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img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音乐精选有很多,但听上去风格多彩不一

[复制链接]
2481
 楼主| 发表于 2024-4-27 22: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Simon Rattle : The Berlin Years 45CDs WARNER 2024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extra=page%3D2

正在对比马二。

- 新下了几天的,西蒙拉特尔2010年华纳版;- 和以前的,阿巴多2003琉森视频版24bit音轨。

- 西蒙拉特的风格和录音一致。整体比较有音乐性,有一定悦耳的起伏。女中音的演唱也比较鲜明。初一听感觉好听。

- 阿巴多的录音也是和风格一致。整体强调艺术性,可以令人沉浸其中。所以相对与西蒙拉特尔的,阿巴多的录音显得整体起伏有控制,具体的欣赏点都在细节氛围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2
发表于 2024-4-27 22: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
jimguo 发表于 2024-4-9 16:19
看到以前发过的一个foobar2000里和声音润度有关系的改善方法。可通过简单更换文件实现声音提升。

jimguo ...

还有这事儿,试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3
 楼主| 发表于 2024-4-27 23: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4-28 21:51 编辑
很不牛的俺 发表于 2024-4-27 22:44
还有这事儿,试一下

以前有旗舰乐友试过,表示赞同。文件按信息网搜就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4
 楼主| 发表于 2024-4-28 21: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这两年撸串上出了不少克伦佩勒的24bit重制数码盘和黑胶重制盘。正在撸哈希收集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5
 楼主| 发表于 2024-5-6 14: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海淀
钢琴家……



苏联钢琴家
Vladimir Sofronitsky - 索夫罗尼茨基 1901-1961




苏联钢琴家弗拉基米尔•索夫罗尼茨基(1901~1961)在乐迷心中是一段不朽的神话。在特殊的历史时代里,他演奏的录音在他去世多年以后才得以广泛流传,但他精湛的演奏很快征服了世界。

- 直接听感,是一种老唱片时代的经典古风演奏方式,但录音是很有音质的。一种高品质的怀旧风格。


The Art of Vladimir Sofronitsky - 2019 (34cd)  - 6.72G
f8d072af19a4a292f87268b0c794d5a8b244bdad

Vladimir Sofronitzky Edition - Brillliant Classics (9cd, ape)  - 1.29G
magnet:?xt=urn:btih:20C28FB58A0726420EAC07DC5B058312767030B8&t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6
 楼主| 发表于 2024-5-7 18: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海淀

注意力的角度,是深入一件事的关键。但是注意什么地方还是有难度的。

以前受到传说的交响乐以无标题为最高存在的影响较大,这样下去直接就奔着无标题的理解去走,结果很多作品在门外摇晃多年都听不进去。
比如马勒交响曲。以前一直都是硬头皮播放出来,但就是听不进去。搞半天只能从外表的感觉,觉得1,3 ,5的旋律还容易接受,其它的就更难懂。
这就是一种认知模式的切入角度出了问题。

后来发现很多指挥家都谈论过马勒各个交响曲的内容描述和理解,这样才能更深入的了解作品。但仅此还不能入门。

直到以后刷到了按章节加字幕解释马勒第二交响曲的视频,从细节上逐一了解了每个乐段原来的意义,这才能把具体的情绪要素和音乐作曲时的情景联系起来。
起码先这样做才能彻底听进去。
可见,以后脱离开原始的情节设计,那是以后的事。先从作曲家原始的意向出发去听,先入了门再说。
这样入了门,才能接纳全程听完的效果。

再回想以前上学时代也是听收音机里讲贝多芬各个交响曲的内容和基本情节,才开始深入理解的。就这思想模式未被传播上加以明确肯定,就造成了对无标题音乐的望文生义。如此肤浅的概念模糊化,就可以使人在门外饶几十年不得其门而入。以前经历过的模式,如果不突出强调也没引起突出认知。

所以,交响曲无标题化,只是当时作曲界追求的一种终极效果的角度。
但是入门的时候不能这样做,还是要从作曲家原始本源的具体创作意图去开始入门。好在现在有了字幕视频可搜,不然都不知道走这个搜索路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7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22: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海淀
好莱坞47年艺术片《六宫粉黛 Song of Scheherazade》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奥斯曼帝国之行。(以前的内参片)

