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457|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技术名词】无损音频格式 APE 与 FLAC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3-24 16: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mop1818 于 2022-3-24 16:58 编辑

关键段落:

WAV 音频格式是最接近无损的一种音乐格式,是微软开发的一种符合 RIFF(Resource Interchange File Format) 文件规范的声音文件格式。如果你使用过 Adobe Audition 系列软件,会发现它们使用的默认存储格式就是 WAV。

说白了,APE和FLAC都是(尽量)无损压缩WAV音频格式的压缩音频文件,相比之下FLAC要比APE要好些。
FLAC 格式因起强大的信息保全特性和较好的跨平台支持特性,广受人们的欢迎,如今不如智能化时代,设备的运算能力提升,故市面常见的播放器厂商都会对这种格式作支持。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FLAC 格式的压缩比不高,使得文件存储时仍然需要较大的空间。同时,低圧缩比也是其相对 APE 的另一优势。APE 文件因其高压缩比而往往需要设备更强大的解码能力,在软硬件能力不足时,其流畅性会受到损伤。
FLAC 相比 APE 的解码复杂程度要较低(解码运算量小、只需要整数运算),解码速度快,对计算硬件要求很低,在很普通的硬件上就可以轻松实现实时解码播放。所以 FLAC 是目前唯一获得广泛硬件支持的无损压缩编码,在消费领域,已经有很多移动多媒体播放器、汽车、家用音响设备支持 FLAC 格式了。
APE 文件的容错性很差,只要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一点差错,就会让整首 APE 音乐作废。而 FLAC 文件因为每帧数据之间无关联。因此当 FLAC 文件在传播过程中受损,导致某帧数据损坏缺失的话,只会损失该帧的音频信息,不会影响到前后的数据。这是 FLAC 的优势,但也因此 FLAC 的压缩率略低。

结论:对于CD,我们尽量选用FLAC格式的音频文件(一版APE、FLAC的CD文件在300M左右)。
无损音频格式 APE 与 FLAC

忠东


善阅也,是进步之道。





​关注他

77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昨天,学霸胖问了我们一个问题,“APE”格式是什么?我也一时想不起来全称,只知道属于一种无损的音频格式。回来之后,觉得有必要查一查资料,然后做一次科普,同诸位分享。
查阅资料,当今广泛存在的无损压缩格式(音频)有 APE、 FLAC、 WavPack、 LPAC、 WMALossless、 AppleLossless、 La、 OptimFROG 和 Shorten。而常见的、主流的无损压缩格式是 APE、FLAC、WMALossless 和 AppleLossless。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些无损音频格式当中的两个:APE 和 FLAC。
引入—— WAV 音频格式与音频压缩
WAV 音频格式是最接近无损的一种音乐格式,是微软开发的一种符合 RIFF(Resource Interchange File Format) 文件规范的声音文件格式。如果你使用过 Adobe Audition 系列软件,会发现它们使用的默认存储格式就是 WAV。WAV 文件通常都比较大,根据其大小计算公式:
文件大小(Byte) = (取样频率 * 取样位数 * 声道) * 时间 / 8
一个10分钟 44.1k 采样频率、16位立体声音频,根据计算式:
filesize = (44.1 * 1000 * 16 * 2) * 60 * 10 / 8         = 105,840,000 Byte         = 100.93689 MB
可见其实 WAV 文件是非常占用空间的,如果是一场音乐会,时长90分钟,使用24位深度,那么文件大小约为 1.31GB,故而人们尝试使用压缩算法来减小文件体积。
那么重点来了,如何压缩文件来获得更小的体积占用呢?软件算法把人耳不敏感的音频信号全部滤除,从而只留下人耳敏感的部分,这样会直接导致使用高还原度的音频播放设备时,声音出现明显的失真!
简单说来,此类算法的目的就是要去掉不必要的音频信号。所以,这一类压缩算法往往都是不可逆的,即通过压缩之后的音频文件,绝对不可能通过逆向算法还原原来的文件。
APE 音频格式
经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为什么音频格式会出现无损和有损之分,它指的是文件压缩的时候是否会丢失精细程度,而不是相对原始声音而言(因为真实声音信号向数字信号转换时,必然有一部分信息丢失,丢失的多少,与采样率有直接关系)。那么如何证明 APE 文件格式是无损的呢?以下进行一个实验:
实验工具:
  • Adobe Auditon CC 2017 release
  • Windows 10 Pro
  • 一段 WAV 音频文件
实验过程:
  • 第一步:生成 WAV 音频文件
  • 第二步:生成 APE 文件

