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img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音乐精选有很多,但听上去风格多彩不一

[复制链接]
2221
 楼主| 发表于 2023-3-31 13: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4-1 16:59 编辑

随笔 Blog

大道至简是最高原则铁则,思想越繁杂越离散越歪。任何数码领域的唯一高下标准就是清晰度,叫什么别称都行比如像素点距解析最后全都是这个问题。现实里清晰度提升也不是连续变化的,而是台阶式聚集效应。用大耳机群体来衡量比较有谱。所以老旗舰领域就是一个台阶集群,尽管之内也存在清晰度差距较大的问题。问题是从现实来看,老旗舰群体在对比了旗舰之后全都充分释放不了16bit的cd片源。如果升级到旗舰次旗舰大耳机后,才能显著分辨出16bit cd天花板的音效,更可以分辨与24bit核心效果区间的差距。所以,老旗舰为什么过时了二三十年就是这个问题。现在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最少是旗舰大耳机等级,但是音效显著一耳朵提升。
其实从效果和器材的普遍存在于日常消费水准之内来看,这个等级只属于手机消费成本等级的小烧。其实理论家走向本质上是没有领域消费习惯造成以为太贵的潜意识干扰,老想以小博大实现实里吃着地沟油却逃避现实去幻想中南'海。但开放思想看看现实旗舰大耳也就一台高档手机的成本,加上可以用七八年的话那就只相当于4年一换的中档手机消费。其实并非什么实际的障碍而是理解力没跟上,结果搞了几个小的不如直接憋一个大的更划算。

随笔 Blog

摸高旗舰大耳对空气感的认识,以前以为是在原本老旗舰大耳的雕塑实体声之外增加了周围空间的声音在空气里增加了可闻的各种飘在空气里细节的感觉。而现在听到的是原有的整个实体声音全都化开了,基本开始变细而融化在空气里,这才叫空气感。直接的效果就是把老旗舰大耳机本身的僵化花岗岩声音形体给破了,可见从下往上去胡猜乱想的可笑。同样从单纯原理去跳过现实猜想现实也是可笑的,那工作原理就是完成任务拿钱那为什么人和人之间会形成巨大差距。
比如去听RCA红印100碟、EMI-icon大系里的立体声新盘,经过EQ调音压制高频和低频还原到音色舒适就是这样的效果,只需调整EQP-4对高频低频加以适当缩放,会觉得化开的溶解的声音开始有了脱箱感。比如一些交响乐,富田熏改编的电子未来版交响乐。飞利浦小双张的声音要素的底子和比例保持的可以,但压盘的时候把高频拔高了。只要用eq压掉高频和提升过量的低频,古典音乐各个要素互相不抢戏的顺滑声音就可有接近脱箱的效果。所以现在的认知就是,老旗舰大耳机全都是门外台阶上的程度,本身就连cd都没诠释充分。到了旗舰大耳机以后在分辨率程度加持之下才刚刚可以把cd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认知和描述都需要更高的境界视角才能下到具体的一些要点上去看到和走到。
实践出真知也需要路子和角度对头,对有必要的走向才有值得去验证的比如爱因斯坦的理论需要先看到严密的论证,然后才有决定必要花费成本的试验和观测计划。先决条件就是具有认识问题的理解基础站位选择能力,才能找到问题点去做实验。这样还要有可以描述清楚的洞察能力。所以有了机器灭霸直接憋一只hd800s的路线对古典音乐欣赏人来说是最正确的无染走向选择。那种总是去想机器不行作为第一原因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道理上越普遍的就是越低级的初哥小白思维程度。为什么只能有耳机论坛没有机器论坛就是选择的结果谁也不能逆天肯定也都血泪试过结果全都没这个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22
 楼主| 发表于 2023-4-2 17: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随笔 Blog

搜索带来的新体验。整理美国乡村歌手长发妹 Crystal Gayle 的唱片,长发妹的风格比较唯美。同时看到长发妹的姐姐,洛丽塔·琳恩 Loretta Lynn 其实在美国更家知名,是70年代格莱美天后。风格是带有叙事色彩的乡村音乐。嗓音比较质朴,歌词以自己大众生活内容为主,直接触动听者内心,深受歌迷欢迎。录音相当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23
发表于 2023-4-2 21: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成都
本帖最后由 bigriver73 于 2023-4-2 21:21 编辑

Jim兄看来对HD800S比较推崇,看到坛子上很多坛友的意见似乎是HD800更适合古典音乐,800S适应面更广一些。不过确实是800停产了,可能只有800S容易上手一点了。而且如果800S,解码,耳放上恐怕就需要另外投入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24
 楼主| 发表于 2023-4-2 23: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4-5 22:45 编辑
bigriver73 发表于 2023-4-2 21:16
Jim兄看来对HD800S比较推崇,看到坛子上很多坛友的意见似乎是HD800更适合古典音乐,800S适应面更广一些。不 ...

