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img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音乐精选有很多,但听上去风格多彩不一

[复制链接]
2201
 楼主| 发表于 2023-3-19 15: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朝阳
梅纽因这套高码片源很不错:
[向内分享]. Yehudi Menuhin - The Menuhin Century (WARNER CLASSICAL.2016) [24-96]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extra=page%3D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2
 楼主| 发表于 2023-3-20 12: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朝阳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3-21 23:40 编辑
钢琴家……



著名法国钢琴家
Bruchollerie - 布吕肖莱莉  1915-1972





- 演奏风格,清新灵动下的法系美妙情感韵味。有一定精确性的力度感,同时具有超越节拍速度自由动感的智慧光彩。

Bruchollerie 布吕肖莱莉:80部胶片视频演奏和录音: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d4y1S7nJ?p=28&spm_id_from=pageDriver&vd_source=53eb0977b9823a04cb6cfaf5fad53c20

Monique de la Bruchollerie 莫妮克·德·拉·布吕肖莱莉,著名钢琴演奏家。
Bruchollerie出生在法国著名作曲家音乐家家族,自幼学习钢琴。1928年13岁时,在巴黎音乐学院赢得了一场顶级大奖赛,并获得了帕杰斯奖。
1932年17岁时,Bruchollerie在著名指挥家Münch明希的指挥下举办了一场音乐会,由此成为知名钢琴家。1936年至1938年,她参加了更多的钢琴比赛,尤其是 1937年在华沙举行的第三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和1939年布鲁塞尔比赛。
二战后她开始了国际事业,尤其是在美国和波兰。她曾与切利比达奇、约胡姆、卡拉扬、安塞美和扬·克伦茨等指挥家合作演出音乐会。她的学生中有让-马克·萨维利和西普里安·卡萨里斯。她录制了许多唱片,特别是美国Vox唱片公司。
片源小白盘和r网可搜。

小白盘里的Bruchollerie下,有个德国塔拉唱片的收集以前下过。又对比了一下以前的目录,发现度盘up主里面又增补了一些东西。有张包括Bruchollerie等早期四位法国著名女钢琴家的专辑相当赞。
Bruchollerie, Guller, Lefebure & Tagliaferro - Pianistes Francaises Vol.2 (Tahra) (2cd, mp3,f)
- CD 1 - Beethoven pc5 _Bruchollerie,1948; Chopin 5 Nocturnes _Guller,1959
- CD 2 - Beethoven pc4, Ravel _Lefebure,1959; Saint-Saens pc5, Chopin _Tagliaferro,19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3
 楼主| 发表于 2023-3-21 13: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朝阳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3-23 04:57 编辑

笔记方式是一种大幅进阶,确实自己听了的才发点听后感。本来这个区是讨论音乐本身,可以看看很早的风格。
自己听不听是个问题。听完了感觉好的留个记录也可以起到广泛介绍作用。以此为主再辅助发点东西已经能起到提示作用,提示思考的作用肯定是大于直接的物质。为什么贴吧能够有高品质的专业界讨论,因为独立外加搜索的机制指使刷屏无效。

尝试物质收收发发,其实只是初级试尝阶段。距离进阶提升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尤其是认知方面的提升和不断进阶才是真正的入门。
多多收集只是一种网络时代的基础,现在存储量也基本自由了。接下去如何进一步发展应该还是201n年时代的网络普遍热点角度,不仅仅是包子这种经过专业筛选过的优质演绎。其它的艺术家也是类似以热点为主比较容易获得水平突出的录音。确实存在很多不行的,以前有个包子是欧洲18,19世纪三四流作曲家的作品录音一听基本惨不忍睹,现在也不知道搞到哪里去了。演艺方面不行的录音也存在不少。自己尝试其实比只看介绍要有进步意义,偶然看到的连带信息,一听行就行不行也就不行了。如果整天追不知道什么效果的偏远下载的话那试错的范围可就大了。比如韩包那种巨量方式有精力的话可以去追,但时间久了相信也会有过了兴奋期的问题。有的人是从那里筛选自己知道的。类似的途径也有一些,但结合网络搜索和简介,加上试听可以找到一些有特色的。

