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28|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磁带开始 - 音乐发烧之旅小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7-2 17:2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美国
本帖最后由 lin92 于 2025-7-2 18:07 编辑

本人在论坛不算活跃,看到许多烧友分享新玩具的喜悦,我也想来写几笔。现今主力耳机是Susvara,十多年走来,折腾了许许多多。这个爱好对我来说,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几个设备型号,甚至也不是这样那样的听感,而是紧紧跟人生的其他故事交织在一起的种种回忆。回想一下你的第一个发烧设备,你想起来的是什么呢?那个时候的你,在做些什么事,和什么人在一起,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因为是回忆,越早的事回忆起来越有趣。先写这么几段,如果能引起大家一点共鸣,之后再继续写。

先说说小时候听音乐的故事。小学的时候用磁带机听歌,这会应该是2000 - 2003年。只记得有过一个手掌大的磁带机,估计是老爸的的。我用来听周杰伦,陈奕迅之类的。CD都没用过,家里没有播放CD的设备。一个印象很深的会议是那时指环王上映,我看过电影,特别喜欢。有一次在卖音乐的店里看满柜子的磁带,突然看到指环王的封面,心想电影还能有磁带版本吗?拿起来一开,居然是里面的音乐。我记得指环王的音乐好听,马上买了。这也是第一次接触到电影原声这个概念。晚上我在家里,听到Concerning Hobbits这首,觉得里面的笛子和弦乐把我带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时间之外的世界。之前也听歌,但从没听过这么好听的歌,我怎么就在茫茫世界里找到了这么好听的歌?!那个晚上,我觉得整个世界都比以前更美好了。从此之后,音乐对我来说就不仅仅是排遣无聊,而是某种寄托。

听了不知多少年磁带,第一次真正有属于自己的机器,应该是索尼的CD机:D-NE10。那时跟着大人逛百货公司,看着柜台里陈列的各种花里胡哨的磁带机和CD机,觉得用他们来听音乐应该体验很不错吧。后来老爸答应给我买一台新的CD机。在长沙的友谊商城看过一圈,觉得没有特别喜欢的。那几年老爸去了深圳工作,跟我说,这玩意应该去深圳买,绝对是全国最好的地方。等暑假到了,很开心的跑到深圳逛CD机,果真是看不过来,好多没见过的。最后选了索尼刚刚推出的D-NE10。那个时候CD机正面都堆满了按钮,但这个就十分酷炫,设计简约,按钮都在背面。跟机器一样美丽的是价格,1399。妥妥高端机。老爸可能是看我期待了好几个月,又是一眼相中,果断买下。我真的非常开心,觉得这东西要成为我的传家宝。记忆中这款机器属于清冷解析型,那时候的我觉得高不高级也就听个解析。深圳的夏天炎热,我偶尔在床上躺一下午,开着空调,抱着CD机听歌。一张CD只有几首喜欢的歌,但也懒得总换碟,偶尔播放到喜欢的曲子时,仔细的从头听到尾,满足感爆棚。那个夏天的回忆,就是洒满阳光的床上放着那个CD机。



结果传家宝没有传几年。虽然我很喜欢D-NE10,但技术的进步就像车轮一样无情的向前碾压。2005年左右,MP3开始出现。我听说了之后,觉得mp3播放器不需要光碟,那么小,可以放几十首歌,实在是太太太方便了!跟我爸说了后,没过多久,他从深圳给我带了一个回来,256MB容量。其实我一直不知道它是什么型号,不过现在查到了,三星的Yepp YP-T5V。据我爸说是精心挑选的高档机器,功能特别多,要我一定好好研究怎么用。这句话不知为什么我印象特别深。其实它的功能就是播放暂停前后选歌,屏幕有那么几种显示模式。但老爸那句话让我好几年的时间都在琢磨这机器还有什么先进功能。现在我翻了一些2005年的媒体资料,据说这是当年体积最小的MP3,256MB算当年的大容量。那个时候搞mp3歌曲都是从百度上搜索,会有各种不同名称不同体积的MP3文件,要判断哪个是最好的版本,可以直接下载,一分钟就可以下载完。这简直不要太方便。



还有一件趣事,我在某个论坛看到有人分享了一套日本音乐,我下载后有一首古筝曲特别特别喜欢,叫”初霜“,艺人名字”千世子“。我上学放学一直在听。我特别特别想找到它的整张专辑”森罗万象“,但是没有任何地方可以下载。那个时候电驴已经出现,但千世子实在太冷门了,根本没有。我当时找到的唯一线索是另一个论坛上有位兄弟上传过”森罗万象“专辑资源,但帖子已经过了几年了,链接也失效了。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注册了账号去联系了那位兄弟,居然收到了回复,和他加上了QQ。大哥人很好,估计他有无损版本,帮我重新转了一套320kpbs的MP3,在qq上传给我。还给我介绍了不同软件转换质量不同,LAME就是最好的。还介绍了mp3和无损的区别,说耳朵听不出来的,除非给最高档的音响,放在耳边两米,那可能可以听出一点点区别。我听得一愣一愣的,也不懂,就觉得mp3绝对绝对够了。最后那张专辑MP3有200MB,传了三四个小时,最终成功了。我全程守在电脑边,怕一个不小心功亏一篑。我把全套放到了播放器里面,一下子容量就快满了。虽然如此,但每次拿着播放器,里面有专辑全套,还是觉得很开心。



