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歌剧、弥撒及人声版本鉴赏——长桥卧坡

[复制链接]
36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5: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CD存档152:科林·蒂尔尼演奏威廉·伯德维吉那琴作品
唱片:MUSIC&ARTS(美国)  CD-1288
内容:科林·蒂尔尼2013年在加拿大布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菲利普·扬演奏厅录制伯德键盘作品

评介:科林·蒂尔尼(1933-)英国著名大键琴与古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曾在DG\EMI\DECCA录制出版多款斯卡拉蒂、巴赫和许多巴洛克键盘作品,他1979年移居加拿大,任教于皇家音乐学院,并创立室内乐团,2002年来到维多利亚,加入维多利亚交响乐团,并任职于维多利亚音乐学院。此张唱片录于2013年,时年蒂尔尼恰好80岁,但我们仍能感觉出年迈的蒂尔尼沉思的思想和华美的键盘技巧。

CD上的10首作品一半取自《内维尔夫人的书》,这是伯德(1540-1623)自己在1588年委托的手抄本,完成于1591年,然后赠送给他的一名学生,其余来自菲茨·威廉的维吉那琴书,大多数作品时长相对较长(4分半-11分钟),在复调对位音乐中进行着实验,分别使用帕凡舞曲、加利亚德舞曲、幻想曲和变奏曲,蒂尔尼的演奏提供了清晰而教科书般的实验。

当然,从演奏技巧上看,指法已很难再现盛年时期的灵动与变化能力,沉稳有余而敏锐的应力稍显不足,演奏表达了神性与坚如磐石的定力(这一点极令我敬服),但对衍生出来的世俗活力揭示的并不充分。

现今已极少有人去听文艺复兴初期器乐作品刚刚兴起时这类玩意儿了,市面基本无人问津,就像人们现在谈论军事动辙B2,动辙F-22,再看二战期间一枪一撸栓的三八大盖觉的落后的不得了,但音乐这东西是有传承的,所谓环环相接,就似缺失了海顿莫扎特,又何谈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


https://pan.baidu.com/s/137F8Br-D__3aj3v9QIPe7g?pwd=rdd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5: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怀念逝去的风 发表于 2024-7-15 10:05
https://115.com/s/swztjdb3n8w?password=g152&#
William Byrd
访问码:g152

好极了,相当有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3
发表于 2024-7-15 16: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楼主| 发表于 2024-7-16 09: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CD存档:近古与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之10——帕莱斯特里纳《祝福弥撒》塔利斯
唱片:Gimell–1585-01 转录于LP-33转黑胶
内容:彼得·菲利普指挥塔利斯学者(合唱团)演绎帕莱斯特里那《祝福弥撒》1981版

评介:帕莱斯特里那(1525-1594)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曲家,他是16世纪最著名的罗马作曲学派的代表,对罗马天主教会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作品可以看作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规范性与纲领性的总和。

唱片主打曲《祝福弥撒》作于1570年,六声部,改编于若斯坎(1440-1521)同名的一首经文尚松,此片仍录于牛津大学默顿学院教堂,声线之清晰与音调之宏亮实在是好,而彼得·菲利普与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组合更是无与伦比,这套组合诠释那个时代宗教教会音乐颇令我心怡,他们以充满活力的自信的语汇措辞、精确的语调和细致的平衡,以及极纯粹、细致入微的声线,打动着每一位欣赏者的听觉神经与心灵,这套组合的每一张唱片,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若斯坎的《祝福》经文尚松本身(同样是六声部),就已经是宗教经文歌中鹤立鸡群的一首佳作,就已经能深深打动人心,而帕莱斯特里纳《祝福弥撒》更为精湛,更为纯情,音调更为丰盈充沛,他在运用复调的对位法来组织多重声线上也更加得心应手,而我们所听到的,则是如大江大流那样长线条的、绵延不绝的旋律,如条条小溪最终汇集成江河大海,纯净无比又蔚为壮观,创作模仿的“原型”来自若斯坎,技术风格也有近似之处,但这大江大流般的壮观完全是帕莱斯特里纳自己的,听听《慈悲经》何等的精妙!再听听壮丽如天光普照的《信经》。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往往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就我个人讲:越来越向内,越来越意愿于孤独,直到今天,我仍对“旅游”毫无兴趣,独自几杯唤醒多巴胺,而安慰乃至净化心灵的、没有任何能超过古典音乐,特别是近古与文艺复兴初期的宗教音乐,越听越对心,这显然是老了的标志,认怂且孤僻的活着,有cm音乐与美酒相伴,足够了。


https://pan.baidu.com/s/1PJT4tQktJjbt7_XINT3F7w?pwd=zpf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5
发表于 2024-7-16 14: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6
发表于 2024-7-18 01: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怀念逝去的风 发表于 2024-7-17 11:54
前面有个 The Complete Psalms of David, Series 2, Vol. 1-10 - 2010-2016 - WEB FLAC