古典耳机绝对宗旨就是来不得半点染色和风格,绝对中正才是福。下一步瞄准800s。800万号以内二手价上万但应该也值比大乌强。这是一种走向,但业界古典声音最好的耳机不多出的弯弯绕看不大懂。hd800和T1都是一代万号以内的好听,一些用820一体机的都能听出来,那这就是问题了玩还意外和2代的只能算是凑合听比没有强。目前选型有了基本指标定义的话,那就只可能偏但不会错,但是认识的提高不一定能和市场窗口衔接的上。建议先考虑上市价3万的t410 其它烧错不起。最优先确定耳机不要幻想硬件,起码等价位的顶配产品是可比的。就解码运放都概念角度的开发完毕几十年了,一些不过是才六七根管脚的大大的微芯片。放在纳米血拼的cpu里才能占多少个纳米的地方。以价论声还有点靠边,以体积论声基本就是被割肉的脑痴走向。
现在对网上的说法存疑很大,都是认识不足的产物。造成的效果就是有一定误导。倒不是谁有意误导。主要是缺乏认识角度和方法的选择水平。很多人看待一件事想切题都普遍不在状态。看上去很大程度的思维方式,基本都有自我预设主题偏离现实的封闭思维走向。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98979&extra=page%3D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25
 楼主| 发表于 2023-4-5 10: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钢琴家……



俄罗斯钢琴家
Oleg Boshniakovich - 博什尼亚科维奇 1920-2006




新近关注了一位俄罗斯钢琴家,十分具有令人惊奇之处。
- 听到的是一种明显有很强的基础和技巧水准,演奏上透明灵动的同时却令人感觉带有一种毕加索绘画式的童趣天然效果。

- 但是听他早年的录音,就比较灵动精准。
zachevrak
神奇,白开水的C大调竟成迷幻药。
【博什尼亚科维奇】肖邦弹成这样差不多就到顶了 - -
Oleg Boshniakovich肖邦演奏集(玛祖卡,前奏曲,奏鸣曲,圆舞曲)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k4y1177r/?p=22&vd_source=53eb0977b9823a04cb6cfaf5fad53c20

小白盘搜索一些古典音乐主题之余偶然找到了一些账号,看到底下还有一些唱片名称和一些演奏家。其中有位钢琴家博什尼亚科维奇 Oleg Boshnyakovich 有个专辑小包子。The Art of Oleg Boshnyakovich [Denon]
经过搜索网上信息极其缺乏,还是在视频网哔哩上看到一些他早年的经典胶片转的视频。很明显,他早期的演奏水准是十分高水准和快速流畅走向的。但一位钢琴家可以发展出和以前截然不同的效果,这在很多保持一致永远加强路线的西欧音乐家身上很少见。
西欧德奥系的音乐家往往显得倾向于受限商演要素,追求迎合市场的高大上和保持这种状态。但俄罗斯音乐家往往显得不在乎这些东西,会去追求和实现自己想要的新的目标。类似于法系音乐家。意大利音乐家好像有点折中。
一些音乐史学家也谈到过,像莫扎特这样聪慧的超一流音乐家道理上肯定是想法多样,道理上是最不会拘泥在一个层面自己把自己冷冻起来的。但是莫扎特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长期服务于宫廷,整天着类似重复的曲子不能自由发挥自己的新的想法,经常感到十分苦闷。这就证明,顶级艺术家最怕停滞不前、止足于同一种模式,这样的艺术生命就等于已经死亡。更不用提去降低自己媚俗世人这就更不是艺术家所可以容忍的。

浏览网上信息顺藤摸瓜模式是最差的。因为事先都有了目标那么所搜结果也在这里面,思想就根本没出去。网上信息生命力的实际情况,是旁敲侧击随波逐流,六度空间线索无限。一个线索可以带出无限多的可注意点。汇总了各种查到的信息,

