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既有4W的耳塞,也有40W的大耳系统。大耳和耳塞比声学优势这个做法就不该是经常拿来讨论的论题,纠结多了只会影响自己的心情。这就像拿汽车和火车比运力,拿火车和汽车比驾乘体验。作用都是从A到B,使用场景完全不同。反正我绝对不会无聊到天天拿X5和和谐号对标。耳塞最大的先天优势就是能把整套系统装进兜里。这也就驳斥了你第二条观点,耳塞丫就不是上台用的东西,一只小型犬你总不能天天逼它吃藏獒的饭量吧,同样你也不能要求藏獒每天吃泰迪的饭量还要求它健康的活下去。
其实你仔细看看现在的市场走向再下结论就很简单--塞子的走向是越来越易推,声音方面顶级塞子从10年左右往大声场强延展走到现在注重音色细节,结像定位,和包围感--如果现在还有哪个塞子厂家在说自己的塞子可以打大耳,那直接上黑名单,智商不够不配说话;播放器的走向是尽可能适应多种耳机需求,挖掘电池供电的最大可能性;顶级大耳现在的驱动门槛越来越高,声音调教方式也越来越多,并不像塞子同质化到了一种几乎病态的地步。有的梦想超越Sus,有的仰望1266,有的目标大P,还有的深挖动圈潜力, 甚至有几个在暖壶的道路上策马奔腾。几个顶级平板,动圈声音都各有特色;相应的台机耳放部分只要标榜自己能推Sus,1266就好卖,能推好Sus,1266就能卖爆;解码这几年出了增加串流等等各种基础功能,各家在做好指标之余,都在增加各种预设dsp,在玩法上扣钱。
玩4w塞子的底层逻辑就是--系统简单,使用场景宽容。像我喜欢徒步,喜欢撸铁,常态练鼓,偶尔演出; 我需要音乐,但没法老呆在一个地方,除了塞子我也没别的选择。而在塞子这条分岔路并不多的赛道上,信息过滤成本极低--这里敲回主题,塞子的瀑布图都多余,先天衰减快。图文过滤一下然后试听几个,很容易就爬到顶了。别说啥1W的塞子足以,需求不一样,标准不统一,我听下来选择的1W就是满足不了我,听了4W就是回不去。
玩40w甚至更多的大耳系统底层逻辑对我而言就是--折腾和选择。大耳系统里有太多可以搭配,挖掘的地方了,选择面广,折腾空间大,坛里有好多人应该都像我不只一套系统,一套系统根本满足不了不同顶级大耳的需求。如果单纯把听音乐作为爱好,肯定玩大耳或音箱。
总结下来其实很朴实--塞子,随身系统是支付成本享受结果;大耳,音箱是支付成本,享受过程。对我而言就这么简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