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聊个比较硬核的话题吧,解释一部分“hifi玄学”疑问 [打印本页]

作者: 处理器    时间: 2021-10-15 21:55
标题: 聊个比较硬核的话题吧,解释一部分“hifi玄学”疑问
本帖最后由 处理器 于 2021-10-15 23:46 编辑

玩hifi避免不了开脑放,但脑放也得方向开对,经常看到各种讨论:mp3和无损CD没区别、17000hz频率以上老烧听不见、高采样率没有意义。。。很早玩hifi时候也有类似疑问,有一次和朋友在车上调系统,发现自己15000hz以上频率确实听不见(朋友年轻点可以听到),瞬间沮丧,听力不行已经没法玩hifi了。于是做功课查料也做了一些测试,写出来分享交流,太学术的长篇大论就不转了,内容有点硬,理解了应该不会再纠结人耳能听到多少高频。

20kHz通常被认为是人耳听觉的上限,而事实上,大部分人成年之后,都会失去能听到如此高频声音的听觉。44.1kHz的CD标准采样率,已经足够覆盖人耳的听觉范围,那为何我们还要采用更高的采样率呢?

一、24bit44.1 VS 24bit96khz

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告诉我们:在数字系统中,当采样率大于信号本身频率的两倍时,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原始信号中的所有信息。(注意是“完整地保留”)

因为20kHz,比CD的标准44.1kHz的一半小,所以CD的音质标准,足够还原一个20kHz的正弦波。
如果提高采样率,比如96kHz,就能记录最高48khz的声音,但20kHz的正弦波,并不会因此变得更加精准!

测试:如果把一个12khz正弦波24bit48k、一个12khz正弦波24bit96k Wav文件导入StudioOne工程,把其中一个音轨反相,最终两个音轨混音出来没有任何声音,说明这两个文件生成的12khz正弦波没有任何差异,相位抵消。

二、混叠失真

数字系统可以在使用低于采样率一半的频率时(这称为奈奎斯特限制 - 例如,44.1kHz的音频的奈奎斯特限制是22.05kHz)依然保证音频的准确性。如果乐器/效果器产生的谐波高于此频率 - 例如是40kHz - 您听到的不会是40kHz的声音,您将听到的是频率降低到低于时钟频率时(在这种情况下为4.1kHz)产生的混叠失真。因此,混叠失真就会出现在可听范围,但是却与原始信号没有关联,而且听起来通常都相当的糟糕。

测试:这个原理类似我们人眼看到自行车轮幅,自行车静止的时候,可以明显看到轮毂上的钢丝,一旦自行车骑行,人眼看到的轮幅不见了,速度越快可能看到轮幅是在倒转的,这说明人眼采样率低于轮幅转动速率,产生混叠失真。

三、提高采样率

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律,提高采样率会采集到更多的高频,对于录音采样“抗混叠失真”有帮助。但采集到更多高于20Khz的高频人耳不但听不到(由于互调失真的影响,带外高频信号会影响带内,产生人耳可听的带内谐波)。超高频会对于大部分播放系统会带来麻烦,除非播放系统是百分百线性,并且没有任何失真,否则只要加入超过20kHz的信号,就会调制出可听范围内的谐波,如果你直接过滤掉20kHz以上的不可闻信号,理论上你可能会得到一个更干净,音质更好的声音(关键在于怎么切除)。

小结,还原20-20k以内模拟音频信号,44.1khz采样率足够用,更高的采样率并不会增加任何“带内”可听的内容,20Khz“带外”高频会通过互调失真影响“带内”。高采样率意义在于,抗混叠失真和数字滤波(包括采样和回放),直接切掉高频,会进一步增加混叠失真(有损音质),并影响低通滤波器。另外,大部分现代解码器都是数字+模拟滤波器设计,通过升频+超采样+数字滤波技术,把数字音频信号中超高频及量化失真推到更高的频段去滤波/切。




