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94249|回复: 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耳机入门--写给耳机初级发烧友(新手常见的七大误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4-11-19 10: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说明:本文发表于《HIFI耳机指南》一书,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本文主要总结了多年来一些新手常见的错误


  初次玩耳机的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音箱系统妥协到耳机系统的发烧友,这类发烧友往往是出于家庭环境、便携需要等方面考虑“被迫”配置耳机/便携音频系统。这类发烧友在音箱系统上已经有一定的发烧经验和相关知识的积累,对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声音有比较明确的概念和目标。这类发烧友相对来说走得弯路会少点。
  第二类是完全对HIFI音频没有概念,仅仅是想升级得到更好的声音,从“给手机配个好点的耳塞”或者“给电脑配个好点的耳机”等简单愿望出发,由此逐步进入HIFI发烧的新天地。这类人群是真正从零起步的初期发烧友,他们会遇到很多以前完全难以想象的问题,也是最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以及恶意炒作的枪文误导的人群。

  这篇文章重点是针对第二类:“纯正的”初级发烧友。希望能通过这篇文章让新人少走一些弯路。
  一、不可忽略的基础知识学习
  作为刚刚接触HIFI耳机的初级发烧友,第一件该做的事情是搜索一下有关耳机和音频发烧的基础知识,包括:
  1、耳机、耳塞不同的结构、驱动方式等,比如动圈、动铁、静电、平板等不同耳机单元的特点;
  2、耳机放大器(功放)的原理,不同电路方式的优缺点,比如甲类、乙类、平衡放大、电子管、晶体管等等;
  3、音源的不同种类和对音质影响的相关参数等,比如传统CD播放器、SACD播放器、纯数字播放器、USB解码器、模拟与数字音源的差异,高码率的不同格式等等。
  4、音频产品技术指标的含义和测试条件等。

详细参考: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690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的好处不仅仅是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器材,更重要的是不会被一些商家的宣传噱头和概念性炒作所忽悠。


二、新手常见的七大错误观念。这其中既有技术性的,也有主观上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HIFI而出现的一些概念性错误:
1、以价论声、用简单的“好”“不好”概括音频器材
  音频产品最要不得的就是“只选贵的,不选对的”。因为不同音频产品并非千人一面,而是有各自的风格特点,而每个人对音乐风格上的喜好也是千差万别。如果没有找对自己喜欢的风格,那么再顶级的产品也是白白浪费金钱。
所以在选择音响产品的时候第一个要了解的就是产品的基本风格特点,某些人喜欢用简单的“好”“不好”,“同价位无敌”之类的断语去描述器材,而没有对器材的具体特性做描述,这是最具误导性的。对于这类“评价”发烧友们可以直接忽略。

  对声音的评价是基于主观感受,要想完全统一到一个数字化的绝对标准是不可能的,但是HIFI器材对声音的还原还是有一个大致划分标准,特别是通过不同器材的直接对比,就很容易认知一个器材的基本特性:比如声音还原的冷、暖、柔和、刚猛等风格特点,对细节的还原、低频的控制力、声场/定位的表现等基本素质。所以一个有参考价值的评测应当包括这些详细的对比内容。
  作为一个发烧新手有些事情是不能偷懒的,不仅仅是需要多听积累经验,更要注意分辨别人对器材的评价,哪些是有参考价值的,哪些是可以直接忽略的。在现实中,新手喜欢直接看结论不看具体对比细节的更多,看到所谓“秒杀”“无敌”“一步到位”“神器”“强烈推荐”“根本不用考虑”等等煽动性文字立即心动+行动,这类文字恰恰是一些恶意炒作的人最喜欢灌输给大众的。这样走弯路的真不能怨别人。

2、声音响=推力大
  常见某人描述:“音量旋钮只要到某位置声音就很响,结论是:这个器材推力很大”。这属于对于音频器材技术性的误解。一个放大器把耳机声音推得很响并不代表其推力大,因为还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不失真。所以在音频放大设备里输出功率这个参数必须包含3个方面的细节:输出功率(W)、负载(欧)、失真(THD),通常默认失真数据是在1%,这样的数值对于实际听感而言已经算是明显失真。失真数据是可以通过专业测试仪器直接测定,所以对于器材的推力大小看看可靠的测试数据即可。
  举个典型例子,SONY的D100录音笔在刚推出的时候被不少人称为“推力强大”甚至有人声称超过推力超过200毫瓦的国产便携播放器。为何有这种误解,就是因为D100只要转动很小刻度的电位器就能得到很大音量,而实际测试音量旋钮在转到一半(刻度5左右)的时候就已达到极限失真1%,此时输出功率仅仅为17.3毫瓦/32欧,这个值其实和其说明书上的25毫瓦/16欧换算下来差距不大,而相对mini audio 的DX100播放器378毫瓦/32欧,差了20多倍。
  另外一种形式的虚假大推力是某些器材通过软件提升推力,这种也属于大幅度增加失真的方式,通常只有在非HIFI类大众音频产品里才会采用。
  从实际听感对比来说,声音响不等于推好也是可以直接验证的,比如D100驱动HD650耳机的表现就很糟糕,不仅是缺乏动态,中高频失真也比较明显,属于典型的没推好。

