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4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CHORD Hugo TT 2 和 M Scaler 的演算处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1-28 00:3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日本
本帖最后由 JJJWWW 于 2021-11-28 01:17 编辑

最近从地区总代理那里借到一台CHORD HUGO TT2。在进入认真试听之前先找了一些资料。Sandal Audio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位音乐器材评论家。他在关于CHORD HUGO TT2的评论中提到了CHORD Hugo TT 2 和 M Scaler 的D/A转换问题,特别是对CHORD Hugo TT 2 和 M Scaler 演算处理的描述引起了我的注意。现在摘录出来和大家分享。由于原文是日语,借助谷歌翻译器再加上我一个似懂非懂的门外汉的一些修改,不知道有没有反映出原文要表达的意思。如果读起来很拗口,还要请各位原谅。

说到CHORD DAC,卖点或是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不用旭化成、ESS等现成的D/A芯片,而是使用高速FPGA处理器的WTA滤波器计算和门阵列D/A转换。

这个想法是将数字数据44.1kHz / 16位等,通过高次元的放大还原为接近原始的模拟信号。

自2007年第一台DAC64面世以来,这种独特方法的良好音质得到了发烧友的大力支持。 每一次新的DAC问世,都搭载了当时最先进的FPGA,通过进行更高性能的演算处理,不断提炼“还原原声”。

目前,在所有型号,CHORD的WTA过滤演算都是先用16FS·24bit数据补充的算法。换句话说,WTA滤波器的主要作用是实时创建 44.1kHz系统的705.6kHz,48kHz系统的 768kHz的PCM数据。

其实M Scaler的工作,就是把转换成16FS的数据通过双BNC传递给后续的DAC。

Hugo 2、Hugo TT 2、Qutest等,就是把16FS数据在FPGA中进一步从256FS过采样到2048FS,将高速比特流数据直接送到门三极管进行并行切换,转换为模拟信号。

换句话说,将数字数据转换成模拟信号,只需要通过一个高速开关元件一次,不需要现成的运算放大器或复杂的分立模拟放大电路,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由此可以排除噪声和失真。

由于其他厂商依赖现成的DAC芯片,所以只能借助DAC芯片微小的模拟输出,再通过LPF、增益驱动器、缓冲器、直流阻断等各种模拟电路。而这些电路的复杂设计及物量上的投入反而被视为一种“良心”。

另一方面,CHORD 的情况正好相反,为把对受噪声和失真影响的模拟电路的需求降到最低,而尽最大努力于数字信号处理。

让我们回到WTA过滤器,看看抽头数。

所谓抽头数,简单的说,就是为创建一个数据点而输入演算处理器的前后的数据参考量。 (因为演算处理是一个循环,其实更复杂)。根据官方目录:
·Hugo 26,000
·Hugo 2 49,152
·Qutest 49,152
·Hugo TT 2 98,304
·DAVE 164,000
·M Scaler 1,015,808

所以,从Hugo 2到Hugo TT 2,抽头的数量翻了一倍。 再者,在M Scaler中,更是突破了100万的抽头数大关。 换句话说,Hugo TT 2 本身和通过M Scaler本质是一样的,只是抽头数量大小的不同。 如果未来FPGA进一步发展,即使在便携式机器上也有可能达到计算100万次抽头的可能,目前似乎不可能。

说到过采样和升频,有一种线性过采样,就是简单地“用一条直线连接前后点”,但是最近的DAC芯片不仅仅是前后两点,而是更多的使用参照更前和更后的一些数据的「加权移动平均线」方法。由此通过减少预振铃和增加后振铃来进行微调。
(参考下面的图1)
对于WTA滤波器,最终目标是无振铃的完美波形恢复。 其思想是通过一次性将大量前后数据导入FPGA,并应用接近于自然振动的SINC函数(正弦波的傅立叶变换)合成波形,原理上还原声波振动的波形构成。 这个代入实时演算公式中的变量数就是抽头数。