    可见 APE 文件相对 WAV 文件,产生了一定的压缩。
  • 第三步:使用生成的 APE 文件还原 WAV 文件

所以我们说 APE 是一种无损压缩。
FLAC 音频格式
知道了 APE 格式,我们再来看看 FLAC 格式。
同样的工具和步骤:
  • 第一步:生成 FLAC 文件
  • 第二步:还原 WAV 文件

FLAC 格式因起强大的信息保全特性和较好的跨平台支持特性,广受人们的欢迎,如今不如智能化时代,设备的运算能力提升,故市面常见的播放器厂商都会对这种格式作支持。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FLAC 格式的压缩比不高,使得文件存储时仍然需要较大的空间。同时,低圧缩比也是其相对 APE 的另一优势。APE 文件因其高压缩比而往往需要设备更强大的解码能力,在软硬件能力不足时,其流畅性会受到损伤。
多平台支持
FLAC 相比 APE 的解码复杂程度要较低(解码运算量小、只需要整数运算),解码速度快,对计算硬件要求很低,在很普通的硬件上就可以轻松实现实时解码播放。所以 FLAC 是目前唯一获得广泛硬件支持的无损压缩编码,在消费领域,已经有很多移动多媒体播放器、汽车、家用音响设备支持 FLAC 格式了。
目前,APE 格式官方只提供 Windows 支持。虽然也有提供 GNU/Linux 和 macOS 平台的官方支持的讨论,但是没有结果。目前只有一位名为 SuperMMX 的开发者于2003年7月发布了一个非官方移植版本。它包括了供 XMMS 与 Beep Media Player 回放 Monkey's Audio (APE) 使用的插件。该移植支持 GNU/Linux,后续逐渐支持Mac OS X和基于 PowerPC、SPARC 平台的 GNU/Linux。但是这个非官方移植计划没有得到官方的承认,受制于官方发行许可证的限制,其未来并不明朗。不过据称 Monkey's Audio 的Win32库可以借助 wine 在 GNU/Linux 平台运行。而硬件支持方面,由于采用了浮点运算,编码解码速度慢,对硬件的要求较高,硬件支持度不如FLAC。
容错能力
APE 文件的容错性很差,只要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一点差错,就会让整首 APE 音乐作废。而 FLAC 文件因为每帧数据之间无关联。因此当 FLAC 文件在传播过程中受损,导致某帧数据损坏缺失的话,只会损失该帧的音频信息,不会影响到前后的数据。这是 FLAC 的优势,但也因此 FLAC 的压缩率略低。
下面附上 FLAC 官方网站的网址:Free Lossless Audio Codec
【说明】使用 APE 和 FLAC 还原 WAV 文件时,会发现文件大小有几kb的差别,这一点产生的原因目前还不能确定。所以还需对二进制文件比较来查证。




2
 楼主| 发表于 2022-3-24 16: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mop1818 于 2022-3-24 16:57 编辑

