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cokesum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卷入骨髓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21-12-12 23: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那个带耳放的前级 我之前想买来着 可惜一直定不上就放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1-12-12 23: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cokesum 发表于 2021-12-12 15:31
我們這地方的標準電壓240V
我最近看在 235-242之間波動

给电力局打电话吧,一直这么高压,对机器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3 09: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偶系aven 发表于 2021-12-12 23:31
给电力局打电话吧,一直这么高压,对机器不好

沒事的,我沒在國内
240V是我這裏的標準電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3 14: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略微更新以下聽感
再說到聽感之前我覺得應該先講一下自己對聲學欣賞的觀念。這個只是我自己的審美追求,求同存異嘛。我認為回放器材應該盡量還原混音工程師對最終輸出的理解。我們沒有辦法回溯到錄音層面的回放準確,但是我們可以大概率的回溯到混音完畢時候的表現。在這個前提下,我對前端器材的要求就是忠實還原,不需要任何的優化和美化。但是任何的器材都不可能是完全線性,特別是喇叭或者耳機,在電聲轉換時候其實失真率是大大超過數模轉換和放大階段。
因為我們無法改變最終階段的失真,所以我最終能夠努力達到的就是原始混音+喇叭(耳機)失真的疊加效果。

說一下這套系統的一耳多感覺,工整和準確。这个是相對別的R2R DAC或者是膽機或者甲類後級來說。通常來說,無論hifi器材怎麼標榜自己直白無染色,其實都體現著設計者的審美。一般來說,我們人耳朵是喜歡略微柔滑的中頻和略微多一些些的低頻嗎,這個也是一般hifi器材的染色方向,當然越是高端的器材越是染得克制。
Benchmark這一套的感覺反而是,完全不在意聽感,看著儀器調整出來的機器。畢竟他們的主要功能還是專業的錄音室幹活用。恰恰好,這麼直白的聽感也不壞,算是無心插柳的結果。我個人喜歡這個的原因是我可以把所有重心放在最後段的喇叭(耳機)上來滿足的審美喜好。我不用太在意前後端器材的調性搭配,因為benchmark沒有什麼調性。

有人說他家的機器有一種儀器感,我是完全同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1-12-13 14: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陕西西安
楼主的繁体字看的很费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1-12-13 15: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AHB2依然屹立在顶峰,拓品的小胖墩还需要继续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3 15: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spidermen 发表于 2021-12-13 14:45
楼主的繁体字看的很费劲!

還是我國文化之精髓

以前是手寫繁體大家都搞不定,台灣人都頭大。現在都是拼讀了,繁體簡體區別不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3 15: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yeeypc 发表于 2021-12-13 15:00
AHB2依然屹立在顶峰,拓品的小胖墩还需要继续努力

AHB2一個甲乙類放大打翻一眾D類機器,真的很震撼。
幾年前就聽說國內有品牌立志要做個卷翻它的,現在也沒看到產品。

而且這貨內阻低的嚇人,100瓦的機器,內部橋接有360瓦輸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1-12-13 16: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cokesum 发表于 2021-12-13 15:21
AHB2一個甲乙類放大打翻一眾D類機器,真的很震撼。
幾年前就聽說國內有品牌立志要做個卷翻它的,現在也 ...

确实太牛了,都有点超出我的理解范围了,放大用的器件都是非线性的,
所以一般A类、AB类功放始终徘徊在90DB左右,很多连80都做不到。
而开关功放是采用取巧的方式,让器件工作在开关模式才跳过非线性失真这道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3 16: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yeeypc 发表于 2021-12-13 16:05
确实太牛了,都有点超出我的理解范围了,放大用的器件都是非线性的,
所以一般A类、AB类功放始终徘徊在9 ...

傳統的修正使用的是負反饋(negative feedback),AHB2據說是使用了大量的feedforward,比較難理解。據說是在信號到達放大原件之前就進行修正了
算是他們的技術核心吧,可能這個也是國內的幾大卷厂還沒有突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21-12-13 20: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benchmark就算在非科学坛的名声也挺不错的,可能topping SMSL之类的科学机同党定价还是太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21-12-13 20: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cokesum 发表于 2021-12-13 16:37
傳統的修正使用的是負反饋(negative feedback),AHB2據說是使用了大量的feedforward,比較難理解。據說 ...

