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un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家入烧以来,对原本观念冲击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25-4-17 20: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酱油真比鸡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5-4-17 20:3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杭州
换线声音真的不一样,但也只是不一样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5-4-17 20: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bobocrack 发表于 2025-4-17 20:26
Cd机直出的声音真的这么牛逼吗

并不是牛逼,只是不容易出现那些冷薄硬刺的缺陷,之前在PC系统上我跟这玩意儿对抗了好多年,什么R2R解码再生电源网播交换机怎么折腾声音都抹不掉那股生硬锐利。而CD做转盘硬素质虽然不如一万多的网播但出来的声音完成度非常高,饱满扎实宽松自然不刮耳朵。而PC系统上怎么搞都生硬锐利刮耳朵,只是轻重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5-4-17 20:4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RacingAK47 发表于 2025-4-17 19:54
大哥确定是这样的吗有没有心理暗示建议再买了TT2,现场AB

傻瓜,我当然是现场AB,而且AB了几天,尤其是清早刚起床,烧到最好都是CD是归宿,数播确实差的太多了,再贵也没有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5-4-17 20:4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苏州
第一是高端耳机还有不同的听感,并且差距那么大。第二是前端远远贵于耳机,甚至线材都有可能比耳机贵,简直离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5-4-17 20: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从录音圈到绿坛来玩了几年,比较大的震撼,程度从大到小:
1、原来几根铜丝、银丝拧巴拧巴焊一下可以卖几千、几万甚至十几万
2、USB转接卡这种时代遗老居然成为了hifi设备,信号从USB转接卡绕一圈出来就说不通过xxxx了,音质会变好
3、独立时钟是专业圈大量设备连接在一起会出现时钟不同步时才用的玩意——让十几二十个设备时钟统一,通常是不需要的,到了hifi圈变成了能“提升音质”的设备
4、前级这个功能性设备,到了hifi圈变成了可以“调音”

上述只是个人孤陋寡闻因而受到震撼,并不涉及是非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5-4-17 20: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之前以为最贵的是大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5-4-17 21: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wiljaywoowoo 发表于 2025-4-17 20:58
之前以为最贵的是大奥

现在觉得最贵的是水电和别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5-4-17 21:0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南
bgc11811 发表于 2025-4-17 20:44
傻瓜,我当然是现场AB,而且AB了几天,尤其是清早刚起床,烧到最好都是CD是归宿,数播确实差的太多了,再 ...

哈哈哈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5-4-17 21:1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宁波
sidewind 发表于 2025-4-17 20:43
并不是牛逼,只是不容易出现那些冷薄硬刺的缺陷,之前在PC系统上我跟这玩意儿对抗了好多年,什么R2R解码 ...

总结就是素质跟不上,动态范围小了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25-4-17 21:1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贵州贵阳
看了前边很多所谓“观念”,明白玩hifi也是有很多门槛的。数播很考究搭配,大多数烧友都很难做到用同样价格水平数播的听感,打败同样价格水平的CD,同样也说明CD是最简单的玩法。铍高音(丝膜高音没玩过,不乱说)的箱子玩好也是有门槛的…
科技虽然在进步,但驾驭科技的还得是人,不是所有人都玩得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25-4-17 21: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zikomol 发表于 2025-4-17 19:53
一直以为交响乐的声音比例是中音>高音>低音的。结果认真跑了n次音乐厅之后,意识到实际声音是低>中>高,后 ...

我不知什么时候在哪个网站看过一个大佬的话,是音乐大佬,不是音响发烧友大佬,他说,古典音乐需要一定的暗度,有一定暗度的安稳声音有利于古典音乐的回放和聆听,这个和坛里有些人追求透亮的声音播放古典好不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25-4-17 21: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Mzz 发表于 2025-4-17 21:16
总结就是素质跟不上,动态范围小了嘛。

不是一回事儿,中高频失控是PC系统最常见的毛病,类似于照片分辨率高了但是颜色依然失真

另外,即使是解码器直插电脑或者其他入门方案,硬素质赶不上CD的,也一样难听甚至更冷薄硬刺

如果非要觉得薄硬锐利=透明度高分离高=素质高,那我无话可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25-4-17 21: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留香小筑 发表于 2025-4-17 21:18
我不知什么时候在哪个网站看过一个大佬的话,是音乐大佬,不是音响发烧友大佬,他说,古典音乐需要一定的 ...

是这样,论坛呆这么久,真的沉下心来认真听古典的,很少见到用薄亮耳机做主力的,反而用HD6系的铺天盖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25-4-17 21: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加拿大
cd的听感确实比数播和pchifi好一大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25-4-17 21: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台湾
就是我发烧而娶了媳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25-4-17 21: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留香小筑 发表于 2025-4-17 21:18
我不知什么时候在哪个网站看过一个大佬的话,是音乐大佬,不是音响发烧友大佬,他说,古典音乐需要一定的 ...

我现在对古典回放的观念,绝对不能薄亮,低音质和量都要够。现在太多都是高音亮低音不足的,完全背道而驰。音乐厅是一阵一阵沉稳的低音传过来的,各种低音大提,管风琴,大管啥的构成乐曲的基石。没有这些东西的烘托,乐曲都是飘的。而且等铜管啥的一吹,薄亮的系统听着就是完完全全的灾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25-4-17 21:5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sidewind 发表于 2025-4-17 21:26
是这样,论坛呆这么久,真的沉下心来认真听古典的,很少见到用薄亮耳机做主力的,反而用HD6系的铺天盖地
...

949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25-4-17 21: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宁波
sidewind 发表于 2025-4-17 21:21
不是一回事儿,中高频失控是PC系统最常见的毛病,类似于照片分辨率高了但是颜色依然失真

另外,即使是 ...

你这是开了多少层脑放啊哥?有录音发一下没有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25-4-17 21: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就是富哥买买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9-1 00:0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