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img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音乐精选有很多,但听上去风格多彩不一

[复制链接]
2401
发表于 2023-12-15 15: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感谢Jim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2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7 14: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12-17 21:48 编辑
历年名家《魔笛》全剧录音。按年代。网搜很多,比如注册过的撸串。

(Opera) Mozart - Die Zauberflote - Toscanini / Helge Roswaenge, Jarmila Novotna, Willi Domgraf-Fassbaender, Alexander Kipnis 1937 (performed in German
0f4044a053a09c660c701f1f0c612269a13997dc
(Classical, Opera) [AN] Mozart - Die Zauberflote (Beecham;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trienz, Rosvaenge, Lemnitz, Berger) [Prima Voce, Berlin 1937
20ebebc14ccffc73ec9a2526ad7f6657a6e3738d

(Opera) Mozart - Die Zauberflote - Karajan / Nicolai Gedda, Elisabeth Schwarzkopf, Giuseppe Taddei, Rita Streich, Mario Petri - 19.12.1953  
2585a90351e194dae3dc3f034c279edec5b85c90
(Opera) Mozart - Die Zauberflote - Solti / Elisabeth Grummer, Ernst Kozub, Gunther Ambrosius, Gottlob Frick, Erika Koth 1955 (performed in German) -
8849e6c6825ec8d9bcc61eb6ec38f3fd02cb6290
(Opera) Mozart - Die Zauberflote - Bruno Walter / Brian Sullivan, Lucine Amara, Theodor Uppman, Jerome Hines, Roberta Peters 3.03.1956  
812971cbe6d522b816cdeb334f0417e2901c094f

(Opera) Mozart - Die Zauberflote - Joseph Keilberth / Fritz Wunderlich, Liselotte Folser, Walter Berry, Gottlob Frick, Erika Koth - 12.08.1960   
52ae4d790ceee65b34b556ab24ce3da031b390c4
(Opera) Mozart - Die Zauberflote - Fritz Rieger / Fritz Wunderlich, Anneliese Rothenberger, Hermann Prey, Karl Christian Kohn, Erika Koth - 26.07.1964
35d929f6e7906b1e713c86a52c581aafecf09d6b
(Classical opera) Mozart - Die Zauberflote; Der Schauspieldirektor [3 CD's] DG (Fritz Wunderlich,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Arleen Auger / Rias Kammercho - Böhm - 1964
11932f54b5ed4a90eddcb2c3a30551bfdfacb7a5

(Opera) [Lp][24/96] W.A.Mozart "Die Zauberflote" - Eterna Stereo 8 26 176 - 1975,
cb76b4caa664cf6230a38a82d9db65caca0bc29c
(Classical / Opera) Mozart - Die Zauberflote (Lucia Popp, Edita Gruberova, Siegfried Jerusalem - Bernard Haitink, 1981)
25f39837d0c9b9b11225771e172bb0b484271f64
Mozart - Die Zauberflote [Hadley, Anderson, Allen - Charles Mackerras, 1991] (1991) (2 CD) - Telarc
6e4a86cd14f480ba2745ef38d1c44060b504d8fb
(Opera) Mozart: Die Zauberflote / Волшебная флейта; Klemper, EMI - 1994,
ff397674ea444dca6ebdba667b84f874a0ce5c23
MOZART - Die Zauberflöte (1996) [Christie, Erato] (Natalie Dessay, Anna-Maria Panzarella, Laurent Naouri / Maitrise de l’Opera de
0d3b611f1efffda740c91e976f801bc90ed83058

(Opera/Vocal) Mozart - Die Zauberflote (Arnold Ostman, Barbara Bonney, Kurt Streit, Sumi Jo) - 2001,
81260d71f1daf81400deca0a5726445879303c37
(Classical / Opera) Mozart - Die Zauberflote (Barry Banks, Elizabeth Vidal, Simon Keenlyside - Charles Mackerras, 2004) (2 CD)
725d35735c5d197d39a019b8427281a5cadb294b