作者: chaos_xie    时间: 2021-10-15 22:09
能加几张图就更好了:)
作者: charmania    时间: 2021-10-15 23:12
写得好,确实是核心干货,混叠失真影响很大因此滤波设计在DS解码中很关键
作者: 江南我最帅    时间: 2021-10-15 23:19
学习了
作者: genius_xp    时间: 2021-10-15 23:26
过滤掉20kHz以上声音,会导致带内的声音产生的高阶谐波消失,进而影响声音的通透感,虽然超声波听不到,但是有基音的时候是能被感受到的。
作者: genius_xp    时间: 2021-10-15 23:28
导入工程相位抵消是因为程序加了插值处理,而不是原始对比,精度不同还原还是有差异,软件插值算法让你误解完全抵消了。
作者: hcb0000424    时间: 2021-10-15 23:30
技术性好文 ,言简意赅
作者: genius_xp    时间: 2021-10-15 23:30
更高采样,获取的信息更多,声音密度更高,楼主误人子弟,冒充专业,其实半桶水。如果无效索尼就不会发布高采样。
作者: alanhell    时间: 2021-10-16 00:10
其实24/96这种高码率的文件,重点在24 bit而不是96Khz。用楼主的话来说,就是把12Khz的正反两个正玄波分别用24bit和16bit播放,然后递减音量,就会发现有时候是会有杂音的。

高清文件的24bit会有更精确的动态范围,如果处理得当的话,底噪和瞬态表现都要远高于16bit的文件。在听大编制的现场录音时,这些动态的细节是直接和声场还有音源定位有关的,所以听起来会更加真实。一般DS类的解码,动态范围都能到20bit,所以24bit算是给足了空间给解码发挥,而16bit的文件有时候是需要开Dither的。
作者: 魔神Z    时间: 2021-10-16 00:30
我打一个比方  在5寸的屏内 1080P和4K 分辨率 可能视觉感知没有质的飞越,但是观感还是好很多的,如果在5寸屏幕内用720P 那么就是大果粒了

耳朵的上限其实相当于把耳朵给限制死了。类似于就只有5寸屏幕大小。虽然5寸1080P绝大多数人就已经足够了,但是采样率越高,就好比屏幕像素点越多,声音就越细腻
作者: 吉大宝    时间: 2021-10-16 00:34
44.1与96的区别我理解是时域采样相同时间内的点数增加吧不过其实我听不出来我是木耳

作者: 魔神Z    时间: 2021-10-16 00:34
LZ的观点有一点还是很赞同的,就是高采样的实际性能,拿屏幕对比虽然分辨率上去了,但是延迟上升了,造成了拖影 掉帧,实际感受可能还不如1080P。很多机器在播放192K或者DSD的时候,总觉得哪里有问题,个人感觉48-96K 是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
作者: endgame    时间: 2021-10-16 05:04
谢谢分享

作者: 处理器    时间: 2021-10-16 07:55
genius_xp 发表于 2021-10-15 23:30
更高采样,获取的信息更多,声音密度更高,楼主误人子弟,冒充专业,其实半桶水。如果无效索尼就不会发布高 ...

欢迎讨论。

高采样率会多什么信息?声音密度是什么?

作者: 处理器    时间: 2021-10-16 08:09
本帖最后由 处理器 于 2021-10-16 09:22 编辑
alanhell 发表于 2021-10-16 00:10
其实24/96这种高码率的文件,重点在24 bit而不是96Khz。用楼主的话来说,就是把12Khz的正反两个正玄波分别 ...

理解有偏差。

24bit是位深,记录频率的振幅,16bit足够用,你想啊黑胶只有12bit,不会影响声音的动态范围还原,24bit为量化误差留出了更多余地。deltasigma解码器实际运算精度只有6bit,更多的信息是调制出来的。

声音的本质是震动频率,采样率最重要。

作者: 林zw502    时间: 2021-10-16 08:16
奈奎斯特采样定理不是这么理解的!

低于并接近1/2采样频率的信号是存在,而不是完全保留。
就是说,44.1kHz采样率下,20kHz的信号还有能部分还原,因为至少20kHz信号的一个周期内至少有2个采样值,至于还原1%还是30%看概率分布。如果采样率96kHz,20kHz的信号一个周期中会有至少4个,平均4.8个采样点,信号可以还原的概率大大高于30%,可以说是50~90%。

作者: 处理器    时间: 2021-10-16 08:19
魔神Z 发表于 2021-10-16 00:34
LZ的观点有一点还是很赞同的,就是高采样的实际性能,拿屏幕对比虽然分辨率上去了,但是延迟上升了,造成了 ...

