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楼
楼主 |
发表于 2022-1-13 06: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1-13 06:46 编辑
-- 辨析总结。
对一些普遍多见的异见,加以分析和剖析还是有必要的。 不然自己遇到一些说法令人蒙圈的人的个人意见,在认知和辨析角度也不是太明确、不能看透问题。但也仅此而已,人主要还是在良性角度积累和提高,对负面问题也只能辨析一些典型的东西,不可能去全面精通这些没道理的东西。
客观和主观。
- 看待问题有出发点和境界。
- 如果是主观主义的话,基本就没有共性只有个性。过度个性,在衡量标准上是个性化可以随心所欲的,没有公共价值。通常没有公共意识的情况下才会这样没有边界和标准。严格说就是没有道德标准的走向。这样容易导致心智水平走低,或者反过来说过度强调个人标准,是心智水准走低的一种表象。
- 客观。
- 公共标准。具有普遍意义和大样本统计规律。天下为公,共有价值。在衡量标准角度上,通常都是具有公共统一标准的最普遍的统一价值。比如科学标准、文字标准、音乐记谱标准、音准音高标准。这些基本衡量标准,都是具有最大社会认知走向的客观唯一性。
- 现象观察。使用公共客观标准,去对比衡量具体的人的社会表现,就会出现有各种分别和高下。存在科学发展的很多分类化和研究效果。人在文明社会里从小阑珊学步和牙牙学语再到求学和工作,都是去学各种生活和处事的公共标准以及使用标准去认识社会。
- 在统一的客观标准之下,去认识社会就会出现分科分类的复杂性。统一标准和原理、分科原则这些都算作道的原理角度,是可以知有涯的。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从具象到抽象,找到规律。使用道的客观性,去面对自然和社会表现的多样性,属于知无涯的范围。
- 协调和平衡,就是中庸之道。
极端个性化通常都容易出现无视客观标准的效果,比如幼儿思维,经常会把自己知道的那点范围的词汇拿出来去解释更大范围的问题。就会导致用词不准确。比较有童趣的语言效果。很想表达,但词不达意。这就是童稚效应。
这就是在公共价值上心智不全的效果。不问年龄的话,在公共价值上学问交浅的程度去面对更深刻更广泛的客观现实,都会出现童稚效应。如果待人有善意的话,那就是小白。待人都不行的话那就是小人或者巨婴了。
所以,个性化只能建立在理性驾驭之下,才有文明性可言。一些暗藏的商业铜臭会从破坏和损害公共价值的角度去传播一些世界观。这就是有私有害。
极端个性化还是一种感性认识的走向,容易破坏理性思维,更容易接近动物性。只有在更接近人性的理性驾驭下,才有感性的文明和安全活动。就好比驾车和汽车游泳,用电用火一样道理。过度随心所欲就会引火烧身出现事故,对外界传播上也会存在放火烧山的问题,损害对此没有辨析水平的人的心智。坏人心智这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