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img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音乐精选有很多,但听上去风格多彩不一

[复制链接]
2261
 楼主| 发表于 2023-5-1 02: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5-1 02:45 编辑

- 引出的问题:

大牌录音单位在问题的判断上有很多经验。其实就那些高端设备,这点事应该全都是在录音师基本技能之内的。所以,关键是市场定位在哪里,需要市场部门依照传统用户群特征、同业竞争关系、是否需要几个区间都兼容等要素提出市场定位。并进一步由录音师划定对用户器材等级定位的技术标准,然后就可以展开制定出后期调音台上对压盘调音设计上的技术细则制定。

不过再如何划分,客观上也存在基本和录音素材持平的极高端用户,一般高端用户,普通中级用户。一般高端用户相当于旗舰大耳机用户,中级用户是老旗舰用户。但一般品牌不会释放素材等级录音的,一旦别人拿去用了会比较麻烦。当然开盘带古典录音现在还有少量新出的曲目。

那么回到通常情况下,对高端用户如何体现细节平衡。听出来的效果是,为了高频细节的保持,同时一定电平保证声压正常的话,细节多多少少会有些凝聚性。比如和原始录音素材对比肯定有变粗的调整,不然也会像在老旗舰大耳机上那样因为器材不适合太高解析,而音效出现奇怪的效果。
而在老旗舰大耳机上听到的效果,是高频细节变得更粗。但不对比新旗舰听不出来,只是觉得圆润了。这就是有什么分辨率就有什么后期调谐标准。
- 综合前面的例子和分析可以得出:在不同分辨率器材之下,都有自己的特定效果标准。并且不和其它等级的效果兼容。

- 分辨率调整问题

那么,对压盘后期的调音台后期制作效果定位的问题,就到了如何调整分辨率这一条上。也就是如何把原始录音母版的分辨率有定义的变粗的细节精度调整问题。

名词,电平是录音未释放时候的声压程度定义指标,只是个数值存在在录音介质上。等到播放的时候播放器对介质上的录音解码拾取和出来,声压大小也就被同时释放出来,在音量大小不动情况下听到的声音大小会依电平定义大小有音量差别。所以,后期调音时,对各个频率的声压对比进行平衡处理,保持原始录音角度的真实效果很重要。

对细节改编的后期处理,现在听出来有两种。都是要保持一定细节,同时去兼容器材等级。
1. 比如,飞利浦小双张Philips Dou细节保持的更好,这样显得整体频响都往高频去靠,才可能保持高频细节丢失的少。所以为什么飞利浦的唱片,不管古典还是流行都普遍显得风格透明偏高频。
2. 而百张系列里,相对分辨率稍好的Virtuoso Series 演奏家系列,细节上尽管比飞利浦的稍微粗一点,但俩个系列都不会显得整体偏高频。令人感觉高中低频率很平衡,在有些人眼里显得这样更专业。没用过新旗舰的用户觉得飞利浦的调音匪夷所思,是不是想飞利浦的器材和灯泡一样都是大路货呢。所以,两个百张系列也是一种市场定位,定位上倾斜于一般用户,可以赢取最大化的市场销量。前提是这些用户本来就没有太高端的器材,用不着飞利浦那种调音定位。
因为高频一旦被强行压下来实现全频率平衡,那么高频细节必损。鱼和熊掌选择问题。所以飞利浦唱片只能不考虑非高端器材用户听感,而只忠实于高端器材用户。
3. 到这个时候才能理解飞利浦唱片的高度在哪里。完全不像飞利浦电器那样低端,反而是高高在上的存在,即便在cd这个等级。
4. 也由此可见,即便是cd等级,如果做到了因地制宜最好的话效果也是相当高于一般cd的。这在高端唱片里比较都这样的话,那就能知道更加一般的cd都是什么东西了吧,粗的基本都快变成窝头了。调音师肯定认为反证这些用户也听不出来。

- 也对比过新出的一些24bit的古典唱片。

各个品牌的用户群面向不同,所以调音政策参差不齐,细节效果五花八门,比cd时代各色录音师手底下出来的还要乱。有些古典录音高频被调的十分刺激和粗,尼龙刷刷耳的效果。也不知道要用什么器材来听才是他们要的定位。
甚至有些很可能是录音师自己的品味选择。比如一些国产录音师,在没有德国老虎鱼那类工作室指导下的时代,都很喜欢十分业余的观众席音乐厅的混响多一些,这样的效果就是业余低级的品味。到了最近这些年,知道了德国老虎鱼的厉害,自己也学会和听到了什么才叫高级声和高品味,那么一些很赚钱歌星的录音因为有觉成本支持就好了很多。