是。大部分观点赞成,不需要从头到尾都用高采样率,录音采样率48-96比较适宜,效果器内部/还原再升频超采样+数字滤波。

作者: 林zw502    时间: 2021-10-16 08:22
楼主你把测试文件的正弦波信号频率改为20kHz再试验一次,应该就明白了。

作者: alanhell    时间: 2021-10-16 09:38
处理器 发表于 2021-10-16 08:09
理解有偏差。

24bit是位深,16bit足够用,你想啊黑胶只有12bit,不会影响记录声音的动态范围,24bit为量 ...

不同于普遍烧友,我真心没觉得黑胶比CD音质要好。所谓的模拟味,在我感觉就是缺动态,缺细节,整体就是一个“糊”

我觉得很多时候DAC要和ADC一起来看。比如用12bit录出来的东西放到录音工程里回放,是能明显听出底噪的。这是因为在录音受到到SNR的限制(12bit的SNR最优能到72dB),在达到一定音量的时候,设备的底噪也就被放大到人耳能听到的范围了。而且因为录音位深的关系,这些噪音也很难在不影响录音本身的情况下被移除。再者,在DS解码进行转换的时候,不管多少的位深,都是会出量化噪声的。而这个噪声量是一定的,也就是说,你的位深越高,噪声相对于原始音源的影响就越小。16bit的理论SNR是96dB,而24bit是144db。鉴于市面上大部分的解码都是大于120db的SNR,说明16bit的文件带来的底噪,对这些解码还是有影响的。也许你会说没有人能听到-96dB的底噪。但是所谓的信噪比只是一个对比的量,当你的音量开到足够大,或者你的耳机足够灵敏的时候,在很多情况下,-100dB的底噪都是能被听到的。


综上所述,黑胶的底噪本来就很高,就算是在高端的黑胶机,也没法逃过碟片的灰尘和磨损,所以爆音和杂音是很常见的事情。那么黑胶的底噪用12bit都算高了,毕竟我听到的黑胶大部分底噪都是非常明显的。同理,大部分CD的录音,在安静的部分,也是可以明显听到录音底噪的。如果有一首歌,在人声部分有清唱的环节,很多时候,你都可以听到人声音轨插入瞬间的录音底噪。又或者在听交响现场录音的时候,在安静的部分也能听到出录音的底噪。这些情况在真正制作的好的24bit录音里,就没有。


P.S.
现在的流行乐的动态都是被压缩过的,而且声场特效也是数字模拟出来的,所以其实16bit已经绰绰有余了,毕竟所有的声音都被压到了60-100db之间,4db的噪音很容易就被该过去了。但是如果你喜欢听现场录音的话(大部分的古典和爵士),特别是在大编制的录音里,是能听到很多细节的,这时候高清录音的优势才能完全被发挥出来。当你的音量是0-110db的时候,4db的底噪在0db的录音部分,还是很明显的。



作者: 处理器    时间: 2021-10-16 09:55
alanhell 发表于 2021-10-16 09:38
不同于普遍烧友,我真心没觉得黑胶比CD音质要好。所谓的模拟味,在我感觉就是缺动态,缺细节,整体就是一 ...

现在解码器很少是16bit 纯粹Nos吧,大部分DS解码器内部都是超采样+噪声整形+数字滤波,量化噪声推到更高频段滤除掉,原始24bit相对采样率没有那么重要。声音中底噪是正常的,没有底噪的声音不自然,这个问题不是很纠结。
作者: alanhell    时间: 2021-10-16 10:28
处理器 发表于 2021-10-16 09:55
现在解码器很少是16bit 纯粹Nos吧,大部分DS解码器内部都是超采样+噪声整形+数字滤波,量化噪声推到更高 ...