博什尼亚科维奇Boshnyakovich 先后跟随老师伊古诺夫与涅高兹学习。
老师伊古诺夫是希洛济的学生,而希洛济是李斯特的学生。
老师涅高兹是苏联著名钢琴家、钢琴教育家、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奠基人之一。著名钢琴家里赫特、吉列尔斯都是涅高兹的学生。涅高兹有一句话成为无数后生晚辈的钢琴家的座右铭。这就是:“学钢琴的学生,应该是首先做人,然后是艺术家,再是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傅雷家书里也引用过这样的名言。


1969 (1, 5-7), 1972 (3, 8-15), 1987 (2, 4), 1975 (16-19)
Oleg Boshniakovich: Chopin: Mazurkas, Preludes, Sonata No.3 - 1998, FLAC
magnet:?xt=urn:btih:22F9F6E29D74747693C46316BC962B1ADBD9D8D2&tr=

Rachmaninov, Tchaikovsky - Russian Romances  (Oleg Boshniakovich) - 1991, FLAC
magnet:?xt=urn:btih:FC6882AEDAAAE7AFDACB4D382609A4489A1BC78B&t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26
 楼主| 发表于 2023-4-5 18: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4-6 17:59 编辑

笔记博客 Blog

单纯从音响和录音这个体系来看。一个人的认识外在的东西再多,如果不能落实到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升级,最后在行动上和离开物质的时候,最后一切行为基础出发点还是要落到自己现有的认识层面上。这是个体最大的潜意识的主导因素,放到道的高度看个人也有最高指导要素。和世界平均基本无关,个人就是个人。比如考试临阵磨枪都是建立在自己原有的理解和记忆基础上的,横向一比较到了发卷发榜的时候一切外在的东西就没影响力了。
所以,最高目标关注个人理解力才是本质需要关心的。外在的东西一旦离开了个体理解基础那就都是寒号鸟插在身上的羽毛。遇到问题还是一副肉身现有的理解程度。很多人梦想以小博大用外在物质的东西来堆出自己的高度,那些花样的水准高低只能用来证明思想承载宽度渺小程度的大小。

因此认识论很重要,能提高多少就是多少,深入关注和环境因素才会有新的细节问题的发现。这种情况在现实工作里经常能见到,不深入就不能发现深层还存在的问题,那么距离解决问题必然更加渺茫。越是关注这方面的逻辑问题,就越能发现日常观察问题到处都能体现形而上为道的价值引领高度。一般人在这个时代都容易被外界信息吸引,生活环境和科学教育体系就是这样的外在。古代中国高高在上十分有见地的道统,因为不落地养不活一群急需生存的饥民所以被群众抛弃。

比如音响这点事,结构上应该是人是第一位的。最终的终端器材最重要,耳机音箱等就是。那么声音的来源无非就是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把原来由艺术家们创造演奏的音乐记录下来。所以这两个环节的认识等级应该最高,各种中间环节无论是如何录音还是什么录音载体媒介,以及释放录音还原到声波的中间环节,否应该放在次要位置再认识结构里不能喧宾夺主。这样,每一层环节都有上位引领环节在前面更加重要,只要把前面的问题理解透彻作为基本原则和方向,那么后面的问题就只剩下细节了。如果不全面看问题经常就会出现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关的精力浪费,出来的结果也会误导自己连带误导他人。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99339#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979&page=2#lastpost


-------
ed11的细节是揭示力大的沙化表现和严肃的,尤其是听歌剧美声演唱。所以能显得小提琴有松香味,钢琴不那么金属。但人声歌唱的嗓音细节也是沙的并且风格偏严肃。990的人声顺滑,但声音薄。ed11的声音浓厚,像音箱。
ed11和t1/3都在4千左右。所以t1/3应该最适中,也必然还是具有拜亚人声顺滑的传统。
可以说各有各的特点。
ed11特别挑盘,录音不好被各种垃圾后期调过的一听就不好听。现在发现声压大的原因就是垃圾盘调音造成的。只有一些超级好的试音碟和新的高端录音,比如老虎鱼原版的还行,声音顺滑饱满也没有声压问题。国乐的比如瑞鸣系列是老虎鱼录音的和一些顶级试音碟入SoundProLab,在ed11上就相当惊人,声音细致饱满舒适顺滑充满整个声场。这点在990上就不大明显,都是点到为止的感觉。
旗舰等级偏科听感差距反而大,因为细节多听到的花样差距就多。老旗舰其实连cd码率等级都不能揭示完全,在旗舰大耳上能听到的cd细节更多。而且旗舰上好的cd盘起步的空气感,连声音本体都细节和空气化了。比如用旗舰大耳去听eq调音好的飞利浦小双张。并非常见的坐在老旗舰的经历错误想象认为的新旗舰的声音还是在本体实芯之外周围的才是新增的空气感。