如果时间和精力不大允许可不必投入过大精力。现在尽管网上片源信息少了但也比更早的08年以前要多,随遇而安总能发现一些好的片种演绎和发现好的艺术家。常态之下,遇到好效果数码唱片的可能性比例大。
但在非常态之下超越了稳定区间问题就会多。有些事搞得超过正常常态,容易出现和愿望不一致的偏差。器材发烧如此,唱片发烧也类似但好一点。一些玩升频的看过体验评价并没有好的效果。这就和很早以前386时代一些学生党玩CPU硬件处理能力升频类似搞不好就烧机。因小失大非常态。由此也可见,一些大脑的想象在网上被个别人命名为理论,如果试图进行实践指导,真金白银的试错结果就是这样和大脑美梦经常不一致,因为理想是简单的,而现实是物质丰富的,中间的差距相当大。所以寻找为道日损的规律和方法最重要,至少能避免南辕北辙。

(网上具有社会现象观察效果因为林子很大。有些事只拘泥于就事论事还是不会有很大进阶,人的关键在于境界和认知能力的提升,追求形而上为道,这样才可以加大承载理解力的容量。能力提升是永远的课题,这方面可以横向拓展到任何领域。相当于基础教育效果,是一种深度自学,可以超越对具体表象的认知的方式和途径,这是生涯永恒的进化要素。人和自己以前的差距就在于此。
可以看到人的最普遍的心理,就是对老一套的厌倦。但这里面的发展效果和认高度的变化也和人的格局大小有关系。格局大的人往往客观无我,善于学习和分析问题发现方法,可以不断突破自己。见贤思齐闻过则喜,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强大。而格局小的人承载能力就小、认识问题的失误就大、错误的判断就多。不是路不好,而是车本身就不行。能看到个别人对提升自己的水平强烈抗拒,原因是更早的基础就没打好。如果较早失去了孟母三迁的机遇,到了以后思维机箱也就固化了,再想断机杼的努力改变换装部件都没有这个机会。本身的特点就是到处抗拒,观念禁区特别多。以不断强化自我意识躺平做一个套中人甲壳虫为己任。这种人难以接纳更多的宽度,而且视大幅提高为冤仇。没头脑的同时特别喜欢不高兴。正常人提升自己都十分渴望时间和际遇,都希望和努力需求自我上升通道。人与人的区别在于,过于一般的人大多数情况下的思维方式都是感受优先理性退后。而理性健全的方式是在提高自己的同时会发现摆脱以感觉操控理性判断的下意识,才是一个人进入积累成长通道的途径。
但存在个别人拒绝理性交流发展机会,对问题讨论涉及到他认为的躺平私利就立即有抵触,只想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和无限的浪费寻求加强自我感受舒爽。把私利无限放大,遇到自己的问题下意识对外输出责任,怪天怪地就是不怪自己。脸皮超厚经常把自己的那点问题,耍赖怪在各种外在因素上。接触这类和正常人走向相反的自我封闭者是不是一种浪费要明白,梦想开导他们很可能会踢到石头踩到不该踩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4
 楼主| 发表于 2023-3-21 22: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朝阳
听音随笔:

乌戈尔斯基女儿 (Dina Ugorskaja)
片源才几个,但听了一下确实有高度。力度之下很高级。女艺术家的细腻,中和了钢琴力度的压力。

雅普 · 德林顿 (Jaap ter Linden)
最近仔细深度听了一下在天碟系列里的莫扎特交响全集,感觉十分素雅和精致。和通常指挥家的莫扎特全集的复杂风味有所不同。也许不素雅就不突出,什么要素都想要,结果的都堆在一起反而没了特色。
早期古乐复兴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既演奏大提琴和维奥尔琴,又担任指挥,见证了早年间许多优秀巴洛克乐团的萌芽与兴起。他是卡梅拉乐团的联合创始人, 并曾在德国科隆古乐团、英国协奏团及阿姆斯特丹巴洛克乐团担任首席大提琴。
作为指挥家,他是古乐团体莫扎特学院乐团的创始人及艺术总监,并与该团合作录制了莫扎特的交响曲全集,曾指挥多个著名的本真演奏团体。
作为大提琴独奏家及指挥家,为Harmonia Mundi、Archiv、ECM、DG、Brilliant Classics等多个厂牌录制大量唱片,曲目包括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听了一下他演奏录音的巴赫大无,感觉功力十分精到,比很多功力不行就想发挥的大提琴家要高。但是他故意压着思想高度不去提升加深信息量,也是个问题。是不是只是故意营造一种古乐氛围,省了研究完美诠释的时间精力。也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如果达不到高度那就放弃高度,求得基本状态的完美。
(CD i和CD ii的编号颠倒。)

话说搜狐前些年在交响乐方面的栏目,办的很有广度。这一点很值得赞赏。
“巴赫,生日快乐 | 这部作品,可以和地球上所有的人都相通”
2019-03-04 18:29
https://www.sohu.com/a/299003198_27233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5
 楼主| 发表于 2023-3-21 23: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朝阳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3-25 11:17 编辑

还有位古乐女高音 Francesca Caccini。听了一下是一位很有美感声音很靓丽的女高音,力度也够水准,很有欣赏价值。总体风格范围在文艺复兴时代。也许技巧方面巴托莉占优,但巴托莉的力度过大。
Francesca Caccini 只看到四个数码片源。看了实体盘市场很多,但都是古乐。蒙特威尔第属于文艺复兴,再往后是巴洛克时代。

现在突出认识到,一些有基础特色的音乐家,主要体现在对一个类型曲目的整体表现力练习和丰富到位才能拿出来。否则容易损害效果和本人形象。比如有个俄罗斯超级男高音维塔斯,以前认为他不唱古典浪费人才了,后来使劲搜索过以后发现,维塔斯一场古典就漏洞百出。本身没这个基础训练临时上阵确实驾驭不了。

-----
存在有些问题可以继续充实容量,但有些具体的细节没有童子功以及长期练习的基础就再也接纳不了的问题。但也存在为道日损可以不断追求和进步的角度。而为学日增角度,因细节过多需要童子功和自幼塑造。
但需要起码要具备分清自己主观和外接客观的显著区别不能反过来颠倒,承认和具有界定问题是外界还是自己的这个理性判断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本来没哪个理解基础的容量但非要贪多超过现有理解力和习惯,最后不消化承载不了塌了台。自己的理解力在哪儿一遍一遍的崩塌,是你自己不行难以提高。拢不住财全都漏掉以后就会被社会打回原形。如果像一个没带好的幼儿那样把问题都全怪在外界还经常发出一些愚论的话那就贻笑大方了。因为个别人不懂,没你自己出来搞事情那就没这些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就是你的问题。对影响人大方向的常识角度要具有智慧认知理解和坦然开放诚实面对的基本态度,勇于承认道理的正确和自己在这方面还不行。偶然会见到一个人习惯下意识袒护自己的短板拒不承认存在正确道理,自动压缩视角和心境到狭窄的自我。养成不诚实的坏习惯必然会使一个人下意识越走越偏干什么都白费劲,理解力所限所做的选择都很差。不懂出界的事在没有基础养成和习惯之前就不要去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6
 楼主| 发表于 2023-3-22 14: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朝阳
随笔……


随笔:

Alban Berg Quartett - Teldec & EMI Recordings 阿班贝格组。

- 阿班贝格组,很直接的突出风格,就是阳光、活跃、美妙。

- 因此他们演奏的贝多芬四重奏反而特点不突出。最具特点代表性的,就是德沃夏克和斯美塔那的那张专辑:阳光、活跃、美妙。

- 片源海量时代,大量听数码唱片的效果,就是对比发现细节的最佳方式。
- 看一些网上的文字介绍,往往看过以后就不知所云了。只有八卦的一些背景有独特性,但看过掩卷的时候也根本记不住。而那些溢美之词,好像放在哪个音乐家身上都合适。当回到非阅读状态的时候,根本没有任何明确的点题突出刻划存留。感觉效果上只有当时看的时候觉得还行。