所以,对从1990年代在音响器材领域开始出现声压较大刺激的cd声为代表的所谓现代声器材和唱片,都要有足够批判目光的审视和知晓。本质上都是为了卖东西,想更大覆盖低端用户而牺牲高端用户的玩法。那么现在好听一些的古典录音只有在最高端的监听唱片里,纯正古典的录音还算完美一些。当然也有大量鱼龙混杂的所谓标题党试音碟,里面也有偏刺激声的录音,偏凝聚水洗杀掉细节流行声的试音碟和录音品牌。但有了旗舰大耳机,对这种唱片和器材都是能对比听出来的。
当然,前提是关注到了问题,并且去对这些问题角度去听和对比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62
 楼主| 发表于 2023-5-2 15: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5-2 16:06 编辑

Blog.

新的Decca雄辩系列,音质相当可以:
http://www2.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76085&page=2

Albert Ferber - Debussy- The Complete Works for Piano.rar
/s/1kTsUIxD


从搜索其中的一些少见的音乐家介绍,可以看到以前没联想搜索到的内容。
比如搜索瑞士钢琴家 Albert Ferber,看到了一个他的老师季雪金的介绍。
http://huiheliuxue.com/hot/10_316.html

里面有很多教学方法,对理解高端演奏有很大帮助。能分辨一些一般音乐家对音乐和演奏不当理解层次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63
 楼主| 发表于 2023-5-3 14: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Blog.


四大维也纳指挥家


以贝多芬第五、第六交响曲的比较,看各自特征:

1. Bruno Walter - 布鲁诺.沃尔特 (1876-1962)。戏剧画面色彩感很强,变化多端,好像I-Max电影画面一样。感觉是富特歌剧院风格派所望尘莫及的场景画面效果。
2. Erich Kleiber - 埃里希-克莱伯 (1890-1956)。正统感很强,生动激情的均衡。纯粹音乐厅交响乐效果。(小克爸爸,老克)
3. Josef Alois Krips - 克里普斯 (1902-1974)。纯粹的维也纳式的优雅。(最近才偶然接触到的优秀指挥家。)
4. Erich Leinsdorf - 莱恩斯朵夫 (1912-1993)。带有力度感的维也纳优雅均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64
发表于 2023-5-7 16: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黑龙江哈尔滨

您说的这个标题的我恰好有一套,但不知道是不是和您说的一样的,都是WAV整轨的,您看一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uGS3sVSV_vb6Pl-hXNv2g
提取码:u1g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65
发表于 2023-5-7 19: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luckystar512 发表于 2023-5-7 16:54
您说的这个标题的我恰好有一套,但不知道是不是和您说的一样的,都是WAV整轨的,您看一下
链接:https:/ ...

【1092】Verve传世爵士名盘30CD典藏盒 Verve Collector's Edition WAV+CUE 【沙洲海洋整理】_沙洲海洋_社区_115生活,一生相伴
看看这里有个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66
发表于 2023-5-7 22: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黑龙江
刚清理硬盘的时候发现下了2套DG的老版87CD贝多芬全集,想删掉一套的时候发现这2套封面和碟片不太一样的,这套是也分产地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67
 楼主| 发表于 2023-5-9 13: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5-10 20:23 编辑


很多更好的目标都不是事先知晓的,从这种途径才能发现更好的。因为只要是事先知道的那肯定早都有了,那些不知道的才是自己以前没有的。但这个角度,很多时候都是搜索观察相关信息带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68
 楼主| 发表于 2023-5-9 14: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文艺复兴时代……