3、低音猛=声场大
  有人把低频控制力较差、量感夸张,所营造出来的空间感(类似残响、堂音的效果)与声场定位混为一谈,其实这完全是两个无关的概念:
  A.声场定位与器材特性相关的主要是两个参数:
a、通道分离度:指标越高声场越宽,越能还原出乐队应有的阵势。
b、高频解析和细节还原:这两个指标越高乐器定位感越强,人耳对低频的方位感不敏感,所以会有那些2.1音箱出来。
  B.空间感、厅堂感涉及的却是中低频的问题,主要是低频部分。低频控制不好容易形成一些类似残响的效果:一个信号结束还带着余音的尾巴,显得有些拖拉,同时会添加一些虚假的空间感/厅堂感。
  有些人会说:能营造出厅堂感效果不是很好吗?但是实际上录音的时候,只要是现场录音(大多数古典乐),已经把当时音乐厅里的残响堂音之类的同步录下来了,而音响器材只要做到直接还原就能体现出现场的真实空间感。低频控制力不好实际是一种失真,夸大了空间的感觉。

4、对音乐性和解析力的误解
最常见的误区是把刺耳=高解析,音乐性=糊
这牵涉到主观的听感,没有绝对化的标准,而参照高端的音频器材也可以做一个相对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远离干、硬、刺的数码味。
什么是真正的优秀的解析力?简单的概括起来,好的解析力=丰富的细节+不刺耳,长时间聆听而不会烦躁。不少人听惯了数码味重的ipod等产品习惯把刺激生硬的高频当作高解析力,其实这是地道的失真。
什么是优秀的音乐性?既不是涂抹细节的掩盖细节的软、蒙,也不是生硬刺激的假“细节”。中频是人耳最敏感的频段,人声则是鉴别器材音乐性最好的方式,好的音乐性应该是亲切自然、细节丰富,人声与器乐拉开明显距离。不少中低端器材因为技术成本等限制无法达到真正的高保真,所以采取刻意抹掉一些细节使声音听着更柔和的方式,这种方式减少了冷硬的数码味,还是比较讨好大众的,但这种调音方式和真正的高保真还有明显差距,最主要是人声还原欠缺了情感和亲切感。

5、神话DSD格式
  但是近年来一些新产品把支持DSD作为卖点大力宣传,使得一些新手误解为只有支持DSD的才是“好”器材。实际上DSD只是高码率音频文件的一种,并不是新近才出现,录音室母带用的最多的格式反而是PCM 24BIT/96K,DSD格式原始录音后如果需要后期制作也需要转成PCM高码率格式。因此选择高码率文件重点不是它现在用什么格式而是它原始录音是什么格式,理论上不同格式之间转换是会带来音质损失。多一种格式支持是个好事,但把支持一种音频格式说成播放器好坏的决定性因素那就完全是误导。

6、对音频器材技术指标的各种误解
常见的误解有:技术指标决定一切论、技术指标完全无用论、把声卡RMAA测试的数据以及不规范的测试数据当“客观数据”。
  对待测试数据要注意两点:
A、首先要注意测试用的仪器和测试方式、负载情况等测试条件。
   常有人把某些非专业网站用电脑声卡+RMAA测试的数据当回事,这其实是很不靠谱的,特别是测试随身听,某些网站就是直接把随身听开到最大音量,不加任何负载用RMAA测试,不同随身听输出功率都不一样,声卡对较小的输入功率反应不灵敏,RMAA如果输入功率小或者过大都会得到一些稀奇古怪的数据。 对于台式音频系统用RMAA测试数据与专业测试仪就比较接近,可以在同一条件下测试相对数据做对比,但也不能拿来做绝对数值参考。声卡+RMAA很容易受电脑等外部干扰,测试得到的数据也容易出现各种偏差。
  另外也看到过一些用专业测试仪测随身听的数据,居然也是一样把音量开到最大一起测THD然后拿来比较,根本没考虑到不同播放器最佳失真数据时对应的输出功率(起码要统一设置一个输出功率测试失真,这样才公平)。还有不加负载直接测出一堆所谓数据,毫无意义。对于随身听而言,加不加负载得到的数据差别惊人。所以说不科学的测试数据一样可以忽悠人。
B、音频产品通过专业测试仪器测得的各项参数是能反应一部分器材声音特性的,但是不能完全代替听感。类似冷暖、厚薄、韵味等等风格特性不是数据能体现出来的。所以最具参考价值的评测应当是包含了有效的测试数据以及全面的听感对比。

