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46|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以前看过一个博士生的研究论文,和声音在大自然中的传播有关,比较有意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5-11 0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zasflower 于 2023-5-11 01:37 编辑

那哥们不是音频专业的。

但他的研究课题是在大自然标准大气压中声音的传播高频低频衰减。

他得出的结论是在大自然标准大气压下随着和发声声源的距离增大,高频会衰减的比低频多,原因应该是和空气分子的阻力有关。

这个应该也是为什么大自然的声音中,很少会有刺耳高频的原因。因为高频被大自然中的空气衰减了。

所以应该是当你离音箱越来越远的时候,高频应该是越来越暗淡的。

所以一个声音自然,应该是高频比较暗淡的。

这估计也是大家觉得高频刺会难受的原因,因为不自然。

我想这估计也是为什么有人会觉得mp3也好听的原因。mp3衰减的就是高频。
2
发表于 2023-5-11 09: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可惜这个博士了
就研究出这么个成果,还得是博士
欧洲人300年前就在普通物理学中有结论:波长越长,传播过程中衰减率越小。
声波如此,光波也是如此。
所以红色灯光用于警示,因为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红光在空气中传播时,比其他可见光的衰减率小。
船用汽笛的频率范围很宽,近距离听汽笛声很刺耳,因为汽笛声中高频声强。当远距离听汽笛声就不刺耳了,因为高频声在传播过程中都衰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3-5-11 09:1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8-16khz高频太亮说明你离硬质发声源太近了,刺耳,本能的想躲远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3-5-11 09: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澳大利亚
这只是说了影响声音的一个因素而已,实际上高频不刺激和很多因素有关,个人感觉好听的秘诀核心是不失真,而不是衰减或者像MP3那样一刀切。高频不失真是亮而不刺,轻柔酥麻的感觉,好的弦乐或者管乐,打击乐,人声听起来蓬松有空气感,仿佛声音在流动,然后渐渐散去,余韵缭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3-5-11 09: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sunjp1963 发表于 2023-5-11 09:13
可惜这个博士了
就研究出这么个成果,还得是博士
欧洲人300年前就在普通物理学中有结论:波长越长,传 ...

哈哈哈,是啊这个博士研究了一圈初中物理
估计专业不对口,人家不是搞物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3-5-11 09: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zasflower 于 2023-5-11 09:47 编辑
farwish 发表于 2023-5-11 09:41
哈哈哈,是啊这个博士研究了一圈初中物理
估计专业不对口,人家不是搞物理的

不用去管这哥们在研究啥和为什么要搞这种研究。

关键是他的结论。那才是和听歌和声音有关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3-5-11 10: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zasflower 发表于 2023-5-11 09:43
不用去管这哥们在研究啥和为什么要搞这种研究。

关键是他的结论。那才是和听歌和声音有关的东西。

所以说不必要引用什么博士论文的研究成果,就是普通物理学关于“波的绕射”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3-5-11 10:3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吃空饷的博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23-5-11 10: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zasflower 于 2023-5-11 10:42 编辑
sunjp1963 发表于 2023-5-11 10:31
所以说不必要引用什么博士论文的研究成果,就是普通物理学关于“波的绕射”原理

所以其实我觉得一个声音高频比较暗淡本身就不是什么缺陷。

因为本身自然界就存在这种衰减。

高频不刺耳这本身就是很正常的声音。

毕竟你不可能在发声源的旁边。而且高频太刺其实听起来也不舒服。

这也是自然界中很少能听到刺耳高频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3-5-11 10: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桂林
高频刺激是因为音源的问题,把转盘弄好了即高频不但上得去,而且顺滑又模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3-5-11 10:3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水里听更好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3-5-11 10: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原文发来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3-5-11 11: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这个就是为什么总有人说磁带或者黑胶更自然。因为现场你听的时候距离乐队有十几米甚至更远的距离,而录音话筒距离是几米。所以磁带这种高频没有的设备反而觉得更自然。当然这个仅仅是观众的角度,如果是指挥位置他一定会认为cd的高频才是正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23-5-11 11: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zasflower 于 2023-5-11 11:49 编辑

原文我都忘记在哪了,十几年以前外国的。当时我是想找调音台参数式EQ的理论论文。

我就是翻了一下而已。对他的结论记忆比较深刻。

类似的文章其实很多的。百度搜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或者声音传播高频衰减。不止这一个哥们有研究过这类东西。这个东西基本快是物理公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23-5-11 11: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zasflower 于 2023-5-11 11:23 编辑
hifiamor 发表于 2023-5-11 11:00
这个就是为什么总有人说磁带或者黑胶更自然。因为现场你听的时候距离乐队有十几米甚至更远的距离,而录音话 ...

我觉得也是。

应该是和演唱者有距离导致了声音在自然的聆听中高频衰减的比较多。

而我们听的人不可能就在乐器或者演唱者很近的位置。

录音设备在旁边,但是听众离录音设备还是有距离。

最后放出来就会觉得自然。因为现实中也是高频被空气衰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3-5-11 11: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没有啥原声的,都是电声,现场不用调音台,出来的声音就啊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3-5-11 11:5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zasflower 发表于 2023-5-11 11:13
原文我都忘记在哪了,十几年以前外国的。当时我是想找调音台参数式EQ的理论论文。

我就是翻了一下而已 ...

我就是觉得,博士论文对非本专业研究人员来说,应该没那么容易理解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1 11: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zasflower 于 2023-5-11 12:19 编辑
jimmyxzy 发表于 2023-5-11 11:51
我就是觉得,博士论文对非本专业研究人员来说,应该没那么容易理解才对。

论文其实没那么难懂。
论文难的只是研究的过程和里面的数学公式而已。即使是相对论这种级别的论文,难的是研究的过程。
结论并不难。

何况这哥们也并不是声音类专业的,这种论文有啥难看懂的。老外写的很多论文其实没那么难懂。毕竟又不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论证过程论文。
爱因斯坦那个广义相对论的论证过程是真心看不懂。数学太复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3-5-11 12: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本帖最后由 abccbaa 于 2023-5-11 12:22 编辑

前段时间我在论坛说过了 关于耳机声场的本质

这个写什么博士论文 太水了 哪个学校的
这个结论教科书上都有
学过频谱分析的都知道
我以前专门研究声达数据(用声波的雷达)进而研究湍流微结构

其实磁带好听 主要三点
1 中高低频的比例与自然听觉类似
2 双声场的作用 要声音好听 必须有个自然背景声场 数码音乐背景太干净了 与自然声场不像
3 录制卡带的原理与现在不同 其实就是加了味精 卡带失真很大的 但是好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3-5-11 19: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丰台
sunjp1963 发表于 2023-5-11 09:13
可惜这个博士了
就研究出这么个成果,还得是博士
欧洲人300年前就在普通物理学中有结论:波长越长,传 ...

看了你的评论,会心一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22 00:4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