接下来是我的第二台MP3,2007年暑假,我和两个小伙伴去深圳玩。一个小伙伴有一台索尼掌上游戏机PSP。在我们都还用着诺基亚手机的时代,PSP的屏幕大小和颜色,玩起游戏来几乎就像在电脑上的体验,是独一档的存在。另一个小伙伴试玩过之后,也在华强北货比三家后找了个店配了个全套。我没有那么喜欢PSP,不过在那个夏天,MP3播放器技术经过几年突飞猛进,内存已经卷到了5G甚至更高,什么概念,上千首歌,感觉就是可以存的歌已经听不完了。大容量就让人想要一整张一整张专辑的放进去,而MP3的按钮也很简单,最后结果是很难切到自己想听的歌。我买了个Sony NW-S205F 2GB的版本,觉得一根小棍子的造型很酷炫。但现在对那个小棍子的使用记忆已经不深了。


除了随身听以外,还买过CD音响一体机,如果我记忆没错应该是JVC UX-S77或者类似型号。那个时候手头有些英语录音资料是在CD里的,于是去百货商店看自带音响的CD播放机。店员给我们用音乐碟来试听。突然试到JVC的时候,发现声音一下子不一样了。不知道加了什么进去,优柔婉转,情感十足。我本来只是想找个能出声的CD一体机,但JVC那个声音越听越动听。结果真的把它搬回家了。不用说,这机器,基本没用来学过英语,但听了无数个日夜的班得瑞和周杰伦。那时虽然学业繁重,但也是对未来各种憧憬最强的时候,经常伴着音乐做白日梦,写了许多的随感和日记。在书房的那个小空间里有音乐陪伴是幸福的,JVC可以说带给我了数不尽的快乐。



接下来在2008或2009年某个时候,我开始了耳机之旅。在这之前,不管是什么器材,都没有认真研究过什么东西会让音乐好听。而开始有意识地做功课和捣鼓器材,还得是从耳机开始。我已经不记得在什么地方,但我记得买的第一个品牌货是森海的MX500。当时啥也不懂,听老板介绍各种品牌,说森海是专门做耳机的,特别好,就买了一副。戴上一听,一耳朵就觉得跟以前的耳机都不一样。那个声音浑厚中正,毫不刺耳,细节也没糊弄,跟我的索尼CD机那种清冷干净的风格截然不同。不禁佩服,原来声音除了解析,还有其他的文章可做。果然专门做耳机的品牌就是不一样。



未完待续…


31
 楼主| 发表于 2025-7-14 15: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kentron2011 发表于 2025-7-12 20:50
初中开始,我的床底下已经有一堆音响垃圾了。有次,借了三轮车推2张中纤板去同学家的工场,借用他家的机 ...

大哥动手能力真强啊,手搓音响,自给自足,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5-7-12 23: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一路发烧,真的都是回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5-7-12 20: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kentron2011 于 2025-7-12 20:56 编辑

初中开始,我的床底下已经有一堆音响垃圾了。有次,借了三轮车推2张中纤板去同学家的工场,借用他家的机床开板开孔做音箱,双国光8寸低音,为了有炸街的效果,这对于父母来说简单就是灾难。现在想想起来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

发烧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

记得用电钻在2只大瓦罐身上打了一个孔作为导向孔,在瓦罐瓶口套上个全频喇叭,也是个不错的音箱,当然差没被母亲骂死,这是她用来俺酸菜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25-7-9 16: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本帖最后由 lin92 于 2025-7-9 16:16 编辑

谢谢大家的支持!继续更新。有时间就写一写。

第四章:

过了不久,拜亚T1出了第二代。但是坛友褒贬不一。好奇心让我跑去了当地一个耳机店(终于不像在大学农村里只能盲狙了),店员给我听了T1二代的样机,我觉得很好。然后问他T1一代怎么样,他说那差的可远了,你当然应该买二代。说着拿过来一副T1一代样机。我一听,可不,糊的一匹,解析被甩十万八千里。但是论坛里怎么很多人说二代不如一代呢?罢了,耳听为实,立马买了T1二代回去。在家里跟HD800一对比,突然震惊了。虽然不是一样的声音,但是跟我其他耳机比,这两货的声音好相似啊。都是非常好的解析,非常立体的声场。我可能期待它和HD800的听感差别就像HD600和HD595的差别,各有强烈的特色。但是我手里这两个货,我一听,好像90%是一样的。我一瞬间好像悟道了。如果耳机的失真做到极致,他们会在某个类似的声音相会。耳机的终点就是这个声音。