大卫诗篇圣经里记载有150首 其中有很多可能不是大卫自己写的 就跟论语一样 有可能是他的信徒等写的

St Paul‘s Cathedral 演唱的这套是全集 Hyperion出品必属精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2: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CD存档158:近古与文艺复兴音乐之11-帕莱斯特里那《小弥撒&光荣诞生弥撒》塔利斯
唱片:Gimell–8 1008-2
内容:彼得·菲利普指挥塔利斯学者(合唱团)演绎帕莱斯特里那《小弥撒&光荣诞生弥撒》1986版

评介:这又是一张Gimell(唱片公司)的杰作,仍是由斯蒂夫·C·史密斯联手指挥家彼得·菲利普为Gimell出品,录音师仍是杰出的Mr Bear,仍录于我们熟知的牛津大学默顿学院教堂,1986年出版发行,该片收录了两首帕莱斯特里那(1525-1594)弥撒,分别出版于1570《小弥撒》和1590年《光容诞生弥撒》,担纲演唱的自然还是塔利斯学者(合唱团)。

文艺复兴时期一般指1400-1600这200年间,这个时期的艺术开始追求人性的解放与对人内心情感的抒发与表达,这时的音乐家在人文主义思潮推动下,对复调音乐进行了发展和变革,声乐与器乐也逐渐分离而开始独立发展,而这一时期的弥撒曲还未向音乐会性质过度,它的作用仍属立足于教堂教会的葬礼、婚礼、就职、登基等等不同仪式,因而,这时期的宗教音乐包括弥撒仍然是纯人声的,尚未有器乐或乐队为之伴唱(这时期还未出现明确的管弦乐器伴唱概念),它打动人心的首先是宗教的虔诚与清纯。

《小弥撒》的四声部为: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和男低音,其中的变化是:第四乐章其中的降福经是三声部(第4音轨 II),而第五乐章的羔羊经II是五声部,作品具有帕莱斯特里纳式频繁的节奏变化,完全受所唱文本的变化意义和重要性的支配,

《光荣诞生弥撒》改编自莱昂纳德·普利瓦维拉(1540-1585 意大利)一首同名牧歌,六声部,它世俗性的亮丽风格和高声大嗓的演唱风度给我印像,特别是两个男高音与女高音声部,似乎是冲出教堂而沐浴阳光。

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由彼得·菲利普组建于1973年,核心成员10人,5男5女,演唱规模随作品不同略有增减,尤其擅长无伴奏的近古与文艺复兴时期宗教作品,他们的吐字发音更接近于日常语言状态,不盲目追求夸张的声效,各个声部优雅地互相追逐,用自然的嗓音交织出早期合唱作品的清新画卷,也守住了本真演绎的道路,如果说在诠释巴洛克宗教作品上,他们的面前尚有诸如英国16人团、牛津基督大教堂唱诗班、威斯敏斯特合唱团等优秀合唱团体的竞争,诠释文艺复兴时期无伴奏合唱,他们更纯正的权威地位难以超越。


https://pan.baidu.com/s/1_fUb3BbCo2rz9suUjouhig?pwd=kpc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8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2: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一篇介绍帕莱斯特里纳的小弥撒等待审核,极少有人听这类无伴奏的宗教弥撒,有伴奏的也少有问津,但这对我了解音乐与宗教人声音乐的发展,乃至到蒙泰威尔蒂人声音乐和歌剧的形成至关重要,这样的无伴奏弥撒等等还有多篇,直到蒙泰威尔蒂、吕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9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2: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怀念逝去的风 发表于 2024-7-17 08:37
最近鹅网发的一些合唱专辑,也不知道有没有可供研听的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kEi0nz9k-3nQ4wJ ...

