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397|回复: 6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测量谈为什么别人写的评测不能随便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4-25 04: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德国
最近整了个人工耳,起因是想测量一下头版T1和后期T1的区别,不过在测量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颇耐人寻味。

市面上有些耳机,在网上搜索评测,或者在打架坛贴吧等地方看人提及时,你会得到一些完全相反的评价,一个耳机有人说刺有人说闷,有人说鲜活有人说素,很多情况下这种讨论就会变成“你的前端不对“,”你的搭配有问题””老烧玄学“等等结果,但事实上造成这些翻天覆地变化的很多时候是佩戴,罩子,套子等非音频性能问题,包括入耳的耳套,插入深度,角度,个人耳道区别,头戴的漏音,单元位置,耳压等等。

先从头戴开始吧,手头有一个头版T1,一个后期T1,一个头版DT990,一个粉红880S,一个HD560s。
1.夹紧力

上图是头版DT990(实心毡毛)的频响。其中,红线是强密封,即测量的时候用手按住单元使单元紧贴测量耳,耳罩出现一定形变,黄线则是刚刚贴合,不做更多压力。可以看出中低频出现了3dB左右的差距,且是极低Q值,大范围的,已经是可以明显影响整体声音走向的变化了。
那么什么情况会造成这个压力变化呢?在佩戴过程中,头梁所在的位置(靠近脑门或者靠近后脑勺),头的大小,头的形状,以及耳朵是否为招风耳都会影响到。在各大论坛中有时候会有一些帖子说,某次深夜听歌,或者酒后听歌,或者balabala时更好听/更难听了,除去心理因素以外,还有一个可能就是那次佩戴史无前例的好or坏导致声音出现了可感知的变化。
这是粉红DT880S的频响,泄漏与密封状态下的区别。
2.斜置单元耳机,耳朵在耳机腔体内的位置
打架坛有好几个帖子都谈到了各个版本的T1的区别,也给出了各种测量的频响图,但是他们都没说的一点是,T1作为一个斜置单元耳机,听着在佩戴时,耳朵在耳罩内的位置是会明显影响声音的,这个声音区别比换线比版本都要巨大。
上图红线是将耳朵尽可能放在耳机腔体的后面(即耳机单元向前移),这样单元远离耳朵。而黄线是将单元尽量靠近耳朵,即耳机单元后移。可以看出有很巨大的变化,低频方面,由于单元后移导致后面的耳罩无法紧密贴合导致了低频下潜漏掉了一部分,中频部分变化最大, 如果单元靠近耳朵,那么斜置单元对中频造成增益的特点就会被放大,这里会极大影响到很多人口中“人声密度,中频密度,润泽,鲜活”的程度。高频部分变化很少,基本属于单元距离造成的测量误差。
如果T1还不够,那么手头的微微倾斜的小腔体的HD560s一样出现了这个问题。
不过在HD560s上,主要区别变成了中高频。单元贴近耳朵后增益的除了中频还有明显的高频增益。至于和T1以中频为主的区别,这里也只能假设是T1的声学设计和560S不同(材料,耳罩,结构)造成的。
3.耳罩新旧,型号,版本差别
新旧差别:图中黄线是全新的EDT 990V,红线是已塌陷的原装EDT990V。可以看出在DT990上,塌陷的耳罩会漏掉一些低频下潜(密封不再牢固),以及大量减少高频(特别是刺耳的部分)的量。部分老烧说自己的990越来越好听,除了心理因素和单元确实有一定的老化声音变化以外,耳罩本身的挺拔程度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这是旧耳罩的T1,可以和上图更换了新耳罩的T1进行对比,粉圈框出来的位置,二者差别已经非常的巨大,可以说是两个耳机了。
型号差别:给T1装上990的罩子
如图所示,相比于装了EDT T1V的T1,这么做确实会让频响更“哈曼”一点,不过中低频隆起消失在主观上听起来,就把T1引以为傲的“密度,厚度”感给削弱了,另外让8k峰更加放飞自我也不是一件好事。
版本差别:EDT T1V本身又分为早期的白色包装卡纸的版本和新的黑色卡纸版本,新版的海绵更加饱满,硬,这样又造成声音上的改变。
白卡EDT T1V,注意红黄线依然是佩戴差异不是新旧差异
可以看到旧版白卡EDT T1V比较介于新EDT T1V和EDT 990V之间,中低频有一定减少,但保留了隆起,中频更多但没有完全补足,8k峰依然有些放飞自我。
4.主观描述差异
这算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点,展开可以重新开一篇文。简单来说,很多人口口声声说的概念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什么是明亮,什么是解析,什么是高频延申。
比如A觉得2khz多是明亮,而4khz对他们而言就是高频了,B认为4-5Khz多才是明亮,而2khz是中频的一部分,这时候你让B去买A觉得明亮的耳机,大概率他会觉得A推荐的耳机翻车。
比如C觉得声场是自然弥散感,是3khz峰带来的那种立体感,但D反过来觉得压制了3khz峰的耳机拥有更大的声场,你让D看C的评测那他也觉得C是cjb。典型例子:森海IE800。
再比如森海的HD700。有人觉得它暗,因为在比较适当的高频的衬托下中低频偏多,且缺少1.5-2khz。有些人觉得它刺耳,因为它有一个极其可怕的高频尖峰。有人觉得这个峰无所谓,有人对这个峰非常敏感,你让他们来写评测那就属于是流量密码了(指撕逼)。
再比如。。。。。
还有很多
小结:很多头戴耳机在各大论坛网络上评价的莫名其妙完全相反的区别,部分是个人佩戴习惯不同,或者耳罩的状态不同造成的,部分纯粹是概念没有明确定义造成的。在使用头戴式耳机时,还是需要多调节一下佩戴,使用正确的罩子(珍爱生命远离DIY山寨罩子),再来谈前端解码耳放搭配。