我也没有退还T1。我觉得双修也不错。我把T1带去了办公室,上班用。我最喜欢的还是HD800,我觉得比T1的声音更中正。但它外型太太太拉风了。我这么低调的人怎么能当个显眼包呢。T1就低调多了。我在办公室用了一年多,只有一位同事识货并表示震惊,居然带着1000刀的耳机上班。

那时我还有另一位同事,请了个长假环球旅行。跟他聊的时候他说从日本专门搞了一套Stax SR-009带回来。我没听说过Stax,网上查了一下,好家伙,原来HD800外还有高人。但很有趣的是,这个同事跟我说他平常听音乐耳放用的是JDS Objective 2, 是个小小的一百多刀的解码耳放一体机。他说A/B测试过更贵的耳放,他听不出区别。这位同事是我很景仰的工程师,智商奇高,做事缜密,所以我很相信他的话。以至于后来我也买了个Objective 2,放在了办公室,推着T1也能听的很开心。



话是这么说,但入手了T1后,我不甘心它和HD800几乎双胞胎的声音,就研究怎么给它搞搭配。看坛友们一直说T1适合胆机,曰“简直是黄油一般丝滑”,让我浮想联翩。2015年十月,我淘了一个二手的Woo Audio WA2。第一次上了1000刀的耳放,若是新机的也是坛子里说的万元机了。我摩拳擦掌,这厮应该比手上的小耳放们好不少吧。到货之后,我首先发现这东西是真TM的沉。第一次用胆机,各种小心翼翼。卖家给我打包了好几套管子,我本来想一个个仔细试试,但管子发热,换管子还得等它降温,所以AB测试也不是很好做。我一开始换了几次,觉得声音有差别,但比我想象的小,后来就懒得换管子了。在纽约我住在特别小的公寓里,十几平米还包括厨房和厕所。仅有的家具就是床,一张桌子和一个办公椅。这么小空间,以至于WA2通电后会让房间的温度上升。冬天开着它可以供暖,夏天开着它就要开空调。它就摆在床边的桌子上,我躺着也可以听歌。于是我养成了一个新的习惯:夜深了躺在床上,把所有灯关掉,把音量开大。这时候你闭上眼睛,仿佛从现实脱离了出来,身体完全沉浸到了音乐中。思绪随着一首首曲子漂浮在空中。一眨眼,凌晨都过了,像做了一场梦。这时关掉音乐,如同一个人刚看完一场电影,从电影院走出来,扑面而来的寂静把自己包裹住。



因为HD800和T1都已经有了,更冷门的Stax什么的也不太了解,我自觉已经得到了全世界最好的声音。发烧之路告一段落,也不再关注耳机论坛。

一转眼,到了2018年,我已经从纽约曼哈顿搬到了西海岸的硅谷。WA2也被搬到了新公寓的卧室窗边。窗外可以看到不远处绵延的山丘。落日时,夕阳不仅会让山丘散发金光,也会撒进我那终于宽敞一些的房间里,WA2和桌上的耳机也熠熠生辉。加州的一切都带着暖暖黄黄的调调,就像这套系统的声音。夕阳落下后,夜晚的蓝色爬进窗内,也跟通了电的真空管发出的淡橘色光芒很是搭配。

某天,我发现上班不远的地方有个音响店,也卖耳机。抽了个时间过去。在那里我看到了挂在墙上的Focal三剑客。我不认识Focal,觉得这几个耳机都丑丑的,哪有我大HD800的科技感。我随口问了老板这是什么耳机,他说出价格的时候,我大跌眼镜,啥,最贵的要4000刀?我要听听4000刀是个什么声音。于是我听了一下大乌。哎,好听!耳机居然能有这么动人的声音!我拿店里的HD800对比了一下。好家伙,不比不知道,在大乌旁边,HD800的声音简直就是个糊糊。第二次去,我带了自己的HD800做对比,老板特别好,给我了一个安静的办公室,还借给我了一个Hugo2。我一开始还有点不信,拿自己的HD800跟大乌比了一下。再次验证断层的差距。此前听HD800的时候,我就时常想,如果有一款耳机有HD800的解析,但能够能量更强一点,声音更紧凑一点,那就完美了。大乌可以说不仅完全符合了这些标准,而且超过了很大一截。我这时候不觉得大乌丑了,我觉得这个外貌奇特的耳机自带光环,有种独特的美!果然实力是会改变颜值的。我又对比了大乌和银乌。其实心里已经在盘算了,到底要不要花这4000。我发现,大乌确实好,但银乌也非常非常好,只是解析稍有不如。可神奇的是,这高出的那么一点点,或许加上了调音的细微不同,让大乌在很多曲子的演绎中有了点睛一笔。就是这一笔,让我时常听得感动不已,眼泪就要出来。在银乌上,虽然90%相似,可那落泪的冲动却一扫而光。