7、盲目崇拜国外大品牌
  品牌效应在任何产品里都有,而在音频领域其实品牌是最应该忽略的因素之一。曾有国外音频大厂拿着中国品牌OPPO的蓝光机以及某日产廉价DVD改个商标、外观就多卖几倍价格的。如此明目张胆的忽悠,还一样有人买。国内的一些老牌音频企业比如山灵等目前的主要业务就是OEM,本人就曾在山灵的生产线上看到大量国外品牌产品,包括一些知名高端品牌。其中一些是完全由山灵开发设计,直接打上国外商标,由外商把价格加个零开卖。国内音频企业其实不乏优秀的音频设计师和优秀的音频产品,很多产品在国外广受好评(要不然不会有那么多OEM业务),而在国内反而难以得到公正的评价,逼的这些国内厂家成为幕后的OEM商,而国外某些品牌赚取了大额利润,再投入巨资做广告、宣传继续“神话”其品牌形象,形成一个怪圈。
  作为一个HIFI入门发烧友,如果抛开品牌、盲目崇洋等因素,平等看待国内外产品,耳听为实,那就可以少花很多冤枉钱。

三、新手需要学会另外一个技能:如何试听对比器材
  看了这个标题,有人肯定会说:自己去对比试听器材也需要学习?直接用耳朵听不就行了?听音是主观的,会牵涉到众多外在因素,包括容易被忽略的电源处理等前端因素、心情平缓和紧张对音乐的不同心理感受等等。在不同的试听场合,用不同的对比方式,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论。
  很多人对比器材喜欢用瞬间切换对比方式,这种方式对一些差异较大的器材来说是有效的。但这种方式对一些差别较小的器材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最好的对比音频器材的方式是:在安静的环境下,用自己熟悉的音乐先在一个器材上试听一段时间,直到完全熟悉、沉浸到这个器材带来的音乐感觉之后,再切换到需要对比的器材上,这样两个器材之间的差别就容易凸显出来。这个原理其实与视觉识别一样:外人看双胞胎完全无法分辨,而熟悉的人就很容易区别。
  所以,对于很多试听聚会上的试听,在不熟悉的音乐、不熟悉的器材之下,匆忙紧张的短时间聆听,是很难得到正确结论。最多是听个大概。包括一些盲听对比,如果方式不正确(没有足够的熟悉时间和反复对比),加上紧张心理,会导致平时很容易分辨的差别变得难以分辨。
  了解了这点,其实对于网络上某些匆忙试听(一耳朵对比)得出的结论也就可以知道其参考价值不大了。
-------------------------------------

  结语:这篇文章总结了多年来常见的初级发烧友容易犯的错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了了解这些常识也不能忽略去耳听为实,多听听不同风格、档次的器材,理论和实践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量力而行,享受HIFI带来的乐趣。

耳机指南.jpg (59 KB, 下载次数: 10915)

耳机指南.jpg
57
发表于 2024-11-25 18: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24-10-29 21:3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武汉
好,学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24-10-27 09: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24-10-12 20: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杭州
看到最后一点“7、盲目崇拜国外大品牌”,不由得感觉到一股深深的悲伤~这种人在社会上真的不要太多,而且涵盖方方面面,有时候这些人的固执能让人哭笑不得。都说这些俗称“牧羊犬”的人不是蠢就是坏。其实这里面绝大多数人只是单纯的蠢而已,真正的坏人凤毛麟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24-9-28 22: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元老级新用户来此报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24-8-30 18: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满满的干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24-8-27 15: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贵州
先来上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24-8-14 19:3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威海
学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24-8-6 12: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中山
感谢大佬的干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24-7-31 16: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云浮
学到很多东西,多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24-7-15 16: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昆明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24-7-1 00: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纯新手,谢谢科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24-5-30 10: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学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24-4-21 00: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唐山
学习学习,常看常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24-4-3 20: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说的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24-3-28 11: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贵州贵阳
清晰明了,总结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24-3-26 22: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学习了,音乐发烧也是逐渐学习的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24-3-25 22: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贵州
楼主你好,这个链接点不开了,新人想学习。
详细参考: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69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24-2-6 08: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金华
适合入门的我们学习。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24-1-27 22: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大连
学到了,有些东西还真是被我踩过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2-1 05:1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