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114|回复: 6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铜管线材】实测证明,铜管就是干净,信噪比高,监听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0-29 18:3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苏州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10-29 20:34 编辑

花了一下午。做了两根线。

实测再次证明,铜管屏蔽线,就是比普通线材信噪比高,背景干净。

先看照片,再看实测曲线。

普通线 对比 铜管 RMAA.jpg (266.29 KB, 下载次数: 251)

普通线 对比 铜管 RMAA.jpg

普通线材1.jpg (262.06 KB, 下载次数: 232)

普通线材1.jpg

捆绑 绞线 连接法.jpg (191.27 KB, 下载次数: 232)

捆绑 绞线 连接法.jpg

音频头 绞线连接.jpg (190.14 KB, 下载次数: 225)

音频头 绞线连接.jpg

原料 手工打造.jpg (183.45 KB, 下载次数: 206)

原料 手工打造.jpg
2
发表于 2017-10-29 18: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还弯的过来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9 18: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说明:

在网上专门买了个3.5mm音频头,
费了好大功夫,才把1.5平方的镀银线给塞进去。

线材和接头全部做成绞线,方便灵活拆装,免得焊接后无法变动,浪费材料。

莲花头,直接没有地线,而是通过绞线方法,把地线强行绞在接头处,
这样做,可以更进一步的减小通路电阻。
莲花头内部是1.5平方镀银线,通过一字螺钉紧固,也是方便拆装。

铜管,就是空调铜管。比较厚。外面没加绝缘层。懒得加,不影响使用。

用各种颜色的热缩套管来标记左右信号线和地线。避免装错。
装错过一次。不小心,可能把设备给烧了。

实测软件 RMAA,通过记录图像,来对比。

发现,铜管明显比普通线材,信噪比高,整体噪声水平,更低一些。
待会发原图,下载后,切换对比,更明显。

这么做的目的,只是想说明,信号通路需要良好屏蔽,铜管是不错的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9 18: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RMAA 实测 原图:
TG表示铜管 , 3A表示普通线材。

均基于同样的声卡设备,录制。
H是高频,M中频,L低频。



TG M1 .png (11.56 KB, 下载次数: 197)

TG M1 .png

TG L1 .png (11.07 KB, 下载次数: 202)

TG L1 .png

TG H1 .png (11 KB, 下载次数: 179)

TG H1 .png

3A M1.png (11.42 KB, 下载次数: 197)

3A M1.png

3A L2.png (10.15 KB, 下载次数: 178)

3A L2.png

3A H1.png (11.04 KB, 下载次数: 198)

3A H1.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9 18: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10-29 20:30 编辑

这次直接用镀银线来软连接,粗直硬。不弯。


长度,约0.5米。比双莲花的短10厘米。

细铜管,壁厚1mm。比较硬,不易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9 19: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10-29 19:07 编辑

3.5接头是贵了点,但是设计精妙,确实实用。

纽崔克  NTP3RC-B

最后里面的白色绝缘体,下半身被我剪断,去除后,才方便放1.5平方镀银线。
用钳子夹紧两片金属螺头后,将螺母管旋紧,紧固成一体。

幸好地线接头可以旋转,
我先焊了左右信号线,结果地线焊不到。(步骤不良,注意力全在能否放下白色绝缘塑料了)
把地线转了一个角度,就可以焊了。

零件(不是广告)



设计精妙 1 .jpg (116.39 KB, 下载次数: 146)

设计精妙 1 .jpg

内部绝缘 1.jpg (89.17 KB, 下载次数: 170)

内部绝缘 1.jpg

金属外壳 1 .jpg (130.96 KB, 下载次数: 166)

金属外壳 1 .jpg

螺纹旋紧 1.jpg (84.88 KB, 下载次数: 170)

螺纹旋紧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9 19: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成功连接出声。
虽然有裸露的地线,但是,不怕,周围都是GND。不影响使用。

上图:

接声卡 1.jpg (272.95 KB, 下载次数: 164)