下载了,正在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0
发表于 2024-7-20 11: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1
 楼主| 发表于 2024-7-24 05: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CD存档159:近古&文艺复兴音乐第12-帕莱斯特里那《马切鲁斯教皇弥撒》+ 阿莱格利《求主垂怜》
内容:西蒙 普雷斯顿&威斯敏斯特教堂唱诗班1986版。
唱片:DG ARCHIV 415 517-2 H 正价1986版

评介:帕莱斯特里那的《马切鲁斯教皇弥撒》被誉为他自己和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一部宗教作品,这样评价不为过,此作的确在宗教音乐发展史上有一定影响力,特别在复调音乐发展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古典论坛围绕此作的炒作有些不客观,帕莱斯特里那创作颇丰,但他的成就远逊于巴赫,把他与巴赫相提并论令我有些啼笑皆非,不管1563年的特伦特会议作出什么决议,不会也不可能阻止复调音乐的发展进程。

《马切鲁斯教皇弥撒》于1567年出版,以其错综复杂的声线相互作用而闻名,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作为文艺复兴时期复调合唱音乐的典范进行研究,此作六个声部——女高音、高男高音(与女中音音域类同)、男高音(分为两部分)、男中音和男低音,声部之间有很多相互作用,在创作这首曲子时,男童唱诗班演唱女高音和高男高音声部,整个弥撒都是无伴奏合唱,与16世纪许多复调弥撒不同,它主要以同节奏、朗诵的风格设置文本,几乎没有重叠,并且普遍倾向于块状和弦,这样在演奏中可以清楚地听到文本,声音主要以步进运动的方式移动,而声音的引导严格遵循全音阶模式规则。

威斯敏斯特教堂唱诗班久富盛名,他们在声部按排上严格尊循教堂传统,即由男童演唱女高音与高男高音(女中音)声部,近乎口语化朗诵般的声调很自然(听听第二乐章《荣耀经》),因而听起来比非教堂合唱团体更为纯净可爱,童稚气息尤其浓郁,多重声部的线性感觉也不错,是一款听来让人舒服的宗教合唱唱片。

阿莱格利的《求主垂怜》仍注重于表现宗教音乐的清纯,但由于是童声,在女高C音表现天际的恒升飘逸上稍感不足。

西蒙·普雷斯顿(1938-2022)分别于上世纪70至80年代两次领导这个唱诗班合唱团,录制了一些质量较高的宗教合唱唱片,很受听家欣赏,这张就是其中之一,此片于1985年2月录于伦顿图汀诸圣堂。


https://pan.baidu.com/s/1vsmZYBr1-8kwq0_gohgzJA?pwd=gls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2
发表于 2024-7-24 09: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3
 楼主| 发表于 2024-7-28 09: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CD存档163: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第14:帕莱斯特里那《教皇马切鲁斯弥撒》经文歌-伦巴奇
唱片:CHRISTOPHRUS  77313  录于2004年,2009年出版
内容:伦巴奇率Ensemble Officium为耶稣基督升天节的庆典音乐 包括格里高利圣咏、颂歌和教皇马切鲁斯弥撒等

评介:Christophrus 这张CD的节目单排列顺序很奇怪,按一般的欣赏习惯,主打曲无疑是《教皇马切鲁斯弥撒》,但它的六个乐章杂乱穿插于其它经文歌中间,给听者带来很大困惑与困难,我听过的唱片不算少,这样排列的第一次见且不得其解,也找不到相关资料,最大可能性是节目排列本身就是耶稣基督升天日庆典音乐的演出顺序,这个顺序自然不能更改。

Ensemble Officium(官方合唱团) 来自德国西南部,他们于1999年由威尔弗雷德·伦巴奇(Wilfried Rombach )创立,由17名男女歌唱家组成,威尔弗雷德·伦巴奇担任指挥,并于当年获得了圭多·阿雷佐奖(Guido D'Arezzo),从那以后,他们录制了许多文艺复兴时期宗教唱片,其中就包括两张帕莱斯特里纳,团队在和声的精确精致与优美表达的措辞之间取得平衡的方式令人有所开悟。

他们的声音和演唱还达不到塔利斯学者那样纯粹的古旧风格和历史感,你若仔细听能稍稍感觉到一丝现代味道,但和声水准较高,他们对帕莱斯特里纳长旋律线条的表达方式仍可以称之为最好的录音之一,在节奏的流畅、措词的紧密与氛围的纯净上达到了一定的平衡,不愧为欧州合唱团体中有特点的合唱团。