到了高清音频时代又出现了一堆格式:
DSD是DirectStreamDigital的缩写,表示直接比特流数字编码,是SACD(SuperAudioCD)的编码模式,由Sony与Philips在1996年共同开发诞生,与采用PCM编码的DVD-AUDIO阵营竞争。DSD编码用1bit比特流的方式取样,采样率2.8224MHz(CD44.1kHz取样的64倍)的高取样方式,直接把模拟音乐信号波形以脉冲方式转变为数字信号,并以约四倍于传统CD音频文件的空间储存音乐,因此可以提供更为优秀的声音效果。由于取样次数高,所以取样过的波形很圆顺,十分接近模拟波形。DFF和DSF就是采用DSD编码所制作的音频文件,由于DSD由索尼和飞利浦共同开发,因此两家也分别采用了DFF和DSF作为文件格式名,DFF文件最初被索尼用于PS游戏机上的音频,后来进一步的衍生为专用于音乐产品的SACD,并深受发烧友推崇。DFF和DSF主要用于没经过压缩的双声道录音,体积比WAV文件更大。由于DSD编码的音频文件体积庞大,对于数据量更大的多声道音频,一般会另外采用经过压缩的DST格式。

DSD是索尼和飞利浦公司开发的录音数码格式,通常存在于SACD碟片,数字文件后缀名.dff\.dsf。DSD编码分为原生DSD64、DSD128、DSD256三种码率,也就是CD码率64倍、128倍、256倍。前者是飞利浦格式,后者是索尼格式,后者方便分割文件保存,id3信息可修改,方便操作。而DXD是PCM信号的高级模式,码率为352khz/24bit,是pcm格式里最高级的码率格式,音质也是当中最好的。简而言之,两者分属两大阵营,音质极品好且各有千秋。DSD格式在Hi-res音乐阵营里资源丰富,而目前PCM阵营中96/24和192/24码率为主流,DXD资源很少。只有DXD音质可以与DSD64一分高下,但体积要偏大些。综上,论音质,DXD可以被认为是数码母带级别,但对于广大爱乐者,性价比最高的仍然是DSD。


一篇文章了解DSD及DTS格式的相关疑问解答

Hao4K影音


专注4K家庭影音, 服务千万家庭影音发烧友!





​关注他

9 人赞同了该文章
《一》什么是DSD?这种格式有什么优缺点?
DSD是Direct Stream Digital的缩写,是Sony与Philips推出SACD时所注册的商标。这种编码技术是在1 bit的序列中,针对模拟声音信号进行2.8224MHz的取样,取样频率是CD规格44.1kHz的64倍,也就是每隔1/2,822,400秒对模拟信号进行一次取样。
Sony在推出SACD时宣称这种格式有两大优点胜过CD,一是高频延伸可100kHz,二是动态范围可达120dB。但事实上,这种基于Delta-sigma转换的编码技术有两个缺点,一是因为量化只有1bit,所以动态较为不足,二是量化噪讯会在高频领域大幅增加,以DSD64为例,噪讯在25kHz就开始陡升。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靠Noise Shaping运算技术提升动态,并且将高频噪讯移到人耳不可察觉的极高频领域。
所以正确的说,脉冲密度调变必须配Noise Shaping,オ能称之为DSD。虽然Andreas Koch认为DSD的高频噪讯与音乐信号无关,可以轻易被人耳听觉滤除,但大部分SACD讯源依然将高频延伸限制在50kHz,以避免极高频噪讯损害扩大机与喇叭。Sony所宜称的120dB动态范围,也仅限于0到20kHz的重播频率范围内。DSD的高频噪讯问题,在取样频率提升为两倍(DSD128)甚至四倍(DSD256)之后可以得到明显改善,DSD128的高频噪讯约在40kHz才开始产生,DSD256则要到接近80kHz时オ会产生高频噪讯,真正逼近Sony当年所宣称的理想规格。
不过,DSD256并不如想象中美好,当DSD的取样频率提升到四倍的11.2896MHz,根据Ed Meitner的说法,DSD的真正优势,其实在于数位与模拟信号编码与转换的方式优于PCM。DSD是一种「记录信号相对变化」的码与转换方式,毎一次取样都是以前一次的取样为标准而变动。相较之下,多位元PCM的毎一次取样,都试图标记模拟信号波形中的一个绝对值,理论上量化位元数与取样率越高,越能忠实重建原始模拟信号,问题是这些取样值并不知道否彼此的相对位置,必须依靠数位滤波将这些绝对值连接起来,用「推测」的方式,还原成接近于原本模拟信号的波形。基于以上差异,Ed Meitner认为DSD是比PCM更接近于「模拟」的编码与转换方式。
理论上,DsD只需要通过一颗电容与一颗电阻构成的低通滤波线路,就可以转换为模拟信号,这种更单纯、成本更低的解码线路,也是DSD胜过PCM的一大优势。