又浏览了一遍有名有姓的包子。发现现有唱片的大多数都是录音垃圾。有的是再版出来造成的,比头版碟的声音差很远。有些从录音理念就差,头版就拉跨。有些是乱做了调音。
很多24bit都做了Hi-Res调音,就是一种锐化。造成细节丢失较多,声音细节都是被火燎过的毛的感觉。失去了原有的自然毛绒。
这点DG的盘都有这种倾向。目的是偏重一般随便的器材用户,听上去也行。反倒是老欧洲的几个老牌子讲究注重接近原始现场。比如emi里好的古典录音,细节好。飞利浦小双张类的也不错。decca的也行。拿索斯的稍微Hi一点但总体还行。日耳曼系的几个,DG,奥菲欧都偏刺激一点点。
上海中唱是沿用的emi录音体系和理念,所以风格接近老EMI的细致。但有的理解力差也做了声场加空俗了点。
香港雨果唱片其实就是emi风格,细节也挺细。雨果主要是民乐采风录音保留了大批8,90年代的内地艺人的演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27
 楼主| 发表于 2023-4-8 20: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录音室古典录音,不限场所。但录音室演奏不用考虑和观众交流因素,完全以效果表现为目的,全神贯注精准认真的演奏,所以演奏诠释曲目的总体稳定性最强,这样包容性也就最大化。现场局限于和观众的关系以及当时的心情等影响干扰因素太多,音乐厅的混响也不如录音室客观干净。

https://mp.weixin.qq.com/s/PkQq43iA00CEU3Sp4b6Gn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28
 楼主| 发表于 2023-4-8 21: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油腻大叔吃美了拿牙签指挥老柴,北京春季音乐节开幕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29
 楼主| 发表于 2023-4-8 21: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4-10 19:39 编辑

听完央视直播姐夫柴五,又仔细对比了一下大耳机在手机上的表现,播放杨松斯柴五ed11还行。但仔细一听反倒显得海贝播放器缺乏音乐性,揭示力一大堆高频细碎刺激就是不大协调,还是用回到jetAudio调音完美顺滑。
而海贝播放器相对更适应耳塞的情况。

所以,前端部分的设备录音都是为了和终端的耳机需配合取得均衡而定的。很显然目的地是为了适应用户设备等级。
分辨率高的大耳机,对细节敏感。需要对细节揭示力有所收敛,不能憋出失真。
但分辨率差的耳塞,需要刺激才能显得细节更好。反正也听不出来高频琐碎的揭示力失真问题。
一对难兄难弟,互补平衡。这应该就是很多器材和唱片一定要突出现代声的原因,主要就是为了面向低端器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0
 楼主| 发表于 2023-4-8 23: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4-12 10:26 编辑

听完捷杰耶夫在中国大的北京春季音乐节的柴五直播。又对以前下的名包进行ed11上的再次播放。美国水星这些1959,61年第一批高端立体声的录音还是强。开始有了酥酥的高级厅堂感声场的效果,当然要除去录音设备的历史局限。但出手即拼王炸是因为美国当时的录音公司用的录音器材都是世界最顶配。

但是西欧更强大。有张里赫特1961年录音的李斯特第一钢协,在水星第三集最后。对比同时期、哪怕十年二十年后半个世纪以后一些地方的唱片,还是更强大的存在。这个第三集是综合包子,里赫特的录音是飞利浦的35mm胶片光纹高码唱片。和前后不同品牌唱片风格比起来其它的音效就参差不齐,有的所谓的立体声效果仅仅类似于单声道的效果。相比而言,水星自己唱片的压盘调音风格比较偏硬派,细节和优雅程度都差。这就是具备历史传统的西欧,和美国追求器材超额效果的区别。这种区别到现在仍然存在,一些偏重扩大销量向中低端倾斜的品牌无论是唱片还是器材都是走刺激路线的,美其名曰叫做现代声。听一些新出的古典品牌唱片的压盘调音风格差距较大。(且不说最前端的素材录音环节,压盘之前都会按市场定位有所调音,做成母带用来大量复制成唱片。)
飞利浦的录音理念还是高级,音效和信息量和以后的小双张类似。有限理性厅堂感之余带有一些弹性的力度显得顺滑舒适。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档立体声观念的录音风格之一。emi等自己也有。
Mercury Living Presence The Collector's Edtion -3 -53CD Box-Set (flac)  18.6GB
- CD44 Liszt Piano Concerto No.1 & 2_Sviatoslav Richter (珍品)

