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林zw50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换耳罩后的SA5000超越HD800!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24-2-10 09: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香港
大乌高频的失真和延展相当优秀,不知道为何就成了短板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4-2-10 10: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ryiadgj 发表于 2024-2-10 09:37
大乌高频的失真和延展相当优秀,不知道为何就成了短板了······

极高频亮等于延伸好 有人认知是这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4-2-10 10: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买两副SA5000是干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2:3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ryiadgj 发表于 2024-2-10 09:37
大乌高频的失真和延展相当优秀,不知道为何就成了短板了······

HeadiFi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时候了,收钱说话。我的听感证明和测试曲线是完全不匹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2: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八云紫 发表于 2024-2-10 10:24
买两副SA5000是干嘛

两只都喜欢,一只用某宝普通耳罩,一只用新做的耳罩,好对比一下。
是男人就喜欢“我全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2:3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吉古 发表于 2024-2-10 10:18
极高频亮等于延伸好 有人认知是这样的

您可能没听过SA5000,高频的真实感和透明感是让你毫无妥协的在听真实乐器,爽感上头。不是低端耳机强拉高频刺耳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4-2-10 12:4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耳罩本来就影响调音, Hd800 换小羊皮听说也可以增加低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4-2-10 13: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羊皮建议用超薄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4-2-10 13:0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香港
林zw502 发表于 2024-2-10 12:30
HeadiFi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时候了,收钱说话。我的听感证明和测试曲线是完全不匹配的

然而我的听感和曲线却很匹配,只是不想首先拿个人听感说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9:3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ryiadgj 发表于 2024-2-10 13:06
然而我的听感和曲线却很匹配,只是不想首先拿个人听感说事。

可能确实每个人的听感,听力,和脑放思路都是不同的,不过大乌不适合古典确实是接触了很多烧友后得出的结论,高频的解析,密度,乐器定位,空间感都是难以和HD800,SA5000来匹敌的。但是这不妨碍大乌成为了听人声流行曲烧友们的最爱,因为大乌的中低频密度,量感都是前两者没法达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24-2-10 19: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香港
林zw502 发表于 2024-2-10 19:36
可能确实每个人的听感,听力,和脑放思路都是不同的,不过大乌不适合古典确实是接触了很多烧友后得出的结 ...

恰恰相反,我个人反倒认为大乌be振膜的优势是频宽。F0值更高,下潜更棒的低频,以及更好的高频延展和顺滑度。大乌的确不是为古典录音而调音,但是古典音乐也存在固有的缺陷的,这也是为什么800有明显高频峰的原因,为了补偿古典录音里衰减的高频段。但是如果听现代电音效果器等流行录音,高频是无衰减的,那些看似高素质的古典动圈耳机则原形毕露高频变得相当刺激和细碎,这本身就是假延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24-2-10 20: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香港
林zw502 发表于 2024-2-10 19:36
可能确实每个人的听感,听力,和脑放思路都是不同的,不过大乌不适合古典确实是接触了很多烧友后得出的结 ...

如果质疑曲线的真实性,我觉得可以用不同类型的音乐录音来充分测试对比耳机,而非简单的古典就是正确,还原古典录音就代表高频素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24-2-11 09:0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唐山
wow,高频超越静电,SENNHEISER 应该找你做工程师,而不是找 Axel Grel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24-2-11 22:2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ryiadgj 发表于 2024-2-10 19:58
恰恰相反,我个人反倒认为大乌be振膜的优势是频宽。F0值更高,下潜更棒的低频,以及更好的高频延展和顺滑 ...

您可能对800在6kHz附近的小峰耿耿于怀,而当年headify上的烧友大量反馈是因为这个峰导致人声齿音有点重,作为对低档调音过的流行乐的妥协,所以森海的工程师才在800s的中心孔位置增加了一个声波陷阱来吸收它。但是这让800s回放古典显得没有原来那么到位了。这些历史可以去headify的hd800 mod相关话题中去搜索一下。
大乌我听过很久,也和800对比了很久。两个各有伯仲,但是我更喜欢800听hifi录音时带来的真实质感和愉悦感,大乌的量感和氛围很舒服不假,但是速度慢的缺点导致了中高频的甜度下降严重,不是我的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24-2-11 23:0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香港
林zw502 发表于 2024-2-11 22:28
您可能对800在6kHz附近的小峰耿耿于怀,而当年headify上的烧友大量反馈是因为这个峰导致人声齿音有点重, ...