Song of Scheherazade (avi) 1.46G
2379f5faff4c53fcc7f6b0cf666c742dfd61b738

Song of Scheherazade (Walter Reisch) [1947,DVD5 (Custom)] VO (Eugene Greene) + Sub Rus (VOB) 4.31G
e3a40eb3a7bab6fa536700f808ac4e9ad11fc45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8
 楼主| 发表于 2024-5-27 17: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海淀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5-28 02:35 编辑

上个月,下了一些新盘。

- 当代古典演奏家,风格都有清新的一面:
Peter Sheppard Skærved - 小提琴家。
Janina Fialkowska - 钢琴家。

- 当代音乐。欣赏点,在于以节奏为主的各种秩序效果的感受传达。
Bruno Maderna - 当代,指挥家
Bruno Mantovani - 当代 作曲家

- 一些法语流行歌:
François Valéry - 风格轻松,但偏香颂慢歌。
Martin Circus - 动物世界片头曲时代早期摇滚风格,轻松跳跃。
Calogero - 轻摇滚风格。
Calogero - 法国甲壳虫风格,也有拉丁味的歌。拉美和拉丁系的南欧都有渊源。

- 古典吉它演奏家,偏当代风气:
Philippe Mouratoglou

可上俄国撸串注册搜索 https://rutracker.net/。
https://skrbtpu.top/ ,可试试,不保证都有供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9
发表于 2024-6-2 21: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jimguo 发表于 2024-5-27 17:09
上个月,下了一些新盘。

- 当代古典演奏家,风格都有清新的一面:

感谢分享,下来听听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0
 楼主| 发表于 2024-6-4 10: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海淀
歌唱家……



美国女高音歌唱家
Kathleen Battle - 凯瑟琳·芭桃 1948




美国美声乐坛上知名的 轻抒情花腔女高音(light lyric-coloratura),以的她银玲般甜蜜轻巧的音色而闻名乐坛。

- 她有一种丝绸般的精致顺滑,像白玉一样内敛而饱满。音色令人十分舒适,细节还十分到位。

芭桃是位抒情女高音,音质纯净、明亮、清脆、柔润、音量不大,却充盈着很好的音乐感召力,且能演唱一些花腔技巧。她是位非常明智的女高音,从来不唱自己力所不及的曲目,而先唱适合自己的声线和气质的角色。她很可爱,笑脸迎人,仪态优雅,热情大方,表情可亲,演唱手势自然,舞台形象撩人,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具有音乐感,无论是人或歌声都是那么的美。

凯瑟琳·芭桃幼时学钢琴,中学时她对数学最感兴趣并有副好噪子。在中学音乐老师的鼓励下,芭桃终于放弃了数学而选择学音乐。1970年,她在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取得音乐硕士学位,随后在小学教音乐课。热心于音乐教育的芭桃经过两年的小学教书生涯后,灰心丧气大失所望。这时她另找出路想当歌手,于是便一边学声乐一边进修进修德文,并在教会唱歌,有时也参加神剧的演出。
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辛辛那提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席佩尔斯试听了芭桃的演唱十分赞赏,决定让她参加辛辛那提交响乐团定期音乐会演唱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1972年,在席佩尔斯带领下芭桃参加意大利斯波雷特音乐节的演出活动,这是她首次在欧洲登台。这位音乐老师为了寻找新的音乐出路,又重新当起音乐学生。开始接受声乐老师班兹的全面声乐训练。不久,席佩尔斯将芭桃介绍给辛辛那提五月音乐节的音乐总监列汉认识。列汉也很欣赏芭桃的歌艺。立即起用她,带她到美国各地演出莫扎特的《C小调弥撒曲》、海顿的《创世纪》、巴赫的《结婚清唱剧》等。
1975年,芭桃参与托普林在百老汇的演出,饰演剧中的女主角。这是她首次演出歌剧,从此很自然地开始了她的职业性演唱生活。芭桃曾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唱过多次,如1990年8月18日她联同诺曼就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一场别开声面的灵歌音乐会,成为乐坛佳话。1991年,卡内基音乐厅建立100周年,就以芭桃独唱会作为纪念开幕式演出。89岁高龄的本世纪伟大黑人女低音玛丽安·安德森亲自光临捧场,芭桃还在独唱会上特为她献唱拉赫曼尼诺夫的"在静寂的神秘夜晚",掀起高潮,场面感人。