所以说我和大部分烧友喜好不太一样,我就喜欢没有底噪的录音

DS没有OS基本没法工作吧,毕竟是要转成1bit的信号再去处理PWD这种类似DSD的解法,没有足够的采样率会噪声都会盖过原声了。我觉得市面上大部分所谓的超采样说的是PCM层面的升码吧?
不过位深和超采样这些东西的确在ADC部分更重要,所以录音好的音源远比解码要重要。毕竟好的录音就算转成mp3也是很好听的,而渣录音放上几十万的设备,听起来也是垃圾(比如那些24/192的黑胶转录的音源,听的我想砸耳机)



作者: Music_bug103    时间: 2021-10-16 10:34
虽然我知道楼主的结论是错的,但我还是喜欢看表演
作者: Gyqqq    时间: 2021-10-16 10:55
人的耳朵和接受神经个体差异太大。
作者: cbib    时间: 2021-10-16 11:10
alanhell 发表于 2021-10-16 09:38
不同于普遍烧友,我真心没觉得黑胶比CD音质要好。所谓的模拟味,在我感觉就是缺动态,缺细节,整体就是一 ...

没错
而且 其实很多古典的音源也是对动态压缩过的 你音量开得再响也没用 就是听不到现场的气势

作者: cbib    时间: 2021-10-16 11:17
本帖最后由 cbib 于 2021-10-16 11:23 编辑

人耳听力频率 和 采样频率 有关系 但又没什么关系


举个例子
比如 我在0.1秒内采样1000000000次 其余0.9秒不采样 我在1秒内的平均采样率高的惊人 但是声音肯定很空
这就是密度 虽然我这一秒可以采样到极高程度的频率声音 但是能量密度能谱是很差的



作者: coolbaobao    时间: 2021-10-16 11:51
本帖最后由 coolbaobao 于 2021-10-16 17:56 编辑

自行车轮幅倒转只会出现在视频里

人眼没有采样率,绝逼不可能看到自行车轮幅倒转
你要是看到了,那你应该是机器人

哦对了,或者是在频闪灯下

作者: 情唯    时间: 2021-10-16 14:17
我经常看码率(kbps)!这个更能听出音乐的高品质感,位深(bit)感觉不明显,可能细腻点吧!

作者: 处理器    时间: 2021-10-16 17:05
林zw502 发表于 2021-10-16 08:16
奈奎斯特采样定理不是这么理解的!

低于并接近1/2采样频率的信号是存在,而不是完全保留。

查阅过类似这方面的资料和讨论,包括高采样率对幅值失真的影响,也结合自己的一些聆听经验吧,个人理解在音频采样领域(工业采样可能不一样,有随机性,10倍采样率之说),满足香农采样定律,有理想20k滤波器都能完整恢复原始正弦波。

作者: 处理器    时间: 2021-10-16 17:10
alanhell 发表于 2021-10-16 10:28
所以说我和大部分烧友喜好不太一样,我就喜欢没有底噪的录音

DS没有OS基本没法工作吧,毕竟是要转 ...

嗯,从实际聆听角度,个人感觉适当的底噪与声音的空间感表现有关,太干净的声底总是觉得怪怪的。

作者: 处理器    时间: 2021-10-16 17:11
coolbaobao 发表于 2021-10-16 11:51
自行车轮幅倒转只会出现在视频里

人眼没有采样率,绝逼不可能看到自行车轮幅倒转

有道理。

作者: 处理器    时间: 2021-10-16 17:49
cbib 发表于 2021-10-16 11:17
人耳听力频率 和 采样频率 有关系 但又没什么关系

高采样率声音还原密度就高,这种理解有误。
因为DAC转换并不是通过“线形插值”还原正弦波,高采样率的密集不会对模拟正弦波还原的精细度有提升,高采样率可以降低量化误差,提高动态范围、信噪比和减少底噪,所以大部分DS解码器内部也会进行升频超采样+噪声整形。

作者: 西风南海    时间: 2021-10-16 18:06
采样频率和编码位数当然是越大越好,提升信噪比和减少失真,不过技术难度和成本上升了
作者: prodomo    时间: 2021-10-16 18:24
理论没什么意义,还是喜欢听啥就听啥。

