让人自觉不自觉地有了更多宽容,既对处于不同的状态和层次中的人文声音产生了更大的包容,也对天地万物自顾自的发声,常常竟有了倾听与欣赏的热望。风吹田野,雨打庭院,春花怒放,冬雪飘落--它们才是所有录音中最原始、最具活生感的范本本身,音乐,我们的音乐,乃至终极意义上的音乐,兴许就是宇宙自身不断运动变化所缔造出来的真善美……
当然,颇值得思索玩味的是,十多年来几乎人手必备的智能手机已进化出了异常强大的音频播放功能,特别是近些年来,安卓与苹果智能手机阵营上的音乐APP的普遍玩法已让各类音乐版权各自据守楚河汉界而少有共享交集,按理说音乐在哪儿,我们这些音乐爱好者也应该追到哪儿才是。我却一直很难将就着用智能手机接耳塞耳机或连蓝牙音频乃至配个小尾巴式的便携小耳放来听音乐,偶尔临时应付一下总觉得更便捷也意味着更随意,唾手可得的好处并不必然触及实质上更优的替代效果。现在有些刁钻、颇有些挑剔的耳朵听来,所谓的“基本能听”与“足够好听”两者之间确实相距甚远。再则,它能播放什么,怎么播,重放的水准如何?这是我使用音频器材最初的三连问!显然聆听经验足够丰富的你或已明了,即便当今时代音频技术的进步可喜,而远非音频器材的一般智能手机是经不起这样的一问再问,哪怕像“智能音乐手机”这般下定进补猛料、做足黑科技噱头的,也是不能!
我自知“音乐爱好者”这等头衔所隐含的那点瘾,绝非自命不凡,显然有一部分就是“烧出来的毛病”,而进一步深究便知,发展一种爱好总会让人有所追求、有所行动,便会对特定的事物范畴予以区别对待,并且不断基于此建立起特有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倾向。当音乐成为个人爱好,成了审美中的核心对象,与之紧密相关的言行举止也必定含有信奉特定水准的内在诉求。对于音乐爱好者而言,念兹在兹,其中必定包含了无限亲近音乐、不涉其它的纯粹澄澈的愿望初心。当然,就实而论,智能手机充当音乐信息搜索的入口等的实用功能已足够好用,但恰恰就是因为智能手机本身已过度强大,性能过剩,功能过多,干扰亦过多,而其所固有的集大成的产品定位,是绝不可能让音乐成为实时独占的唯一!由此可见,若是将智能手机作为聆听设备,那么也意味着同时被动选择和接受了它所达到的重放音质限度以及必然遭遇到的诸多与音乐毫不相干却频频受其影响的系统冗余!当然,也正是智能手机足够便捷易用、一般不出恶声的起码重放水准,成为了不过分计较音质表现,日常只是听听无妨人群的首选。或许,在此类用户看来,“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包揽听音乐所需要的一切,真的比以前的MP3一类强多了,顶多再配个小尾巴,就会有不错的效果,那么何必多此一举花大价钱购买所谓的专业音乐播放器?!”显然,这里应该也有许多值得思索的故事。或许也正是这些故事本身,分明道出了他们与音乐爱好者之间的诸多根本区别。
其二:“不要停止我的音乐”
在我看来,无论使用何种器材欣赏音乐,最关心的问题始终都是把优质的音乐内容摆在首要位置!内容至上,我想这应该是音乐爱好得以存续生长的灵魂所在,是美好音乐滋养平凡人生的源头活水!以本人为例,除了数量上保持少许增量的正版磁带和CD碟片收藏之外,多年来泡在各种音乐论坛所逐步积累、收集、筛选直至保存下来的个人心水曲库才是核心!当然,百听不厌的心头好往往来之不易。这些经过十数年披沙拣金所得的并最终留下来的,都是漫长岁月里个人对音乐理解的精华沉淀。因而对我而言,自己遇见并收录的每一首歌几乎都与个人阅历相关联,都是富有故事性的,它们存在于我的脑海里,更无一例外地都会存储在本地,依据我的个人趣味喜好将其分门别类,归入不同的文件夹,成为私人音乐曲库中的珍宝。我或许无法向您展示所有,但我还算清楚它们所拥有的大体边界。或许您和我一样也有这样的共识:一首好歌往往自带无数个的开放节点,和它们紧密关联的那些事与人,势必由此蔓延开来,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曲库规模。