由于48kHz的16FS为768kHz,因此每秒有 768,000个样本。在Hugo 2的情况下,是49,152抽头。WTA过滤器为了计算一个数据点,大约要演算0.064秒,也就是前后各0.032秒左右的数据。Hugo TT 2是它的两倍。

随着FPGA的DSP性能的提高,实时计算可以处理的抽头数会稳步增加,问题是需要多少抽头数才足够。

看WTA滤波器中使用的SINC函数,可以看到 CHORD的意图。
(参考下面图2)
带有少量抽头数的SINC函数和窗口函数(变迹)会导致前后振铃。 这意味着每隔几毫秒就会生成一个不存在原始数据中的波形。

一些DAC只是不喜欢预振铃,并使用前后非对称加权滤波器(最小相位),但这并不能保证结果会是原始的声波波形,并会延长后振铃。由于两者都不是正确答案,所以很多其他公司的DAC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来切换。

WTA 滤波器的作用是通过增加抽头数量来减少这种振铃。 然后,在可听频段(即 22kHz 或更小)中,WTA 滤波器将前后振铃抑制到相当于16bit或更小(约 -100dB)的底噪,所需的抽头数量约为 100 万个。

换句话说,在如此庞大的抽头数量下,终于可以将一般DAC中的数字滤波器的振铃问题,抑制到可听频带之外和可听等级以下。

Blu Mk II 和 M Scaler就是为了实现这100万抽头数而诞生的。

重点是CHORD滤波器的设计并没有试图再现人耳听不见的高频或者24-bit超低电平信号,而是以44.1kHz/16bit为最基本的数据,根据采样理论追求恢复原始声波所需的D/A转换。

这里就引出了关于是否有必要这样做的争论,作为昂贵的高端音响,值得挑战。而且这个想法比什么100kHz高频对人体影响的可疑故事更有价值。

首先,旭化成和 ESS 等芯片制造商配备了各种各样的可切换滤波器,例如“Bit Perfect”、“Minimum Phase”和“Apodizing”,实际上声音因每个滤波器本身而发生变化,这正好说明了D/A转换方法的不完善之处。

顺便说一句,对于M Scaler的1,000,000抽头数,即16FS前后的500,000抽头数,将参考大约0.6秒前的数据,因此音频输出相对于输入有0.6秒的延迟。
听音乐没问题,但如果延迟这么多,口型和视频会不同步,你会觉得不舒服。 因此,通过M Scaler观看演唱会视频时,有一个名为“VIDEO”模式的按钮,有意减少前向参考抽头次数,简化WTA计算。

045.jpg (9.66 KB, 下载次数: 65)

045.jpg

044.jpg (8.45 KB, 下载次数: 87)

044.jpg
2
发表于 2021-11-28 07:0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好高大上 但不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1-11-28 07:4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手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1-11-28 09:4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1-11-28 10:3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台湾
手持TT2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1-11-28 11: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1-11-28 11:1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想起被专业课支配的恐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1-11-28 12:2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这个所谓的抽头,是不是就是和数据接收中的时钟长度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8 12: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日本
本帖最后由 JJJWWW 于 2021-11-28 12:55 编辑
M.X 发表于 2021-11-28 12:25
这个所谓的抽头,是不是就是和数据接收中的时钟长度一样?

我理解的抽头数,就是为了尽可能逼真的还原一个模拟波形而在相对应的数码数据的前后采集的数据量。因为需要演算的数据量太大,Hugo TT2 自带的D/A的能力不够,CHORD推出了只做单项计算工作的单元就是M Scale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1-11-28 13: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我看有人在Pi4上也是做类似的升频,不晓得有没有人用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1-11-28 14:2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M scaler感觉就是个硬件版的hqplayer,外网有人对比过M和hqplayer的不同升频算法发现和某一两个(具体哪个忘了)听感很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1-11-28 15:4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法国
曾经拥有过M Scaler帮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1-11-29 11: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杭州
本帖最后由 jerrytsao 于 2021-11-29 11:52 编辑

May+Roon+HQPlayer+Sinc-L > Dave+M Scalar, TT2搭配M Scalaer提升不如Dave+M Scaler大, 所以这个搭配意义不大性价比还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4-2 18:5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