教皇马切鲁斯弥撒在声部的清晰性、包括宗教的纯净感与塔利斯学者有差距,除了团队风格原因外,我感觉与录音有关系,聚焦过近了些,声音的结像被放大,也就对周边氛围的代入感有所影响,你听他们的演唱是明确近距离的“室内”风格,很难联想到巍峨壮哉的基督大教堂。


https://pan.baidu.com/s/1Ooy83MeBf5RpW4eFX1O1uQ?pwd=cfm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4
 楼主| 发表于 2024-7-28 09: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CD存档164: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第15:阿莱格利:求主垂怜-帕莱斯特里那:圣母悼歌-威尔科克斯
唱片:DECCA  466 373-2 传奇录音  M中价版
内容:威尔科克斯率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唱诗班1963年录制阿莱格利与帕莱斯特里那

评介:此CD很有名气,被誉为宗教合唱曲目的传奇录音,特别受到《留声机》杂志的高度评价,于1963年3月和8月录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礼拜堂,录音师戈登·帕里,这张是1999年再版片。

只所以受到高度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阿莱格利的《求主垂怜》,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求主垂怜》唱女高音最高音域的合唱团男童罗伊·古德曼(Loy`Goodman),他因为在高音c上梦幻般的完美发声而名声大噪。此版的另一不同是用英语而非阿莱格利原文的拉丁语演唱,但这样的语汇按排应不会给拉丁语系外的听赏者造成多大困惑。

事实上,这版《求主垂怜》除男童罗伊·古德曼的超能发挥外,并不似媒体吹捧的那么好,威尔科克斯和他的团队很沾了罗伊·古德曼的光才让版本大放异彩,说实话,罗伊·古德曼无暇的嗓音令人久久难忘(他后来成为小提琴家和著名指挥家),但就整体看,团队和声艺术与塔利斯学者或英国十六人团版有所差距,录音效果更是让人跌眼镜,1963年的录音,竟然有这么浓厚的背景与表噪音,大出我意料,这与戈登·帕里的惯常水平不符。

帕莱斯特里纳的几首,如《圣母悼歌》,给我留下深刻印像,国王学院唱诗班演唱的格外认真而用情,厚重的声音回旋着如大教堂穹顶般的回声。


https://pan.baidu.com/s/1THnix1TfwPTWdibi417rqg?pwd=ufg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5
发表于 2024-7-29 08: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15: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CD存档165: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第16:拉絮斯《先知西比拉鲁姆》&《阿摩尔·埃科·柯莱弥撒》
唱片:Hyperion  CDA 67887
内容:斯蒂芬·赖斯率布拉班特乐团(合唱团)2011版拉絮斯《先知西比拉鲁姆》&《阿摩尔·埃科·柯莱弥撒》

评介:奥兰德·拉絮斯(1532-1594)比利时佛兰德作曲家(传统意义上的佛兰德除比利时的佛兰德省、还包括法国北部和荷兰南部的一部分),青少年时历游意大利和西西里,供职于贵族府邸作曲,后又多往来于罗马、巴黎、威尼斯,一生作曲极丰富,是与帕莱斯特里和维多利亚那齐名的十六世纪复调音乐大师,但现在来看,他的作品重要性和影响力不及帕莱斯特里那。

《先知西比拉鲁姆 Prophetiae Sibyllarum》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于1560年之前,据说法国国王查理九世(1550-1574)曾为其倾倒,以现代眼光看,吸引听者目光的则是在不长的“开场白”中、由C大调经由G大调和B大调转为c小调的过程,这首作品的音律与调的变化在我听过那个时期作品中很罕见,不协和音程很多,远没有我们业以习惯的十六世纪复调音乐稳定的调性与平缓级进的旋律特点,它音调的跳越感乍听起来并不舒服。