我回去后满脑子都是大乌和那种感动。我做了很久的调研,发现原来买耳机有朋友价的说法。亏我烧了快十年。白烧了。我打电话询问了许多家,找到一家断层式领先,很是惊喜,果断下单。其实很想照顾给我试听那家店的生意,无奈有的时候价格差距太大,只能再找机会跟他们做生意。那时候是8月,我正在准备去外州和朋友登山。耳机刚好是我要出发的时候才送到家。我拆箱后只听了几分钟就得出门了。接下来几天在山里露营,各种生理心理挑战,但每每想到回家就能听上大乌,心中充满期待。

从山里回来后,好几个周末,什么都没干,就在家里听歌。把以前收藏的曲子都翻出来重新听了一遍。当时油管上开始流传一些国内网络歌手的曲子,洗脑,我觉得还挺好听的。这些歌手的名字一个比一个抽象:“买辣椒也用券”,“要不要买菜”,“排骨教主”。中国人果然三句离不开吃饭。虽然用好几万的新玩具听抖音神曲有点高射炮打蚊子的味道,但过瘾是真过瘾。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打磨声音以外的听歌体验的,而我是网上专门买了个手机架子,这样我即使瘫坐在椅子上也可以看到歌单,切歌的时候直接触屏操作,比用鼠标来的直接,还可以避开电脑大屏幕的光源,让周遭的黑夜更彻底。



但用大乌听着买之前试听的那些曲子,总觉得没有当时那么好。心想是不是解码耳放不够用了。转头去研究这两个。不了解,测评文我也看不出所以然,基本上都是说这个也好那个也好。我最后选了Schiit,主要是品牌口碑很高。物美价廉,用过的人都说好,不用担心被坑。最后买了Gungnir和Mjolnir 2,两个加起来2000刀左右,尺寸和价格都符合我对解码和耳放的预期。Schiit更高档的货,单个就要2000+,实在消费不起。不过没过多久就打自己脸了,因为Schiit用上后,我发现这套配上大乌,跟我在店里听的也不是一个味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在某处听过一种特别难忘的声音,会想方设法复制那个声音。我于是决定买一个Hugo2回来试听,然后只留Hugo 2或者Schiit其中一套。我其实觉得很奇特,这么个小东西居然跟Schiit的价格一样,而且各种霓虹灯,一看就不像其他hifi产品那么正经。神奇的是它还真的能跟Schiit两个大铁砣比的有来有回。这两套在解析和韵味上各有千秋。惭愧的是,我又打了自己脸,后来这两套东西都留下来了,保留了挺长一段时间才转手。



那个时候没有比大乌更顶的耳机了,解码耳放也全面升级了。我找到了想要的声音。就没有再跟踪hifi信息了。唯一一次hifi购入是在2020年美国黑五,是SE846耳塞,亚马逊打了个7折左右。SM3很不幸在某次户外旅行的时候丢失了。846也好听,不过并没有带给我像HD800,大乌这样的震撼。也许台式系统已经把我的标准拉得太高了。也许我就是适合大耳机。已经习惯了大耳的那种环绕空间感和3D效果,感觉在塞子上很难找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5-7-8 17: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勾起了我的回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5-7-8 14: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河源
sieft 发表于 2025-7-4 09:44
磁带新华书店,正版9.8元,自从听了正版的,盗版的再也听不下去了。
CD很多打口碟,学校跳蚤市场淘的。

磁带正版盗版音质真是差很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5-7-8 14: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杭州
楼主,不错,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5-7-8 11: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1399。妥妥高端机。老爸可能是看我期待了好几个月——连续几个怀中抱猪杀 终于令我清醒,决定以后做个好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25-7-4 16: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sieft 发表于 2025-7-4 09:44
磁带新华书店,正版9.8元,自从听了正版的,盗版的再也听不下去了。
CD很多打口碟,学校跳蚤市场淘的。

磁带原来也有盗版的。。那能听吗。CD盗版我还能理解,毕竟数据拷贝一下就过去了。磁带要转录那不是跟枪版的电影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25-7-4 10: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第三章
出国上大学后,越来越觉得HD595更好听,而380越来越像听收音机(是不是所有监听耳机都是这个调音)。没过多久,380莫名其妙坏掉了,一边没声音。虽然是国内买的,但美国森海表示可以保修。我把耳机寄了过去,可过了一两周都没进展。给他们发邮件询问,他们表示很抱歉,给我寄了一副全新的。因为已经不喜欢HD380pro了,这次我直接没拆,当做新的卖给别人了。而HD595,我每天拿去图书馆用的。一开始我担心会吵到别人,后来我发现我听音乐不是很大声,远没到吵到别人的程度,瞬间没有了心理负担。每天都把595放在书包里面背着去上课,泡图书馆。595有一个奇迹般的优点,它完全不会让耳朵累。我可以戴着它连续听5个小时音乐,取下耳机就像完全没有戴过一样。任何其他的耳机,听两三个小时耳朵就有点累了,或者会耳罩发闷,或者慢慢开始有夹头感,但595这些一点都没有。大学时我经常每天在图书馆十个小时以上,有595这样的神助攻让日子轻松了许多。