Ed Meiter是制定SACD的主要人物,早在1978年就开始实验1BIT录音
《二》DSD是如何诞生的?
SACD与DSD的推出有其商业考量背景,当时Sony兴Philips握有的CD专利已经到期,为了不让旁大的CD权利金收入中断,Sony决心推出取代CD的新世代SACD规格,以音质优于CD为号召,企图继续主宰主流音乐载体市场。为此Sony不但投入巨资大举宣传SACD的优点,还聘请Ed Meiter (EMM Labs总裁)与Andreas Koch (Playback Design总裁)两位数位领域的顶尖设计师,着手开发记录于SACD的DSD格式录音设备,希望专业录音业界接受这种数位录音规格。从DSD的规格与理论上检视,DSD的信号量与频宽表现的确大幅优于CD,但实际上,SACD的推广却不如预期顺利。推出初期首先遭遇PCM阵营推出DVD-Audio的挑战,虽然SACD最后胜出,但是普及速度却远远不及CD在1980年代的发展状况。
一方面在专业录音领域,1bit的DSD先天上难以进行剪辑、混音、等化、制作等数字运算处理,无法对应录音室中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完备的PCM混音后制设备,难以取得录音业界的认同。
另一方面,一般消费者用平价音响系统也听不出SACD与CD在音质上的明显差异。2009年,在SACD软件选择不及CD丰富,消费者又兴趣缺失的状况下,主流唱片大厂纷纷停止SACD的发行。等于宣告Sony借由SACD取代CD的梦想破灭,时至今日,只有少数发烧唱片小厂依然发行SACD,消费族群也仅限于音响迷的小众市场。

Andreas Koch也是制定SACD格式的主要人物,为Playback Design品牌总裁
进一步追溯DSD发展的源头,如果你认为DSD是因为1999年SACD推出才研发出的新技术,那你就错了。DSD所探用的Delta-sigma编码技术,其实早在1954年就出现在C.C.Cutler的专利文献中。1969年,D.J.Goodman的论文正式将Delta-sigma编码技术用于模拟声音信号的转换。SACD规格的主导Ed Meitner早在被Sony聘请之前,就在1978年开始实验1bit录音,当时是储存在磁带上,取样频率不是现在的2.8MHz,而是2.5MHz。事实上,早在数位录音与CD规格制定之前,第一场PCM与DSD的规格大战就已开打!
《三》所以DSD是比PCM更优异的格式吗?
从1980年代的PCM与DSD规格之争开始,学术界、产业界与音响迷之间对这两种格式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过。事实上,DSD与PCM的比较,牵涉的层面与变量非常复杂,检视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就不相同。
先从DSD与PCM的本质开始说起,DSD虽然会产生极高频噪讯,但是PCM同样会因为数位滤波而产生Pre-ringing失真。Chord数位设计者Rob Watts从PCM阵营的角度提出他的看法,他认为PCM的问题可以借由妥善设计的数位滤波解决,但是DSD的Noise Shaping却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他指出Noise Shaping的本质是一种负反馈系统,这种技术会造成两个缺陷,一是低于Noise shaping底噪的微小信号将会全部丧失,二是时间相位的非线性失真。后者对于音乐的瞬时表现影响尤大,会破坏听觉对于真实音乐的重建。

