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cavenx 于 2025-2-16 09:48 编辑
随着最近deepseek的大火,论坛有一些相关的讨论帖子。我简单的看了一下,一些坛友对其信息搜索和概括分析能力大加赞叹。不过没想到的是,很多资历很老,级别很高的账号,基本是对其不买账的。认为其只能算是高级版的搜索引擎,给出的回答都是基于现有网上的资料。不能取代人主观听感的感受。对于这个现象,我觉得很有意思。简单想了一下AI总结和烧友评价的区别在哪里。AI是通过网上搜索获取获取资料进行归纳和逻辑分析得出结论。老烧指出本身网上的听感信息就是人为上传发布的,本身就有不准确性。现在我们不了解AI是否具备对网上虚假和不准确信息的识别和筛选能力。这也就是像一些老烧说的,如果人为在网上大量发布某个器材的虚假和不准确听感,是否会影响AI的结论,这样的样本到什么样的数量或者比例,对AI评价的正确率影响程度什么样。或者更深一步想,AI是否会对网上的虚假和不准确信息,具备纠错和筛选机制,如果具备的话,这种机制如何应对人类主观感受这种没有对错的不确定因素?上面说完了AI,再思考一下论坛烧友的评价的来源。我个人认为烧友对器材的评价来源有以下几个渠道综合:1.自己购买使用的听感评价,2.试听的听感评价,3.基于现有信息的印象和评价,这些信息有关于产品的官方介绍,商家介绍,评测和烧友讨论等等。4.基于自己现有认知经历的评价,这种认知包括对自己听音经历所形成的对音乐和器材情感表达的理解,和个人对于器材和品牌认知所形成的观念。其中第1.2.4属于主观感受,第1.2点属于纯主观,受个体因素影响差异比较大,第4点受听音欣赏共性影响和网络舆论侧面影响,个体因素差异相对较小。第3点我认为可以用AI替代,其搜索归纳分析能力是完全超过个人的。目前问题就出在主观听感这方面,被老烧们强调的主观感受,是否只是个人差异?对于AI分析来说,只是个体的不确定因素?而这些差异,则恰恰是老烧们津津乐道的发烧乐趣所在?看到这请大家别误会,我本人不是科HI分子,基于大数据分析的HIFI代表,哈曼曲线应该是吧?我本人对其并不感冒,哈曼曲线所使用的样本数量,应该是和现在AI的数据基础无法相比的。所有还是回到了一个问题,我们发烧到底烧的是什么。每个人的身体情况,耳道构造都有区别,自己成长中接受到的信息和教育,听音经历,音乐素养,每个人的认知都影响着自己的主观听音感受。如果要AI做出类似的主观分析,其是否能基于这些样本和条件做出有特色的回答。或者说尴尬的是,老烧们追求的东西,其实被筛选掉的,仅仅是其个人的不确定感受因素?
以上是个人的碎碎念,没啥逻辑,基本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欢迎大家指教。我是在论坛看了几个帖子,说实话感受不是太好,有一股遗老的味道。AI目前做现有信息的归纳分析,我觉得是靠谱的,毕竟是引发新的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东西。至于以后能走到什么程度,咱们拭目以待。至于hifi走到什么程度,我作为一个听音20年,也会买设备,但是觉得自己不发烧的人来说,觉得各位老烧真的不用太在意自己的“主观”话语权。这一段是我个人发的牢骚,大家轻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