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zealote 于 2023-2-14 14:52 编辑
参数这玩意我觉得必须要专业的人来看,而且最好有跨学科的专业基础(相关学科)和思维,在我了解的一些学科领域里,同样一套参数指标出现完全相反的解读并不少见,除非能形成一套在当下具有普遍实际意义的统一规则,否则这个东西对普通消费者的意义就不大。
单单“仪器肯定比人耳准确”这句话问题就很大,首先比人耳准确指的是什么准确,它的使用场景是什么,军用的标准和民用标准一样吗?民用消费向下细分的场景和具体需求一样吗?仪器是按统计学的方式输出的指标,人听东西是按统计学的逻辑听吗?人听东西有主次,统计学在统计这些指标的时候有对应人耳的主次吗?人耳在接受声音后,大脑还会把这些信息筛选一遍,最后决定你听到的是什么,很多听力训练其实是在强化部分信息的重要性,以通过大脑的筛选机制,所以限制你当前听力的上限其实是大脑对信息的筛选,而不同人的生理特征、状态、个人经历、习惯、专业、职业、生活环境都会影响对主次关系的识别和信息的筛选,你觉得现在那个仪器有能力对这些东西进行识别?所以你所说的“仪器肯定比人耳准确”到底说的是什么,是在什么前提、什么模型、什么统计样本下得出的结论?还是为了满足什么需求,什么细分场景下的标准所得出的结论?另外所谓准确说的是人耳的信息接受能力还是大脑的筛选机制?如果是人耳的信息接受能力,你怎么分离神经、大脑的影响?如果你说的是大脑,分辨和筛选这两个能力有可比性吗?而且分割这两个东西单独看,人的“听力”概念还成立吗?如果统一起来看,这种对比的参考性有多大?
你看,如果不限定场景、条件和目的,“仪器肯定比人耳准确”这句话根本就没法说,更不用说可能还存在专业方面的很多理论、方法以及操作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