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img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音乐精选有很多,但听上去风格多彩不一

[复制链接]
2441
 楼主| 发表于 2024-3-9 13: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月光女神的数码唱片有很多音效堪忧。现在发现,一些wav,wv,甚至ape格式的效果都比较出众。
前面那位卡娜娃也跨界流行,但歌剧直白嗓不敢乱动。而莎拉布莱曼这位从小妈妈领着参加各种歌唱训练班的音乐剧歌手,跨界演唱上嗓子还算相当放放松的。外加了一些美妙的花边装饰音,感觉这种跨界还算最靠谱的方式。

莎拉布莱曼,音效数码:

Classics_-_The Best_Of_Sarah_Brightman_(2006_[SBA_Rus_0946373981-2-8]_eac_wv_cue_log_covers_boocklet_tags)_by.Oleg39.iso.wv
5a5fb18afab239fda23456819f20d8269059d483

Sarah Brightman - Dive - 1993, FLAC (image+.cue), lossless
db52d21020578786e0e2ab5aa8a5a40a3017f99c

Sarah Brightman - The Trees They Grow So High - 1988, APE (image + .cue), lossless
383b821e1fc76b341531639e4e522ae0133702ac

Sarah Brightman - As I Came Of Age - 1990, APE (image + .cue), lossless
43a38b77fa73638443129d7cc4f0fd8fc1001f9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2
 楼主| 发表于 2024-3-10 14: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3-11 18:26 编辑
钢琴家……



老一代法系钢琴家
Vlado Perlemuter - 佩勒默特 1904-2002





- 也是随着搜索偶然看到的推荐链接标题。下载了佩勒默特,看唱片封面图是一位上世纪前半的老一代演奏家。听了一下,感觉有法风融合情感的一致性,同时也有点德奥的严谨味道。

再去看个人介绍,佩勒默特早年出身在立陶宛日耳曼系母语环境的犹太家庭。幼年早慧,10岁就去了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和科尔托是同学。15岁毕业。参加演奏比赛,在弗雷面前演奏他的变奏曲获得一等奖。佩勒默特20岁到拉威尔那里学习了六个月。二战时期逃到瑞士。战后,佩勒默特回到母校巴黎音乐学院教学,并一直待到1977年。

他的艺术特点是闪烁的色调和歌唱连奏,以及轻松的演奏。听过他现场的人说,他的演奏的特点是一种迷人的微妙音调,录音无法完全捕捉到。
他的国际职业生涯长达七十多年,他出现在世界各地。他录制了完整的莫扎特奏鸣曲,拉威尔的整部钢琴作品,以及肖邦,贝多芬,门德尔松,舒曼,李斯特和法瑞的作品。他在89岁时举行了最后的音乐会,并在日内瓦的维多利亚大厅举行了一场告别全拉威尔演奏会。

- 佩勒默特的总体感觉,是法味为主,同时有犹太音乐家的含蓄,还有日耳曼文化瑞士制造的严谨。

Chopin - The Piano Recital - Vlado Perlemuter (2024) [24-96]
2e645a35af0e322c01dd42cf5cb998d9328084e8

Mozart - Complete Piano Sonatas, Fantasia c-moll (V.Perlemuter) [4CD] - 1956, FLAC (image+.cue), lossless
a480cf087a12f02165751003a80d8ffd395a1974
Ravel - Piano Works (Vlado Perlemuter) [2CD's] - 1996, FLAC (image+.cue), lossless
0d7cb7eddca51af2b46ac4b66c8144c2e8d74a91
Ravel - Piano Works - Vlado Perlemuter (1973) [FLAC] (NI 7713-4)
c88191a92993d8c246343570d871fa9628e9dece
Franck; Faure - Piano Quintet (Quatuor Parrenin, Vlado Perlemuter) - 1992, FLAC (tracks+.cue), lossless
6298d75933f0bb6f71d61693910b1d6fcbbd3718
Schumann - Kreisleriana, Fantasie in C (Vlado Perlemuter) - 2009, FLAC (image+.cue), lossless
c57528ee9e45f6f7ce1e4585f60746d6433588b9