- 一些专业介绍,作为了解乐团背景是可以参考的。
比如:1969年,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的几位年轻教授,去听拉萨叶弦乐四重奏乐团演奏的勋伯格作品。默契协调的配合与精湛绝伦的演绎,令教授们深深着迷, 他们不约而同地萌生出想要组建一个独立弦乐四重奏团、并在以阿尔班·贝尔格 、勋伯格为代表的新维也纳乐派领域上有所作为的愿望。
4个年轻人一点儿也没含糊,组团后立即动身前往辛辛那提向拉萨叶弦乐四重奏取经。1971年“学成归国”后,他们在维也纳音乐厅举办首演,并特地邀请了阿尔班·贝尔格的遗孀作为特殊嘉宾以示致敬。贝尔格遗孀在听罢四人的演奏后十分感动,当即同意以阿尔班·贝尔格的名字为乐团赐名。由此,阿尔班·贝尔格四重奏乐团应运而生,这也是维也纳第一个以专职四重奏形式组成的团体。

阿尔班·贝尔格弦乐四重奏组 | “我们四个,一个也不能少”
https://www.sohu.com/a/422700795_795384


2008年7月16日,阿尔班·贝尔格四重奏乐团于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奏响解散前的最后一场演出,就此落幕。
- 可见,只有专业界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同样专业的情况。阿巴多也是那个时代来华举行演出的。业余人士们最快能在十年后才开始了解就算不错,理论上根本赶不上当时的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7
 楼主| 发表于 2023-3-22 14: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朝阳
摘录一段乐评。(任何一段话都可作为出处搜索关键词。)

Teldec所出品的那套8cd录音是有另一番重要价值的:让我们了解了历史上ABQ的全貌。
70年代的老ABQ,虽然在勃拉姆斯的演绎上值得商榷,海顿与莫扎特偏冷偏硬,德沃夏克也有点“赶”的感觉,但舒伯特、韦伯恩和贝尔格都非常出色。笔者觉得甚至优于新ABQ,也许是老一代果敢的气质与第二维也纳乐派天生较吻合。自然,上佳的模拟录音也帮了忙。
相对新ABQ对内涵更深刻的挖掘,老ABQ愿意倾注多一些激情活力,不过两者一脉相承的是自由弹性的速度控制与同样温暖、平衡的音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8
 楼主| 发表于 2023-3-25 19: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中国古乐也是很有欣赏价值的。现在小白古琴再顺藤摸瓜搜索旁支主题词就能找到很多。但以前鸡血时代持保留态度,收了很多但不经过间隔多次的播放是不会有理解提升的。去噪化的水洗木陶瓦茶器走向是有所追求历经劳累之后才能欣赏的。但无所追求没有提升再历经低等级的劳累也欣赏承载不了。

但巫娜古琴这种和轻音乐的结合是雅俗共赏吃个零食的存在。
www.xiaobaipan.com/file-2717806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9
 楼主| 发表于 2023-3-26 11: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笔记:

新的艺术和诠释都有很多新意,比通常都能普遍接触到的普及版要更有价值。
所见所得直接真实方式是一种早期阶段的审美设定。从这里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近现代艺术要进化到一般人不能直接看懂的走向。追求深刻是艺术家们的认知,放到一般人身上也不会长期甘于老一套的平庸的。这一点是世人通行的基本观念,只是放在了各自不同熟悉的领域。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page=24#pid35104423