接下来说塞子
先要点名的时动铁,因为大部分纯动铁没有任何通风泄压孔,导致一旦佩戴不正确产生负压声音当场爆炸。且该问题无法通过测量得出。佩戴纯动铁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有负压(吸耳膜)
塞子本身在我的测量中出现的佩戴方面的差异有:深浅程度,泄露,套子区别,角度区别。
1.深浅程度
这是ER4XR的频响
当耳塞佩戴完后,耳膜到耳机单元之间会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这个空间内存在空气,而这段空气是存在共振频率的,那么当播放声音时,该频率的声音就会变显著放大,表现在图表中就是粉圈里的高频尖峰。插入越深,这段空气越短,那么共振频率就会更高,越浅则共振频率越低。而人耳敏感区间则在10khz以内,所以音特美的深插就能保证这个共振峰在人耳敏感区域以外。图中谐振峰在10k以内的原因是人工耳耳道长度比大部分人类都要长。
市面上耳塞琳琅满目,自然而然由于每家的设计不同,其导管长度以及每个人佩戴后耳塞插入深度都是千差万别,这就导致每个人听到的这个塞子的高频不尽相同。如果这个谐振峰刚好落在了一个人讨厌的频率,那么这个人大概率会觉得这个塞子刺耳,生硬,不耐听,累,而如果谐振峰落在了这个人不太敏感或者喜欢的频率上,那么这个人大概率会觉得这个塞子“透明度好,解析高,明亮,晶莹剔透”。

