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48|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声学科普:你听到的细节提升可能是假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1-18 07: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德国
事先声明,这是一个针对声学小白的科普贴

众所周知,有3种提升细节感知的方法,如果有烧油还有体会可以继续补充。

1. 频域和时域失真的改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深夜电干净时候,会明显的感知到频宽变大,全频段更透明,速度更快,失真变低,自然悦耳。

2. 靠某个频段的加重(多为高频段)
    这个也很好理解,某些线材会通过调整线的参数,使得某些高频段响应更多。高频打击乐器或者高次谐波成分的细节出来了,这一频段被掩蔽的更少了。所以让人感知细节更多。所谓空气感强。
    频域上的掩蔽,至于什么是掩蔽,请往下翻。如果自己问ai也是极好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拔高高频,削弱中低频。这样超低频和高频细节就脱颖而出了。
    私以为这并不意味着素质的提升。只能算横向的改变。

3. 靠压缩感将细节突出(不评价)
    如果有烧油有混音基础的话,会立刻明白我在说什么。这里讲的是音头的压缩。

    我会先科普一下原理,请允许我引用一下ai。

    一个声音信号的建立有三个步骤:
    1)起振(Attack):
         声源(如乐器弦、声带或敲击的物体)受到激发或驱动力作用,开始产生振动。
         简单的来说就是音头部分。
    2)保持(Sustain):
         在起振之后,只要激振力持续存在(例如持续拉小提琴的弓、持续吹奏管乐器、持续通电的扬声器),声源的振动幅度会趋于稳定,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
          声音的响度在这个阶段保持相对稳定。
    3)衰减(Decay/Release):
        当激振力停止或减弱后,声源的振动幅度会逐渐减小,直至停止。

    讲完了声音建立的三阶段,那为什么压缩会提升细节感知呢?

    这里需要引入 掩蔽效应(Masking) 的概念。
    简单来说,就是你大脑听到的某个信号,被另一个声音干扰了,从而听不清了。
    掩蔽实际上还是比较复杂的,既有时域,又有频域,还有向前和向后掩蔽。这里我们只讲时域的向后掩蔽,即是前面的声音信号会掩蔽紧跟后面的声音信号。
    最简单的理解:
    假如两个人同时拍手,当第二个人拍手的时间离第一个人拍手足够近时候,你就只能听到第一个人拍手的声音了。
    因为第二个拍手的声音比第一个人掩蔽了。

    回到声音的三阶段,以此类推,音头部分会很自然的掩蔽掉后面阶段(保持,衰减阶段)短时间的声音,所以我们很容易就只能听到音头的声音了,但是后面的细节听不到。
    那么怎么办呢?
    很简单,我们只要音头(Attack)部分的音量变小就行了。音头声音小了,后面的声音就被掩蔽少了,细节就出来了。
    这是典型的压缩(compressor),你听到的所有的歌都会有大量这样的用法。
    特别典型的是人声,只要把音量强的部分音量压制住,然后整体音量一提,这样音量弱的地方细节都能听到了,就被(压)出来了,什么换气,口水声,清晰可见。
    但是代价是什么呢?瞬态没了,动态平了。

    在现代歌曲混音阶段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而在古典发烧录音后期制作时候那就要好好斟酌,谨慎使用了。至于HIFI,大家觉得应该这样做吗?

    为什么我想讲这个呢?因为我听到某些器材,当然有很多声音很健康的。但是也有一些很多人说细节一耳朵提升的,我拿到一听,确实满耳的细节,但是音头和瞬态动态都没了。满满的压缩感,太熟悉了,我一脸懵逼,这玩意怎么能卖这么贵?
    我并不想批评这个现象,因为hifi终究是听感为王。
    对于EQ,eq会不可避免的对时域产生影响,因此如果某些周边对频响动了手脚,但是对时域没有劣化,甚至还有提升,我认为还是有存在的价值。
    而通过压缩这种如此(提升)的细节,我只需要电脑上挂个免费的压缩器,稍微调一下参数,就能获得同样的效果,还是效果完全自己可调的。
    而耗费的代价基本忽略不计。甚至你去买个实体的母带压缩,接到解码后面,可能都比某些线材便宜的多,还更有乐趣。







   
16
发表于 2025-11-19 00:0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南通
就是假的,不是可能,仪器显示两者一模一样,听出来还感觉差别很大似的。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5-11-18 22:2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西
你知道的太多了,如果人人都明白你这些话的意义,这个行业从业者几乎得死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5-11-18 16:4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作为听音乐的耳机使用者,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经常进音乐厅听真实的鲜活的现场声音,校正审美。
听音响耳机,最大的问题就是声音审美不对,自己认为“好听”的,未必是“高保真”的“真”,可能只不过是一堆味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5-11-18 16: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好帖,比如欧亚德很多电源插头就是这样抠出了“大量细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5-11-18 16:3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逸狐 发表于 2025-11-18 15:28
好文顶一下,抑制歪风邪气人人有责。
关于第三条,做过混音就知道,没有经过压限的原始录音明显更加动听。 ...

现在啊,很多人的审美都出问题了,就是被口水歌轰炸的一代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5-11-18 15: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好文顶一下,抑制歪风邪气人人有责。
关于第三条,做过混音就知道,没有经过压限的原始录音明显更加动听。只不过,呵呵。
很多质量很高的录音,拉到软件里面看波形,应该是没有经过压限处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5-11-18 14:3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肥鱼 发表于 2025-11-18 11:48
2其实纯加重某个频段的话其实不能算增加失真,不过故意去突出了某些频段去增加细节很容易会带来音色的不 ...

音色改变也是失真啊。黄昏拍成正午阳光就是失真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8 11: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德国
EnricoCaru 发表于 2025-11-18 10:28
总结一下:
1,越安静干净,越有细节
2,某些手段下的细节提升其实就是失真

2其实纯加重某个频段的话其实不能算增加失真,不过故意去突出了某些频段去增加细节很容易会带来音色的不自然。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类似于照片猛拉对比度或者高光。实际上画质没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8 11: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德国
呵呵888 发表于 2025-11-18 08:33
因为第二个拍手的声音比第一个人掩蔽了?要是一万个人同时拍手呢?是不是我也只能听到一个人的声音?

一万个人情况就复杂多了,这里不考虑空间声学啥的。这里还是直接讲电信号比较简单,不如直接复制一万份干净的一个人拍手的信号。如果一万个人同时紧接着一个人后拍手,大概率第一个人拍手就听不到了,因为如果被掩蔽的信号如果过强,反而会掩蔽先前的信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11-18 11: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好文。 其实用弦乐的音头来判断耳机动态  比交响 都要好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11-18 10:2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总结一下:
1,越安静干净,越有细节
2,某些手段下的细节提升其实就是失真
3,压缩动态,推高电平,本该小声的都搞大声,投其所好,反正一般人根本不知道高保真的“真”是啥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11-18 09: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正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5-11-18 08:3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玩过录音,楼主说的确实没毛病。在人声录音的时候往往需要加个压缩,大家可以用味精碟的人声和古典乐人声两种录音做个对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5-11-18 08: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因为第二个拍手的声音比第一个人掩蔽了?要是一万个人同时拍手呢?是不是我也只能听到一个人的声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8 07: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德国
我在补充一种增加感知细节的方法: 通过增加谐波失真来增添细节。
这种情况比较复杂:毕竟谐波失真分为悦耳的和有害的。我个人很乐意听一个有适度悦耳的失真的设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11-19 07:1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