这里只是历史全剧的一小部分,以前下载完有些名字没整理留下来的。最新演绎的版本就很常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3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7 16: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最新的歌剧,当然是从当红男高音女高音歌手出发去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4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8 23: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笔记:

技法平衡的代价,就是压抑了激情的爆发

细节思想性全部强大的指挥家,可以直线排列高低。但更多的广义角度,也只是一种存在角度。
有些细节和思想性差一些的指挥家也有自己的味道风格,有时候也可以作为一种欣赏选项。个人认为最差的不是技术上存在掉链子问题的音乐家,最差的就是死死板板严格走节拍器毫无风格,就像个音乐匠在应付差事混个饭吃。

有一些演奏家可以说存在细节掉链子,甚至有些人无视细节,全部扑在激情四溢上。可能作为欣赏者一开始在追求精益求精的中级班时代,这种演奏家会被自动摒弃。但再往后听的话,会感觉这样的情况才是一种妥妥的文艺范,缺憾美。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吉普赛演奏家,有钢琴家也有小提琴家。风格完全无视节奏只管激情。
然后典型的是激情四溢的阿格里奇,比细节郎朗远胜阿格,但阿格的演奏有自己的味道。
最近听法国弗朗索瓦的肖邦也也能接受了。以前听上去感觉这列火车都是处在漂移的状态。弗朗索瓦基本就是全部扑在激情上面,技法角度都是处在脱轨状态。但这是一种超然的文艺范风格。
俄罗斯派的指挥家通常自由发挥的风格多些,但俄罗斯指挥家的思想性不够深刻。

技法平衡的代价,就是压抑了激情的爆发。很多演奏家都是走的某种平衡状态。但也有的人的个性就是一种拼了的演奏风格,管你技法不技法的咱只管宣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5
发表于 2023-12-21 12: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太全了,以前看过一次,再来仔细复习一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6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1 14: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1 15: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大提琴家……



新生代法国大提琴家
Edgar Moreau - 埃德加·莫罗 1994





法国大提琴家 Edgar Moreau 莫罗,是一位在国际大提琴界大放异彩的新生代演奏家。
他的演奏绝赞。技术精湛、激情四溢。具有现代演奏家、技巧丰富和注重音色和乐感自由发挥的很多鲜明特点。

他是一位无可限量的音乐家。现场演奏的稳定度,对再艰难乐曲也能轻松自如。

他年少成名,17岁一举夺得柴科夫斯基音乐比赛银奖。之前他曾获得过在巴黎举行的罗斯托波维奇大赛青少年独奏家奖。虽然年纪尚轻,他已经和指挥家葛济夫、小提琴家克莱曼、小钢琴家席夫、巴许梅,也和作曲家潘德瑞兹基,指挥家杜达美尔,小提琴家卡普松等人合作过。

- 下了听过很多他的唱片,尤其推荐以下几张,听了特别有感觉。

Giovincello, Cello concertos - Haydn, Vivaldi, Platti, Boccherini, Graziani - Edgar Moreau - 2015 (FLAC)
8c60d8191a343622eccacac2eace89ffe141160e

Edgar Moreau - Weinberg, Dutilleux_Cello Concertos (2023) [24-96]
53e468f75b4513dc2b82bd5e991d8e5ca6128943

Chamayou, Moreau, Capucon - Debussy_Sonatas and Piano Trio (2017) (FLAC)
- Cello & Violin Sonatas; Sonata for Flute, Viola and Harp; Piano Trio (Renaud Capucon, Emmanuel Pahud, Gerard Causse, Edgar Morea)
e33f39c3d45e7aa08a6d72ced4a7e3959f858ff7
Chamayou, Moreau, Capucon - Debussy_Sonatas and Piano Trio (2017) [24-96]
3af650c4bb9bdeba5a4cad196ebe2b63d7855ec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1 15: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12-21 16:13 编辑


分轨:
Edgar Moreau & Riccardo Minasi - Giovincello- Cello Concertos (2015, Erato) [FLAC]
4f04d0c77c9d558f29baf286cbb0f61195a8eddc

