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楼
发表于 2023-4-28 09: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复制粘贴的)
其实,说克路易坦是“法国指挥”(笔者在很长一段时间也以为如此)就是一个错误,其实他是不折不扣的比利时人:其父是安特卫普皇家歌剧院的指挥,而克氏也是就读于安特卫普皇家音乐学院,他的事业起步则是担任父亲的指挥助理。后来,他的艺术事业主要是在法国建立——历任巴黎国家歌剧院、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被称为“法国乐坛的统帅”。“法国指挥家克路易坦”这一谬误也因此产生。克路易坦的成就中有一条不可不提,他是第一位登上拜鲁伊特指挥台的“法语系指挥家”。
在艺术风格上,说克路易坦是“法国派”的指挥家似乎无可置疑,比利时和法国的音乐体系也一贯被统称为“比法学派”。但事实上,在比利时与荷兰合称为尼德兰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比利时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中心。“比法”虽可归于同一文化体系,但当中是存在差异的——正如我们更常说到的“德奥”,相信乐迷们都会同意,无论是作曲家还是表演艺术家,德国和奥地利的差异不可谓不明显。而说到比利时与法国的差异,如果以小提琴家为例,将比利时的葛罗米欧与法国的蒂博或法兰切斯卡蒂比较,就是很鲜明的例证:后者更注重浓郁的色彩、甜美的发音与迷人的情调,而前者则是清雅、高洁、朴素的“君子风范”。
克路易坦指挥柏林爱乐于1957-60年录制的这套贝交全集,并不是N多贝交全集版本中的“又一套”,而是极为出色的一个演绎,笔者甚至觉得并不逊色于同一乐团几年后在卡拉扬棒下的那套“经典”(卡粉们的板砖估计要飞过来了)。对了,这套录音还是在卡拉扬统治柏林爱乐的几十年间唯一一套由客席指挥家执棒的贝交全集录音。与卡拉扬的“绝对控制”相比,克路易坦的最大特色在于那份从容、和谐、平衡的“天然”感。与“那个时代”的德奥浪漫派大师相比,克氏的贝多芬是比较清透和具阳光气息的。不追求撼人心魄的激荡,但同样能呈现出宽广的意象。没有特别个性化的神来之笔,属于“让音乐自己说话”,但又毫不呆板沉闷,从分句到节奏处理,处处洋溢着一股令人动容的生命力。这种风格,似乎是四十年后的今天贝多芬演绎手法的一个先声。但如今的指挥家,又岂有克路易坦那种高洁、温雅的气质和风度?
立体声录音技术诞生于1954年。
EMI的早期立体声录音效果惊人:动态、音场、定位皆绝佳。而且,这是史上第一套立体声贝交录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