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8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无源胜有源的Design by Mr.K PPA-02B无源前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2-6 16: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广东汕头
作者:关培青,发表时间:2月10日, 2022年
本文转载自对岸《影音高传真》网媒,文字经繁体转简体并略有按习惯用语修改。原文链接:
https://hifidelityaudiovideo.blogspot.com/2022/02/design-by-mrk-ppa-02a.html



不少相熟的朋友大概都听说过:没有足够的前后级预算,不如就找够水平的合并式功放。玩过前后级的朋友大概心里有数,要为后级找台够水平的前级来搭配,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当然,若是喜欢如胆前级较为「醇厚」音质的朋友则是另当别论;寻觅前级之艰难,在于真正质优的前级价格都极其高昂,而不够水平的前级则是「有不如无」。

怎么说呢?笔者早期的音响系统功放机都是自己DIY,在换成了早年「直线音响」的电路之后才明白,「前级竟然会有决定性的差异」,不论是唱头放大器还是前级放大器。由于自己装置的直线音响电路效果令人满意,所以后来一位教会朋友就买走了,没有前级也无力再组装一部的情况之下,就只好自己用一颗双连ALPS蓝壳音量电位器充当音量控制,也就这样聆听了诸多时日。

1999年初加入了《高传真视听》杂志,到职一个月适逢农历新年,就与蒲总商议将杂志社内送来试听的高级前级借回试听,该前级还是当时各媒体与玩家大赞的款式,要价数十万台币!结果出乎意料,实际试听表现竟然比不上当时一颗百把元的ALPS音量电位器!当然知道这么说可能有朋友提出各种异议,质疑搭配问题,可当时的后级是Aragon 4004II,表现有一定水平,基本上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一直到代理商安排了Cello Encore前后级的试听,同样尝试将Encore前级借回比较,才算是领略了真正够水平的前级表现。怎么样能说是「够水平」呢?其实也不难,就是「消失在系统之中」!最顶尖的前级,应该是如一条「可调音量的导线」,对音质没有任何的减损,甚至还能有「加分」的效果。但一部主动放大电路的前级,一定有其自身的失真存在,真正的超低失真电路构建非常困难,整个电路架构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错失真就是暴增,而且你「听得出来」。所以,过去任何讯源只要输出阻抗够低、具备模拟音量控制,笔者都会建议「跳过前级试听比较」,如果前级不够水平,立即就会发现没前级比有前级表现来得更好。


2
 楼主| 发表于 2022-12-6 16: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令音响设计者爱恨交加的音量控制

究竟前级是在做什么事情,影响如此重大?除了内部的主动放大电路提供电压增益之外,就是音量控制、选择讯源的功能了;传统前级设计的矛盾点,就在于提供电压增益级以利输出电压具备动态表现,但为了能控制音量,又在增益电路前端增设电位器构成分压网络来衰减输入讯号。过去大家对于分压网络的诟病,就是会造成前一级(即讯源)的负载阻抗随音量不断变化,影响音质表现;以仅用一个电位器来担纲音量控制的被动架构,确实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尤其是输出阻抗不够低的前端,音质确实有大幅劣化的机会。

但不论如何,被动组件不会有主动电路产生的「谐波失真」以及「噪声」(屏蔽不佳的感应噪声另当别论),所以以笔者的标准而言,由一组电位器构成的音量控制是个人能接受的音质「最低标准」。说来容易,但这个低标门坎可是难以跨越,以个人过去试听过的前级而言,真正够水平的大概有早期的Mark Levinson型号ML开头的、Cello(注:大陆一般称大提琴,前级俗称一兆欧)以及后来的Viola Audio Labs,以上这几款大概都要找二手器材,而且要有能维护的能力,毕竟年代久远(相对而言Viola Audio Labs较新),其他实际聆听过的真正高水平主动前级则有Accuphase、Spectral以及Soulution,另外没有实际听过的高级前级就无法置评。看一下这些高级前级的价位,没有任何一款「亲民」,也就是一般人负担的起的。

为什么高性能前级制作如此艰难、成本高昂?除了要有极低失真、极低噪声的主动增益电路之外,看似简单的音量控制一直是一门难以克服的学问,最基本的做法就是用一枚双连(左右两声道)可变电阻电位器构成分压网络,这种做法几乎所有的人都使用过,但电位器本身的结构与调整电阻的方式,是以一个金属接点在金属膜或是碳膜的印刷电阻上移动,以一般低成本电位器的制作方式,几乎就是造成音质减损的主因。所以早期的Mark Levinson以及Spectral是采用极高质量的电位器来制作音量控制,如Noble以及航空用的Penny & Giles,而Cello以及Viola Audio Labs则是采用59级机械式切换开关,后来Viola Audio Labs与Soulution都是采用电子切换方式,制作模拟的音量控制分压网,避免不良的电位器造成音质减损。

至于Accuphase则是开发了复杂的AAVA电路,将讯号进行V-I(注:电压电流转换)转换成不同电位级,再以逻辑电路控制加法器构成六万级以上的音量分隔,最后再做I-V转换输出讯号,可说是可变增益的Line stage线路电平前级电路。也就是因为音量控制对音质的影响甚巨,所以各Hi-End厂家无所不用其极耗费心力与高成本,在音量控制电路上大费心思,为的就是要制作出对讯号与音质纯净无染的高性能前级电路。那一定有朋友好奇,这样大家来制作被动前级不就好了?话是不错,但被动前级的搭配适应性相对有限,虽然能保有讯号原本的纯净透彻,但对电压增益不足的后级来说会少掉「动态感」,另外商业因素方面被动前级的简单架构让厂家难以获利,所以市场上被动前级的产品是少之又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13 14: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