[24-96]:
Giovincello - Cello Concertos - Haydn, Vivaldi, Platti, Boccherini, Graziani - Edgar Moreau -2015, Erato [24-96]
02963f2687e1bdade75f7f7e4ac23fa0687e6c5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3 18: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指挥家……




20世纪伟大指挥家
Carl Schuricht 舒里希特





Carl Schuricht 舒里希特是二战前最有艺术风味的大指挥家。

横跨二战前后的时代,出现了很多新时代的个性指挥家。有以慢著称的克纳佩茨布什,有宏伟内张的富特文格勒,还有神采奕奕的老克莱伯。因为当时还是以现场音乐会为主,唱片为辅的时代。个性张扬是票房的保证。

但是同时代的几位指挥家却不受当时喜欢个性化的欣赏者普遍青睐。这其中就有贵族气质不喜欢商业商演的舒里希特。
对比听了舒里希特的指挥风格,节奏均衡,很像现代指挥的节奏口味。个性隐藏在细节里,具有一种陈年老酒那样的纯味。
同时代还有一位乔治塞尔,节奏均衡稍显激进,因此过于未来派也是不受当时的乐坛青睐的指挥家。
从节奏角度分辨指挥家演奏家为什么靠谱,因为指挥家只用节奏这一个要素,就能驾驭整个乐队。所以,节奏是音乐的核心灵魂所在。


Carl Schuricht - 舒里希特 sacd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22144&extra=page%3D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1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3 18: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齐菲拉整轨包子声轨文件完好:
Complete - George Cziffra - EMI (40CD,FLAC)
560aaed5a0782be1a538a1f57ad547bb1c2e4f4f


齐菲拉,吉普赛钢琴家。激情四溢不拘一格大量输出激情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11
发表于 2023-12-23 19: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谢谢大佬无私分享的精神食粮,做个记号,再次感谢大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12
 楼主| 发表于 2024-1-2 13: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蒂勒曼|2023年德累斯顿新年音乐会|贝多芬主题,《第九交响曲》等】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videoshare?nid=sv_9196779222358030194&source=search&tpl=search&_refluxos=a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13
发表于 2024-1-10 12: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杭州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8 15: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Julia Stone - Everything Is Christmas
magnet:?xt=urn:btih:5D479BF1ECAF1E74839952E4EF25755AC4EBF262&tr=
Angus & Julia Stone - Life Is Strange
magnet:?xt=urn:btih:A9A184721FD40D63E7AC156FDDBE18EEFAB5A030&tr=

[TR24][OF] Angus & Julia Stone - Snow - 2017 (Pop, Country, Folk, Chanson)
magnet:?xt=urn:btih:9FF79D68FC25EFC398835AD4DE26FB4ED7E414A7&tr=
[TR24][OF] Angus & Julia Stone - Angus & Julia Stone (Deluxe) - 2014 (Folk Rock, Acoustic Rock)  
magnet:?xt=urn:btih:58BCF746EDEEB0C74D293ECA383BF5C6FFB0D1E3&t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15
发表于 2024-1-18 16: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jimguo 发表于 2024-1-18 15:14
Julia Stone - Everything Is Christmas
magnet:?xt=urn:btih:5D479BF1ECAF1E74839952E4EF25755AC4EBF262 ...

谢谢分享!

磁链后面的  &tr=  好像可以省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8 18: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确保不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17
 楼主| 发表于 2024-2-11 16: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纪念征爷仙逝。

年前久未听曲,借着稍微整理硬盘的机会,听了一下小泽征尔的集子。以前大量对比时代的那些刁钻细节分辨的深度印象弧基本消失,再次接触名家录音直接听到的是基本的宏观效果。小泽征尔的指挥,总体基调具有大气严谨宏伟外加细节顺滑的风味,的确是一种大师等级的演绎。很值得平时欣赏。