Vlado Perlemuter – The Nimbus Recordings - (14CDs, Nimbus, 2013)
024f4f5d63650e9f33fee0e784b2e185daaaaac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3
发表于 2024-3-11 07: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崇文
Vlado Perlemuter – The Nimbus Recordings - (14CDs, Nimbus, 2013)
024f4f5d63650e9f33fee0e784b2e185daaaaac9
这个看意思无供源

https://115.com/s/swzbirw36dr?password=v015&#
Vlado Perlemute…, Nimbus, 2013)
访问码:v0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4
发表于 2024-3-11 09: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zeppelin 发表于 2024-3-11 07:39
Vlado Perlemuter – The Nimbus Recordings - (14CDs, Nimbus, 2013)
024f4f5d63650e9f33fee0e784b2e185d ...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5
 楼主| 发表于 2024-3-11 12: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zeppelin 发表于 2024-3-11 07:39
Vlado Perlemuter – The Nimbus Recordings - (14CDs, Nimbus, 2013)
024f4f5d63650e9f33fee0e784b2e185d ...

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6
 楼主| 发表于 2024-3-12 13: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感觉一有德奥刻板味,再去演绎浪漫派那就拧巴了。为什么德国女小提琴家一大堆,有专门拉巴洛克的,有专门拉古典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但是穆特就很独特,她演绎古典派一板一眼的反而不行,一开挂浪漫派就十分顺滑有歌唱味道。这在德奥系里面算是凤毛麟角独此一份儿的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7
发表于 2024-3-12 14: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一种米养百样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8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10: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马勒全集 - 斯威特兰诺夫

Mahler - Complete Symphonies №1-10 (E.Svetlanov/ The Russian State SO) - 2.49 GB
Issue year: 1995-97
Record Company: Harmonia Mundi S.A./Germany
Audio codec: APE

magnet:?xt=urn:btih:DEDF886C73E32B38628FAF1864F5C04383C29BCF&t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9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12: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开盘磁带机需不需要迷信:

【磁带的声音特色从何而来?最全面深度解构磁带录音技术&磁带录音机/开盘机工作原理|Mic·Up|第三十八期|特别篇】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videoshare?nid=sv_14142123523415670542&source=search&tpl=search&_refluxos=a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0
发表于 2024-3-20 12: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jimguo 发表于 2024-3-20 12:05
开盘磁带机需不需要迷信:

【磁带的声音特色从何而来?最全面深度解构磁带录音技术&磁带录音机/开盘机工 ...

很好的知识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1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3: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这个账号里知识点的器材源头角度很多,还有录音头的特点问题。基本都是物理电磁材料,和元器件的不同性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2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3: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可见,当学生也要会当,选老师也要会选。满网络嘀嘀咕咕的都没戏。不如客观一点,自己动点手搜索搜索。不断积累观察和经验。

理解力的差异性,无非就是限于资金,注意力角度、深度,受限于个人的综合积累思路的情况。
看了这些年论坛,主要就是受限于资金的因素最大。少数人没有限度,但混在一群理解力受限的人中间也会受影响。

很多具有决定性的经验,即便跟随观察,也要时隔多年才会有所醒悟,最后才能通透。最后才能知道专业和科学的力量,这才是火车头,才是真实的源头。也是得到了这些年一些网络入口端浏览器、app等的推举算法。否则,人的认知和搜索能力再强,也不一定能选择到源头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3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3: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对比了最近下的试音碟的四个包子。看了一下以前有北欧的那个,别的也有零星的都归类在试音碟文件夹了。但是以前听到的效果,也就是有一些厅堂感,和感觉好像声音细了一点。但绝对的差异性没听出来,也容易被归类到一些人说的味精问题上。到底是加了味精还是加了翔难以决定性的肯定的分辨出来。

但是现在用旗舰大耳一听,高端音效品牌此言不虚。大多数名牌试音碟都是有道理的。环境氛围都存在于细节里,否则用老旗舰墨镜听到的就是味精,但是用旗舰大耳听到的是真实感的细节更强大。这样就直接能联想到电视显示器,任何商场里电视专柜区的时代变化都能看到。越是分辨率高细节好的产品,效果就越真实和越自然。