2010下半年,只有一个595觉得有点无聊,在论坛灌水有许多人说DT880和DT990不错,尤其是990,高频亮丽,小编制一绝。恰逢在亚马逊上990pro打特价170刀左右,于是买了回来。那个时候用它听加勒比海盗的原声,激昂壮阔,非常过瘾。但也只喜欢了一下下,后来我发现太刺激,听起来耳朵累,退回去了。我想是不是没有这么刺激的DT880就适合我呢?于是在12月圣诞期间,买了DT880pro。总体来说是一个无功无过的声音,恰似大家说的白开水,也可以说是中正。但耳罩戴久了有点闷。刚好880pro和990pro都在的时候,我拍了一组相片传上论坛,现在还能看到:http://www.erji.hk/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33496&highlight=。



2011年夏天,我到加州伯克利上暑假课,在线代和微积分课余,我又烧起来了。这次我的兴趣转到了耳塞。我看了很多很多测评和对比,特别心水铁三角的据说”声音很透明,听女声特别好“的TH-CK100,几乎要剁手了。此时莫名其妙杀出一个新品,来自法国的Earsonics SM3 V2。网上的测评一边倒给了极高的评价,说它刚柔并济,有厚度有感情,高中低频都极其优秀,细节还特别多。尤其提到它的独特调音简直是无出其右,不愧是法国佬搞的产品。我被这些测评毒的不要不要的,立马把什么铁三角,森海统统忘在了脑后,满怀期待在ebay上下单了,430刀。这不是人民币,这是刀啊。这是我截至目前买过的最高档的设备了。加上毒文的加持,我的期待也到了新高度。我想象戴着他们听歌一定会像中华小当家里的品鉴家吃到好东西一样,脑子里放花炮,整个人飞到云霄。下单后每天查100遍快递更新,看着它搭着火车一个州一个州的靠近。预计要到的那天,我跟两个同学在下午金黄的阳光下打网球,我本来就不会打,这哪里还有心情,满脑子都想着回去拆快递。结果那天火车迟到了,我什么也没等到。。记忆中第二天拿到了,不太记得拆箱过程了(却牢牢记得前一天打网球时的期盼),但我对声音是很满意的,这是我第一次玩入耳,比起MX90VC,声音不可同日而语,毕竟价格也相差了一整个汇率。那段时间我喜欢在夕阳的时候散步到伯克利校园东边的山上,一路上有些很漂亮的民宅,而且在山顶视野开阔,可以俯瞰到奥克兰的货运港口,大片的集装箱和一排排巨大的起重机,天气好的时候能瞧见海湾对面的旧金山,甚至金门大桥。一切都在夕阳下熠熠生辉。我带着SM3一边听歌一边走在山路上看景色,是那段时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2011年夏天上完暑假课回国后,在深圳某个耳机店里逛,当时店员看到我手里拿着的SM3,问是不是SM3 V2,我说是。店员表示国内还没见过,拿着仔细看了一番。我那次去店里的目标是试听HD600和HD650(烧友描述是叮叮叮和铛铛铛的区别)。毕竟玩耳机,绕不过这两座大山。店里试听的耳放是一台雅马哈的机器,不认识,比我电脑直推要好多了。我就着一曲Meav的One I Love, HD600让我几乎留下眼泪。650也很好,却没有这种流泪的冲动。我回去后在淘宝上找了个好价,2天就从北京寄到了深圳,想想SM3在美国奔波了一个多星期,当真觉得中国的物流可太不错了。我用HD600插电脑听,觉得氛围感超级好,听完一首忍不住听下一首,每首歌都特别过瘾。但跟595相比,600有点夹头,听久了耳朵想休息。还有就是,HD600的包装怎么这么有个性呢,即使在2011年,看起来都是满满的年代感。我那个时候想果然是经典耳机,包装也是这么经典的味道。



在这之后,我手上有了HD595,DT880pro,HD600,SM3,我觉得器材很多,没有继续升级。SM3好听但是入耳戴久了不舒适,平常还是595和600用的多,尤其是595,特别适合我长时间泡图书馆。书包里装了一大堆书和电脑后,空间正好还可以放一个大耳机。我甚至经常在外面也戴着大耳。从一个校区去另一个校区上课,就带着595或者600在坐公交车,甚至有的时候下点小雪也会戴着,耳罩有一些保暖的效果。不得不说这两货的质量不错,这几年真的没有惯着他们,但声音始终如一。然后记得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想买AKG K701,因为听说声场特别大,而我就想要声场大的。但是近300刀的价格一直没下得去手。直到今天,我也只想象过701的声音。