通过以前的下载和音乐家背景信息搜索得知,小泽征尔在指挥乐坛早在1960年代就闻名了世界。到80年代回到他儿时居住过的中国举办了一些排练和演出,对中国交响乐普及的贡献很大。以前也看过小泽征尔自己写的交响乐指挥求学记,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就有了对背景信息的阅览收益的经历。现在回过头去再看这些经历的话,感觉当时是当时,过后是过后。一些努力要经历多次涉猎和沉淀的时间过程才会有升华,所以不能对当时一些细节的东西下限制性的结论。以后经历了沉淀和升华,还会有宏观上的更升级化的感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18
 楼主| 发表于 2024-2-13 18: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指挥家……




著名指挥家
Seiji Ozawa - 小泽征尔  1935-2024





小泽征尔善于利用自己的技巧和风格来使乐队发挥潜力和形成辉煌的音响效果,同时善于通过自己的情感来传达音乐作品的内蕴。准确把握和理解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主题突出,布局清晰严谨,层次细致流畅;捕捉作品的微妙情感变化,无论恬静与激烈、缠绵与愤怒、诙谐与庄严、细腻与粗犷等情绪都能表达的恰如其分。
小泽征尔是以“大动作”为特点的指挥家,利用看似夸张的形体动作来调动乐队演奏者的音乐表现力。


Ravel - Orchestral Works -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Seiji Ozawa_iso  
281afbd6c21e4d8bf6f3c4d69f4d6eca6dfc8bfe Ravel - Daphnis et Chloe (SHM-SACD) BSO & Ozawa_iso
b2be7f4ab21a28c203861627ab527af0dd2b57fc
Respighi - Antiche danze ed arie per liuto - Seiji Ozawa_iso
561921667532b65e35e9ce43581eecc82f03800c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 Scheherazade (DG SHM-SACD)
a00fcdb4fb674ed45cd34d181634f85473ee4009
Arcadi Volodos & Seiji Ozawa - Tchaikovsky, Rachmaninoff (2003, Sony) [SACD ISO DSD64]
1eb23a7fda54b4e63218a44174c4ee10953b172b
Russo - Street Music; Three Pieces · Gershwin - An American in Paris (1977-2023) [24-192]
85baf41138c395035262b07c5c6aa18ad10e756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19
 楼主| 发表于 2024-2-14 12: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对交响乐指挥水准的认知:
在世界指挥乐坛处于大师阵营的基本水平。如果从对交响乐细节角度的深入挖掘和表现力上看的话,
小泽征尔的指挥录音均衡大气,在完成度角度够指挥大师水平,远超一切日系指挥家。有一定灵气,但在更高的个性化上还少一些。
小泽征尔拥有大师要素到了大师水平,比一些整体完成度上还有点漏洞的巴伦朱力尼强。基本和他的老师伯恩斯坦不分伯仲。

听了很多一流指挥家的录音以后就可以听出来,
指挥家综合风格基本是不会变太多的,只有随年龄增加对细节的深度挖掘。
因为指挥家没人管,只有自己管自己,而且养成了个人绝对感受的习惯,尽管也存在对业界的关注。指挥家在排练的时候只能一依据自己听到再次演奏的时候、对细节和氛围效果的感受好不好。不行就甲乙纠正,直到满意。这就是排练的作用。这个满意就是指挥家在当时的理解和乐团演奏掌控程度。也就是某位指挥家在同类曲目下的综合表现水准。

也存在客席乐团不配合或者掉链子的问题,但较少。
也存在指挥家老了以后,或者因时代时过境迁本人的韵味特色变得颓了。比如福特文格勒在战后的录音就是这样,失去了勇猛的力度。

其实判断起来很简单,找几个同样曲目不同指挥或不同时间的录音版本,一对比就很明显。


所以,如果单纯评价录音本身,那就要排除和录音无关的影响要素。

- 细节角度:小泽征尔和伯恩斯坦,在细节处理上都存在某种程度还缺乏深度的问题。一些不太被炒作的德奥指挥家就没有这些问题。细节处理上,比如奥地利指挥家莱因斯多夫 Erich Leinsdorf 的水准就在头号第二的阵营。