作者: soil    时间: 2021-10-16 19:51
理论是对的,结论未必正确。
比如取样率问题,一个完整的正弦波(就以最标准的数学概念说吧,虽然声音不是规矩的),一个周期内向相反两个方向各震动一次,取样两次的话,除非能保证在峰顶和波谷时正好取到数据,才能勉强还原出原正弦波,如果正好取样时间赶在了原点呢?那就没有声音了。
作者: jimmyxzy    时间: 2021-10-16 20:19
coolbaobao 发表于 2021-10-16 11:51
自行车轮幅倒转只会出现在视频里

人眼没有采样率,绝逼不可能看到自行车轮幅倒转

但我觉得大脑接受能力有上限吧,当然每个人应该不一样。

作者: 处理器    时间: 2021-10-16 20:27
本帖最后由 处理器 于 2021-10-16 21:12 编辑
soil 发表于 2021-10-16 19:51
理论是对的,结论未必正确。
比如取样率问题,一个完整的正弦波(就以最标准的数学概念说吧,虽然声音不是 ...

你说的这种情况实际是正好等于两倍的情况,定律要大于2倍,另外,大部分声音信号通过傅立叶变换可以加权叠加分解成N个正弦波。


作者: imG我爱你    时间: 2021-10-16 20:38
虽然不知道你讲咩,但感觉跟牛比的样子

作者: alanhell    时间: 2021-10-16 21:30
处理器 发表于 2021-10-16 17:10
嗯,从实际聆听角度,个人感觉适当的底噪与声音的空间感表现有关,太干净的声底总是觉得怪怪的。

我说的是录音噪音而不是环境噪音。很多现场录音是能听到很多其他奇奇怪怪的东西的,这个反而会增加临场感。录音底噪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
作者: alanhell    时间: 2021-10-16 21:54
本帖最后由 alanhell 于 2021-10-16 21:56 编辑
情唯 发表于 2021-10-16 14:17
我经常看码率(kbps)!这个更能听出音乐的高品质感,位深(bit)感觉不明显,可能细腻点吧!

码率是位深和采样率的乘积,在没压缩的情况下是一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CD和DVD标的都是录音时间,而不是占用容量。
之所以市面上的码率参差不齐,是因为像FLAC这种格式是有动态采样的,你最后看到的是平均值。这种压缩会在不影响音源的情况下把不发声的地方变成0位深,把只有低频的地方降低采样,所以不同的歌会看到不同的码率。而码率这东西只能在同样的格式里比,因为很多好的压缩算法未必比高码率算法烂的格式难听,但是单看平均码率却要低得多。


作者: jschishi    时间: 2021-10-16 22:12
genius_xp 发表于 2021-10-15 23:28
导入工程相位抵消是因为程序加了插值处理,而不是原始对比,精度不同还原还是有差异,软件插值算法让你误解 ...

哎哟喂,那您赶紧出个原始对比的测试呀,再出个证明程序加了插值的测试呀?

原来这个程序,就是为了破坏精度,让对比不出来差异?

还是只靠你那张口就来的玄学?

作者: genius_xp    时间: 2021-10-16 23:41
本帖最后由 genius_xp 于 2021-10-16 23:45 编辑
jschishi 发表于 2021-10-16 22:12
哎哟喂,那您赶紧出个原始对比的测试呀,再出个证明程序加了插值的测试呀?

原来这个程序,就是为了破 ...

我就是搞软件的,你自己去看看数字采样原理吧,想深入再看看信号处理导论,再去看看pcm白皮书,再来和我扯玄学,按你逻辑8bit 16kHz和32bit 384kHz没有区别,音频工程师都是BC?只要不是聋子都能听出区别,不同采样率还原精度都不一样,用一个错误的方法,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大家都看出来了,你还在那装傻。
作者: genius_xp    时间: 2021-10-17 00:02
处理器 发表于 2021-10-16 07:55
欢迎讨论。

高采样率会多什么信息?声音密度是什么?