我也想过要不要搞个耳放。做过一些功课。现在还记得当时很想要的候选:谷津U2,好像是HD600/HD650的热门搭配选择。他们家还有个HA2,很高端,买不起,只能流口水。钰龙D100,虽然是国内的产品,但是国外的赞扬特别多,可以说天花乱坠,一台其貌不扬的机器,来自东方的神兽,声音轻易超越价格几倍的对手。不过对我来说,这些机器都不太能用上。我每天早上出门,要凌晨才会回来。宿舍只用来睡觉,剩下的时间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图书馆。周末也不例外,周末都需要用来赶作业。于是耳放这类器材,实在跟我那时的生活方式相冲突。另一方面,我觉得HD600和HD595直插也挺好听了。我跟当时论坛里的“牛哥”聊过一下,他作为大佬,觉得苹果笔记本直推也挺好听的,所以我想就这样吧,可以了!我还记得他用的机器是SPL Phonitor,当时一查也是一万多的器材。那时的论坛里,“上万”已经算烧到顶了。大佬们的顶级装备也基本是HD800再加个万元的解码耳放。好几万耳机没有,给耳机的系统也很少。至于“十万以上”的系统,兴许只存在于传说中。这十几年,耳机hifi还真是进步了不少,至少价格进步了不少。如今,天天都有人讨论万元级别的器材了。



光阴荏苒,在学校天天奔波的日子,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上课,写作业,研究,实习,找工作,跑步。HD595和600是泡图书馆专用,而SM3是跑步和旅游专用。2012年,经朋友介绍,开始用Spotify听歌。朋友说:“一用了就停不下来啊!”虽然流媒体方便,但我那个时候没有每月给软件付费的习惯。还好学生优惠比较便宜,就试试。还有一个选择是Pandora,他们更像是个“音乐电台”,登录后就给你播放为你推荐的音乐,没得选择的。可以点喜欢或者不喜欢,也可以直接切到下一首,但是连续切了好几首就不让你继续切了。可能是Pandora曲库不够大,也可能是我太苛刻了,我的账号最后被调教成循环播放同样的10首曲子。




还经常用的是虾米。虾米总是能找到很不错的中文歌。国外软件基本没有中文歌资源。虾米还有一个特别好的功能叫“房间”。建了一个房间后,进入房间的用户都会同时听一个曲单。每个人都可以往曲单里面加歌曲。我们经常好几个人在图书馆的自习室用虾米共享音乐,每个人都带着耳机。这样大家是同时听音乐,但有人需要看个视频打个电话也不影响其他人。有的时候有人会加一首很癫狂的曲子进去,播到它的时候所有人都会抬起头来,看看是谁的品味这么出色。这期间我也搜集了不少朋友们的曲子。其实我挺喜欢虾米的,但是好像它的手机端做的不太好,曲库也有限制。而另一边,Spotify的推荐功能越来越出色,借它的福,我可以在很细节的方向搜集新的音乐。比如我当时特别喜欢节奏快,但带有一些忧伤调调的钢琴和弦乐。哪个软件能这样搜索音乐呢?Spotify可以让你用一首曲子做种子推荐一整个曲单,那里面还真就能有几首是恰好踩在我的标准上的。就这样,我的曲单们开始从电驴的“Mainstream Promo”,“Billboard 100”的主流音乐慢慢变成越来越多特别小众的曲子。这些曲子就是直接长在我的审美上的。不过我就不能像之前那样跟别人讨论歌曲了。以前大家都听那么几首主流,人人都知道。现在我的曲单里面全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作曲家。这个过程,不知道仅仅是我自己这样,还是所有人都经历了。



这样过了几年,再次折腾耳机,已经到了大学毕业。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搬到了纽约。不知为什么又看起了耳机。我发现当年的HD800仍然是全球的最顶级耳机。有工资了之后底气足了,决定不慢慢升级,快刀斩乱麻,一步到位。就这样,2015年6月我下单了多年不敢触碰的HD800。对于之前只玩过三四百刀器材的我,HD800是好几个档次的跨越。那时,发布了好几年的HD800还是公认的标杆产品,对我来说也是一切的尽头。第一次听说HD800的时候,我就觉得它的外型太拉风了,酷炫的外型也给它的声音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等快递的日子,我每天都在看坛友的毒文助兴,“一耳朵就是扑面而来的解析”,“耳朵接触不到单元的佩戴体验”,“环绕头部的立体声”,简直兴奋的睡不着。而且这次,为了听到普天下最顶的声音,好马配好鞍,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给HD800配一套解码耳放!所以这次跟着一起买的,还有Schiit的Modi和Magni,两个小巧可爱的银色盒子。



