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大乐队爵士乐时代歌手 Patti Page 帕蒂·佩姬,1930年代前出生,活跃在60,70年代。
以她为引子,可以看到,爵士乐进入大乐队时代,相当于美国一战之后开始崛起到二战后的全盛时期,社会追求一种辉煌感受的现象。
最传统的爵士乐通常只有两三个乐器,每种一个。感受上类似于古典音乐的室内乐那种组合。或者是京剧那种伴奏乐队的小舞台效果。本源爵士乐一般都是在酒吧那种小厅里演奏,都是原声无电扩音的。从空间营造角度,这类音乐属于个人感受比例很大的音乐形式。在人际交流感受上,心灵直接相通的感受比例几乎是百分百的效果。有种心心相映的感受效果,基本不考虑去努力影响厅堂和人群因素的炫。更加小规模的是古典音乐奏鸣曲和伴唱美声,只有一两个乐器演奏。如果是古风风格的话,那就更有心灵沟通小窗幽记的效果。再大一点规模,具有室内小厅规模,那就是四重奏和爵士乐蓝调灵魂抒情流行演唱等等、不超过五种声音要素的乐队演奏。比奏鸣曲直接沟通心灵的效果稍大,有一种刚刚开始的小群体共同欣赏的效果营造,但心灵沟通的比例还是很大的。
那么,大乐队爵士乐在新世纪开始后的20年代一战结束时代诞生,是有时代背景的。20年代,是一个艺术新时代的分水岭时代,也是切割古代和现代的大时代。战后经济蓬勃发展,以毕加索为代表的新艺术异军突起。给社会带来的艺术思想的提升和冲击,比印象派绘画那种若即若离的程度还要高很多,几乎是断代的生华式跃迁发展,几乎没有过渡的迹象。从具象主义,突然就升级到了分离和立体主义。
美国是另外的情况,主要是对一战的军火贸易促使经济爆棚进入黄金时代,了不起的盖茨比就处于这个时代。美国突然发了大财,物质上大兴土木彻底更新,生活上追求辉煌灿烂的感受。大乐队爵士乐由此诞生。
回看爵士乐诞生的早期,时代背景是1860年。工业革命自1840年进入蒸汽机时代,欧洲从工业到军工和殖民地都开始发力,四处寻求新的市场和原材料地区。所以英国对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产生在这个时代,是有历史经济变化的背景的。到了1860年蒸汽机进入全胜时代,欧洲的社会生产力又一次跃迁,群起而出进行扩张,第二次鸦片战争由此形成源动力。这种外驱力也影响到欧洲西对岸的美洲和新奥尔良。
新奥尔良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非常重要的港口城市,它几经易主,轮番收到法国、西班牙、美国的统治。1860年前后,在新奥尔良被法国与西班牙殖民期间,政府允许黑人奴隶在周日到指定场所“刚果广场”进行歌舞聚会。黑人们聚集在一起,用自制的乐器表达心中的苦闷。他们不用乐谱,即兴演奏旋律,用节奏音乐和身体语言进行交流。这一传统持续了四十年之久,对新奥尔良爵士乐的诞生产生重要影响。到了十九世纪末,新奥尔良的斯托利维尔区 Stroryville,给音乐家和乐队提供了工作机会和演出场所,音乐得以进一步交流。这就是原生爵士乐诞生60年期间的时代背景。
至于30年代美国爵士乐影响到东方的上海滩,反倒是大乐队爵士乐的影响力差一点。上海的经济规模无法和当时的美国相比连欧洲都不能,所以折中一点的小的大乐队在上海比较流行,基本风格比较有原生新奥尔良爵士乐的气氛。
时代背景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源动力。单纯看音乐氛围的效果,那么首先是从人与人的心灵沟通角度看效果。音乐欣赏首先是从作曲角度源自作曲家的人的心情出发点,谱写出对生活的感受,然后传达到欣赏者的观众。但早期的原生状态的高度和效果,更接近于具有最高艺术理解里的作曲家。越到以后越追求规模,越能影响外围的社会大众。所以,早期的音乐形式尽管简单,但艺术内涵确实最大化的。所以早期的老唱片更能引起具有高度欣赏程度的人。这是型而上为道的位置。类似的是电脑游戏,早期的游戏软件都是注重原生独创结构和方式的玩法。但到了后期,基本都在描绘外形的炫酷,对内涵越来越荒废。问题沿着形而下为器的走向往下出溜,越是不懂的人反而越被吸引。可以想象,几乎所有问题都是这种发展结构和效果。思考的贯通和概括就是智慧的效果,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把问题看透找到核心纲要,就能一通百通。无为而无不为,不至于陷入琐碎的枝节问题,而被外表和破碎的外围问题、不被外形所迷惑,而失去了对问题本质的把握。
所以对欣赏而言,单纯咬定欣赏不放松,这里面需要做的努力还很多,对欣赏的深入挖掘还远远没有到位。那就没必要不专注的离开本质的把握去搞一些无关,和去注意和欣赏本身没有逻辑关系的琐碎细节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