Rob Watts,PCM阵营的代表人物,一手负责CHORD音源的技术开发,所以对Rob Watts而言,DSD的先天缺陷比PCM还要严重。不过,DSD阵营的Ed Meitner有不同见解。他指出音乐的强弱变化在模拟波形零点交越之处,是人类听感最敏感之处,此处的重播表现将会主宰听感对于真实音乐的重建。DSD不论音乐信号强弱如何变化,都维持最高分辨率,但是PCM在音乐信号零点交越之处的分辨率却是0bit,根本无法反应这个区间的微小声音变化,可见DSD才是比PCM更能忠实还原音乐的格式!
所以到底哪种格式较好?只能说PCM与DSD根本是半斤八两,各有优缺点。再从实际使用的层面检视,如前所述,虽然理论上DSD解码更为单纯也更接近于模拟,但是在录音室领域,DSD录音却不切实际,因为DSD无法混音、等化与制作,所以在录音处理阶段,DSD必须先转换为DXD2类的PCM格式,最后才输出为DSD格式,等于经过两次PCM与DSD的转换,对于声音质量难免造成负面影响,所以目前市面上的音乐发行仍以PCM为主流,DSD录音与解码只占极小部分。
《四》native 单声道真的存在吗
(也称直解DSD)
所谓Native DSD,代表的是没有经过任何PCM与DSD转换过程的DSD信号,也就是最纯粹、最完整保留信号原貌的DSD。表面上看,Native DSD似乎不难取得,但实际上却超乎想象的困难。让我们先看看PCM阵营的困境吧,如前所述,从1980年末期以降,市售DAC芯片就以Delta-Sigma转换技术为大宗,也就是说所有PCM信号其实在DAC芯片里都经过了DSD转换,也都夹带了DSD的高频噪讯。所以除了MSB等极少数自行开发R2R多位元数类转换线路的厂家之外,Native PCM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近期SACD忠实拥护者Esoteric也开始采用R2R解码
既然DAC芯片都是DSD架构,那么Natve DSD是不是容易取得多了呢?很遗憾,事实并非如此。根据Ed Meitner与PS Audio数位设计者Ted Smith的说法,唯有1bil DSD译码才能真正展现DSD的优势,他们设计的音源都采用自家开发的1bit DSD解码线路,当然符合这个条件,问题是市面上的DAC芯片碍于成本限制,几乎都不是真正的1bit解码,而是多位元(一般是5 bit) DSD解码架构,Ed Meitner与Rob Watts都认为这已经是一种PCM架构了。
所以如果以最严苛的标准检视,绝大多数透过市售ADC芯片进行的DSD数位录音,得到的都不是纯正的Native DSD。而绝大多数采用市售DAC芯片的数位音源,即使宣称支援Native DSD,实际上也不是纯DSD转换。再从录音端看,前面也提过,DSD无法混音、等化与制作,所以几乎所有DSD录音都必须转换为PCM才能进行信号处理工作,最后输出的DSD都不能称为Native DSD。那么,真正的Native DSD到底存在吗?只有在符合以下条件的状况下,才有可能实现。
第一,在录音的源头,只有两个状况可以称为真正的Native DSD,一是用真正的1 bit DSD ADC进行录音,二是用1 Bit DSD ADC转录模拟母带。
第二,DSD录音必须不需经过任何剪接、混音、等化与制作,也就是在没有转换为PCM的情况下,直接以DSD录音母带形式发行。
第三,播放端必须探用真正1bit DSD解码的数类转换器,将DSD转换为模拟信号。
第四,播放DSD文件时,别忘了从计算机或nas传送到DAC的过程也不能经过任何转换。理论上从计算机USB界面以ASI0通道传送Native DSD,或是透过DoP传送DSD封包都算是Native DSD传输,但是有一派最严苛的DSD玩家却认为DoP不能算是Native DSD。
《五》我们真的可以听出DSD与PCM的差异吗?
2004年德国Detmold音乐大学曾经做过一份研究,在严谨的条件下,用盲眼试听方式比较了SACD与DVD-Audio的听感差异,得到的结论是聆听者并无法区分两种格式的听感差异。这个结论也反应在专业录音师对于DSD与PCM的态度上。