牧歌 Madrigal




牧歌 Madrigal,多声部歌曲。通常无伴奏。源自文艺复兴时代十三世纪末意大利贵族。歌词多为世俗性的内容,如爱情、讽刺、寓言。牧歌是世俗音乐,具有非宗教属性。关于这一点,最明显的表现在于其歌词是方言而不是拉丁语。牧歌的产生源于一场更广泛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人们证明了意大利语是适合写作诗歌的语言;这一观点在14世纪彼特拉克、薄伽丘和但丁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与以帕莱斯特里那作品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平缓的复调音乐相比较,牧歌通过音乐结构和技术的突然转折来反映诗歌文本的飘逸变幻,对当时很多人来说都非常具有震撼感。
“牧歌”一词最初指的是一种诗歌形式,它每一句的长度不固定。作曲家从这种诗歌形式中获得灵感,把它应用在音乐中,并通过音乐结构快速变化放大了这种特点。
牧歌强调每一瞬间的情感表达强度,从而会使整段音乐听起来像一串分隔段落的串联,只有依靠作曲家高超的技巧才能找到其中诗意般的联系,将这些独立瞬间串在一起。
以前的音乐是在长而重叠的线条中流淌;而牧歌这种新的音乐,更加关注垂直方向上的音乐效果。以往人们高度重视音乐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新的牧歌正好相反,旨在突出人类情绪反复无常和灵活变化,这一点突出体现在牧歌中具有的戏剧性的对比结构、和声与节奏。

三大牧歌作曲家:
- 帕莱斯特里纳 Giovanni alestrina (1525-159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曲家,教会音乐之父。代表作,104首弥撒曲(包括《马塞勒斯教皇弥撒》),300余首经文歌,大量牧歌。
- 杰苏阿尔多 Carlo Gesualdo (1561年3月8日-1613年9月8日),韦诺萨亲王、孔扎 Conza 伯爵。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杰出的作曲家、鲁特琴演奏家。杰苏阿尔多的牧歌多为爱情与背叛、渴望与绝望、快乐与死亡的题材,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为了表现这种强烈甚至疯狂的感情,杰苏阿尔多在谱曲时,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手法,旋律中经常出现怪异的半音,音区突然转换,节奏自由,和声进行中经常突然出现不协和音和远关系转调。
但是,杰苏阿尔多的这种创作手法和风格在两百多年后的瓦格纳的歌剧中出现了,尤其是经瓦格纳发展而形成的半音阶和声成为和声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斯特拉文斯基更是杰苏阿尔多的推崇者,尤其青睐于他的圣歌。在斯特拉文斯基的宗教音乐甚至交响乐创作中,也能听到杰苏阿尔多的影响。
自斯特拉文斯基推崇杰苏阿尔多的作品后,欧洲的一些唱片公司陆续出版了杰苏阿尔多的作品选集和全集,国王歌手合唱团等著名团体也将他的牧歌列入演唱曲目,甚至在“青春北京-2011北京青年艺术节”合唱专场公益演出的曲目中也出现了杰苏阿尔多的牧歌《Io pur respire》。
- 蒙特威尔第 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意大利杰出的歌剧作曲家。蒙特威尔第跨坐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代交替门槛上,是前期巴罗克乐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二十岁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五声部牧歌》,由此一举成名。他的音乐以一种新的力量和具有某些真实性的丰富内容表现了人类的情感,被认为是“新音的创造者”。
蒙特威尔第是牧歌的集大成者,其贡献集中体现在牧歌对音乐语言拓展上,这在他的几部牧歌集中得到了充分而清晰的展现。音乐史上第一位能在今日国际乐坛享有令誉的作曲家,当属蒙特威尔第。他是意大利作曲家,对歌剧、和声学、交响乐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他的歌剧被认为是历史上的第一批歌剧。

- 最著名的牧歌,蒙特威尔第: “圣母晚祷 Monteverdi: Vespro Della Beata Vergine”。乐曲一开始,小号奏出好像国王驾到的欢快旋律,之后是好像唱经颂歌那样的合唱。给人带来振奋阳光的情绪。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N411Z7tX?p=2&vd_source=53eb0977b9823a04cb6cfaf5fad53c20


16世纪见证了四大音乐现象:
复调学派达到了顶峰,器乐传统建立,第一部歌剧诞生,音乐开始首次印刷。当时对大多数人来说,根本没有机会看到和阅读音乐;音乐家们现在第一次可以站在乐谱旁唱歌或演奏。之后的发展是如此迅速。
现在很难想象基督教会在这个时候的核心重要性。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以如此壮丽和自信的姿态建造的建筑象征着“重生”的时代,当时的音乐充斥着欧洲大教堂。意大利的帕莱斯特里纳、荷兰的拉索斯和英国的伯德继续着若斯坎离开的地方,创作出了复杂而富于表现力的作品,这些作品将复调写作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展示了人类以辉煌和激情表达自己信仰的能力,这是前个世纪所没有的。