接声卡 1.jpg

背后 莲花头 1.jpg (122.35 KB, 下载次数: 202)

背后 莲花头 1.jpg

不怕短路 周围都是地线.jpg (196.12 KB, 下载次数: 172)

不怕短路 周围都是地线.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9 19: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10-29 22:02 编辑

听感,正在切换对比。


现在,通过切换乐之邦的软件,来对比听感了。把莲花铜管,和3.5mm头铜管全部接入声卡。然后就不用做任何硬件变动了。直接对比。方便。


哇哈哈。

目前,感觉两个一样,没区别。

1   3.5头的,可能高频更透亮一些。

2   就是没区别。看来我的【计算题】是对的。芯线用1.5平方就够了。

3   感觉3.5的比双莲花的更讨喜。估计是喜新厌旧吧。再听听。

4   双莲花的低频更猛些。3.5的高频成分多一些。看来2mm空心管芯线还是有用的。


5   3.5的声音要沙哑一些。双莲花的,人声更通透一些,听清楚不费神。
     双莲花的,比3.5的,多了一根2mm的空心铜管做信号线,双芯信号线。

6   由于两根线材都接在声卡上,地线电阻降低了两倍多。(耳机和线路信号线通过继电器切换,而他们的地线却是一直连在一起的,没有切换)
     现在发现,双莲花线在不接3.5线时,高频不润。
     看来,降低线材的地线电阻,还是有明显听感变化的。
     以后就把两根线都插上,用来降低地线GND电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7-10-29 19: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杭州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18: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四根铜管一起用,GND传输电阻降低,听感相对两根铜管,四根的更有弹性。


四铜管 地 声卡端1.jpg (92.41 KB, 下载次数: 186)

四铜管 地 声卡端1.jpg

四铜管 地 声卡端2.jpg (178.23 KB, 下载次数: 194)

四铜管 地 声卡端2.jpg

四铜管 地 音箱端1.jpg (133.71 KB, 下载次数: 195)

四铜管 地 音箱端1.jpg

四铜管 地 音箱端2.jpg (110.15 KB, 下载次数: 195)

四铜管 地 音箱端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7-10-31 19: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并联电阻减少的理论让楼主上天入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shteki 该用户已被删除
12
发表于 2017-10-31 19: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AR的旗舰线材就是用的铜管做的屏蔽,硬的和铁丝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21: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钱先生 发表于 2017-10-31 19:24
并联电阻减少的理论让楼主上天入地

天天脑耳泡在音乐里,(是的就是泡,沉浸,阻隔少),我觉得除了系统外,我的脑耳也需要升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21: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ashteki 发表于 2017-10-31 19:34
AR的旗舰线材就是用的铜管做的屏蔽,硬的和铁丝一样。

谢谢烧友提供信息,开眼界。

疏通同归,考满100分,只有一条唯一的路,那就是把每个细节都做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23: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11-1 23:19 编辑

刚才,切换到3.5耳机头莲花铜管,发现,声音比双莲花老铜管(带铁皮外筒,已去掉四个磁环),更有弹性!更有感情?
奇怪了。难道是心理作用?但我的心里认为,3.5头的,没有双莲花的好啊。
看来,我要说服自己,3.5铜管更短,壁厚更厚(1.0mm > 0.7mm)
虽然3.5的少了根2mm空心铜管信号线,但PCB理论证明,加粗信号线线径,已经没有太大提升,没有意义,而加大GND电导,却很有意义。因为信号线的瓶颈在PCB里。详见我贴。

不管了,先挑好的听着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6 00: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11-16 00:43 编辑