2.套子区别
上面这张FR展示了七种不同的套子对声音产生的影响。更多套子参阅某鬼斧神工的套子测评(但不建议采纳他的最终结论,他那篇文章是给5005找套子,也完全没有考虑到有些套子不适合部分人群的问题)
套子所用的材料,密封程度不同,也会导致声音出现变化,最明显的就是每个套子都会略微改变上文所阐述的共振峰的位置,因为每个套子佩戴后整个导管长度都有偏差。部分套子比如FX10和CP360还会吸收一部分中低频,部分套子会保留更多的低频进入耳朵(FX10)。但是最重要的,也是整个测试中最折磨人的,就是接下来要说的,保证不泄漏。
3.泄漏问题(没戴牢、漏风、没塞紧)
图为IE300的频响
上图中,绿线为完好佩戴,红线为有泄漏佩戴。
最明显的就是低频会漏掉,前不久在耳机大家坛上就有说IE900低频不足的帖子,事实上IE900低频已经很多了,至于为什么,就是因为IE900自带的硅胶套肥肠薄,导致很多人戴上都没法完好密封,我这次选择IE300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和900共用套子。一般的耳机没有佩戴好会泄漏低频,但是部分塞子,比如这次的IE300/900这个套子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如果没戴好,它还会让高频变成一团乱麻。个人猜测,IE300/900的前腔都有赫姆霍兹共振器,一个泄漏的前腔会导致这玩意没法正常工作。同样其他部分特殊构造的耳机如果佩戴时泄漏也会造成高频失控。
4.佩戴角度问题
部分耳塞拥有一个同轴高频单元(比如某飞傲,比如这个Z1r)这个单元发出的超高频在设计上应该是要直对着耳膜(或者说导管前不应该有遮挡)。但是众所周知的是人的耳朵各不相同,有些人的耳朵第二道弯会更加的曲折,这就导致在佩戴这些耳塞时,出音孔直接怼在了耳道的肉壁上,其他的声音完全可以通过反射来继续传播,但是一定量的高频会被耳道给吸收掉,这就直接导致有人觉得Z1R“闷,糊,浑浊”,而有些人觉得Z1R(高频清晰,锐利,延展好“。
在这里的测试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我的人工耳太硬了,硕大如教堂一样的IER Z1R佩戴上后无法扭动来测量单元倾斜角度问题。不过Crinacle的测量中的两个sample比较好的反应了这个问题
总结
耳机毕竟是穿戴式设备,佩戴上的差别会明显导致声音上的差别,无论是入耳还是头戴(头戴影响小一点),在浏览互联网上对耳机的评价的时候,一定要留意给出的评价是否受到了耳机声音本身以外的干扰。所以在购买耳机之前,频响曲线是一个比一些完全主观洋洋洒洒一大片的”评测“更有价值的参考。但是也要注意到,频响曲线也不能完全反映一个耳机的声音,因为你不知道发布者在测试这个耳机时耳机与测量耳之间的状态,你也不知道这个写评测的认为的低中高频声场解析密度等是不是你认为的这些概念,即使测量的结果也是完美的,你也不一定能够达到作者测量时的完美佩戴。
无论是云试听,老烧评测,还是测试的频响曲线,都只能给予参考,真正决定好不好听的,还是你自己戴上去之后自己的判断。



2
发表于 2022-4-25 04: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加拿大
很有用的客观测试
楼主科学精神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2-4-25 04:4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同意楼主的观点,佩戴很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2-4-25 05: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海南省海口市
就算入耳式塞子用海绵套,一条塞两人不同评价都有,所以毒文可看,信多少看个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2-4-25 06:2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滨州市
毕竟耳罩动力。。。你说了这么多大实话,如果t1头版的价格落下来,这个责任你担的起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2-4-25 06:3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吉林省
hd600/650测出的低频少,听起来低频多就是因为耳罩对于人工耳贴合度不太好。dt990别的网站也测过耳罩旧了高低频确实少了连高频平顺度的提升了就均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2-4-25 06:4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福建省龙岩市
会因为每个人耳廓形状不一样,“增益”也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2-4-25 06: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茂名市
顶一下,求教耳套有多少种,材质,通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2-4-25 07:3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我只体验过er4插入深浅对声音影响是非常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2-4-25 07: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很牛逼,客观上论证了 为什么同一只耳机会得出不同的听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2-4-25 07: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省唐山市
支持楼主科学理性的精神。
佩戴确实会对不同频段造成影响,这个以前有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2-4-25 08:0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杭州市
感谢楼主,好文。。。确实,大耳还好点,塞子换套如换声。。人生本太多干涸苍白,这也是乐趣之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2-4-25 08: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所以说还是亲自且非常仔细地实机试用才是王道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2-4-25 08: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好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2-4-25 08:3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省
支持楼主严谨的科学精神,耳机还是要先试听后购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2-4-25 09: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临沂市
赞楼主好文!亲身体验斜置单元耳机,头梁所处前后位置调整对声音效果影响非常明显,同时动圈耳机使用时间长短对声音效果也非常明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2-4-25 09:1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这才是真正的探讨 给楼主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2-4-25 09: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省石家庄市
佩戴问题影响好大!
多谢楼主的探索测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2-4-25 09: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黑龙江省绥化市
有道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是用自己耳朵判断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2-4-25 09: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确实很多人忽略了耳罩/隔音棉对耳机的影响,脚架/摆位/环境对箱子的影响。这些直接进行声学物理上的改变,其实对声音的影响要远大于耳放/功放/解码/线材带来的影响。有意思的是因为这些东西几乎不花钱或花很少钱,所以绝大多数烧油根本不当回事

然后关于频响曲线,油管上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科普。我感觉这都应该是烧油的基本必修课了。最好再研究一下自己手上这些耳机的频响是什么样的。有个实际概念之后,再买新耳机的时候,看一下频响,即使没法试听也能判断其的声音走向,大体判定是否和自己胃口。这个至少能让烧油绕过不少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0-14 18:1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