- 音色角度:小泽征尔还是有日系的肥皂顺滑审美。包括他的学生长野健。这两位都是在国外出生和成长的,但仍然没离开日本家庭生活。所以,听上去明显彻底去掉了日系本土指挥家的机械木偶音色,但最后日本人那种肥皂顺滑的审美还是保持下来。
说明日本社会生活是造成机械木偶节奏的元凶,但去掉了社会特色的压力剩下的顺滑是日本人骨子里的家庭生活观念。

- 所以,单纯看细节角度基本就能拉开整个指挥家的阵营分类。可以十分严肃精准的评价指挥加整体。

- 但是一般从音色韵味角度去评价的话,可以对绝对细节稍微放开。这样从大格局上欣赏风味也是一种角度。前提就是对细节对比的热情过去了,偶然听听就是音色角度的突出特色。
音色韵味往往和民族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这也是艺术多样性的根本来源。


以前的细节控学习时代,是个人涉猎录音版本告诉成长的特色。也存在存储空间不足的时代特色。

到了这些年存储基本自由可以大量收集录音的时代,对以前的不收范围就有所放松。小泽伯恩等等以前有保留的对象就开始收集了。说明以前对伯恩斯坦和小泽征尔,还不大算超一流的印象。主要是细节上的艺术表现问题。
沉淀了细节控以后,也可以对音色差异性有所关注了。这就和喝咖啡喝红酒那种绝对控的入门时代一样道理,喝了好的一般的落差巨大。但是等到沉淀下来不再去挖掘细节,过了几个月以后细节印象就会消失。可以随便接纳一些差不多可以的了。

现在任然坚持不收卡大的包子,他的贝交粗糙的一个版本也欣赏不了。别人的好的都听不过来,何况军乐团的老棒子茬大老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20
 楼主| 发表于 2024-2-14 13: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欣赏交响乐是一种自我学习过程,有别于应试教育:主要是射猎和鉴别的过程,从中得到对比效果。这个问题上不存在应试教育的比拼、没有时间紧迫下的大量数据输入。只看个人的时间自由选择和安排。也是结合各种背景信息的搜索学习,得以对音乐和指挥的理解力不断提升,反过来对录音和演奏得到更好的理解。

另外就是需要每个时期的沉淀和重新捡拾的再认识过程。每个时间段平均五年吧,中间可能会放弃一段时间甚至更久。
只限于一个时期的学期式的各种抓,那是不行的。全靠个人根据个人时间精力自我设定深入的方向和和高度。


这里存在于找到客观标准和依据。

前面也说过对领域深度认知是随着个人成长有所升级改变的。
这一点不能说太多,会影响不同成长程度的人的涉猎的旅途欢乐,破坏别人的涉猎乐趣并不好。也没那个时间精力和义务。
前面那些偶然流出的一些信息就足够超范围了。

希望到处能抓到前人的认知经验,这一点就是应试教育的缺点和奢求了。

应试教育,不强调同时时毁灭个人成长的辛勤和乐趣的,对公认的课本知识大量无脑输入和理解有学期的严格时间段限制。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给一个人浪费,只能集中火力全开去接纳前人总结下来的经验。但是只存在于短期记忆之下的数据装载,并没有个人感受的选择方面的鉴别的成长历练。所以会造成学习尖子到了社会上往往只能成为员工尖子的现实。因为应试教育让一个人失去自我学习的习惯,只会到处抓知识,不会和没这个时间安排让自己从优劣之下选择和总结出来。因此就失去了这个习惯的建立,也等于毁灭了这个自学和广泛联想的动力。


太多,可能会引发一些无脑器材党的严重反感。其实大道至简,话太多主要是处于给人解惑用的。

一句话:实践出真知。不怕不识货。对比之下知细节。

挫折是成长的必要要素,这样才能知晓找寻价值的方法。一开始对器材都是被满网的阶段出钱认知的信息海洋所蒙蔽,也容易涉足一些标题党的唱片。等全套的受骗经历过了,就能去伪存真找到价值所在。

对真理的寻找,越求越模糊。到了量变质变的时候,会看到一线阳光穿云出,突然找到超越既往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9-1 21:0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