这里就不想再去对比老旗舰大耳机了,因为很多以前得到印象的听感其实和录音本身相比都是反的。曾经认为的RR录音很垃圾,其实问题是因为老旗舰大耳机990就没有把录音的原味全部播出来,听上去声音怪是自己这款耳机等级的问题而不是录唱片有太大的问题。号称拼音效的水星唱片的揭示力肯定比RCA的多,但声场和基本声音风格情况类似。
因此为什么徐渭要说,高书不入俗人眼入俗眼者非高书。就是除了中间状态雅俗共赏两边不靠万金油之外。真的高度是一般人欣赏不了的,用一般的器材听者反而不好听就是效果。以前只有一些豪门器材才能听的到高端立体声入门的魅力。

注意力才是辨别之本。经常会发现以前常见的问题里一旦有了新的注意点,就会发现以前视而不见的问题。从ed11就能推测出耳机到了新旗舰等级那就到了可以洞见新老旗舰大耳之间区别的高度,所以才能听出老虎鱼制作的渡口的价值在哪里。绝对不是一大群老旗舰cd减号听感程度的理解力那种。这些程度只知道关注低频下潜口齿音色恋母之类的枝节问题,等等关注点不在状态的肤浅门外汉的认知角度。
新一代的录音风格和老一代的录音风格,主要是在声音综合饱满度上有本质区别,这才是老虎鱼录音等级的特色。飞利浦迪卡RR都是如此,以饱满度之下的自然典雅为核心特色,其它细节毋庸多言都在其中。老一代的高端录音风格已有初见倪端的效果追求,主要是受限于以前的拾音器材性能局限性难以达到饱满度,以前的还音设备和器材也是同样的受限。但是到了新旗舰时代,从录音到还音一切都变得不同了。因此,新旗舰大耳机这种设备程度和新一代的录音风格一致,面向未来才是新旗舰大耳机的基本定位。老的录音不加以调整很难适应新的器材,有的调整了也有难度。所以老的录音最好还是用老的耳机听更合适,眼不见为净。也可见很多问题上讨便宜并不是价值所在,但选型的理由不吃螃蟹根本不知道,也不是一般理解程度能关注到核心价值所在的,核心价值才是差异性的区别要点所在。
佛度有缘人自己度自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要设定诉求目标领域限制,多使用逻辑思维减少具象挖坑,从领域外围因素反过来认识现在状态的不足,才能超越目的性认知限制。如果基础和理解力差距太大的话基本思想就不在同一个频道,诉求差距很大也就没有交流的基础。而且网络观察会发现流水不断刻舟求剑无益问题,人的认识水平永远都是分层出现的,这也是教育现象永远都会有新的小孩出生长大,所以社会永远都存在整体分层规律,只能随着社会整体发展整体有所提升。个体的话只能看个人成长环境基础的塑造和自性觉悟程度与社会平均位置关系,认知本身也具有震动效应,有共鸣的认知必须在认知程度高度上接近才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1
 楼主| 发表于 2023-4-13 18: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4-13 19:01 编辑

Blog

最近补下了一些中生代名家,珍妮杨森小提琴,葛莉茉钢琴等。百度翻译搜索名家介绍查了撸串小白盘,顺带看到一些关键词也掳到一些了一些其她名家。法国老一代大提琴家 Andre Navarra不错。西班牙作曲家格拉纳多斯 Enrique Granados。还有一些德国小女提琴家值得关注。德国女小提琴家和世界女小提琴家里有些知名的,有的只有一个录音但也能瞥见一斑。