1600 - 1750,人类之音(三)- 凤凰网
https://ishare.ifeng.com/c/s/v002pwCNntcgRSwC--ujQlHm3ddvZyBkzlNbrQXTLM2smbrw__
这一次
但愿我们能明白
什么是古典音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69
 楼主| 发表于 2023-5-18 07: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德国爱乐是袭承奥地利金色大厅、维也纳爱乐乐团等都是团员合作办事业的习惯,也是团员合伙制的。
卡拉扬不是某地方八竿子不着调下凡到村里的唯一领导那种潜意识某地方模式,而是德国爱乐当时乐团选出来作为战后发家致富时代大众代言人的。因为从同期录音上看,同时代很多大指挥家卡尔伯姆等一位也没落下,真大师只是不被做为挂名代言人。而是抓来大婶现身说法去面对广大吃瓜水平的新顾客群体,促进这些人作为入门忠粉交钱罢了。当时在战后50年代是对德国交响乐坛的战后整肃时代。随着以后问题逐渐搞清楚以后,才重新开始继续演出。但这个时代一片废墟要吃没吃要喝没喝,就好像82年到92年那个时代穷困潦倒,一切都是从潜意识里解决饥饿的角度出发去看待一切的。但欧洲人还是有发达社会的印象,也知道如何快速发家。所以找了个大众形象代言人来做广告牌。但大婶自己没这个觉悟自己还当真了,趾高气扬像个小胡子训练队列一样,用很差的理解力去编排乐队玩作秀。大家为了银子也就捏鼻子认了,好的指挥家多了,参与大婶的排练演出权当上个厕所忍忍就过去了。小泽征尔出于战败国自小心态也蹭过粉和大婶玩过视频对谈,但很多纯大师谁搭理过大婶,没见过。
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水准都有高度最基本都是教授等级,而不是那种杂耍琴童玩乐器的。他们也经常和大指挥家合作,因此都自喊道阿巴多对指挥艺术的深度广度和细节都有过人的理解力,所以大家接受他的排练等于是一种进修和进步的机会。相当于是一种大师班的研究过程。因此不存在什么这个主那个主的营养不良心态才能想出来的角度。

所以柏林爱乐和阿巴多合作包子的小册子介绍,中文部分一看就被塞了私货。这部分文字信息的定位描摹风格一看就是个卖书的华人童生小编,对欧洲都是基于自己潜意识习惯基础去假想。嘴上在说柏林爱乐实际上是在透视自己个人不切实际的梦想。德国爱乐是那样的吗,有手有脚有大脑为什么不去独立探讨搜两三下。所以这个事,只要不是源头信息那就谁说的都不算,都算一种问题提醒。个人如果想建立独立精神,那么就从独立行为独立思维开始,遇到任何事搜索一些信息源头做做独立验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70
 楼主| 发表于 2023-5-19 14: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古典美声包子:12532 Ivar Andresen :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extra=page%3D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71
 楼主| 发表于 2023-5-20 10: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超牛包子。尤其是iMusic的那些维瓦尔第奏鸣曲,声音很润: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amp;page=3#lastpos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72
 楼主| 发表于 2023-5-27 18: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7000常驻id挂机量,看来是正常人类用户数字,一但社会统计规律超过常规就会带现各种怪物。

目前看来,录音思想和时代基础,是一种唱片压盘风格的等级划分标准。有些流行唱片的录音风格都比较高档,音乐氛围是充满声场的。不像一些老唱片,声音不但缺了很多频谱范围,声场氛围也都是干瘪的。这些老唱片只能用点老旗舰来听听掩盖一些缺陷。而向上面楼层那些新的小众品牌的古典cd录音,听感效果都比较高端,不亚于细节多的高码。但很多品牌高码古典音乐的压盘风格都比较刺激,直接破坏了高码的细节等级。不能不说大众大品牌在现在的表现差强人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73
 楼主| 发表于 2023-5-30 23: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听了一下宁峰小提琴。只能摇头。不懂的人可能能接受。但是,
缺乏客观性,只能算是个业余跨界水平。让一般人觉得比自己强那就是牛,实际上是对专业水平的侮辱。客观性较差,均衡度不行。强调长板,略过短板。交织在一起显得炫技比较吃力,缺乏高雅的坦然和整体均衡。不客观较劲的效果肯定比较低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74
 楼主| 发表于 2023-5-30 23: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5-30 23:56 编辑

