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我是耳机王 于 2022-9-17 17:23 编辑
【HiFi品牌一己之见】 艾利和随身播放器
前几期文章介绍的都是耳机厂商,这期换换口味来介绍随身播放器。
提到随身播放器不能不说艾利和,早在做HiFi播放器之前,艾利和就推出过多款MP3产品,不过这些产品还算不上是很严谨的HiFi设备,直到后来推出了划时代的产品AK100。这款产品对于随身界有着巨大的影响,为之后的随身播放器设计打下了基础。虽然AK100在当时为艾利和赢得了不少的殊荣和关注度,但在之后的风评走向了两个极端,究竟何种原因造成了口碑的两极化?接下来分享下个人对于艾利和的一些看法。
虽然AK100拥有媲美当时智能数码设备的便利性和操控性,但对于当时主流HiFi圈的烧友来说并不是必要的,因为在当时大多都是捆绑机或者录音笔,相比用高昂的“价格”换操控性和体积,这对于当时的烧友来说提升相对“较小”,所以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发烧友们的还是能够忍受这些不便的。直到后来的HiFi爆发期涌入了很多新人,这部分发烧友没接触捆绑设备或者录音笔,平时用的都是智能数码产品。类似这样的用户你让他一下子回归原始操作是很困难的,再加上大家都用就你不用的尴尬潜在影响,导致了随身市场也在短短两年间一下子都变得“智能”起来。像很多年前说的随身播放器大屏幕只是徒增耗电,到如今的随身播放器标配,可见消费观念和市场导向的恐怖。
定位&理念
在产品设计,界面,操作系统,这些方面艾利和都做出了高水准。这些无形的部分为其带来了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同时也是最早为行业开拓高价位市场的播放器厂商。 之前说过任何圈子都需要一尊神和一些魔,随身播放器的魔则是从艾利和开始的。虽然艾利和的定位为其找到了优质的“蓝海”市场,但也为自己带来了新的问题。
“大众都反对阶级特权和等级隔离,但是当自己获得了之后又会阻止其他人获得。”
当时AK100的售价和iphone5差不多,要知道这是一个只能听歌其他都不能做的“MP3”。不过艾利和瞄准的就是轻奢市场,产品具有着较高的门槛也很正常,可以看出当时艾利和的产品并不是为普通大众设计的。艾利和的这种专供某个群体的定位造成了群体的分化,毕竟没人喜欢自己被排除圈子,引发用户之间的对立也就不奇怪了。
除了艾利和产品身份的这种“标签”造成了当时圈子内某些群体间的对立外,艾利和在厂商圈也不太好过。艾利和对于当时其他的播放器厂商形成了降维打击,那时候其他厂商大多都集中在中低价位,没有意识到高价随身播放器会有市场,看着艾利和旗舰机的价格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上限,高端份额越占越大难免有些焦急。不过那会都还有些逼数,还不敢不做铺垫直接从中低端跳到高端。在产品部分,大部分播放器还是不能触屏的墨水屏,界面简陋,操作也不方便,“底噪”控制也十分不理想。不过受大环境的意识影响,这些操作上的不便大家还都能接受,再加上很多厂商潜移默化地灌输着“操作越简单越HiFi的观念”,真有点早期胶片机抵制数码单反那味儿了。虽然一些厂商嘴上说着艾利和的不好,但艾利和的很多理念还是影响到了随身播放器市场。但十分悲哀的是,在此之后有不少的播放器价格上去了,但做工,触屏,界面,甚至底噪控制依旧进步不大。
在外宣部分,艾利和与之前介绍过的qdc、final、UE众多音频一样,有大厂的风范。艾利和很少亲自干预市场的评价,也不会做十分恶俗的营销。对于产品的宣传不会毫无底线的吹捧,更不会对其他品牌恶意抹黑,面对大众及其他厂商的评价也能够接纳。
设计&外在
会焊接就能做线,会电路就能做耳塞,但播放器不像其他音频产品有着很低的门槛。制作播放器需要强大的设计、研发、生产能力,这使得播放器领域的“小作坊”还是很少的。艾利和每一代产品都彰显自己的外形设计以及工艺品质,从最开始AK120的“琴桥”,招牌的音量旋钮工艺,200系的光影机身,再到不同材料的运用,虽然感觉挺无用的,但是能够做的到并且做的好,客观上确实是实力的一种象征。
就算在硬件这一关过了,还需要面对最头疼的软件问题。操作系统和界面的流畅性需要更巨大的投入。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艾利和是很早实现了触屏操作的厂商。
艾利和产品的外包装体积控制较为巧妙,同时兼顾高级元素和科技风。外盒正面简洁,品牌logo呈现清晰直观,有时会用一些特殊质感的外包装纸盒,背面密密麻麻的参数介绍富有科技感。旗舰型号会用木盒,不过木盒太松,同时有很大的胶水异味,虽然想给人高大上的感觉,但实际的体验并不好,确实艾利和在很多细节上做的很迷。
产品特色