Merging Technology解码器
Merging Technology首席软件工程师Dominique Brulhart就曾分享他的经验,Merging Technology虽然是DSD专业录音领域的第一品牌,但是他对PCM却持开放态度,他曾参加过一场研讨会,由专业录音师一同探讨DSD与PCM的差异,原本以为两派人马会剑拔弩张,没想到大家都非常理性,因为对这些录音师而言,录音过程中的变量太多,DSD与PCM的音质差异其实微不足道,工作上的实用性,才是他们考量的重点。
《六》什么是DSD64/DSD128/DSD2.8MHz/SD5.6Mhz?
前面提到SACD的2.8224MHz取样频率是CD的64倍,所以SACD使用的DSD又称为DSD64,也可写成2.8MHz DSD。以此类推,DSD 128的取样率提升为前者的两倍,所以也称为DSD 5.6Mhz或Double-rate DSD。四倍DSD称为QuadDSD、DSD256或DSD 11.2MHz ,八倍DSD则称为Octuple- rateDSD、DSD512或DSD 22.4MHz。

目前四倍与八倍DSD的录音数量极少,而且解码转换的声音质量还不够理想,距离实用化还有一段距离。
《七》四倍甚至八倍DSD的超高解析度有意义吗?
理论上,将DSD的取样频率提升到四倍的22.5792MHz之后,高频噪讯将会推移到接近80kHz才发生,经过Noise shaping之后,大幅降低了DSD的高频噪讯问题,也大幅拓展了极高频延伸。不过提升到四倍DSD之后,电子元件与时钟线路的噪讯与失真却会破坏声音质量,所以Andreas Koch认为目前DSD128仍是最理想的DSD格式。
目前少数标榜支援多倍DSD的数类转换器,大多在转换为模拟信号之前,进行了PCM的转换与处理,才能解决噪讯与失真问题。未来除非有厂家研发出1bit DSD芯片,克服电子元件与线路的缺陷,否则多倍DSD并不是最理想的DSD格式。
《八》DSD与PCM的分辨率可以换算吗?
因为编码方式不同,DSD与PCM的分辨率无法直接换算,如果真的要比较,只能以估计的方式,推算DSD64的分辨率大约等于PCM格式的20bit/141.12KHz或24bit117.6KHz。如果与既有的PCM格式相较,DSD64的分辨率大约接近PCM 24bit/96kHz,不及PCM 24bit/192kHz。
《九》Pcm转换为dsd格式真的会损失音质吗?
PCM与DSD的转换可以很简单,用免费的Foobar软件就可以办到。但是Andreas Koch在他的「DSD - The NewAddiction」一文中明确指出PCM与DSD的转换不可避兔会破坏音质,所以专业录音室里必须用昂贵的器材进行这项工作,让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也因为这两种格式的转换会破坏音质,所以Native DSD才会成为玩家追求的重点。
《十》dsf丶dff等等这些文件格式与DSD的关系
就像PCM可以分为WAV、FLAC、 AIFF、ALAC等多种文件格式,DSD也有许多不同的文件型态'大部分支援DsD播放的数位音源都能支援这些DSD格式的文件播放,说明如下:
dff: Philips于2000年推出的DSD的文件格式。
dsf:又称为dsdiff,是Sony于2005年推出的DSD文件格式,与dff非常接近,不同之处是可以夹带Meta Data曲目信息,并且在播放时于计算机荧幕或电亲显示封面图裆。dsf是Sony原本计划推出的DSD Disc所使用的文件格式,可以用自家Playstation或计算机及某些SACD唱盘播放。后DSD Disc并未正式发行,但是dsf却因为可以夹带Mela Dalia,而成为DSD的主流文件格式。
wsd:由1-bit-Audio-Consortium组织在2002年发表,这个组织主要由日本影音厂家所组成。
dst:与以上三种文件格式不同,dst是DSD的无损压缩格式,类似于PCM的FLAC文件格式,可以用比较小的文件进行储存。必须注意的是,dst主要用于SACD的多声道版本,目前大多数播放机都不支援这种文件格式。
iso:有些时候我们会看到DSD的iso文件,这并不是DSD的文件格式,而是某些用家设法从SACD复制的DSD镜像文件。虽然某些播放机可以直接播放iso文件,但是碍于SACD的版权限制,合法的播放机是不允许播放iso文件用家必须先用特定软件将iso转换为dsf文件,才能进行播放。
DXD:因为DSD格式无法混音制作的先天限制,所以导致专业录音界发展出DSD-Wide、DSD Pure与DXD等可以进行信号处理的文件格式,前两种文件格式维持DSD64编码,虽然可以进行等化与剪接等基本处理,但是实用性依然受限,所以Merging Technologies在2004年推出Pyramix工作站与Sphynx2 AD/DA转换器时,同步制定了专门用于混音制作的DXD格式。DXD是针对DSD转档最佳化的PCM格式,分辨率为24/352.8,换算分辨率大约是DSD64的三倍,制作之后就算输出为DSD128也绰绰有余,足以完整保留DSD的讯息量。不少录音师选择以DXD格式录音,以便直接进行混音制作工作,最后再输出为DSD格式。目前许多音乐下载网站也直接提供DXD格式下载,作为高解析音乐文件的选择之一。
文章转自Hao4K影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22-3-24 16: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占楼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22-3-24 16: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占楼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2-3-24 17: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吉林长春
谢谢分享!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2-3-24 17: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海南
哇⊙ω⊙发现宝藏帖一个,收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2-3-24 18: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关键是损的是什么。主要是针对实体盘而言无损。但实体盘也有码率等级,决定解析分辨率等级。不同实体盘本身就是相互有损的。但现在的无损这个名词,直接指向的就是掌中宝便携玩具CD光盘。