入门高端黑胶唱机,唱放,唱头:

https://ms.mbd.baidu.com/r/10u4ZrGxcuk?f=cp&u=072a5b24ae5a93be

https://mq.mbd.baidu.com/r/10u5f4tu8Gk?f=cp&u=96964d037bea02c2

60年代立体声黑胶之前的唱片,只能叫胶木唱片,完全是两种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75
 楼主| 发表于 2023-5-31 10: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6-2 17:53 编辑

片源 剪报

一批音质极好的黑胶音乐: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0693&extra=page%3D1
一批96kHz 采样频率的LP: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4417&extra=page%3D1

-------------------------
下了不少。发现古典001开始的主题里面,中文标题flac整轨,lp_开头的老录音效果很差,不得不全体删除。纯英文标题的那些都还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76
发表于 2023-5-31 16: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非常感谢!楼主威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77
 楼主| 发表于 2023-6-4 22: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6-7 18:13 编辑

法国法宝音箱听介绍符合高端欣赏价值观,强调整体效果和氛围舒适度,频响信息适可而止比较脱箱。但很难在市场鼓吹的监听产品上找到痕迹。现在的市场产品为了互相比拼细节突出,要想远离刺激和迷惑初哥的走向比较难。真懂风格的人不会青睐那些量产的刺激声,一定要重新设计。

介绍,,
https://ms.mbd.baidu.com/r/10Kvs3QUUPC?f=cp&u=33fb00a341c0d6b8

试听,,
https://my.mbd.baidu.com/r/10KwOvyX5kI?f=cp&u=45589e10f12d1c4e

https://my.mbd.baidu.com/r/10KwU6X8kBa?f=cp&u=6e7e027e885c55c3

【Revival Audio ATALANTE 5-哔哩哔哩】 https://b23.tv/lgDjniQ

用旗舰大耳在5g手机上听的话还是相当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78
 楼主| 发表于 2023-6-6 19: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第三套Archiv 阿奇夫巴洛克包子;富特文格勒, 塔拉包子
Archiv The All-Baroque (50cd); Furtwangler Tahra (40cd)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extra=page%3D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79
 楼主| 发表于 2023-6-15 13: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疑问03 - 老烧说的“甜味”是什么?怎么在系统里添加甜味?是DAC环节,还是功放线材?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extra=#pid35249565

品味的主要因素,并不在于泡在具体领域的时间多少和浪费了多少血汗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0
 楼主| 发表于 2023-6-17 14: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6-17 15:08 编辑

奥曼迪哥伦布比亚120cd包子。1947-1958。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861&page=2#lastpost

尝个鲜,体验一下。
解压听了一下前面的,音效不是同期立体声时代的乙烯基盘基声,而是以前的电木酚醛塑料胶木钢针唱片那种喳喳声,音效是单声道模拟的立体声,演绎指挥风格比较简练直率有力。看到CD1里有全集图,录音时间在1953-1958。
哥伦比亚到了立体声唱片领域换了乙烯基盘基唱片,比如瓦尔特的古典盘就十分有音效了。看来还是竞争出奇迹,立体声时代不玩真的不行。

这套胶木唱片奥曼迪的匈牙利风格,总体听上去类似托斯卡尼尼那些唱片音效,单声道压抑的紧绷感,但比托斯卡尼尼的意大利紧凑风格柔缓和一点。适合留作绿叶的历史资料参考备用。对比R网下的一些立体声唱片,立体声唱片的音效就相当可以了,尽管风格还是奥曼迪的紧凑硬派。
试听后建议不要再搞24bit那套了。本身的来源都是胶木单声道唱片,太老的介质本身的音质就不行。R网下的任何大量奥曼迪,都是立体声的效果可以。

奥曼迪的风格总体比较直接,也符合费城交响那种比较接地气的风气。在相当于清末1912年的斯托科夫斯基执棒时期,玩出了辉煌灿烂的风格类似于轻音乐团那种绚丽效果。对大众欣赏有很强的吸引力。
其实费城交响主要特点就是整齐,因为为了接地气必须排除一些演奏员个人的艺术发挥风气。这也符合当时托斯卡尼尼追求整齐底线的风格,所以老托第一次排练就不停顿的连续演奏了一整部交响乐。完了以后老托激动的给乐团行了礼。
到了1936年尤金·奥曼迪接任指挥的时代,回到了艺术性的发展阶段。但基本的乐团风格基础具有整齐一致听从指挥家意图的底线效果,这点才是新时代费城之音的特点。

又听了一下更靠后的匈牙利指挥家索尔蒂的风格。只带有一点匈牙利式的紧凑感,总体是新时代艺术化的走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9-7 11:4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