一眼望去,虽说这些专辑和曲目在自己心中的分量轻重略有区别,但决然不会来历不明,渠道来源一定是明朗、可追溯的。就我的个人经验来看,最重要的来源有二,既有来自资深烧友自购CD、SACD碟乃至黑胶等实体资源慢速抓轨转录而成,也有来自于论坛会员通过诸如Sony数字音频商城、Tidal(含MQA)、Qobuz、nativedsd等等知名的数字音频官方渠道自购的分享。虽说这些基于音乐论坛圈子之内的资源流动分享,其品质多仰仗于有限范围内这些爱好者的品味格调和分享精神。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许多极为个人化的珍藏,确是稀有罕见的音频资源。当然,这些资源只是爱好者之间私下的分享和交流,颇有些极客开源成全与共享人类精神财富的意味,虽也强调“仅供爱好者交流使用,不得商用!”但其实这仍与当今商业文明所秉持的“支持正版,保护知识产权”的主流商业精神有很大区别。
当前流媒体音乐大行其道的良好局面,正是音乐大数据的资源集中、版权集中的重要体现。当互联网络连接能力变得近乎无限、其数据通信承载力变得近乎无限以及商业化的与艺术化等的价值交换变得畅通无阻时,其海量近乎无限长尾的、正版化的高质量音频资源自然就会成为每一个爱乐者心目中终极意义上的“云端音乐天堂”,它们与爱乐者之间真实的距离不过一线之隔!而对于我这样聆听资源已经变得比较固定的爱乐者来说,若是平白无故领受平台算法推荐所推送的各种“好”,接受那些随机播放清单的便利,自动开启不必费心的“自在模式”,没有了选择的负担,没有预设的聆听目标,任由随机播完,听过就算。我想,若真以这种轻描淡写方式来拥抱我的音乐爱好,是不是太随意任性了?我只是随机播放本地已有的歌曲,而不会随意逮着流媒体播放器随便听听!若一向对有限时间中,自己聆听什么都不抱期待,是否也就难以形成良性的自我反馈?!无论如何,尽管个人聆听音乐并不讲求有多严格,或必须遵循某种一成不变的程式才能展开,但个人主动听音应该始终放在关键位置。而这与音乐爱好总是在特定空间和时间中逐步展开并逐渐实现的方式是完全一致并一一对应的。确保多数自由时间中保持全神贯注的听音,确切考验着人的多维感知自控力,也挑战了我们多重感官的轻重缓急之灵活调节能力。我们应该深信专注的力量!它能深层激活我们对音乐艺术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在我看来,聆听音乐时的专注投入应该是个人展开音乐爱好的必由之路!我们所专注聆听的具体内容也应该是自身主动选择的结果,偶尔随机的聆听不过是始终占比不多的有益调剂。
因而对我来说,更符合自己的玩法是按部就班,逐步拓展。常听、多听适合自己的心水曲目或专辑,才是日常聆听的要务,稍加估算就能一下明白它们已然占据了许多闲暇的个人时间!本地资源丰富并对流媒体资源有相当需求者,倒是可以引入强大的ROON来智能整理您的海量资源以及灵活管理各种播放设备。而对于长期以来一直专注本地化播放的我来讲,我多以歌曲、歌手、音乐家、乐队等为主要的对象来拓展视野,加上中外优质的录音师、知名厂牌、优秀的HiFi媒体刊物和资深音乐爱好者的推荐,来实现不那么随机的个人音乐版图的扩张。举个令人印象深刻,已对我产生明显影响的实例吧。近年来玩HiFiDIY,就少不了逛HiFidiy论坛,当然就会拜读许多玩家留下的精华帖。除了参考某某高手在其整个DIY过程中精准的图文表述以及关注其特别指出的难点所在外,更吸引我的还在于众玩家对音乐与器材所提出的不同见解,而对资深爱乐人在日常当中“听什么,如何欣赏”等的基本问题的简明扼要的回答尤为感兴趣。其中自然就少不了对某些高质量分享文章的反复拜读,其中真实可感的经验之谈,必有其可贵之处,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特别值得讲的是来自论坛版主、资深的音乐爱好者红山老猫先生所分享出来并亲自撰文力荐的81碟!它们显然就是录音精品中的精品,多数都是演录俱佳的杰作。是红山老猫先生的心头好,岂能不珍视?!反复聆听这些作品,对我仅仅只是一个美好的开始,就着这些作品“按图索骥”,便能在它们的带领与启发之下,让我们发现更为开阔的音乐世界!