高码的尤其是细节方面不一定全都好,比如2L的普遍有细节提升,但不一定显的细有些仔细听细微之处有点颗粒感。但普遍的现代声时代,都有一种图像处理边缘加强的强调这一点。
sacd抓轨的问题应该是破解方面不完全以及硬件本身的风格趋取向有偏差,并非目前的电脑水平在播放方面有问题。比如EMI,DG的SACD抓轨也都是日本人给做的,但声音就不干刺。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page=2#pid351043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10
发表于 2023-3-27 21: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jimguo 发表于 2023-1-20 09:53
RCA  世界著名古典大师名版收藏 (15cd, wav)  10.3
表演者 费城交响乐团
介质 CD

强迫症只看到了音频文件,有没看到封面、封底等任何介绍类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11
 楼主| 发表于 2023-3-28 14: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3-29 17:35 编辑
老虎鱼录音……



老虎鱼录音水平具有相当最新高度,关键是可以把声场舒适的充满,因此感染力大增。以前的顶级录音也有这个走向,但达不到现代录音的饱满度。再再去听不用德国录音水准的唱片在旗舰大耳水平上听的话基本惨不忍睹,比如汪峰等的唱片声音不清爽也不饱满。有个汪峰选集音色还行有细节有重点。其它版本应该是母版还行但投放cd时做的母带后期给为了偏重一般器材。但古典录音国内没人敢玩,能出来的也都是DG余拉杨那些音效方面还是相当行的。

《瑞鸣唱片无损37CD》合辑[WAV--整轨]
https://www.xiaobaipan.com/file-31474342.html

(将原分类整理重编:)
-------------------
跨界各国音乐
民歌 器乐
瑞鸣精选音乐
西方乐器中外名曲
戏曲曲艺
演唱类音乐
中国古乐
------------------
-跨界各国音乐
RMCD-1008《琴迷歌剧夜》- 民乐队演奏 - 欧洲古典音乐
RMCD-1013《风琴.风情》- 手风琴与乐队 - 世界民歌
RMCD-1047《未知的旅行》- 爵士乐 - 海内外名家
-民歌 器乐
RMCD-1011《凤凰涅磐》- 中国舞剧音乐精选
RMCD-1012《黑白风景》- 各族民歌曲调 - 民乐器奏鸣曲
RMCD-1014《鼓舞心弦》- 鼓动天下 民乐队鼓乐
RMCD-1015《藏密》- 西藏民歌 - 民乐队与歌唱
RMCD-1016《映山紅》- 各族民歌曲调 - 柴亮小奏
RMCD-1018《三国》- 各族民歌 - 吕思清小奏
RMCD-1027《思乡曲》- 新民歌 - 吕思清小奏
RMCD-1029《门》 - 各族民歌曲调 - 民乐器奏鸣曲
RMCD-1039《心中的玫瑰》于红梅 - 中国电影音乐
-瑞鸣精选 1-5, 摘编
RMCD-1017《瑞鸣精选 1》
RMCD-1024《瑞鸣精选 2》
RMCD-1031《瑞鸣精选 3》
RMCD-1035《瑞鸣精选 4》
RMCD-1045《瑞鸣精选 5》
RMLP-014《瑞鸣十周年紀念.LP》- 各专辑 摘编精选
-西方乐器中外名曲
RMCD-1020《重逢有日》- 各国电影音乐 - 柴亮小奏
RMCD-1023《玫瑰三愿》- 中外名曲 - 马新桦大提琴奏鸣曲
RMCD-1034《47弦的记忆》- 中外名曲 - 张小音 竖琴和其它乐器奏鸣曲
RMCD-1050《重奏之美.德国版》- 中外重奏小品 - 中国爱乐
-戏曲曲艺
RMCD-1010《粉墨是梦1》- 多剧种曲牌演奏
RMCD-1021《伶歌1》-  古诗词和古曲意境演唱 - 戏剧曲艺名家
RMCD-1022《粉墨是梦2》- 多剧种曲牌演奏
RMCD-1025《姹紫嫣红》- 京剧旦角经典唱段 - 赵群
RMCD-1028《小曲儿》- 曲艺曲牌乐队演奏 - 国交协奏
RMCD-1033《伶歌2》-  古诗词和古曲意境演唱 - 戏剧曲艺名家
RMCD-1040《春色如许》- 昆曲旦行经典唱段
RMCD-1041《丑末寅初》- 京韵大鼓''骆派''唱腔 - 冯欣蕊
RMCD-1043《对花》- 黄梅戏经典唱段 - 李文
RMCD-1044《短歌行》- 戏曲曲牌 - 关栋天和古乐器演奏家
-演唱类音乐
RMCD-1007C《宛若微风》- 李函曦 世界民歌
RMCD-1009《蒲公英的天空》- 雷佳 中国民歌
RMCD-1030《瑶山夜歌》- 童声合唱 中国儿歌
-中国古乐
RMCD-1019《国乐炫技》- 古曲与民乐 - 古今中国乐器
RMCD-1026《琴》- 古曲 - 六张传世名琴独奏
RMCD-1032《杏花天影》- 民乐曲牌 - 常静古筝与乐队
RMCD-1048《天人合一》- 古曲 - 独奏和乐队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12
发表于 2023-3-28 19: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武汉
怎么删掉了好多页面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13
发表于 2023-3-29 11: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
jimguo 发表于 2023-3-12 23:59
最近关注弗里恰伊。有个对历史寻根朔源的文章很好看。