高采样涉及录音部分,而不是把同一音频转成不同采样率。而是对同一场景,采用高采样录音时候会多更多的细节,高采样时候采样点越多,采样得到的波形越精细,以点图为例,你可以以图形描绘,如48kHz,是每秒48千次,96kHz是每秒96千次,以正弦波为例更高采样可以更精确的得到波形的波峰波谷,更接近极值,还原的更好,而音频往往是多个波形的混合,这时候更高的采样更容易还原多个波形叠加情况。声音密度顾名思义就是声音的密度,就是同一段时间能回放出来的声音的多少,放出来的声音越多,密度越高,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都是非常多个声音的叠加,也可以理解为无数多个正弦波的叠加,而采样器只是采样了其中的一部分,而解码器则是回放采样的结果,高采样自然可以回放出更多的声音,但是依然低于实际的声音很多,所以只能接近而无法做到彻底还原。而且精确还原采样文件已经非常困难,所以同样一个文件,不同解码器根据不同还原水平表现出来的声音密度也有差异了。
作者: yspanzer    时间: 2021-10-17 00:07
"mp3和无损CD没区别",这个 别人真的没说错,在你只听某部分时,确实是这样
作者: grrr    时间: 2021-10-17 08:19
反正不管你们说撒,就用9038pro,其他什么过时芯片不想用了就是,音乐格式通吃是前提,

作者: 流窜人口    时间: 2021-10-17 09:19
soil 发表于 2021-10-16 19:51
理论是对的,结论未必正确。
比如取样率问题,一个完整的正弦波(就以最标准的数学概念说吧,虽然声音不是 ...

采样时谁也保证不了正好在波峰或波谷,只要满足奈奎斯特采样定律即可,即采样频率是信号最高频率的两倍,就可能避免交叠干扰,当然,这只是理论,实际采样频率要远高于两倍,从频域来讲,采样实现了频谱的搬移,采样率越高,频谱搬得越开,两倍采样率的时候,搬移后的频谱最低频率正好等于原频谱的最高频率,所以它们不会发生堆叠干扰,但这时要把搬移后的频谱滤出来是做不到的,因为需要设计滚降曲线为直角的滤波器,这样的滤波器在频域上要求有无限大带宽,这是做不到的,因此实际采样率要大于奈奎斯特频率,以降低滤波器设计难度。
另外,前面有朋友混淆了采样与编码。模拟信号要进行数字化处理,必须进行采样和编码,采样是离散性地取了一些模拟信号的点,只要采样频率满足奈奎斯特定律,信号就可以不发生交叠失真。然后要对这些模拟的点进行编码,以变成数字信号,编码位数越高,信号解码后的模拟信号就越逼近原始信号。
所以说,采样和编码,带给声音的失真是不同的,采样率低,可能有交越失真,影响的是信号的不失真频率上限;编码位数低,解码后的模拟信号波形和原始信号差别大,影响声音的所有频率,这是数码味儿的根源。

作者: 处理器    时间: 2021-10-17 09:49
本帖最后由 处理器 于 2021-10-17 12:40 编辑
genius_xp 发表于 2021-10-17 00:02
高采样涉及录音部分,而不是把同一音频转成不同采样率。而是对同一场景,采用高采样录音时候会多更多的细 ...

嗯,说的有道理,但理解有偏差,虽然结论写在哪里了,但是除了个别烧友的留言一看就明白,大部分人都忽略了。


1、“以点图为例”实际误导了很多人,看着数字阶梯图,说96k采样点比48k密集,正弦波更精准没错。这种观点的默认前提是DAC重建模拟正弦波是通过“线形插值”,实际上香农采样定律推导过程是sinc函数


2、高采样率有区别,抗混叠和数字滤波性能更好。实际上音频采样处理会有很多大于20khz的高频信号,明显48k采样率被高于24khz以上高频混叠到20-20k带内可能性更大,更高的96k采样率混叠失真影响更小。注意,混叠失真是带外高频采集时已经“混叠”在20-20khz带内的谐波,48k和96k的带内有什么区别,需要辩证的理解