德国小提琴家佩妮曼 Edith Peinemann
- 可以看到真正的大师又上一层楼的情况是什么。峰回路转以后,高雅融汇在淡然而包容之中,自性花开静静绽放。
- “完全自如的表现而不受到技巧的束缚”,这一点在前几次楼层品味总结里有所描述。“无不尽显由高度品味所驾驭的活灵活现的分句的魅力。” 细节见功力整体自然脱色之下功力反增。
- 这些效果描绘也是欣赏的侧重注意关键要点。当注意力的接受频道调到这里才能注意的听到这些细节。不然会被其它要点占据了注意力比例,造成听而不闻长期未被注意。欣赏角度也可以查到专家经验。
  佩妮曼的演奏理想地体现出,小提琴家还是不要为揉音而揉音或为不揉音而不揉音,应当在建立整体美学的基础上划分丰富的音响变化的层次。佩妮曼的发音整体朴素,揉音的速度变化却那么得心应手。细听之下,某些乐句中揉指的速度很快却不带刺激,而单单以温柔的歌唱美感抓住听者的心。同样,在某些揉音速度很慢或几乎完全不用的地方小提琴家的发音也不失温暖质地与恰当的厚度。这样的音响思维以及不张扬的标志性音色,有时会令人想到格鲁米欧。就弗莱什一派本身而言,相对于戈德伯格佩妮曼的发音或许少了几分摄魂夺魄的魅力,可相对于这一学派最有影响力的代表谢林她又常常更注重于感官美。当然,这样的感观美不是单纯的技巧使然,而是前述那种技巧与深度综合发展的结晶。

功力颇深的德国当代小提琴家薇特哈斯 Antje Weithaas也值得关注。还可仔细看到德国小提琴学派的特征和脉络。
薇特哈斯出身东德,她灌录的巴赫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录音,堪称立体声时代最有启发性的唱片之一。她在室内乐方面的活动让人们看到一种复兴。薇特哈斯在欧洲名气不低,但在世界范围,她还是部分属于隐藏大师的范畴。
薇特哈斯仿佛将技巧与音乐修养化为无形却又使它们无处不在。她的一大特点,就是不追求拥有一把意大利名琴,而是选择出色的德国当代乐器。从演奏效果来说,无论演奏巴赫时整体音响的淳朴性以及在那朴素中升华出的真正富有深度的美,还是伊萨伊的无伴奏奏鸣曲中异常丰富的色彩变化,听者所领略的无不是顶尖技艺所表现的修养。维特哈斯的演奏让我们记起弗莱什的话:有时,演奏者对一把意大利名琴的音色估计过高,而对于自己在发音方面有待解决的问题估计过低。
小提琴家表现巴赫复调构思的成就,则更是顶尖的弓子的技巧,同精深的修养与洞察力的结晶。维特哈斯并不追求戏剧化的起伏,却将音乐内在的脉络气韵表现得畅阔非凡;纵向的复调色彩,及音量变化也不追求戏剧性,而是通过一以贯之的内在美学,将听者带向深不见底的境界。换言之,也就是《恰空》本身的境界。薇特哈斯应当还会再来的乐迷们最好将她列入“不容错过”的名单。

- 由此可见,高度艺术境界所必有的一些要素是相通的,也有正言若反峰回路转之下又上一层楼的共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2
发表于 2023-4-13 18: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jimguo 发表于 2023-4-8 21:03
油腻大叔吃美了拿牙签指挥老柴,北京春季音乐节开幕式

是不是拿牙签指挥他是独一份?我很好奇。也不刮胡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3
 楼主| 发表于 2023-4-13 19: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4-13 19:26 编辑
jiangyb 发表于 2023-4-13 18:56
是不是拿牙签指挥他是独一份?我很好奇。也不刮胡子。

指挥家的身份等同于教授等级的教练,舞台之上他最大。其实本身不是出来表演给别人看的,指挥家的定位应该是把乐队当作一个大乐器的权威演奏者。指挥家演奏家自己都会觉得只有自己舒服放松才能集中精力完成演出,所以用一些无伤大雅的小元素和个性化的随意都是常见的,比如欧洲头号指挥家这些年都喜欢抛弃西装束缚,改穿自己研发的深色唐装和一些变体,轻松自如不失典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4
 楼主| 发表于 2023-4-13 19: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4-13 19:33 编辑