“DG立体声时代的拾荒者:弗里恰伊与约胡姆”

此人指挥的莫扎特交响曲很有味道,也是高品位的莫扎特音乐享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14
 楼主| 发表于 2023-3-29 14: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钢琴大师……



著名钢琴家
Nikolai Petrov - 佩特罗夫 1943-2011





- 风格:以丰富的情感表达见长。现代钢琴风格基础上,带有诗人心灵深度的情感。
- 现代风格是丰富的音色和力度变化,这一点是专业高度。情感丰富,是在演奏中流露出的情感人格魅力。


Chopin - Ballades & Scherzi (Nikolai Petrov) - 2001, FLAC
magnet:?xt=urn:btih:5CBD552CFED3EC7B4053E74994E6DC62C6F6B9EE&tr=
Brahms- Handel variations op.24, Schumann -Romance,Studies, Saint-Saens- The swan, Piano conc.№2 - plays Nikolai Petrov - piano - 1988, APE
magnet:?xt=urn:btih:D5B0EF5DCB83BA7781D60A726FE0244C546664BE&tr=
俄罗斯钢琴大师 Nikolai Petrov录音集 13CD
https://www.xiaobaipan.com/file-33371801.html
Bach - English Suite, Organ Prelude and Fugue, Chorale '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 - Nikolai Petrov.rar
https://www.xiaobaipan.com/file-2873995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15
 楼主| 发表于 2023-3-29 16: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三重奏……




Gaede Trio - 盖德三重奏组  1991




盖德三重奏成立于1991年,三位成员都身怀绝技。丹尼尔.盖德曾是维也纳爱乐首席小提手。汤玛斯.赛迪兹是德雷斯顿国立管弦乐团」的首席独奏家。提琴家安德拉斯.葛瑞格也来自德雷斯顿管弦乐团,是柴可夫斯基大赛获奖演奏家。
Gaede Trio的演奏,细节丰富音色美妙。风格秉承巴洛克一板一眼古风的同时又有现代演奏法的流畅性。在高水准音乐基础之上诠释了巴赫巴洛克音乐的雅致。比如Gaede Trio将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原本的钢琴独奏改编为弦乐三重奏,通过小中大提琴的丰富音色诠释巴哈丰富的对位技法。这个三重奏组的唱片主要均由德国以胆咪录音著称的TACET录制。


[SACD-R][OF] J.S. Bach: Goldberg Variationen - Gaede Trio - 2005 (iso) 3.7 GB  
magnet:?xt=urn:btih:6F0B0B7869154321AFBB7E0068BF8E7BE4403B5E&tr=
[DVDA][OF] Mozart - The Piano Quartets KV 478 and 493 (The Gaede Trio Series Vol. VIII) - 2002 (iso) 998.4 MB   
magnet:?xt=urn:btih:59F270425F6507A9338345525418D370FD0589E8&tr=