从实际听感效果看,wav最接近原音,flac宽松度还行适合古典音乐,ape声音紧硬适合流行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22-3-24 21: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jimguo 发表于 2022-3-24 18:58
关键是损的是什么。主要是针对实体盘而言无损。但实体盘也有码率等级,决定解析分辨率等级。不同实体盘本身 ...

wav最接近原始录音,FLAC和APE都算是无损的。MP3算是有损的。另外有损无损和录的是古典还是流行音乐无关。比如我在车上的U盘里面放的就是MP3,也听不出什么有损来。要是听个蔡琴,FLAC甚至DSD也没啥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2-3-24 21: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3-24 21:32 编辑

用一些程度不够的理解力和器材,当然结果就是全都一样。这样的人肯定最幸福,但也没必要出来发烧了。

如果交流是为了自己爽,那就随便。如果是为了把一个问题搞清楚,那就要先准备好具备一点无我精神。发烧等级不够喜欢不先看看别人的等级程度就发言,而且喜欢作定论。

单纯从声音敏感度上看:古典器材第一等。流行器材第二等。汽车器材第三等。AV器材最垃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2-3-24 21: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3-28 01:19 编辑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567&page=2#lastpost

现在是每隔五年新换一批新人的时代。以前的玩家基本不爱出来讲话,该说的都重复好几代。
能听出来就要听出来了,听不大出来那就无所谓。
其实都是相对cd光盘抓轨而言说的压缩以后损失多少。ape压缩出来的声音较硬,更适合流行音乐,在手机上有些播放器没授权不能播。以前电驴bt下载时代古典抓鬼流行用ape,但现在基本都不用了。flac 相对宽松一些。原抓wav的更好。以前的mp3,主要是压缩率高,听上去比较薄,带现在的320k的mp3低频加强,听流行音乐也不错。
但如果是数码时代的24bit高码率,码率超过cd几倍。这种高码的音乐文件音质和解析分辨率更高,音效早就超越了CD。但还是追不上好的立体声黑胶唱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2-3-24 21: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了解历史的人,才更容易懂细节。

无损这个意义相对于谁呢。一开始就是网上bt相对于CD光碟而言的,为了取代mp3在新一个网络时代升级眼球标题用的。

CD这个玩具是如何出来的,80年代盒带作为普及产品铺垫了市场,CD出来生个级。但这些和谐便携玩家基本没碰过立体声LP。

再多就没必要多说了。解析,分辨率,是一切以波为载体的媒介的共同核心价值。了解显示屏和数码相机就是以分辨率为核心价值,去决定真实度和表现力,就能横向理解音响器材。

音响器材十分小众,市场水至清无鱼浑水最适合。所以不像数码影像和显示器市场直接对分辨率指标透明。但音响器材市场的产品,可以从适合大耳机等级来出处判断分辨率的解析水平,划分等级。