Kathleen Battle Edition (2023) (15-Disc) [24bit-48]
1369b149f5ff0326202f4c71522c8210473701e5
-------------------------------
Track Listings
Disc: 1
- J.S. BACH Arias - Itzhak Perlman; John Nelson
Disc: 2
- MOZART Opera Arias- James Levine
Disc: 3
- Bel Canto - Italian Opera Arias - Bruno Campanella
Disc: 4
- French Opera Arias - Myung-Whun Chung
Disc: 5
- Honey and Rue - Andre Previn
Disc: 6
- Live in Tokyo 1988 - Placido Domingo; James Levine
Disc: 7
- Kathleen Battle at Carnegie Hall - Margo Garrett
Disc: 8
- Salzburg Recital - James Levine
Disc: 9
- SCHUBERT Lieder - James Levine
Disc: 10
- Spirituals in Concert - Jessye Norman; James Levine
Disc: 11
- Pleasures of their Company - Christopher Parkening
Disc: 12
- A Christmas Celebration - Leonard Slatkin
Disc: 13
- Kathleen Battle sings Sacred Music: Mozart . Haydn . Handel . Poulenc
Disc: 14
- Kathleen Battle sings Handel and Mozart - John Nelson; Sir Georg Solti
Disc: 15
- Kathleen Battle sings Opera and Concert Arias - Rossini Donizetti Verd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1
 楼主| 发表于 2024-6-12 08: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海淀
看问题的角度,和客观性,关乎一个人的成长效率:

主观主义要不得。按说从各个角度去理解专业音乐界的客观性原则,也是逐渐和大道观悟相重合的真理。也就是派生的模式永远小于母体源头逻辑,所以一般都是派生次级程度,那么只有虚怀若谷诚恳探究源头规律才是正常路线。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page=4#pid35790033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page=3#pid3579033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2
 楼主| 发表于 2024-7-8 12: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海淀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7-13 00:08 编辑

数码音乐这点事,为什么接触到的都是成长途中的探索信息,因为探索道路上的问题最多。所以只能参考,不能迷信。一切都要找到客观道理支持才算到位,中间状态试图用单打一的一些概念来以偏概全通常都是误解的效果。

搜索观察了一段时间的时钟频率问题,发现数码音乐文件里标注的16-44,24-88,24-96,32-192等码率格式,后面的44,88,96,192等其实对应的就是时钟晶振频率。解码时需要有这些对应的时钟加持,数码唱片才能在解码的源头解码到位。
否则系统就是用先有一般的时钟容错胡乱凑合出来缺斤短两的残缺声音,带来的问题就是声音发尖发紧发干。一般的电脑主板上的两颗时钟晶振,播放音乐到24-96就开始不正常了。所以为什么用笔记本播放sacd文件的时候声音最差,是因为电脑主板标配的两块晶振,距离迄今为止最高码的sacd解码偏离度最大。

不要怀疑专业录音界对高等级数码录音的审美,设备不行那是设备的问题。所以实体sacd盘机往往都提供外接晶振输入口,说明最高档的盘机标配的内部晶振也还有限。
有些好的解码器主板,现在一般都是直接对应上固定的时钟晶振芯片,系统判断播放时的格式随即切换到对应的时钟晶振起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数码相机不做全方位电子对焦,而是划分成三四个距离区间,直接选用相应镜头切换。

那么一般的电脑主板上只有两种数据传输够用的晶振,可以查查看能对应到哪种数码音乐码率就知道简单用电脑播放效果如何不同了。一般的独立解码器里也有晶振,但到底有几只,厂家作坊是否公布细节都是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3
发表于 2024-7-8 21: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老师说的对
晶振的精密度等级
晶振对低温、高温的适应和稳定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4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15: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海淀
面壁十年图破壁。玩一种东西早点搞通关键问题早点休息,有意思的领域无限多。如果万年沉浸一口井只求数量不求升商进进出出不停那就是一种脑细胞老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5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00: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海淀
钢琴家……



Martha Argerich - 阿格里奇



阿格里奇与著名钢琴家谢尔盖·巴巴杨 (Sergei Babayan)
Martha Argerich & Sergei Babayan - Prokofiev for Two - 2018 [24-48]  - 467.9 MB
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尤金·奥涅金》,歌剧《黑桃王后》,《战争与和平》电影配乐
0ae3dbe9f757b865ad112578f7e487017020909b
/s/1G5yQnMwL1JPqCI9fpR-euw#list/path=%2F


Martha Argerich - Evening Talks 1.avi
Martha Argerich - Evening Talks 2.avi

/s/1gdlGJS3#list/path=%2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6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11: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海淀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7-13 11:51 编辑