我认为800 t1甚至812高频的峰刺,就是在修正古典录音的缺陷而有意设计的。古典录音中高频是明显衰减,所以他们相当于为此而作修正。但是如果现代录音,比如效果器那些直接添加至录音中,乌这种才是更正更把握火候的一方,此时812 800 t1则不可避免的过于刺激和零碎。这也是为什么不少新耳机不约而同把高频调暗的原因,为了更好的匹配契合新的录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2 21:0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ryiadgj 发表于 2024-2-11 23:03
我认为800 t1甚至812高频的峰刺,就是在修正古典录音的缺陷而有意设计的。古典录音中高频是明显衰减,所 ...

高频的调暗,往往是为了防止高频重放不好出恶音,这和胆机的调暗高频增加失真是一个道理。

过推的系统,因为控制不住振膜由于自身质量所带来的共振所产生的高频段的失真,高频往往会夹杂振膜失真带来的额外能量,所以高频显得发亮发刺。

降低高频频响。正好能削弱一点这个能量,掩盖高频的恶声,听起来就会耐听很多,但是这也同时掩盖了原始的高频信号强度,让高频的细节明显变少,就像你站在小提琴1米远和10米远所听到的琴声泛音区别,如果你带孩子练过提琴,就会深有感触。

但是SA5000恰巧是当时为了配合表现SACD高频还原度所设计的耳机,高硬度振膜对高频的还原是毫不妥协的平直响应,所以与很多过推的系统搭配,极容易出现冷,刺,不耐听的感觉。
而能搭配好的系统,除了大功率纯甲功放以外(信噪比还要>100dB不然底噪感人),目前我只在我的响磬HA1上实现了不过推的搭配,高频没有丝毫妥协,小提琴泛音信息量接近直接站在一米左右距离的感觉。

大乌的中高频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达不到SA5000那样让人头皮发麻的爽感,量感弱,泛音严重不足,只是能感觉到线条而已,所以我只用大乌听流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24-2-12 21:4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香港
林zw502 发表于 2024-2-12 21:01
高频的调暗,往往是为了防止高频重放不好出恶音,这和胆机的调暗高频增加失真是一个道理。

过推的系统, ...

都说了那是录音的问题,而不是系统失控的问题。你老听古典 ,古典录音本身高频就衰减的,这是录音本身存在的问题。你既然知道站在1m和10m琴声泛音音色的区别,就应该知道高频随着距离增加衰减得更快。那么大部分古典录音本真就高频信息会有所衰减,更像中后排的听音感觉,本身听着就更像“650”内味,而800强行加增益峰值就是模拟前两排的听音感觉。这个大乌压高频没毛线关系。我建议你选用不同时期不同音乐类型的录音来充分衡量一下两个耳机之间的高频,而非简单听古典这一单一曲类来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24-2-12 21: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香港
林zw502 发表于 2024-2-12 21:01
高频的调暗,往往是为了防止高频重放不好出恶音,这和胆机的调暗高频增加失真是一个道理。

过推的系统, ...

本身古典录音就是高频信息有自然衰减的,你用sa5000听出了距离1m的信息量,这已经说明高频染色或者拔高了。你用sa5000听那些架子鼓嚓片,效果器等高频无自然衰减的摇滚,电子录音怕是要分分钟刺哭。很多人都说古典实际现场更像是650,基本都是因为他坐在中后排,650就是模拟这个位置所获得乐器声音泛音比例而制作的。你比较高频不应该只看亮度,爽感,量感(因为它极有可能在现代录音中变得过于刺激)更应该留意顺滑度,信息量,高频声音的密度和形体感,这才是真素质和真延展。我的听感结论很契合曲线,所以我很不认同你对大乌高频的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24-2-12 22: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wryiadgj 发表于 2024-2-12 21:56
本身古典录音就是高频信息有自然衰减的,你用sa5000听出了距离1m的信息量,这已经说明高频染色或者拔高了 ...

太云了,sa5000听你以为不行的这些一点问题都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24-2-12 23:4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ryiadgj 发表于 2024-2-12 21:56
本身古典录音就是高频信息有自然衰减的,你用sa5000听出了距离1m的信息量,这已经说明高频染色或者拔高了 ...

650听古典本就不如600合适的吧?高频偏暗,中频音染,听流行真的如痴如醉,但是听古典现场录音还真的是泛音和信息量不足。虽然我不是每次都有机会坐音乐会前排,但是坐后排导致的高频暗却是实实在在的,有机会我一定会坐前排离乐队越近越好。
SA5000在不过推的情况下,确实没有你说的那些尖,刺,耳朵受不了的情况,反倒是可以畅快的听一个下午一个晚上,因为声音太让人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2-24 20:1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