总结之下:分辨率,就是唯一的效果来源。
不要管每个业界里如何玩商业形象选择性的用词,什么点距、显示屏k数,比特数,解析,最后说的本质全都是一回事,分辨率就是细节。细节也是决定专业深度的广义观察角度。同样接触到的东西每个人都一样,但在更专业的人眼里甚至专业工作者眼里,就能看到问题和差异性。这就是说,每个人平时接触到到的信息的重量都一样的前提下,越专业的人看到的关键信息越多。那么,相对不专业的人呢,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信息全都白瞎了,左耳进右耳出竟然是永恒的常态。智慧稀有。值得珍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4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3: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
资金,注意力角度,是音响领域理解力来源的两个最大的相辅相成的要素。一开始的时间段时代环境下,可能每个器材档次的差异很大。以前入门一千多的老旗舰大耳机是一个领域范围,然后旗舰大耳接近上万的差距就很大。两个等级不大容易被直接选择突破。如果注意力不放在关心源头差异性角度,仅仅是钟情于买东西的稀缺性和玩物的某种乐趣,那么一开始有资金优势也会掉落到万年老烧那口井里沾沾自喜。最简单的道理,生产者和录音器材的研发者,录音公司的研发才是源头。演奏作曲更是,背后还有背后。所以只有跳出这口井才有出路。

直到这两年疫情之后业界拼销量拼升级,还有凤毛麟角的品牌能下放旗舰等级的耳机来跳水。对比之下这才发现,以前玩老旗舰很可能连入门都没入进去。主要是根据对录音的市场投放传播载体分类下的播放通透的比值衡量,单纯在cd这个16bit的录音介质分辨率等级,可见老旗舰连听cd都不合格。因为成本问题情有可原,但长期局限在此还要斯德哥尔摩被绑架的大玩彩虹那就是一种悲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5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3: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很多问题,过程是必要和必然的,也是不容易的。但往往最后都会只总结出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这就是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无为而无不为” 古圣先贤的厉害。

所以,玩东西搞多了的目的都是为了最后的化简。堆东西的体积音量物品的数量,很可能在少数人那里一开始就是不喜的。喜欢东西就必然喜欢麻烦,还能搞出仪式感来。但有更广泛心态的人一开始就会觉得巨麻烦没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6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4: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qinyanyi 发表于 2024-3-3 23:09
偶然发现因疫情中断的BBC 50 Pieces of Classical Music Collection音乐集,近一年来又有更新。3年前中断在 ...

bbc 这个网友连载的也足够多了。等不出来的话,最近看了一下有几个主题词:

BBC Music Magazine
BBC Symphony Orchestra
BBC Radio

在俄网撸串,可以看看检索出来的一个一个具体线索,区别对待。
杂志那个:有真的杂志,后缀都是PDF能知道。也有括号标注为经典的classical的古典录音。
交响乐团:自然也是一些古典盘。
收音机:主要都是一些流行音乐。

这些盘源有一定数量,但可以作为换一个心情的欣赏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4: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3-22 14:20 编辑

以前老能听到维也纳交响乐团如何如何。但指挥维也纳交响的指挥家绝大多数都是德国人。奥地利指挥家,也往往都是德国风格的。这也就怪了。
卡大不用多说。出身是奥地利人,但风格只是节奏感紧密这一点的德国风味,但不拘细节的问题都跑到俄罗斯那边了。
莱因斯多夫 Erich Leinsdorf算比较细致的维也纳指挥家,但风格上也比较偏德国。还有位指挥家风味上有一种丝绒感,但本身却是德国出身的北方人。

