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i与“HiFi” 聊聊目前平台现状
不得不说如今已经是短视频的天下了,各类宣传都以短视频为主,文章和文字基本没什么人看了,老板平时也是让我多整点短视频。确实,之前发的短视频基本都是5千到1万的播放量,而发的文章基本只有几百,绿坛多些能到1-2千。不过我还是喜欢以文字的方式记录,这样可以方便仔细阅览和网络历史留存。而视频更侧重表达和情绪上的调动,同时如今短视频的风向注重于轻松诙谐的娱乐内容,说的内容严谨正式观看起来就很拘谨,太诙谐又让人觉得内容轻浮不靠谱,所以呢文章和视频做起来完全是两个路子。
虽然视频的流量更好,但我还是更喜欢以文章的方式表述。不断的文章积累能够完善自己的体系和理念,这对我这个评论器材的人来说十分重要,如果没有自己的体系和理论,那么别人会问:“你是以什么依据评价器材的优劣呢?”。
以上简单说了下自己为什么喜欢用文字去表述,接下来的内容其实就是之前发过的视频内容转换一下,给自己留个档,方便极少数不喜欢看短视频的人阅读。
想要真正了解HiFi只研究音频器材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之前文章介绍过HiFi的一些概念,用户心理和厂商的经营理念,这些也都共同影响着整个音频市场。今天再扩展下,聊聊对目前线上舆论媒介“平台”的看法。不要小看“舆论”,它的力量能够很大程度左右产品甚至市场风向。
这要从耳机吧炸了讲起。如今为什么都不去耳机吧了?相信大家会说觉得氛围不好,怪怪的,但又说不上来具体哪里不对。我谈谈个人的观点,第一个主要还是大量新人的涌入,不符合原有潜规则所产生的问题,经常话题不对。就像在二次元群大家都说自己喜欢啥啥妹子角色,你上来说:“啊,我喜欢兔八哥”。虽然都是动漫角色,但大家会觉得你怪怪的。或者和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一块上课,孩子举手提问:“老师3+3这个题怎么解?”一样无聊。对应到耳机吧,就是多了很多问蓝牙耳机和游戏耳机的用户,而这在之前的耳机吧算是不便讨论的潜规则,因为那时候的这些都不算是发烧设备。
第二个就是消费力的差距,之前的老哥们虽然在耳机吧,却把这个默认当成发烧器材吧,但是新进来的人并不知道,只觉得这是耳机设备吧。“玩HIFI是有门槛的”,虽然大部分人不想承认这部分,但实际上只是不想承认比自己“等级高”的人,而对于普通的大众来说,发烧老哥还是会觉得自己是“有别于”或者是“特别于”大众的。
想在耳机吧获得一个发烧友的身份,你得投入千八百块儿,后来这个门槛提到几千元的平均水平。而如今的耳机吧大多以几十块百十块的设备居多,如此的消费观念像之前的发烧老哥自然不能接受,当用几十块钱设备就能成为话题获得流量的时候,自己原来用几百或者几千设备才能获得热度像是傻子。这也能解释为什么9.9的耳机能成为现象级耳机,就像当年的冰桶挑战一样,能够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关注度和流量,并且这个热度是大家都知道和认可的。本来发烧属性就带有身份特殊性这一点,一下多了这么多普通人,不仅不遵守原有规则,还不认同你的身份,这些观念的对撞,原住民老哥们自然不会接受。
当然了,大部分新人也同样不能理解那些肯消费成千上万老哥们的想法。这也和那些退吧的土豪一样,原来花万把块就能收获“太富了!”的热度和赞美,直到后来到花几万被嘲讽说买智商税的大起大落,心理上肯定不能接受。不得不说,当消费能力产生了屏障之后,最上面的人难免会成为最下面人口中的小可爱。
不过以上两点都是次要的,耳机吧主要“崩了”的原因是背后资本对用户资源的一次掠夺。现在什么最重要,那肯定是市场份额啊,市场份额是啥,用户资源那,不然打车和外卖行业烧几十亿干嘛。同时为了扩大群体,肯定是要拆了HIFI小众局限这个破鸟窝,然后盖个超级商圈。这用户和流量够了,往里面洒广告就是了。
当然了耳机吧被爆破了,发烧老哥们也不用感到惋惜,如今各种大平台的衰落是圈子的大趋势,一方面是各种传统平台的限制,厂商要付钱租店面才能营销自己的产品,话语权还不在自己手里,也不好控制风评。另一方面是各种群尤其是微信群的兴起,大大方便了厂商直接拉人PUA,原来需要在平台十几个帖子才能达到的宣传热度,在群里几个人多讨论几句就能达到效果,同时能对产品口碑更好控制。相比原来平台爆炸式的信息,这样的环境更闭塞,差评的直接就飞了,用户更容易提纯,用户的粘性也很高,出了新的产品,马上就能给群员安排上。 这一期通过耳机吧的“崩塌”介绍下用户-平台-厂商的微妙关系,还有烧友之间的层级和隔阂。HiFi甚至是音频市场整个体系是很庞大的,其中有纠缠不清的复杂关系,单靠几篇文章也理不清,如果喜欢这个系列的朋友可以等我慢慢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