Schubert, Matthus, Dohnanyi - String Trios (Gaede Trio) - 1998, FLAC  
magnet:?xt=urn:btih:434CE920C5915C3D267554E7265D00A037706579&tr=
Gaede Trio - Beethoven, Eisler, Ysaye - 1999, FLAC
magnet:?xt=urn:btih:39B9B83F7CE346367388B5971884DD864F340F6A&t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16
 楼主| 发表于 2023-3-29 18: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3-31 15:49 编辑

随笔 Blog

有些东西不做对比就不一定能感受出边界和本身特质的区别都在哪里。但经过对比往往就是美梦被破坏。比如dt990以前老看到人说钢丝声和监听耳机。但对比过发现958的细节差揭示力比990还强,把声音的毛刺释放的多。990效果上对揭示力控制的压制反而具有一定音乐性,从这个角度看反而不太监听。
直到对比了ed11的解析度分辨率的提升带来的是真实感显著提升,一些声音真实度的细节空气感都出来了。尽管在音色方面ed11有自己的摇滚风格。不管硬流行还是古典都强了一个档次。一耳朵提升的意思就是不仔细注意去听好几耳朵,也能直接明显的听出提升效果来。
再去看dt990典型的铁片声金属声,越是一般音质的唱片短板效应越明显。而且以前990能听出的各个唱片品牌录音风格的差别,在ed11上就不明显,这是ed11的设计上偏流行调了音色,造成通吃性强一些监听性弱一些。所以说990还是个偏监听的耳机。
但好音质版本的唱片对eq不敏感,直接关掉eq反而更好听。综合几种德奥耳机整体风格都偏严肃是典型的爷们声讲究中正肃穆都不迎合女性妖娆。701压制了一些解析的细节把声音搞得有点手办感营造了一种影视流行声的音色。
(ed11一开始声压很大很夹头,经过加音乐几个月以后也掰了几次头梁两侧就好很多。夹耳的压力大使人感觉声压更强。一开始揭示力较强以后弱化一些,这点和990类似。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突出的问题都会逐渐趋于平缓。对好的古典唱片的诠释越到煲机时间积累之下,越能体现效果。作为适价且以流行为主的耳机也就这样了,阿米罗综合效果偏古典一点但成本高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17
发表于 2023-3-29 19: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武汉



谢谢推介~下来听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18
 楼主| 发表于 2023-3-30 12: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交响乐钢琴版,偶然在r网遇到就收集。指挥家在台上只给节奏,交响乐一开始是用钢琴创作的。简单是复杂之祖。

Berlioz - Symphonie fantastique - Jean-François Heisser, Marie-Josèphe Jude - 2019 [24-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19
 楼主| 发表于 2023-3-30 21: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4-1 17:06 编辑

随笔 Blog

最近搜索收集了不少柏辽兹幻想交响曲。只听第一乐章一开始段落,横向对比大量指挥家风格之下,发现意大利几位指挥家普遍的风格是意大利美声风格。和其他指挥家的不同在于,总体上是滑着走的地方多,就像歌唱一样有顺滑感。其它地区文化的风格可对比发现共性的一面。
如果能发现各种角度,那么再去做对比,集中注意力之下就能有新的发现。

---
补:飞利浦录音科林戴维斯指挥的柏辽兹交响精选集,音响效果相当自然高级。又找了几个飞利浦大包子,听了音效都很赞。(看来老旗舰的CD等级早就过时了,即便是cd等级的录音也需要旗舰附近的大耳机才能欣赏到位。)
Hector Berlioz - L'oeuvre pour orchestre / Complete Orchestral Works
(Colin Davis, 1965-1980) 1997 [6CD], FLAC (CD tracks)
https://rutracker.org/forum/viewtopic.php?t=2489612