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位全方位奥地利维也纳风味的指挥家,
Josef Krips 约瑟夫克里普斯。
他是二战前成名的指挥家,所以保持了很多最传统的奥地利交响乐的风味。拥有丝绒般的风味谦逊典雅的整体氛围,比奥地利交响还要奥地利奶油蛋糕。
他也是战后首位指挥维也纳爱乐和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指挥的指挥家。指挥过1946和1947年两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8
发表于 2024-3-22 15: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谢谢老师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9
 楼主| 发表于 2024-3-27 12: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还是认同横向对比才有要点。大道至简,形而上为道。
形而下为器,知无涯,不以有涯去拼无涯是个原则。如果为了凑数,那么必然陷入不厌其烦的每张碟都能看到可以说的地方,那这样就没有全局角度的评价效果了。和一些卖碟的软文就没分别了,凑成一波表面上好听的漂亮名词一的堆,实际上是不是那样的程度才是问题。没有对比就没有程度上的标准,那就怎么说怎么全都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0
 楼主| 发表于 2024-3-27 12: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网络时代,化简是基本可以做到的认知效果。之前的人都是认知壁垒的情况,除了少数能够接触到实物的人,绝大多数人连一些实物是否存在都不知道。那么全凭一些类似于现在的网络名嘴的个人下结论就只能吃这一口的参考。实际效果还是没人去全部购买自己验证,有这个经济性也没那个时间精力和地方,在家去搞事情。这就是实体没接时代的特点,连出本书都要编校三年。以后刚有了电脑编辑的时代三个月出一本书,那还是信息难缠的时代。

只要是个人没机会直接参与源头接触、和对源头信息横向对比的方式,那就都是信息封锁模式,等于个人智慧闭锁模式。小广播满天下,一帮教徒在那里盲从。然后什么传消小板凳排排坐老师说啥就听啥,什么都是好好好的乖孩子模式全来了。问题是脑子是个人的,银子也是个人的。自己的信息命运、智慧命运,每个人都可以自己掌握。本自具足的生理机能就是人的智慧能力的基本保证,但是人的认知习惯,也会随着大小生存环境被挤压硬化,以至于难以自拔的失去独立对外探索思考的习惯。然后陷入为了和周围的人比较出来,或者陷入为了下顿饭盲从生存,或者为了临时博出位的在小圈子里奋斗比拼的应试模式。有机会接触更好的智慧提升,也都是被环境捏出来和只是应付环境压力的活法模式。个人的潜力都有被限制的空间,仅仅是有大有小。几乎等同于人的身体韧带从幼儿时代自由自在的韧带,逐渐失去活动空间而被僵化的情况一致。有些情况是再次被拉开,有些情况是几乎彻底失去了年龄韧带柔软度、难以再次展开的情况。

那么人实际上都是在生活中随波逐流的。对外界的认知模式也会逐渐随着自然生存环境的大小高低不同被硬化,有些情况会导致彻底失去有宽度的逻辑观察和思考能力,观察问题抓不住全局,只看时间上最近的情况,稍微靠前一点的更重要的问题就联系不到一起,也排不到前面和重要核心上,难以去做同类同系统问题的综合搭建。好像一个人的思路只有眼前的那根棒子,再多一点就没有处理器能容纳了。

这样话,也是很多人难以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科技,难以利用已经提供了更广泛的个人独立验证、独立得到对比认知的条件。会仍然处在网络时代之前那种、社会认知只能靠、也习惯于靠单一媒体刷机模式被动的被塑造个人认知。这样就能知晓,为什么在网络时代还有大把的人,喜欢被洗脑自己不会独立认知独立验证独立得出辨析认知的现象。被掏钱包就是个人失去独立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最直接的效果体现。人都想获得生存机会获得生存质量,但是吃饭还是最好是自己掌握才有安全卫生意义。全靠别人来喂,这个最直接最基本的仿生模式,可以引申到其它生存样式的阶段的判断上加以辨析。
比如任何领域的认知,都是表面化可见可闻五感六感为主的接触和熟悉模式,那么人的生存习惯,也都是习惯于接触表面化的形而下的可接触物像的生存习惯。那么这样看的话,一个人的一生都可能是活在形而下为器的环境里。对比君子不器来看,那么人实际上都是活在小人的环境里。时间久有了形成了不断被各种有限的环境刷机造成了潜意识塑型,人的幼儿天性柔软的宽度基本就僵化了。什么本自具足的量子沟通全局观察的可能性,都会被形而下的表想生存思维的习惯深度封印,而形同本自没有。时间久了就连反思认知的动力能力都会消失失去,一些人还会斯德哥尔摩为虎作伥的嘲笑智慧的发展。这样的话人在智慧的提升恢复上的可能性就基本完了,而且还会作为他能接触到的别人的生存环境,干扰影响别人。所以人的生存环境,最直接的就是来自可以影响你的那些人,被他们的思维习惯指导下的行为、带给你的刷机效果。因此,大比例下什么环境下生存的人,就容易被刷机成什么思维类型的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天生柔软后天僵化是个普遍的现象,僵化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生存环境下他人的影响,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样式工作类型的影响。