3、高采样率与低通滤波器。在sinc函数重建正弦波之前,为了满足香农采样定理,要对重建的信号进行低通滤波。需要同时对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进行低通,输入信号需要进行低通滤波以最大采样频率的一半,以免“折叠”更高的频率。采样率点数越少对低通滤波器设计要求越高,理想的低通滤波器要设计非常陡峭越接近截止频率越难处理,所以现代DAC设计都会预先对原始数字信号先进行升频增加更多的采样点,便于滤波器处理数据,降低了低通滤波器的设计难度。高采样率明显保留了更多的高频信号、更多的采样点、更无损,从96k到48k这个过程已经有损,到44.1hkhz损失会更多一点,损失程度取决于这个SRC过程的滤波算法和算力。


外,关于声音密度的解释并不赞同,但聊起来需要打更多的字。简单说一下信息量的问题,录音和现场完全是不一样的效果,虽然混音都是多轨录音采集,但很少会采集音乐会现场乐器与空间发生的信息,比如非常重要的混响信息都是后期通过数字效果器加进去的,现场与录音肯定会有巨大差异;录音采集是通过一支或多支麦克风采集,一台钢琴可以有三只以上的麦克风采集高、中、低频,经过混音处理后,实际录音可以听到比现场听到更多的信息,而且更清晰。

作者: kaige1957    时间: 2021-10-17 19:26
音响玩到最后,都是归结到一个概念:味道——好听。
味道其实是鼻子和嘴才能感知的,并不是耳朵。至于说的什么高科技或专业术语都一边玩去吧,麻雀争的无米之糠。
作者: 魔神Z    时间: 2021-10-17 19:46
处理器 发表于 2021-10-17 09:49
嗯,说的有道理,但理解有偏差,虽然结论写在哪里了,但是除了个别烧友的留言一看就明白,大部分人都忽略 ...

我猜一下你想说的意思,数字信号是数字信号的形态,是离散的,在数字信号 采样率越高 越好,理论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数转模以后,形态改变,模拟信号是模拟信号的形态,模拟信号的由于是本身连续的,并没有采样点(换句话说就是采样点无穷大) ,所以数字信号的采样率高低对模拟信号的实际影响 并不能等同于采样率越高,模拟信号越密。是这个意思吧

作者: 处理器    时间: 2021-10-18 08:59
本帖最后由 处理器 于 2021-10-18 10:22 编辑
魔神Z 发表于 2021-10-17 19:46
我猜一下你想说的意思,数字信号是数字信号的形态,是离散的,在数字信号 采样率越高 越好,理论是没有问 ...

这个理论是连续模拟信号与离散数字信号之间的一个基本理论桥梁。用DAW去验证也不严谨,毕竟软件也是纯数字模拟演算,实际情况可能会更复杂点,当然也不是很重要,就当是个“数学理论”。


“高频互调失真影响带内、混叠失真和数字滤波”,会引出很多话题讨论,实际听感高码率采样有什么差别?所谓44.1“无损”CD与SRC、心心念念的BitPerfect、HQPlayer与升频/数字滤波、NOS与解码器之间的关系,至于高采样率会影响声音的密度。。。有影响吧可能不是重点。

作者: 处理器    时间: 2021-10-18 09:00
kaige1957 发表于 2021-10-17 19:26
音响玩到最后,都是归结到一个概念:味道——好听。
味道其实是鼻子和嘴才能感知的,并不是耳朵。至于说的 ...

与耳朵收货不矛盾,多了解一点,开阔视野

作者: 处理器    时间: 2021-10-18 09:03
流窜人口 发表于 2021-10-17 09:19
采样时谁也保证不了正好在波峰或波谷,只要满足奈奎斯特采样定律即可,即采样频率是信号最高频率的两倍, ...



作者: 处理器    时间: 2021-10-18 09:05
yspanzer 发表于 2021-10-17 00:07
"mp3和无损CD没区别",这个 别人真的没说错,在你只听某部分时,确实是这样

“mp3和无损CD没区别”,直接去听可能对比不明显(也看解码器),如果玩一下升频+数字滤波,320kmp3和无损CD区别可能就出来了。

作者: af2000    时间: 2021-10-18 09:45
有个最关键的问题经常被忽略了:音乐是动态的,瞬息万变。所以用正弦波去推导结论就会有偏离实际的问题。
所以采样率高才能更接近真实,哪怕是中低频率。
作者: 处理器    时间: 2021-10-18 10:21
本帖最后由 处理器 于 2021-10-18 10:47 编辑
af2000 发表于 2021-10-18 09:45
有个最关键的问题经常被忽略了:音乐是动态的,瞬息万变。所以用正弦波去推导结论就会有偏离实际的问题。
...

