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8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线材的HIFI随笔——兼评Effect Audio Cleopatra II耳机升级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9-16 15:5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辽宁
我一般是不谈论线材的,首先是不好谈,其次也谈不好。
“不好谈”很好理解,比如关于线材常见的一些争议——线材到底有没有用,搭配是否得当,“酱油贵过鸡”什么的。劝人花钱的事从来都不好办,对吧,说啥都不合适,动不动就是过不了双盲什么的,反正就是不那么“科学”呗。至于谈不好,则体现在很难有一个能说服所有人的理论,我就是不信,你能怎样?
是啊,不能怎样,反正就是听个响嘛,但这里我可以给出几个明确的答复——1.线材肯定有用,这点毫无疑问,能不能听出来?能不能测试出来?也没问题,你非要说没有,听不出来,好吧,那就是你说得对。2.酱油贵过鸡的问题,这个问题首先要考虑是不是鸡太便宜了,然后才是酱油过于贵的问题。不过,什么东西都讲究个搭配,真能体现出价值,也无所谓贵贱。

线材属于在HIFI设备中属于配件一类,客观存在,也必须要用。
能不能测试?肯定能,但需要专业测试仪器,自己实验测量有一定门槛,想看相关结论的话,可以去专业期刊找找。
能不能听出来?这个问题复杂一点,能,但程度有高低之分。毕竟这不光取决于你的耳朵,也看什么风格的线材。像NORDOST、TARALABS之类素质风格的线材听着确实不太明显(对比标配机线就很明显了),但如果你想明显听出来,那也很简单,比如标题中我提到的那条耳机线——Effect Audio Cleopatra II,它听起来就是特色鲜明的,简单地说——灵动、明快、细腻、层次好,透明度很高,十分符合大家对优秀银线的认知(EA的高端线风格都很鲜明,但不同款式差异挺大,Horus 8个人感觉正好反过来,饱满大气风格的),玩台机的,则可以试试卡达斯金参考之类的,我不敢说是一耳朵的事,但两三耳朵基本也会有点感受。

好了,试听的事大家自己想办法,假设我们承认线材具有自己的声音风格,那么在音响系统中,如何将线材与系统搭配就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了。这是个有分歧的地方,主流选择大概有三种:
1.原汁原味素质线,理论上最好的线材就应该像没有线材一样(虽然这不可能)。
2.缺啥补啥,没低频就加低频,没高频就加高频,啥也不缺就来点微妙染色,反正是要补点啥。
3.全能等于全都不能,要的是扬长不避短,既然系统硬件特色是这样,那就顺着它继续发挥或者加点微调。
这三种类型可以囊括大多数玩家了,但1和3本质上差不多,为啥要原汁原味,就是要听器材本身的声音,为啥要顺着系统音色来加强,也还是为了听系统本身的特色。补偿型的玩法,我只能说想法很好,但实际做不到,这不是盐多了加水、水多了加盐的事情。
我们必须明白一件事——线材是无源的、被动的配件,只能衰减调整信号,而不能创造新的信号(失真和噪音显然不算创造信号),无非是如何衰减与微调的问题,通过线材弥补系统的弱点,怎么补?还不是拆东墙补西墙嘛。
比如一个常见的问题——高频过于明亮锐利,按照补偿型的玩法来看,纯银线显然是不能用了(典型的刻板印象),镀银也不行,得弄个高频不明亮尖锐的铜线搭配,结果呢,抹点泛音啥的就算高水平的线材了,虽然通透感没了,凑合也还能听,狠一点的高频延伸、细节、层次、空气感通通给你抹平,听小提琴之类的直接卡脖子了。
所以,线材搭配,锦上添花没问题,啥都不改也行,非要来个正负结合,大概率是二者优点都没了,一个搞不好还补过了。而且不要什么问题都怪线材,器材就不说了,很多录音本身就有问题,或者说就那个风格,比如宇多田光one last kiss那张碟,我用过的设备就没有一个听着不刺激的,唇齿音爆炸,简直是贴着脸唱一句喘一口,咋整?要么忍着,要么就听点别的吧。