老旗舰大耳机是害人的东西。

以前,无非就是新旗舰大耳机太贵,现在也不便宜。6千多买个振膜架子一开始初烧心里都会打鼓。但现在有了三k多的旗舰,入了以后对比发现了大面积的老旗舰坑爹问题:

首先cd光盘是80年代中期进入市场,用来对应黑胶唱片之外的普通用户。同时期还有卡带也就是便携化的磁带缩小版。都是向大众倾斜的产品。因为大众一般也没有盘带磁带机,没有黑胶唱机。即便有也不方便。

卡带的细节的确不行,不在老旗舰的耳机对应范围。但cd光盘即便是抓轨文件,用新旗舰大耳机听了,对比之下老旗舰对cd的细节都有四分之一左右没出来,令人在音质音效判断力上有误导。
比如索尼报纸版古典,用新旗舰听了还发现细节多了,感染力和老旗舰完全不一样。说明老旗舰这个东西在和唱片对应的角度,从一开始的90年代就不合格,在古典唱片欣赏的技术角度是害人的东西。性价比的性能就是假的。

另外,在唱片方面,新旗舰之下分辨一些老的cd古典抓轨会发现,欧洲老的品牌在新旗舰之下对比老旗舰的音质都有提升,唯独DG的CD音质有所下降,在新旗舰下感觉刺激了。这个程度不会存在时钟晶振不配套的问题。即便假设有也不会翻过去反而变差的。
说明DG在卡大同时期的战后恢复时期,全都是在以抓银子为第一目标,连调音都是向中低端用户的播放设备回放效果倾斜的考虑。这就是战败国的情况,和一战战后的德国心态没什么区别。小胡子振臂一忽悠旁氏偏局,和吊丝们的幻想对应全体上当。又想便宜又想好,可能吗。所以我们不能站在世界上除了中国全都是外国的不自觉的模糊潜意识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应该站在对方的国家和时代时空立场去做设定,这样才能精准定位问题的各个方面。

所以为什么初哥的体验见解,到了一定升级之后就会被颠覆。主要是设备成本和质量,限制了理解力的天花板高度。所以,一旦有机会升级大耳机那就一定要升级,否则浪费音乐体验生命。不要像个遗老遗少那样抱残守缺自恋便宜,还要集邮搞好几个老旗舰那就反而贵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7
发表于 2024-7-13 19: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哈哈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当然,这个晋级过程也是痛苦的,不舍,无奈,放弃,欣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8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19: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海淀
lzleele 发表于 2024-7-13 19:09
哈哈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当然,这个晋级过程也是痛苦的,不舍,无奈,放弃,欣喜。。。

跟着时代发展的摩尔定律走,也是德国极致有恩了。比那些大锅轰音乐细节不行器材的厂家有高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9
 楼主| 发表于 2024-7-14 17: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海淀
指挥家……



20世纪重要指挥大师
Ferenc Fricsay  - 弗里恰伊 1914-1963




20世纪优秀的音乐会和歌剧指挥家,擅长指挥莫扎特、贝多芬以及一些现代作品。他还长期担任DG唱片公司音乐总监。

以下大包以前都是APE格式的。新发现的FLAC包:

Ferenc Fricsay - Complete DG Recordings, Vol.1 (45CD) (FLAC) - 11.01GB (100%)
40a980447161478d15a3849e881708045aaddf5b

Ferenc Fricsay - Complete DG Recordings, Vol.2 (37CD) (FLAC) - 8.45GB (99.6%)
bfe2c9094ffb472b0fbe6bb9ab36c0ffdbfcfa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00
 楼主| 发表于 2024-7-16 15: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海淀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7-20 09:58 编辑

一些老唱片风格的古典音乐录音,听上去比较安静和简朴。
又听了一下,感觉这种风格主要是演奏家演奏给自己听的那种内心独白的安静效果。特别是在唱片业还不过度发达的20世纪初年,音乐家们还保持着古代的那种闲情逸致。

对比音乐厅音乐会风格,就显得是另外的一种走向。音乐厅演奏要求声音效果有力度和饱满,炫给观众听。那么各种力度色彩的佐料就多了。

所以,两种风格的意境和走向,是演奏家们因环境先决条件所决定的心态设定角度不同。以至于有些演奏家因为只能长期专注一种习惯积累练习,风格上也只能兼顾一头,难以切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9-1 06:3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