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八规模浩大,但主旨若要高度概括,只需两个字——救赎、不管你贫穷富有、得意失意、发达没落、卑贱显贵、灵魂都能在救赎中得以升华与解脱,这是一部真正的“合唱交响曲”。
作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请造物主的圣灵降临,六乐章,歌词选自八至九世纪所作的宗教赞歌《降临吧、造物主圣灵》。第二部分;《浮士德》第二部最后一场场景配乐,十二乐章,歌词选自歌德《浮士德》第2部“山谷”中第五幕的场景。
此作器乐部分所占比重不大,类似于清唱剧,歌词很长,但网上不难找到,我这省略,仅就几个要点简述两句:
一、第一部分第一曲,注意合唱开始向下四度、然后向上七度的音型,它气势宏伟、大踏步而来,这个乐句实形成第一部分的音乐主干,与之相映衬的是第二曲由女高音唱出的平缓优美的音乐,这两段音乐,一个豪迈磅薄,一个抒情如歌,相互对应、相互融通,变形发展,从而形成推动整个乐章音乐发展的主导。
二、歌词重点表达两个宗教圣念,一是开始七度音型所唱出的“请造物主圣灵降临”,它是整个第一部分的表达中心,大幅跨跃的音程如雷轰顶,造成仰视与俯视的双重效果,如万方齐聚,直奔上帝的圣灵圣光而来,第二个宗教圣念是“请主赐福”,这里包含着“赐与爱、赐与力量、赐与和平”等,整个第一部分由这两大主题构成,最后自然导出由女高与童声合唱的“荣耀颂”。
三、《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家歌德(1749-1832)根据民间传说所作的一部史诗性诗剧,创作历时60年,浮士德的形像在德国乃至欧州广为人知,他作为入世与不懈奋斗典型其精神为人赞颂,诗剧中的学者浮士德为了换取知识、魔力和延长青春,与魔鬼梅菲斯特设赌;在经历了种种奋斗、幸福、失败和满足后,最终死去,诗剧第二部终场,浮士德的灵魂被天使们护卫进入天国,成为永恒,马勒截取了该剧第二部最后一场的场景,略加改动,突出了救赎的力量与上帝荣耀之光的蔽护。
四、第二部分第一曲这个重要主题动机需重点关注,它在小提琴的震颤长音与低音大提琴衬托下由木管奏出,在后面它将不断以各种变体出现,既表现大自然的旷远宁静,也表达出深遂的情感与幽远意念,特别是弦乐接过后,极富情感,几个声部反复陈述,纯至明净无暇、深至深不可测,同时与最后乐段逼人的光灿形成相互映照与极强烈的对比。
五、最后几段不可不听,特别是最后两段,灵魂若乘上遨游于天际星空的飞船,马勒的创作本意在这里显露无遗,他把浮士德作为对人性与理想追求至死不灭的象征、他的苦苦求索在上帝的荣光下最终达到救赎的彼岸历程,表现的激奋人心,听后令人心灵抖颤不已!
听听最后“奥秘合唱”这一段:
一切无常事,
转头成虚影;
不可企及者,
至此得圆满,
不可言喻者,
至此得实现;
永恒的母性,
引领我们升入天国。
音乐由天堂般美妙的低徊沉静,引出歌颂性的充满哲理的和声、直到达到万乐齐发、光焰四射的撼人效果。
版本首荐索尔第1971年DECCA版,在索尔蒂毕生引以为豪的经典唱片中,除了那套瓦格纳的《指环》外,恐怕就数这套马八了,DECCA为此动用了近乎奢华的顶极录制班底,录音师动用了威尔金森和帕里两大金牌,独唱家们、哈珀、波普、明顿、科洛、雪利-夸克、塔尔维拉等等,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实力派唱将,也都是对索尔第有敬佩之心合作多年的老部下,演奏(演唱)不仅端丽堂正,到处都充满敏锐的、脱胎换骨的与严丝合缝的应答,默契自不待言,既使是多声部的交叉轮唱也清晰至极,没有一个声部被淹没,我相信没有任何人能在这样无比精彩的重唱面前无动于衷,合唱部分更乃世界顶级,维也纳两大合唱团与童声合唱团一直属超一流水准,他们的演唱很好把握了作品的精神,而索尔第的指挥精神抖擞、毫无倦怠,钢筋铁骨般的坚硬台风与沁人心脾的优美乐韵整好切合了马勒作品向两极延伸的特性,听此版与听别的版本给我感觉不大一样,虽有的乐段显得不大均衡,但考虑到马勒此作人声部分很重,芝加哥强大的铜管与充沛的演奏反而与之能整合成令人信服的混声效果。
也许是整个的演奏录音班底太过奢华,你若听得仔细,诠释上略微有点过于追求效果的倾向,而宏大中对内蕴追求的推力略显不足,特别是人声部分,足够光辉灿烂,足够斑勃多彩,但主动“向内”的深度略微差了些,表现在直观的听感上则是直击心灵的力量与幅度足够,而温暖心灵的侵润度略嫌不足,当然,独唱部分太强势太精彩!特别是让人无话可说的第二女高露琪亚·波普和第一女高海特尔·哈珀——与由她们所带动起来无比惊憾振颤的、具有无比强大和声效果的尾声相比,这点小瑕疵完全可忽略不计,而清脆灿亮的男高勒内·科洛同样功不可没,我个人对这版的喜爱并不差于索尔蒂那套光辉灿烂而又冷艳夺目的《尼伯龙根指环》。
https://pan.baidu.com/s/1tUaiG5XYwiQxX2s08hsfGQ?pwd=4j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