好了,道理就讲到这,事情就是这么个事,具体怎么玩还得大家自己看着办。今天,借由Effect Audio Cleopatra II这条线,说说我是怎么玩和如何选择的。
这是一条纯银线,按照Effect Audio官方的介绍,简单地说——采用UP-OCC高纯度银导体,Litz结构(正负极接线是不同的结构),4股绞合(好像还可以订8股的),可更换插头和插针系统。(想看技术介绍和解读的,我放在最后了)

为什么是这条线,当然是根据我的实际听感和系统搭配,声音方面,我追求饱满大气、明快开扬、自然细腻的风格,Cleopatra II就很合适,它具有这样的特质,而这些特质也可以说是高水平纯银线的一些共性。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我们看看大多数时候纯银线的评价是什么——明亮、锐利、快速、中高频提升,然后搭配耳机耳塞播放器,听起来华丽、飘逸、悦耳,简单粗暴一些的还可以说女毒、仙音袅袅之类的,反正就是类似的评价吧。
没有错啊,但是,怎么看水平高低呢?比如上面提到的女声,纤柔娇艳,没错,这是高水平,这样的高频肯定是比较明亮的,高频延伸要有吧,细节层次也不能少,但必须把握好这个度。一旦过度就会显得很刺激,比如齿音重。在我这套搭配上,齿音也是有的,要不我也不会抱怨宇多田光那个录音,但通过使用Cleopatra II这条升级线,我可以让最终的声音不去凸显齿音。
额,好像没说明白,换个说法,听没听过那种特别凸显细节的东西?或者说频宽特高,把全部细节,有的没的,全部硬塞给你的线材或整体系统?可能素质很高,但好不好听呢?我觉得够呛。调音是一个细节取舍的事情,高频上不去的声音听着是很难受的,高频太上得去听着也累,这就还是那个“度”的问题,Cleopatra II的高频细腻明快,但不刻意强调高频,声音听起来是个整体,就比较协调了,包括在搭配上,耳塞声音明亮一点或柔润一点,问题都不大,毕竟,先确定一个没毛病的声音底子,然后才是个性化发挥的部分。
由于我不怎么听人声,女毒什么的,也说不上啥,买宇多田光的碟主要还是给EVA信仰充值。器乐我听得就比较多了,它们对于声音的要求更高,比如钢片琴、三角铁等金属敲击乐器,演奏的时候有大量的高次谐波泛音,是一种明快脆爽而富有穿透力的声音。此类录音要想好听,要求是很高的。高频延伸、细节层次这些就不说了,关键是那种空间感和金属器乐特有的质感,而在这些方面,Cleopatra II的表现在我目前听过的随身线材里属于一流水准。这里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五交响曲,开头就是钢片琴,如果你去过现场或看过视频可以知道,钢片琴的位置在乐团最后一排,再加上老肖一贯的“慢启动”风格,听起来应当是轻柔灵动、深邃悠远的,直白粗硬那就不对了,昏黄暗淡也不对,这个感受并不微妙,甚至可以说很明显,只不过有时候缺乏一些针对性的引导罢了。

有个说法,整天泡论坛逛贴吧的都是不爱听歌爱折腾的器材玩家。但他们没想明白的是——为啥要折腾,就是为了上述这些东西,通过搭配不同的线材等配件,做到不改变整体风格的同时,对细节进行一定的修整。
声音,恩,说完了,我挺喜欢的一条耳机线,不偏科又能听出东西,比较有代表性的高水平银线的声音,除非特别喜欢HUFI或“老头乐”,否则这条线还是挺百搭的。
除此之外呢,Effect Audio这套可更换的插头插针系统也值得说一下,虽然是功能上的事,不过对于使用体验的提升还挺大。
可更换插头这两年很流行,也确实很管用。主要是播放器插座类型太多、演变得太快,从最开始的3.5到后来的2.5,再到现在最流行的4.4,总不能每次都找厂商改插头吧,唯一办法就是做成可更换的。不过可更换插头也有不同的固定方案,锁销 or 插头套固定,EA和DITA那条原线都是插头套固定的,整体强度比较高,区别是EA特意配了一个钛合金的插头套,工艺很漂亮,操作手感也不错。(分线器也同样是钛合金的)
另一个我不知道是不是EA独创的,但量产在用的好像就他一家,也就是——可更换插针系统。这个其实比可更换插头更管用,毕竟插头还可以用转接线凑合凑合,插针怎么办?也是个不统一的事,EA在这方面考虑得还挺多,除了常规的MMCX和0.78之外,还支持Pentaconn、 A2DC、IPX等相对冷门的插针,万一玩坏了也可以单独选配,就是那个安装工具得保留好了,是专用的东西。