是的。大部分领域都是理论和实践交叉验证,先把问题化繁为简去研究,总比面对一个复杂问题无解的好吧。

结论写了几段话,大部分人只看第一段就开喷。结合46楼的补充,并不是说高码率文件“带内”没区别。高码率文件对数字滤波和混叠失真的影响也会带内中低频,人耳能听到多少极限高频我觉得也不重要,数字信号采样高频极限和对高频如何处理更重要,因为把采集/回放把高频过滤/切除掉不是“线形处理”,混叠失真在采集处理高频信息的时候就影响到“带内”,高采样率文件肯定保留了更多的无损信息,可以还原出更多“接近真实”的信息量,但直接说影响声音密度,我觉的有点牵强吧。





作者: 处理器    时间: 2021-10-18 10:53
本帖最后由 处理器 于 2021-10-18 10:55 编辑
吉大宝 发表于 2021-10-16 00:34
44.1与96的区别我理解是时域采样相同时间内的点数增加吧不过其实我听不出来我是木耳

大部分人说高码率文件没区别,自己木耳,可能自然的“潜意识里”是去听声音密度和高频信息变化(从高采样率密度高去听),我的个人观点在46、54楼。
作者: charmania    时间: 2021-10-18 11:05
处理器 发表于 2021-10-18 10:21
是的。大部分领域都是理论和实践交叉验证,先把问题化繁为简去研究,总比面对一个复杂问题无解的好吧。
...

我理解类似。高码率自有好处,但前提是DS解码本身素质不能差。要是互调没做好,滤波attenuation又不行的话,这混叠失真在带内的影响,就有点可怕了吧...
作者: kugongzi    时间: 2021-10-18 13:37
alanhell 发表于 2021-10-16 10:28
所以说我和大部分烧友喜好不太一样,我就喜欢没有底噪的录音

DS没有OS基本没法工作吧,毕竟是要转 ...

比如那些24/192的黑胶转录的音源,听的我想砸耳机………
.
看来你也去那些个音乐论坛上折腾过这些所谓的黑胶资源。
同感,我前段时间也下了不少这种资源,但……古典也好,老港台也好,都是失望!

作者: 处理器    时间: 2021-10-18 15:51
charmania 发表于 2021-10-18 11:05
我理解类似。高码率自有好处,但前提是DS解码本身素质不能差。要是互调没做好,滤波attenuation又不行的 ...



作者: 处理器    时间: 2021-10-18 21:00
卖速达软件 发表于 2021-10-18 16:05
高码率动态范围加大,听感很明显

真的会这样吗?

作者: 处理器    时间: 2021-10-18 21:43
卖速达软件 发表于 2021-10-18 21:41
和乐器有hires资源,对比普通版就能听出来

试试把hires的码率降下来,听感区别怎么样?

作者: alanhell    时间: 2021-10-18 21:57
kugongzi 发表于 2021-10-18 13:37
比如那些24/192的黑胶转录的音源,听的我想砸耳机………
.
看来你也去那些个音乐论坛上折腾过这些所谓 ...

后来受不了了,自己弄了一台黑胶机,买碟片,效果就要比转录的好多了,但是和CD比还是差远了,特别是低频,黑胶都是垃圾,一点下潜都没有~


作者: 处理器    时间: 2021-10-19 09:16
卖速达软件 发表于 2021-10-18 22:02
降码率无非两种情况,1声音无区别,2声音劣化.无论哪一种都属于音频再处理,失真可能已经从这个过程加进去了 ...

如果是第二种声音裂化了,我觉的正常。声音会有区别不过不会影响动态吧,毕竟CD都是从96k母带转44.1过来的。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bbs.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