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偶系aven 于 2023-7-8 21:16 编辑
我自己持有一套人头麦的设备,本身不为了追名逐利,只是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另一种方式记录自己的HiFi历程
对这套设备越是了解、对整个过程越是熟悉,越是发觉其实很多烧友想象中的“云视听”其实存在很多偏差和误解
1.录制过程和回放过程,俩者互相是对方的逆向流程,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同样的也有非常多的环节和关键点是可以参照的
在回放过程中“耳机”作为换能器,占很大的影响比例,而“麦克风”在录制过程中的同一环节,也是影响极大
其他环节譬如麦克风讯号线、声卡电源线、声卡数据线等等,在录制过程中都会影响最终录制成品的效果
只不过比起比较放肆的回放过程而言,录制过程有诸多的标准和条条框框在先,单一环节的误差看似可控,但累加之后依然是可闻的差异
2.现在云试听的平台大多都是一些视频网站,音轨也是随着视频一起上传,格式大多为H.264或者H.265,格式标准的音轨格式是AAC
AAC作为有损音频格式,本身就会丢失一部分音频的信息量,在加上视频平台会二次压缩,其实最终打包进视频的音轨质量还是比较糟糕的
哪怕有B站等平台开放了hi-res音轨,可以上传高码率的附加额外视频音轨,但依然会面临另一个问题——web音质问题
比起以CAS系统为主的烧友大多都用foobar或者其他播放器播放音频不同,web播放高码率音频,依然会面临操作系统本身的SRC问题、进程调度问题等等
这个环节的差异,自己也是可以尝试的,可以尝试在web页播放视频,然后用foobar播放缓存后的视频文件,尝试对比一下俩者的声音差距
3.试听回放设备的差异也是导致同一云试听产生许多种说法的原因之一,毕竟作为面对各种观看群体的讯息载体,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回放标准
这种差异一来是录制者在录制的过程中是否针对性刻意得调整DSP来迎合某部分群体,再来也是和录制的人头麦克风也有很大关系
以我手中的3dio、酥音等“类人头”麦克风而言,拾音的咪头处于所谓的“外耳道”的前端,录制时的整个声波传导并不存在物理上的耳道结构
我自己尝试下来,回放这种人头麦录制的录音时,使用平头塞去回放会远好于其他类型的耳塞或者耳机,因为拾音和发声的单元基本上处于耳道的同一个位置上
而常见的被认为高端的纽曼人头麦,在结构上就已经存在了人工耳道,咪头在耳道的更深处,那在回放时是用入耳的耳塞会好过其他类型的设备
不同类型的耳机都会基于各自的标准去做频响和残响方面的补偿或者调整,在回放原始曲目时这可能会带来更好的听感,但回放人头麦录音时大概率是“适得其反”
我自己不间断得也录了好多素材,可是只有一些非常明显的对比录音会被我发给身边烧友用于分享,大多数的都是我用来作为自己调整系统的参考资料
照理说如此难得的素材我完全有理由分享给大家,但经历过初期的兴奋之后,我发现发出去的素材因为以上种种原因得到各式各样的评价,甚至有些根本无法作为评价来看待
我无法控制身边的烧友用什么设备来体验录音,只能给一些简单的建议,有些烧友很严肃得放在自己的台式系统上听,当然直接掏出手机用外放听的是绝大多数
日常我自己回放对比的时候,会刻意得固定某一副耳塞、固定的一条小尾巴和用同一台电脑上的永远不升级的foobar来回放,就是为了“减少变量”
就如同“不聊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是一个道理,“不控制变量的云试听就是图乐呵”,云试听的根本意义在于在诸多环节中尽量控制变量,去对比AB俩者间“变的那个环节”
譬如说您熟悉A耳机,现在有A和B俩副耳机,在其他变量都合理控制的前提下,从俩段录音可以大致体会A和B俩副耳机之间的大体区别
云试听的诸多细节和体验,我也跟您尽量“知无不言”了,最终回到您想找寻的最根本问题“云试听能不能真实体验”,我的答案是:绝对不可能!
起码在我2年多的各种尝试下,我只能说我的整个录制过程和后续的聆听回放,都算是“接近我系统的实际听感”,可能每一次改进都是在做到“无限接近”,但绝对不可能“完全相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