B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0388745/

从来没有用老线材听过的网络音频流,平时都是用铜管线材在听。

今天,试了试用老线材听,结果,清亮骚韵的女主声,变成了泼妇沙哑声干吼,音韵飙不上去。
本来想坚持听玩5分钟,结果听到一半,实在坚持不下去了。

看来,高下立见,就怕货比货。

线材,就是要竞争上岗,才能保证信息量和烧脑度。
松原这首歌,如果你听不出打了鸡血的味道,或者鸡血不够,隐隐约约,那说明你的线材有问题。


刚才又对比了一下,听老线材,感觉就像泼妇在嚎吼,立马就弃了。换铜管线材,人声更真实感人。
其他器材可一点没变哦。

大双管 已弃 细铜管更棒.jpg (125.63 KB, 下载次数: 177)

原用双头莲花大管 现用3.5耳机铜管 镀银线已黄

原用双头莲花大管 现用3.5耳机铜管 镀银线已黄

老线材 VS 细铜管.jpg (378.24 KB, 下载次数: 171)

用老线材听听从来没听过的歌 对比下听感

用老线材听听从来没听过的歌 对比下听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7 17: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11-17 18:14 编辑

大铜管做好了。
把左右声道,包括地线,一起塞入铜管。用的是4平方的电线,剥皮后,直接穿过铜管,正好搞定。
通过航模插头,来接插,这样可以重复利用铜管线材。

铜管线材,两边都做成母头。

3.5mm做成公头,莲花RCA线也做成公头。


不过,比较失望的是,听感不佳。
人声少了很多韵味,还不如老线材。

比起双细铜管,差出很多。人声模糊,不透亮,无磁性。4平方的还不如1.5平方的。为何?难道真的是比例?
问题原因可能是左右声道串扰,声场明显听不出来。

接下来,可能考虑,做成左右声道双铜管。

不过,这次的失望,比较打击人,现在没什么斗志,需要休息一段时间吧。

耳朵听过好声音,挑剔了,以后就很难伺候啊,因为一直会去回忆那最好的听感。
见图,图中的就是航模插头,
MT60,号称,过60安培电流1分钟,外壳发热小于36℃。


莲花 航模插头 连接 大铜管.jpg (342.8 KB, 下载次数: 183)

莲花 航模插头 连接 大铜管.jpg

3.5mm 航模插头 连接 大铜管1.jpg (165.63 KB, 下载次数: 149)

3.5mm 航模插头 连接 大铜管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7-11-17 20: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陕西西安
本帖最后由 fixbug 于 2017-11-17 20:46 编辑

买点铜网套上,比这个好做
屏蔽单边接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7-11-17 22: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海南海口
好像好厉害的样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8 17: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本帖最后由 q6_6per 于 2017-11-18 20:34 编辑

愤怒的完成了最终体。
双管屏蔽 硬管线材。本来还纠结,如何连接钢管,结果发现,只要把铜管GND扭连线,塞进钢管肚子里,就自然接触,连接了。
简单,美观。

304不锈钢水管,屏蔽低频,
空调铜管,屏蔽高频。

这才是我想要的硬管线材。

听感,嘿嘿,反正说了你们也体会不到。

至少,听感恢复到之前双细管的状态,还有多。比昨天的内三线单铜管好多了。昨天太失望了。
看来,左右声道,一定要分开输出,不能同管。
那么,耳机线,4线都是走在一起的,是不是也很令人失望呢。哈哈哈哈。


对比了下,发现耳机头的声音更有喷射感,音乐喷到头上的感觉。为什么,因为乐之邦PCB里,莲花线多走了10cm的距离,这就是电阻的差距。详见我的帖子。


上图:



航模头 钢铜管 双管屏蔽.jpg (85.72 KB, 下载次数: 166)

3.5音频头转航模头 再插钢铜双管屏蔽线

3.5音频头转航模头 再插钢铜双管屏蔽线

钢铜管 莲花线 扭连.jpg (108.1 KB, 下载次数: 157)

GND地线 依然选用扭连 铜管够长 屏蔽的更长

GND地线 依然选用扭连 铜管够长 屏蔽的更长

航模莲花头 轻松切换 .jpg (126.26 KB, 下载次数: 151)

很好 通过航模头 轻松切换到双莲花线材

很好 通过航模头 轻松切换到双莲花线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30 17:0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