不日,快递到了。我仍然记得小心翼翼打开HD800的包装的时刻。这是我拆过的最大的耳机包装盒。不得不说,HD800的包装盒对比其他森海耳机,着实显得霸气外露。里面有一本精美的说明书,介绍了HD800的单元和特色,里面印象最深的是一句“HD800失真极小,所以用户很容易不断把音量调高,这样会损害听力,敬请注意”。我去,这么厉害的吗?好好好。我把HD800连上解码耳放,当它发出声音的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什么叫“扑面而来的解析”,“真正的环绕立体声”。HD800确实是我一直以来想象的声音。耳朵不会碰到耳罩内部,声音特别宽阔。许多细节更明显了,在空间中的定位也很明晰。原来以前用的HD600和HD595都掩盖掉了这么多东西。估计解码耳放在这里面也有许多功劳。听歌要把这两个小机器先打开,于是也变得稍稍有了一种仪式感。拨动开关的一瞬间,也好像是告诉自己准备欣赏音乐了。带着这种兴奋和虔诚的心情,我听了很多首熟悉的曲子,每一首都像第一次听,每一首都是重新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5-7-4 09: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磁带新华书店,正版9.8元,自从听了正版的,盗版的再也听不下去了。
CD很多打口碟,学校跳蚤市场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25-7-4 03:1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哈哈哈确实,印象里盗版cd就是十几块,国外原装的要四五十了 磁带也是东拼西凑 我有一个还珠格格的磁带也是表姐那搜刮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5-7-3 16:4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根据你在不同年份所听的那些器材,基本可以判断是同龄人,2000-2003(初中)只有听磁带,2004-2006高一高二少部分磁带和一二十元钱一碟的盗版cd,高三最后一年彻底拥抱MP3,高考结束,要去省会城市读大学,家里给买了一部天语的(拼音+数学复合按键)多媒体手机,可以MP3,MP4,拍照,图片浏览,当时听的第一盘磁带,堂姐家搜来的张信哲,配上磁带机赠送的廉价耳塞,第一次觉得原来这歌手唱歌声音这么动听,自此开始了音乐磁带之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25-7-3 16:2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谢谢捧场,回忆发烧经历也满是幸福感!我想大家都有过很喜欢的歌,就想随身带着,随时欣赏。好像无缘无故就能变得更开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5-7-3 15:4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深度好文,好回忆,这个才是音乐带来的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5-7-3 15: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蚌埠
lin92 发表于 2025-7-3 12:41
复读机我都没写进去,那时候的学生人手一台吧!没用来听过音乐。现在后悔没给那些设备拍过图片,都得网上 ...

我这些也是网上找的图,只有松下CW05那个磁带机和一大盒磁带还收藏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25-7-3 14: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第二章

这个时候要说起苹果了。2007年以前,没怎么了解过苹果这个牌子。初中的时候有次出门聚会,有个同学带了一个苹果的MP3,我只记得通体是白色的,键也是浅灰,很有设计感。但那时觉得这牌子有点高端冷门,带有一种奢侈品性质,怕是噱头多于实用。不过到了2007年,苹果发布了iPod touch(iPhone也是同一年发布,但中国没有)。我看到宣传照片,想这播放器只有一个按钮怎么用,耍猴呢。结果看到了iPod touch的使用指南视频,震碎我的认知。不是宣传视频哦,是一个胖大叔在镜头前面演示怎么浏览音乐,怎么播放音乐,怎么找新音乐,还有怎么上网,怎么浏览相片。所有操控都是手指来控制。那个时候基本没有能用手指控制的屏幕,触控的掌机基本也要用配套的笔。而iPod touch,用手指滑动列表,两根手指放大或者缩小图片,还能拖曳。除此之外,这小东西居然能上互联网(诺基亚只能连几个给手机的网页),直接看搜狐新浪。找新音乐,去某个应用就可以试听下载(后来才知道那个是购买…作为百度用户我还没有付费下载的概念),不用插根线连电脑搞半天,而且每个歌曲还会有个封面显示在屏幕上。MP3只会显示文件名字。这个东西太革命化了,每个维度上都突破了我的认知。后来当然是找了个机会入手,于是索尼小棍子淘汰了。国内没办法在苹果音乐商店买音乐(每首歌0.99美元也买不起,百度下载多香),还是得用电脑传过去,但是为了让音乐”好看“,我会在itunes里面细致的把每个专辑的封面都手动加进去。我有好几十个专辑,每一个都会仔细整理。用cover flow来选专辑,那丝滑的感觉,玩都能玩半天。