很难知道,具体什么刷机效果的人,才能认知到自己的生存阶段思维效果。但是人可以对比仿生判断标准这一个天然的准绳。比如,人生下来是只有天生本能吃喝拉撒睡,其它能力一概没有。同时也具有接受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到了一定月份就具有一定探知的主动性。但随着人文环境的影响,探索兴奋度也会逐渐转移到一些表象上。总之人的潜力正常情况下都是先天具有潜能后天被生存环境人文环境捏合到一些狭窄的范围下,变成潜意识反过来控制人。
很少有人对比仿生原理,去校对任何形而上领域的自我认知发展阶段的主动性和发展程度的。
最不费力气的模式就是永远吃奶,永远不管尿裤和再以上的个人活动外放的问题,别人来免费服务是否合适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所以这样习惯的人,都是潜在的被外人同样懒惰狭隘局部信息灌输和互相认同的对象,遇到更差的情况那就是被骗的生力军。加缪说过,骗子的生存土壤是由傻子决定的。但实际上骗子和傻子基本都是同类思维模式的人,只不过骗子的挖坑能力强,有一点主动思维能力,但是把一些认知效果不当的外放用在了别人身上,给他人造成了损害。而那些他人,直接就是婴儿,一点主动思考行动的健康分别心都没有,不想想别人为什么就有点思维能力,自己为什么不能去验证一下。或者认为自己就是万年学生,听老师喂奶都是必然的和永远不能变的。为什么不能对自己和能接触到的他人在什么地方和自己不一样进行对比思考警惕一下呢。没动手搜索的意识就没有这个习惯,也没可能有这个能力。认为自己永远不行,认为别人能力超过自己都是天然的。因为别人只是简单打几个字,自己简单打几个字就不行,所以就只能永远得到别人的给付。更有的个别人进阶的采取暴力吃奶,认为别人和自己不一样能力强,自己反而就能理直气壮的要求别人来喂奶,不行就直接欺师灭祖杀害父母模式的强抢。其实这些类型的本质都是自己失去独立艰苦磨炼的认知和动力,也不懂任何现成的自己对比自己的高人,都是别人不怕苦不怕累大量筛选不要的信息之下,摘选磨练出来的。万年吃奶万年上学,万年有人比自己高,都是类似的习惯之下才可能产生的认知。

为什么说道就在脚下,任何认知变化都需要个人投入兴趣和劳动,不怕在垃圾海洋里找出珍珠的过程。时间久了也不用整天陷入同类型的深度不靠谱的境界,可以更加直接的接近珍珠存在的接触范围远离垃圾。但是任何领域,还都是具象程度很高的深坑,人一旦涉及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直接就形同被投胎转世一样等于婴儿,还需要重新从基本的零起步开始搭建认知具象。但是人对一个领域的认知层次模式辨析如果有了经验,那就不太容易被重新喝了孟婆汤而失去判断能力。但这种假设和能力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往往容易陷入领域小白效果也会盲目引进其它领域认知高度的错误对应,导致没有基础框架之下就做错误判断。人就是这样除了整个生命会喝过孟婆汤,之外在每个领域生存认知的情况下也会多次投胎一样的打回白痴状态。不可盲目自信,不可盲目借用别的领域的形而下的表象认知而作伪穿越。为什么孟婆汤是必要的,那就是当一个被清空的小白,也比不被清空带有别的认知生涯的表象认知干扰,稍微要有点希望。

最后还是那些圣人在量子全信息认知高度上的名言。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君子不器。言外之意,小人着相深挖琐碎迷信具体的物像。知无涯。不以有涯的生命去搏杀毫无意义的表象琐碎的效果有限的知无涯。
结构思维,全局思维,独立思考独立投入,巴甫洛夫磨练。是一个人不断成长,避免长期僵化在低幼阶段认识不到危险的有效路径。透过表象和摆脱表象的伪满足感去看模式才是有效发展的途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9-2 19:0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