独特的外形设计加上很高的一体化机身, 这使得艾利和的产品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声音部分。大部分烧友都会说艾利和“推力不行”或者声音很软。像“推力”这样的指标脱离搭配和“量”去评价都太片面。光是提推力行不行,却很少人去讨论是否过推和过推后导致的声音动态下降,以及音乐主次凸显度的平衡等问题。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展开说了,以后单独说下本人对于“推力”的看法。
相比耳机声音的“均衡”,播放器声音的“均衡”更加重要。无论是后续耳机因听音风格的更换,还是出门携带的便利性,这时播放器均衡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并且面对现在耳机调音越来越极端的情况,一个声音均衡无特别癖性的播放器相对更容易搭配耳机。
艾利和对于旗舰产品十分保守,虽然更新较慢,但是完成度还是很高的。和finalaudio一样,艾利和也是较早地展示不同材质金属对声音影响的厂商,在当时还引起了众多“初中物理学家”的激烈讨论。
艾利和的用户对于升级系统十分谨慎,因为谁也不确定新的固件声音是“提升”还是“倒退”。不仅不能提前体验,有时候还不能降回原来的系统。就算是能降级系统,还得邮寄回售后,十分的不便。从鸡血的头版到末期的“流行”调音转变,艾利和在固件这部分确实是玩到极致的厂商。
艾利和对于播放器周边配套和软件适配也有一定的投入,诸如遥控器和手机操控软件等。不过在后续的研发和完善上又犯了做事不细的老毛病,很多配件的体验并不好,同时也没考虑到市场的接纳度,大部分的配件在昙花一现之后被忘却。
产品优势
艾利和是行业中将底噪控制最好的厂商,虽然看起来没什么,但是在诸多方面下的成本是极高的。
谁能掌握行业标准,谁就能掌控市场,从2.5mm平衡口的推出足以看出艾利和的野心,“平衡口”在后续的发展中也确实为艾利和赢得了不小的优势,并且深刻地影响了后续播放器的发展。另一方面2.5平衡口的推出,个人猜测是为了让机身更加小型化,毕竟因为2.5相比3.5或4.4平衡有着更小的母座。其实随身播放器和手机的发展一样,设备越小越难做是各行业共识,机身尺寸大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不过如今的播放器也走了当年手机的老路,都是在最开始讲究便携化,之后一步步试探用户的尺寸接受底线,最后到大尺寸大屏机流行。
售后&服务
艾利和的售后比较迷,售后时间从几星期到几个月不等,放到整个市场中也许能评个中等到优秀,但以轻奢定位来评价的话只能勉强算及格。另外,独特的设计和特别零件的缘故,维修费用比较高。作为一个大品牌,服务和售后部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光环”褪去的艾利和
如今的随身播放器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品周期变得越来越短,低端市场的份额不断被 “小尾巴”挤压,中端市场还要面对大量二手高端机的竞争,很多厂商不得不涌向更高的领域。看着原来高价位市场份额优势越来越小,受到冲击的艾利和也不断加快推新的速度,这也使得艾利和近些年推出了几款体验十分糟糕的失败产品。
从艾利和的成功到被一些厂商“超越”,个人觉得一个产品的好坏除了产品本身,还需要符合圈内的“价值认同”和“口碑”。对于艾利和所看重的顶层消费群体来说,名气和价格成为了最重要的关注点。如今艾利和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所有奢侈品都会遇到的。当产品缺少设计领导力和价位号召力,品牌影响力必然会下降。像圈子里喊了很多年qdc耳机声音不行,艾利和播放器没性价比。其实国产并不是罪,高售价并不是恶,对于厂商来说就怕大家不骂,就怕售价不再是第一。当年齐声骂艾利和太贵并没有让如今的播放器变得更平价,反而成就了那些超越艾利和价格的品牌。
不知不觉写了好多,还有很多内容等以后有机会再发一篇吧。虽然这篇为艾利和“洗地文”来晚了些,但相比夸艾利和的好,把艾利和的成功因素,行业背后大家不知道和大家不愿意说的东西说出来更加有价值。很多时候与其搞云里雾里的互相指责,不如打开天窗表明脉络更利于隔阂的解决。
每个圈子都存在偏见和认知的隔阂,就像普通人去品尝较好的咖啡一样,得出的结论无非是酸涩和苦,都不如几块钱的咖啡饮料,少部分人还会以此得出买高价咖啡的人都是sb的结论。真实的社会是复杂的,如同咖啡一样,不只有甜味和奶香,还包含了深层的韵味。上层的东西自然也有虚伪的部分,但并不都是无意义的。一味地否定他人,并不能让上面的阶层消失。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放下偏见,静心思考他人的优点,才能看到晋升更高层的阶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