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5-2-19 17:42 编辑
现在不想老听了,一星期也听不到一次。平时放点汇编古典流行,或者不听。因为该收集的包子或单人名家的都足够了。以前主要是从整理包子的过程中发现了对比的乐趣。现在只要想起来,那就来一波对比大横评。
揭示本质还是要从宏观角度发现共性个性的差别。否则浪费时间研究细节等于管中窥豹,对人的进步没什么价值。人对一个领域的了解,主要是需要了解整个体系的整体特征,然后才有个体特征的定位效果。这就莫过于横评试金石方式,可以同时兼顾整体和个体的了解。任何饮料香水都是用的杯品方式,对细节对比了解横评到位的。
最近找了个时间横向对比,听了一大波收集到的贝交全集中各个指挥家的贝九录音。感觉每次横向对比,在细节上都有更深刻的比较感受。这次是定位在整体协调性角度的设定,发现很多早期德国指挥家受到过立体主义绘画拼图思想的影响,放弃了整体协调性,速度变化比较随意,刹车加速切换明显。这一派反而是富特为代表的新的德国指挥风格。德国也有另外一派,坚持经典整体速度变化统一角度的指挥派系。这里面也有慢速派的,和正常速度派两种。这样听下来,反而觉得整体统一外加正常速度的好听。故意放慢速度想营造博大气氛的反而然并卵,并没那种效果。表示反对慢速主义的加德纳故意加快速度,其实对比之下听上去也失败。关键问题是人的脉搏平均速度是有恒定频率的,距离这个平均值接近的速度协调性之下的节奏就有美感效果。所以,氛围感都是然并卵的枝节角度,在全局之下只是个试验品。类似的就是那些650系的拥迈朦胧感是有但细节缺了很多,有一些帖子只有几个明白人指出这点。
当然,还有另外一派流畅派。以阿格里奇的钢琴演奏风格为代表,不管细节只管整体的流畅,一鼓作气搞下来,酣畅淋漓。所以这样就无法兼顾细节了。要是讲细节的话郎朗的肖邦反而比阿格里奇的细节更好。
而郎朗在欧美乐坛里是个异类,要硬说风格的话那就是中国乐派。类似于酒类,欧洲酒基本都是单一风格深刻型的,日本酒也基本是单一口感外加细节润度。但中国白酒讲究的是博大精深多重混合。风土熏陶,是每个国度群体的天然特色,植根于举手投足的体系习惯不同。多样风格要素,对艺术和文化来说是好的现象。中国乐派的风格可以是丰富欢乐。有如郎朗王羽佳那种,也可以是安静型的丰富,比如一些知名古曲。类似于中国书画为代表的宏观抽象艺术习惯。所以,这方面去看待器材的话,艺术氛围中国话的话也是这个艺术倾向才对。否则就是别的文化定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