对录音介质的解析水平,可直接搜索这种介质的码率就知道在什么等级。比如mp3,CD,24bit,DSS。至于其它的情怀分类法,那就不属于普遍科学角度,而是有我的个人角度了。

各种压缩格式本身,都有裁剪的算法,造成了独特的调音性格,也就是损失了一些音色而无法还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2-3-27 20: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青岛
ape和flac都应属于无损范畴,ape压缩率大对硬件解码有要求,flac压缩算法更合理但压缩率少对硬件解码要求低,其实都完全一样的
一首高码歌,分别用两种方式压缩,在解码后送到模拟输出部分时,字节流是完全一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22-3-27 23: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blackfoon 发表于 2022-3-27 20:27
ape和flac都应属于无损范畴,ape压缩率大对硬件解码有要求,flac压缩算法更合理但压缩率少对硬件解码要求低 ...

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2-4-6 07: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本帖最后由 sd2099833 于 2022-4-6 08:32 编辑
jimguo 发表于 2022-3-24 21:34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567&page=2#lastpost

现在是每隔五年新换一批新人的时代。以前的 ...

22年了还有这种文盲。。。。。。各种无损格式记录的信息都一样,会有损失就不叫无损压缩了。算法不一样而已,解压出来都一样。
器材烂造成解压过程出现未知错误影响倒有可能。
另外flac可以不压缩,就往wav上套个flac壳,比wav多个8Kbps校验。
喜欢看文件大小比特率吃饱了撑的可以这么干不压缩,至少还比wav标签支持兼任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2-4-6 07: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jimguo 发表于 2022-3-24 21:34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567&page=2#lastpost

现在是每隔五年新换一批新人的时代。以前的 ...

如果你听出wav flac不一样
1.可能压根就不是一个文件,把wav转flac再听下
2.脑放开大了,盲听再看
3.是真的不一样,说明你的器材废品级的,连播flac都会出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2-4-6 13: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4-6 13:45 编辑
sd2099833 发表于 2022-4-6 07:30
如果你听出wav flac不一样
1.可能压根就不是一个文件,把wav转flac再听下
2.脑放开大了,盲听再看

能听出区别反而是器材不行,你听不出区别反而是你的器材好。要是有这种反社会逻辑,建议直接到绝对不给你客气的耳机区,去发一个如此内容的主题帖看看社会效果。敢不敢去耳机区发独立主题帖,就是你见解真假的试金石。你不敢发,别人可以替你转发。
上网是不需要准入门槛,随便喷可以不花银子。但根本就没有入门的迹象,连信息栏都不会看,只会悄悄对吕洞宾发表个人愚见的算什么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2-4-6 13: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4-6 13:30 编辑

太着急爬上去并不是正确发展路线,涉及到吃相难看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2-4-6 16: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jimguo 发表于 2022-4-6 13:01
能听出区别反而是器材不行,你听不出区别反而是你的器材好。要是有这种反社会逻辑,建议直接到绝对不给你 ...

一样的东西还觉得放出来不一样才好,
买2本日历跑来装逼定义日期了,谁给你的胆量
还是上面3点,确定自己没看错日子,确定自己没眼花,都没有那就是你那破日历可以扔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2-4-6 17: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sd2099833 发表于 2022-4-6 16:20
一样的东西还觉得放出来不一样才好,
买2本日历跑来装逼定义日期了,谁给你的胆量
还是上面3点,确定自 ...

您这种精神状态就不适合玩什么器材,进出哥又来一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2-4-6 17: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jimguo 发表于 2022-4-6 17:28
您这种精神状态就不适合玩什么器材,进出哥又来一位

22年了,继续开启你的脑部幻想,当你的文盲。
别出来用你的幻想来定义事物,只会讨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11 16:1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