用旗舰大耳听了几个飞利浦大包子,仅仅cd的解析水准音效就绝赞柔和丰富有细节。所以听古典还是一定要上旗舰大耳,最少次旗舰最好直接憋一个880s。实际证明老旗舰大耳就连cd的魅力都不能完全释放,到他们这里cd的等级就变成潜力了。其它高码盘播放出来能听到提升,但对比旗舰大耳这种问题还要看核心价值范围。从结果看,核心价值各是各的,边际价值再有提升也等级不够,遇到大神越级的核心价值,老旗舰的假的潜力就完全不够看了。所以,与其搞东搞西跑肚拉稀不如一把扯乎入门开局直上旗舰。一台高档手机的钱可用两三倍以上手机寿命年限或者只用两台中等手机的成本。老旗舰解析分辨率是绝对的不行。由此对比之下拜亚990果然是个铁片监听耳机。很多评价结论孤立证据不足无法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20
 楼主| 发表于 2023-3-31 13: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随笔 Blog

数码产品选择标准上不用想那么复杂,但也不能严重脱离实际只想核心原理脱离可实现过程。其实大道至简只有解析分辨率清晰度这一条才是王道。大牌唱片一般不会有问题,除非不是原品牌的信息版本。但剩下的那就是器材,但如果耳机不行别的都没戏,耳机是投入会最小但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一开始不要思维狭窄才是直达目的的最省钱路线。
基本原理,就是本来声音各频率出来的很宽,但最后到了耳机这个环节解析不行分辨率低了,那么声音频谱必然被收窄形成失真。在这一个问题之下,任何问题就全都来了。闷糊就是分辨率极端粗陋,一些唱片为了销量照顾这些低端器材做了后期调音,使声音刺激化。被美其名曰为现代声。目的是刺破垃圾器材的闷糊,综合效果显得比太差的闷糊要好一点,所以现代声就是垃圾声和手撕音符类似。
其实很多顶配的流行音乐唱片,录音效果也是自然纯真圆润放松浑厚的同时细节清晰。可以搜索 SoundProLab,听听这三张非标题党cd等级试音碟的声音效果是如何的天碟。后面也有带弦乐的古典音乐录音如维瓦尔第弦乐协奏曲,一些国乐效果同样清晰和震撼,什么黑胶箱子声全都满了。爵士乐天碟艾灵顿公爵 For Duke 也可以。结果证明什么,只能证明然和环节的不要菲斯的商家们都存在大忽悠和戏弄用户银子的现象,而且不是一点半点的戏弄直接就是坑爹。单纯在cd的16-44等级的唱片录音效果,就能做到比24bit的常见唱片普遍都好的效果。
说明什么,只能说明即便是cd的16bit等级,通常情况都是从片源的源头就是坑。厂家压出来的cd本身就是再版碟的收紧狭窄音质了,后面的器材再努力也没用。听到了好的cd抓轨也有来源问题。流传过多的刘汉盛100碟常见的包子里的同一张碟的音效,就不如另一个发烧大包子里的同名专辑音效更好。但是音效碟里也存在基本上够得上头版碟的效果,但这里面也存在细节上的各种不足权确和人工再次后期拉皮扩张的怪声问题。用旗舰大耳一听,细节上的问题全都摆在了明处。但跳过了cd头版碟的高度,直接上升到24bit,遇到的通常也是加了鸡血的刺激掉细节的现代声。比如飞利浦的同一张碟的高码就不如飞利浦古典cd大包子的音效好听。到处都是坑,坑里都是残垣断壁。
最优路线肯定是有识之士公认的纯正古典无染路线,这条路线也是成本最优路线,更是顶端的时代天花版路线。差一点的就是各种风格色彩的角度,性价比存在有破费之处。同等的也存在理解力差抄袭概念的错误选择现象。等级角度看到存在台阶式集群现象台阶内烧多烧成本也没有发烧的显著效果出现。老旗舰大耳机等级现在看来连cd等级都勉强,不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好的选择角度。直接上到旗舰才是当下最优最省路线。再往上就是吐血发烧领域,但实体盘和高端数码需要时钟加持等收窄了可听片源的范围,又不是网络时代海量版本的路线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9-16 17:5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