与此同时,我对曲库资源依然保持着开放态度,如有遇见录音质量更好的版本,就会验证来源、核对数据可靠性和曲目完整性,进行实际聆听后,予以接纳、替换与更新。相比之下,我亦侧重于辅以深度阅读必要的数量和质量的音乐音响类的专业专著,从中获取来自业内人士更专业的学术性质的知识分享和建议。毕竟音乐海洋辽阔无边,我们常常只在特定的海域泛舟悠游,毕竟消费级的音频器材种类繁多,日新月异,我们个人所能实际接触到的总是相当有限,若不如此,何谈见多识广、玩出新境界呢?!或许正是有了以上诸类主次分明的安排,本末归置妥当后,我们就很难陷入“为音乐而音乐”那般单调且封闭的危险境地了。由此可见,在自身内部积极构建一个具有活力与自由度的爱好者能力和趣味的总体框架是何等重要的事儿,而它有且只能由你自己来完成。
其三:“如果我有方向,那就是远方”
虽说普通音乐爱好者自不必与音乐行业相关的专业人士较真高下,却不能忘却我们应该始终向广博的音乐专业不断靠拢。这首先是对专业领域知识的起码尊重,更是自身保持爱好永续推进的基本态度。个人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素养,那么,听什么、怎么听、听多久,迈出的任何一步都会是值得的。音乐不是绳索不会绊住我们的双脚,音乐自然会流向双耳,甚至强力注入内心,进而积极影响到个人内在精神素养进化的节律。正因为音乐本性飞升灵动,便恰能治愈灵魂漂浮不定,涤清精神杂质的种种缺憾。总之,多做与音乐修养、个人深层见识上的提升有关的事情,总不会辜负或亏待那一段段宝贵的时光!
既然对音乐爱好愿以一生相伴的热忱来相待,那么,每个普通的日子里都应该有音乐真切存在于自己身旁的印记。也就说,围观打酱油的事儿少做,要每回亲自下场,若没有相当的时间投入也就谈不上赤忱的热爱,如同谈及我们应该如何去爱人,若无拿出真真切切的时间和精力与爱人分担喜怒哀乐、人间无常,许多溢美之词不过虚妄,净是扯淡罢了。因而不论工作多忙,除却必要的时间开支(给家人),我每天至少都会保证3小时左右的聆听时间。分配的方案十分简单,总体分为2个时段,即一般保证晨起后到上班前的1小时(也是享用简单早餐的时间),以及晚饭后到睡前的2小时。这两个时段是自己的私人时间,不会被占用和打扰,一般都会安排在书房聆听音响系统。而在书房中听音响系统,特别是晚间时段,当一个人听的时候常常闭目养神,让耳朵成为唯一机敏的主角,放任着它去追随天性,让它去关注流行乐的词曲变化,体味男女声唱腔的各自特色,再与心中沉睡的记忆相逢,在默默回首中任由音乐来做主;而聆听古典乐,通常还要先做点背景功课,而后不让视觉过多参与,闭眼倾听辨识各乐器音色,感受旋律编织和细节的展开,不时感受器乐与人声交织的特别美感。除了通过Nad CD机播放收藏的碟片外,本地存储的已经筛选和归类的音频资源,才是重头戏。这也是享声MR2一展歌喉的大舞台,把它当成音源,通过官方附赠的4.4平衡输出端口转接RCA线再接入到力士功放机来推动Elac书架音箱。对于MR2来讲,Foobar2000就是无比强大又省心的本地化播放器,本人极为喜欢。多年以来,Foobar2000也一直都是个人电脑上唯一的音频播放软件。通常是用编辑好的音频文件夹来圈定音乐的类型范围并导出相应的Foobar2000的播放列表来进行播放。有时候听的是某个演唱者或某个主题的专辑,只需按照序号依次播放即可,有时候也会照着特定曲目集合进行更为自由的随机播放。而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一旦有了更充裕的私人时间,自然会分配更多的时间,到那时候,常常会戴上耳塞耳机更为专注地聆听。还有的时候,会把古典乐当作背景音,它们显然比那些所谓的粉红噪音高级多了,其中包含着更为鲜明的个性化需求,一边做事一边听,这或许更随意轻松些,但聆听的感觉也是极好的。当然,散漫的聆听时间里,把音乐当作背景固然也是必不可少,但不应放任到泛滥不可控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