还是开头那句话,我通常不谈线材,系统硬件的影响比配件更明显,但线材确实可以做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值不值得玩,自己去试试吧。


最后是技术解读部分,也是我的个人见解,算是解决一些关于线材的认知问题吧。
1. 导体材质,室温下,纯银导体的电阻率最低,然后是纯铜导体,其他贵金属、合金或带镀层的金属导体往往是为了调音,而不是低电阻率。关于这点可以通过DCR测试结果来判定,但由于耳机耳塞大多阻抗较高,DCR影响基本是可忽略的。
对于成品线缆来说,成本和导体材质关系不大,当然,高纯度单晶导体确实贵不少。公认的高级线材所用材料并不统一(专业线材也是一样),过去有一些刻板印象,比如某某材质声音如何如何,这个说法显然是不全面的,说白了,优秀的导体材质只是线材的基础,还要看线缆结构、绝缘材料等因素。
2. 线缆结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他可以直接影响一个参数——线材的等效并联电容,或者说附加电容。相当于给耳塞并联了一个容性负载,两个问题:1.容性负载可能会导致音源放大器自激,2.影响高频表现。当然,前者通常不会出现,毕竟电容不大,只要不是机器太菜都没事(小尾巴之类的可能概率高一些)。后者影响一些高频和极高频的泛音,音源驱动力强,影响就小,音源太菜,影响就大。
介绍这条耳机线的时候我提到了一个词——Litz线,这是近些年出镜率很高的一个词,它就是一种线材结构,多种不同规格的漆包绝缘细线缠绕成一组,一根线芯可能由多组这样的导体构成。然后每组线芯之间还可以搞一些花样,比如绞合方式或加入一些支撑间隔材料(Cleo II一组线芯中间加入了凯夫拉纤维丝,照片也能看出来,两根芯不一样)。过去讨论线材有很多人会说一个词——趋肤效应,这个怎么说呢,不能说没有影响,要不也不必费劲做这些结构,但对于音频的频率来说,我认为趋肤效应的影响不明显。
3. 绝缘材料,线材必须是绝缘的,不用多解释,但用什么绝缘是有影响的,比如空气绝缘,有一阵子就很流行,Cleo II采用李兹结构,每根细线芯都带绝缘漆,就不需要额外的绝缘材料了。绝缘材料之所以会影响声音,是因为他们做不到绝对的绝缘,再加上线材编织缠绕,也就产生了线材的等效并联电容,从而影响声音表现。
至于线材外套,要求又不一样了,通常要求具有耐侵蚀、耐磨损,能承受反复弯折等特性,Cleo II使用的材料官方称之为UltraFlexi,大概是一种聚合物塑料,实际效果很不错。这里额外说一句,特氟龙或特氟龙共聚物的绝缘性能确实很好,但实在太硬了,麦克风效应很明显,可以用于内芯,但不适合用于外套。
4. 线材屏蔽,模拟和数字信号线毫无疑问是需要屏蔽的,但给耳机线装屏蔽层就显得很奇怪,甚至可以说很多情况下都是毫无意义的。过去主流的喇叭线和耳机线都没有屏蔽层,也没出什么问题。究其原因,二者传输的都是功率信号,本身就不容易被干扰,然后这个屏蔽层往哪里接呢?喇叭线不接地好理解,没地方接,耳机线中的4.4插头倒是有个独立接地,但这个接地触点到底是接音源外壳还是接信号地呢?搞不好屏蔽地线没接上,反倒成为一根天线,引入外界电磁干扰了,就很搞笑,弄个独立接地盒?好吧,似乎更搞笑了。
当然,这些都是一家之言,多了解了解线材是好事,在选择的时候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或许在盲狙的时候,也就不那么容易翻车了。

END

2
 楼主| 发表于 2022-9-16 15: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
现在玩便携的朋友比较多,也就谈谈便携的东西,感兴趣台式设备用的东西也可以聊聊,不过,这两年主要玩黑胶,数码音源暂时不折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9-13 04:5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