那时我经常找外文的流行歌,觉得潮啊。我发现有个叫做”Promo Only Mainstream Radio“的系列,每个月都会出一套流行歌曲合集,同一个封面,不同颜色。歌曲平均质量特别高。我每个月都去电驴上面下载。更神奇的是,这些合集里面我觉得很好听的,过了一两个月就会变成苹果商店里的top10。听个歌的功夫,让我优越感爆棚,好像走在了全球潮流的最前面,本人就是时代的弄潮儿。



说回耳机,有了MX500后,我就好奇,既然这是个入门款,更好的耳机能好到什么样子?2009年夏天,在深圳某个耳机店,我尝试了几种不同品牌。这可能是第一次认真体验不同的耳机。那个时候要试什么型号,店员都要从塑料包装里小心地抠出来,听完后又小心地放进去。这次让我惊艳的是森海MX90VC。它的造型很独特,挂耳的方式不同寻常。我不喜欢太外露的,以至于一开始直接忽略掉了它。试完其他型号后,觉得要不也听一下。首先戴上去比我想象的舒服很多。一开声,哇,好听!第一首听的是Akon的Keep you much longer, akon独特的声线分毫毕现,磁性拉满,整首歌都焕然一新。感觉MX90VC跟MX500的差距就像MX500跟地摊货的差距。虽然400多的价格,对于耳机来说有点夸张,但实在是无法抵挡的好听,立马买下。如果说MX500是我懵懵懂懂不明就里买的入门耳机,MX90VC就是第一个正儿八经的发烧耳机了。我对于MX90VC的印象特别深,因为它真的非常好听,佩戴也很舒适,固定很好,以至于后来我觉得它样子也挺好看的…



在2009到2010年,我出国做交换生。这段经历有许多糟心的时候,但带着播放器和MX90VC,时常自己听听歌,就觉得一切都没那么糟。我在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喜欢上跑步,心想要闯世界,身体底子得练好。经常放学后在田径场跑个12到15圈。做交换的地方是美国东部的城乡结合部,周围虽不是农田,但去最近的沃尔玛也要开车十分钟。这样的地方,出门只有开车,没有行人在路上走。我维持了跑步的习惯,一边跑一边听歌。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跑步不再是锻炼身体,更是为了舒缓心情。一边出汗一边看着路边景色,全过程不用和人交谈,有种天地间只有自己一个人的爽快。

于是MX90VC我使用了好几年的时间,后来漆面有些脱落,固定位置的橡胶也出现了磨损。在这期间的某一个时刻,突然想,既然小耳机能做到这个声音,大耳机是什么样的体验呢?应该有全方位提升吧?我一辈子没有听过任何大耳机。瞧那大耳罩,应该立体环绕效果比耳塞好很多吧?交换结束的夏天,我回国发现家里居然有一个大耳机,也不知道哪里来的,马上拿来听上。现在查到型号是索尼MDR-XD200。虽然细节什么的跟MX90VC无法比,但感觉完全不同。包裹感,环绕感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这个时候我已经发烧了,忍不住看各种测评。打算在秋天开学前,买个不错的大耳上路。MX90VC和大耳双修,岂不爽哉?在网上翻了好久的测评。最后决赛圈铁三角ATH-M50和森海HD380pro。还在headfi上开了个帖子问建议。最后觉得HD380pro耳罩看起来能宽敞,大概更能营造环绕声,于是买了他。欣喜若狂,觉得这会是一辈子听过最好的声音。到货后一听,果然比MDR-XD200强多了,细节也不输MX90VC,除了夹头,剩下的觉得真不错。这次跟以往买了就安心听歌不一样,我还在继续做功课。没过几天又买了个HD595。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奢侈了,两个大耳机实在没必要。但是一对比595和380pro,又觉得各有千秋。380的低音更强,节奏更有力,595更轻盈缥缈,乐感更强。一下子不知道该留哪一个,结果都留下了。而这也是第一次接触开放式耳机。之前觉得这个概念太扯淡,全是外面的声音能听歌吗?后来才知道大部分人是在安静的环境听歌…



也是2010夏天,在香港玩的时候去了一个耳机店,那个店网上好多人说服务特别好,可以试听的东西特别多。我第一次去这种店,小心翼翼问店员想听这个可不可以,想听那个可不可以,店员很大方的说,随便试,随便听。心里有被震撼到。还看到了玻璃柜子里的HD800,那个时候应该是全世界最贵的(量产)耳机。是我不敢高攀的产品。甚至在店里都不敢问店员能不能试听。后来我拍了相片发qq空间,还有同学识货:一万元的耳机,不敢想象听起来是什么样子。我还记得有坛友说,我愿意用女朋友换一副HD8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5-7-3 13: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法国
2000年开始听磁带?那个时候还有人听磁带吗? 2002年我都开始听iPod了,便携CD机都过时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25-7-3 13: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sieft 发表于 2025-7-3 12:51
CD和MP3之间还有Mini CD,MD生不逢时啊。

还真是,见过,没用过。你不说,我一辈子都不会记起它存在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7-17 21:0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