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ugocd 于 2025-7-23 10:16 编辑
这段话里面,感觉有两点需要讨论一下。 1. “这个后墙抵消的1.5米,往返3米,3米除以346声速,约8.6毫秒。 感觉在几十毫秒的“累积能量时间”面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了吧?” “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个推论成立的前提,是后墙反射的声波是瞬间的,过了8.6ms就消失了。 这就需要声源也是瞬间的,过了8.6ms就停止发声。这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不可能原。 先说理论上,由于后墙抵消的总是波长等于后墙距离1/4的波,该波往返的时间总是等于1/2个周期,8.6ms对应的波的一个完整周期是17.2ms。也就是说,声源发出一个完整的波长需要17.2ms。即使考虑声源只发出一个完整的波,也够后墙反射滤与“原始”波叠加的了。 再说实际上,“累积能量时间,cumulative energy time”考虑的应当是稳态情形下的情况,这就需要声源持续发声一段时间。如果按图中显示低频(63Hz)积累需要50至100ms,被抵消的56Hz低频应该需要更长的时间达到稳态,意味着56Hz声源持续发声至少要50至100ms吧,远超8.6ms的传输时间了。 看来,基于传输时间假设“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是不太成立的。
2. “超低频是全向声源,声音是完全360度向四周围发出的。正对着后墙发射的,又正好镜面反射回来的,“后墙抵消”反射声能量,胡说的话,可能最多也就仅仅是1/360了吧?” 这句话是从反射能量的角度来说后墙抵消效应影响微小。 但是这里面有个计算错误,就是假设后墙只反射360度里面的1度。事实上,后墙是一个面,即使不能反射180度,也不可能只有1度。也就是说,反射的能量不能按1/360来算。 实际上,后墙抵消不可能把“原始”波100%抵消掉,从我房间和摆位实测来看,在频响曲线上会使相应频率的声压减小可能有10到20d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