按ASR的测试结果看,AHB2以113DB排第一,后面非开关功放排名最高是金嗓子的E270,94DB,将近差了20DB。。。


真不知道Benchmark是怎么做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3 21: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yeeypc 发表于 2021-12-13 20:44
按ASR的测试结果看,AHB2以113DB排第一,后面非开关功放排名最高是金嗓子的E270,94DB,将近差了20DB。。 ...

如果我沒有記錯 AHB2是使用開關電源的。當然和通常的有點區別。
Benchmark已經全線使用開關電源,他們認為開關電源要優於線型電源,並且給出了實驗室數據。

最後一個使用線型電源的器材是DAC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21-12-13 21: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cokesum 发表于 2021-12-13 15:17
還是我國文化之精髓

以前是手寫繁體大家都搞不定,台灣人都頭大。現在都是拼讀了,繁體簡體區別不大

附议,汉字博大精深,简体丢失了不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21-12-13 22: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小巧精致的系统,房间布置也很棒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21-12-14 09: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镇江
cokesum 发表于 2021-12-13 14:17
略微更新以下聽感
再說到聽感之前我覺得應該先講一下自己對聲學欣賞的觀念。這個只是我自己的審美追求,求 ...

关于审美和混音,有个搞制作的朋友说,以前的混音审美风格和现在的区别蛮大,导致用现在的箱子去听老歌很难听,用老箱子听新歌也难听。benchmark这类参数党器材被喷听感不好,估计也只能是和代理商的利益有关与审美无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21-12-14 09: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huangshun839500 发表于 2021-12-14 09:15
关于审美和混音,有个搞制作的朋友说,以前的混音审美风格和现在的区别蛮大,导致用现在的箱子去听老歌很 ...

参数器材,和以参数为依据的思维必须要喷,要不然饭碗就危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4 10: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huangshun839500 发表于 2021-12-14 09:15
关于审美和混音,有个搞制作的朋友说,以前的混音审美风格和现在的区别蛮大,导致用现在的箱子去听老歌很 ...

倒不是审美风格,而是技术限制。关于混音我还是研究了挺多的,主要区别如下:
1. 模拟录音和混音时代,受限于录音器材特别是最终的回放载体的信噪比,混音很多时候是需要大量压缩的。 传统黑胶的信噪比在65db左右,而大动态的音乐,可能有90db。因此在混音阶段,混音工程师需要压缩原始音轨,而对哪一些信号进行压缩就是一个非常考验技巧和审美的活。因此可以说,在模拟混音时代,录音和混音工程师可以说是创作的很大一部分。
可以参考胶片正片摄影,因为宽容度不够,对曝光的选择,和暗房微调技术的需求就很大。 因此,混子工程师是干不长久的,能出唱片的混音师都是精英,他们对自己的手艺也是比较在意,混音过程也比较用心。因为不得不。

2. 现在数码录音和回放技术的发展,载体的宽容度已经很高了,那么大部分制作人在录音混音时的用心程度就下降了。用摄影距离,数码拍RAW格式,甚至用包围曝光模式拍,总之回去在电脑上细节都调的出来,不会有丢失。很多所谓的家庭录音室的产生,也让没有进过专门训练的人也可以混音,这样出来的效果当然比较拉胯。

3. 现代人对细节的不在意和对一耳多惊艳的追求,让很多现在录音,反而把电平急剧拉高,滥用压缩器。

以上其实都不是器材的原因,更多的是是否用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21-12-14 10: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cokesum 发表于 2021-12-13 15:21
AHB2一個甲乙類放大打翻一眾D類機器,真的很震撼。
幾年前就聽說國內有品牌立志要做個卷翻它的,現在也 ...

70年代日本一众晶体功放参数打遍世界无敌手,可惜尘归尘土归土,阻挡不了人类木耳族的退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21-12-14 11: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kd15jordan 发表于 2021-12-14 10:41
70年代日本一众晶体功放参数打遍世界无敌手,可惜尘归尘土归土,阻挡不了人类木耳族的退化

很正常,石英表的问世,不代表瑞士机械表的没落。

人类的消费品,不光是只看参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7-20 2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