像大多数拉絮斯弥撒一样,《阿摩尔·埃科·科莱弥撒 Missa Amor ecco colei》也属于“模仿”音乐,尽管没有固定模型,六声部配置是:两个女高音、一个女中音、两个男高音,一个男低音,这样的配置很合理,也很受听者欢迎,将女高音和男高音声部加倍,可以在三个声音的高中低合唱之间形成的对比更为鲜明,但我们也能同时感受到女高音声部更能显示身份的“引领”作用,无论是四声部还是六声部,处于最高音域声部的作用从来都更重要一些,这样的声部分配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指挥斯蒂芬·赖斯曾供职剑桥国王学院合唱团,同时又是南安普顿大学的音乐学者,资历颇为深厚,他的布拉班特(合唱团) The Brabant Ensemble 成立于1998年,他们以高质量的表演为16世纪一些鲜为人知的音乐杰作树立了典范,多获赞誉,这张唱片即是其一。


https://pan.baidu.com/s/1OVcoTgR_lfux82063VDxJw?pwd=pxt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15: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CD存档166: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第17:《十六人团合唱精选汇编-文艺复兴 内心平静之音乐》
唱片:DECCA  987 012-8 2005出版发行
内容:哈里·克里斯朵夫率十六人团(英国)演唱文艺复兴、巴洛克与现代作曲家合唱作品

评价:这张唱片封面标题有误导,乍看以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合唱曲目,但看了内页才知道作曲家跨越几个世纪,唱片由16首作品组成,基本分为两组:一组11首,创作于16世纪和17世纪,实际上是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音乐,第二组5首,创作于20世纪,唱片令人欣喜的以阿莱格里《求主垂怜 Miserere》开头,它们的共同点是美丽和宁静,也许CD的副标题“内心平静的音乐”也指一种文艺复兴,即精神再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张精神复归平静的伟大曲集,十六人团的合唱完美、宁静、超凡脱俗,在这个并不平静的世界,这份心灵复归的宁静无比珍贵。

哈里·克里斯朵夫在唱片副页的说明很精彩、也很有说明性,完整附上:“毫无疑问,人声是音乐中最具有表现力的乐器,几个世纪以来激励着作曲家的创作。在这里我们有机会探索合唱音乐的表现范围——从简单的素歌到4-14个声部的作品,都反映了欧州最伟大的大教堂到小教堂的风格,无论是坎特伯雷到塞维利亚的大中殿堂、圣马可威尼斯的金色圆顶、或者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令人印像深刻的壁画。”

尽管曲目的作曲家跨越了几个世纪,但表演和情感设置的心情基本类同——即:歌声所传导的精神一致,这种传导信息的一致性是哈利·克里斯朵夫对作曲家音乐作品睿智的最佳选择,选择这些作品是为了提供一处远离当今社会无度喧嚣的现代桃花源,一个当今迫切需要的冥想和慰藉之地,每位能听懂并为之痴迷的cm都应该感谢哈里·克里斯朵夫和他的十六人合唱团,听听第二曲:巴伯的《羔羊经》,难能不为之动容,这样舒缓宁静的歌吟足以令人听到“骨质疏松”。

这张唱片还有一明显错误,第15曲弗兰茨·普朗克的“万福圣母 Salve Regina”,节目时间对不上,标注时间4.13分,但持续时间则是9.26分。


https://pan.baidu.com/s/1JysIYiG58iMNSpUNPzsesg?pwd=n08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16: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4-8-1 16:13 编辑

现今罕有人能静下心来听这类无器乐伴奏的宗教音乐,有器乐伴奏也少有人听,且不说此类音乐在声乐发展史的重要地位,仅仅它的纯净与虔诚,在这个污七八糟的世界,就无异于一脉明澈的清流,令人享用不尽。
这两张唱片,实在太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9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16: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三首词


南乡子·无题

世欲早宜休。有即是无无即有。千年纵设铁门限,嗖嗖,终需一个土馒头。
大悟是无求。天自轮回水自流。弹指挥间廿載逝,悠悠,桃花渡里写春秋。



临江仙两首 · 莲池初绿

夜雨新荷恰恰好,湖亭碧水绿洲。圆圆朵朵曳风流。翠珠呷锦鲤,素手抚兰舟。
遥想当年千里外,几曾明苑欢游。月光清酒寄离愁。阑干歌一曲,依旧醉红楼。


闭锁重重文苑静,回眸处处清空。芳华一去暗无踪。玉笛徒幽咽,羌管枉随风。
想是诗坛多病客,岂如对月听莺。消闲何必问前京。无聊邀客饮,醉里说风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发表于 2024-8-1 16: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28 23:0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