可以查查乐团演奏员招聘细节,完全和独奏演员的特征相反,要求演奏员完全忠实的有水准重现一个具体演奏的要求细节。保持技法高度基础的同时丢掉个性、完全服从指挥要求的意图。所以,演出成功的关键,在于前面的排练过程是否到位。相当于指挥家根据自己的理解高度和感觉的细节理解,通过排练给乐队做演奏效果的综合调整。在有限的排练时间里,直到达到效果相对到位、符合自己的理性思想和效果感觉。也可以看作是大阅兵的训练,一个产品的试验和测试,直到定型等等。从这点也可以知晓任何演出录音所反映的都是指挥家个人的思想,结合到具体乐团的一种再现。不同指挥家指挥之下就有不同的境界和乐团表现。
指挥家自己在没有更高的人来直接影响他,也不存在这样水平的人,完全都看自己如何理解音乐和组织演绎效果。指挥在舞台上的动作基本是给乐团成员整体一个节拍和力度的余光影响力,一个整体步调的凝聚点。其它,指挥自己有自己的舒适习惯,一些动作都是随性而发的。观众如果等级较高的话,专心听的是演出细节,根本不会专门去注意一些思想溜号的地方。
指挥演出既是一种工作同时也是一种融汇在音乐里的专业高度。也有些动作是根据乐团排练的情况,随时对其中问题点的声部,加以格外提醒也是有的。一般没有格外提示最好,最省心和自然。站在指挥家的角度去搜索观察就能发现这些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5
 楼主| 发表于 2023-4-13 20: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薇特哈斯无论对于作品,对于演奏的技艺和品味或对于小提琴演奏的不同形式都有着极深的把握。可以说,这样的修养在今日已非常非常罕见。由朴素的外观之下显现层层叠叠之深度的演奏艺术正是传统德国学派的精髓。并不仅限于小提琴演奏,而是贯通于演奏、指挥的不同领域;第二个方面,就是薇特哈斯绝非单纯描摹某些传统风格的“图式”,制造一种脸谱化的“复兴”。正好相反,小提琴家所做的是深入传统的精髓并使之在现代的环境里得到再生。她不仅振兴德国学派的很多东西,也体现了传统之于当下表现的理想形态。
当我们听到德国女小提琴家安特雅·薇特哈斯 Antje Weithaas 的演奏,尤其是熟悉小提琴发展史的听众不由得使人想起德国小提琴学派最辉煌的时代。约瑟夫·约阿希姆 Joseph Joachim 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小提琴学派的领袖。
根据欧洲的评论家描述,约阿希姆擅长表现的是一种温存、柔和而又崇高豪迈的亲切感情。他拉出来的琴声从音量上讲不算响亮,但听起来非常富于表现力。他的演奏含蓄,根本不会有那种激烈的感情变化和突如其来的冲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6
 楼主| 发表于 2023-4-13 21: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Michael Lewin,Jean-Yves Thibaudet,两位钢琴家的录音水准较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7
发表于 2023-4-14 20: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南郑州

首先感谢您提供的下载种子。我下载到了。度盘出来,大家伙儿听一听。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_LY6xyL5br6YsMDFiZztKQ?pwd=1111
提取码:1111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TIG-s4gdlo7bTrlSwYLcg?pwd=1111
提取码:1111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8
 楼主| 发表于 2023-4-14 21: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4-14 21:26 编辑
太极拳 发表于 2023-4-14 20:44
首先感谢您提供的下载种子。我下载到了。度盘出来,大家伙儿听一听。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_ ...

好。但这是个人博客,和肤浅的下载没关系。十分简单的基本操作谁都会所以大家都是悄悄自便模式。下载的id都是搞完走人,搞这个代劳毫无实际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9
 楼主| 发表于 2023-4-14 21: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Blog

《2011年卢塞恩音乐节》[叶菲姆·布朗夫曼,安德里斯·尼尔森斯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RCO)]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0238&extra=page%3D1

新时代的古典录音声场相当饱满。关注录音方式和效果,更容易理解下游来配合的器材问题。
目前欧洲货币升值,但是k701为什么价位搞到了1900那就匪夷所思了。古典耳机米饭的平板耳机阿南达现在拦腰折半到了3千以下还真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40
发表于 2023-4-15 08: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jimguo 发表于 2023-4-14 21:12
好。但这是个人博客,和肤浅的下载没关系。十分简单的基本操作谁都会所以大家都是悄悄自便模式。下载的id ...

下载还区分肤浅和深邃....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9-9 00:2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