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洛克时期器乐作品——之22:巴赫 勃兰登堡协奏曲 5版
听了几天布鲁克纳,满耳朵布5,缓解一下,转到巴洛克,重温大俗的勃兰登堡,俗话讲,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勃兰登堡在巴赫庞杂曲库中最“通俗”,既好听又无须懂,很容易激起共鸣,因而很受用,因而广受欢迎,自然,版本也极多。
巴赫为管弦乐队究竟写作了多少作品直到现在也是未知数,只所以称之为《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因为当时的勃兰登堡总督曾向巴赫索要为乐队的曲谱,因而1721巴赫从他在科縢时期(1717-1721)积累的大量乐队作品中抽出六首恭恭敬敬送给这位总督,巴赫当时给出标题是《6首不同乐器的协奏曲》,你看,首先,这6首作品不是一次性创作,有人判断它大约是在3-4年之内写成,其二,这几首作品都曾经在他任乐长的科縢王宫乐队里演奏过,创作时间应该在1718—1721年。
可惜总督拿巴赫太不当回事,这6首漂亮的手稿被随手扔到他的图书馆闲置了13年之久!直到他死后清理图书馆音乐作品时才在被归类于“各作曲家的协奏曲”的零散纸堆里发现,又随手以比废纸贵点的价格卖掉,我们这位现在被尊奉为“音乐之父”老巴赫这6首不朽名作,音乐史上无可替代的经典作品,在当时根本没人拿它当个什么,几经辗转没被扔掉就是上天的眷顾!那么,问题来了,巴赫在科縢时期(1718-1723)这五年间所创作的其它大量管弦乐作品呢?哪去了?——很遗憾,都遗失了!
问题又来了——维瓦尔蒂作品会被当时人们这样对待么?不会!亨德尔、甚至泰勒曼的作品就更不会!亨德尔每一张手稿在当时都被人们金子般的尊奉着,它至少说明了一件事——现代人并非都了解的一件事——作为作曲家的巴赫在当时的地位,比维瓦尔蒂、亨德尔,泰勒曼要低的多,正因为无人“识”,他的大量手稿才会被当废纸扔掉,从此永久性的遗失了。
稍为认真听听你会觉察——这6首作品写作风格不同,采用的乐器每首都不同,音乐编织复杂程度也各异,从现存档案记载来看,当时科縢宫廷乐队已发展到17人的可观规模,所聘用乐手都是顶级,演出频率紧凑,巴赫所创作的乐队作品,一定是根据科縢宫廷乐队编制来写作,而且有的作品,往往需要再外聘管乐乐师,与这么优秀的乐手们共事五年,怎么可能只有区区六首?六十首也不为多!但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在科縢时期巴赫绝大部分作品都遗失了,而现在存留来下来的都是旷世不二的经典名作,如四首《乐队组曲》三首《小提琴及双小提琴协奏曲》《平均律》,还有不可多得的《大无》《小无》,天知道还有多少甚至是更优秀的作品被遗失?!
《勃兰登堡》演奏分为现代乐器版与古乐器版,抛开音乐理念,这两种演奏方式的不同主要在管乐器上,那个时期的铜管(圆号、小号)与现代铜管本质差别在于没有键阀(活塞),此外,形状也相距甚远,比如圆号的号管只简单的盘旋两圈,因而发出来的声音(基音、泛音、音准、音调变化)与现代圆号自然也有明显差别,再比如第二号BWV1047的小号,我们现在称之为巴罗克高音小号(也叫自然小号或尖声小号),它那时由于没有活瓣,就很难吹奏出华丽的音阶乐句,但它的音色却更平直威武,高亢嘹亮,特别是当吹奏最高音阶部分,现代的标准小号已经无法复制这种音色了。小提琴也有差别,BWV1046高音小提琴(Violino Piccolo)的音质音色就与标准小提琴不同。需要说明,既使古乐团所用古乐器现在也多是根据原型的仿造品,成本先放一边,也没有那么多的古乐器可以拿来就用。
现代乐器版中,马利纳&圣马丁版值得听,这套组合录制的巴赫一般差不了,这还不仅在于马利纳典雅的音乐风格,也在于他麾下一干具独奏水准的乐手,十年二十年心甘情愿跟着他,同样的曲目,同样的声部,总是马利纳的圣马丁听起来更清丽悦耳,我一直赞赏威廉·贝内特的长笛(BWV1050第5号),艺技水准超过帕胡德,他吹奏的鲜活灵巧又高雅婉转,在其它乐团,你很难听到这样清丽如银的长笛,可惜这部作品很多乐段由竖笛取代了长笛,贝内特的机会不多,再如乔治·马科西姆的羽管键琴、乔治·凯德和塞里亚·尼克林的双簧管,格拉哈姆·舍恩的巴松、更别说约娜·布朗和肯内斯·席里托鼎鼎大名的小提琴(听听第4、5号布朗的小提琴多么出色),有这样优秀的乐手支撑声部,怎能不优秀!它从根本上保证了每一版录音都是精品。
BWV1046足以用“精美”两字来概括,第一乐章蒂莫西·布朗、尼古拉斯·希尔的圆号与阿兰·洛夫迪的小提琴和双簧管,其充满生机而又适度的对话给我难得的享受,仿佛每一根神经都在各自划定好的线路区间自如腾挪,真是棒!再听听令人不忍割舍的第三乐章,织体既布满敏锐的神经,又没有燥感,几个声部的交错与衔接天衣无缝,每个声部的响度都如经计算机计算般的整齐化一,如能将分贝量分解,怕是连数字后的小数点都在一个点位上,什么叫大师?马利纳是够得上的,我稍感遗憾的是第四乐章小步舞曲第二中段演奏的软了,推进缺乏鲜明的节奏感,小步舞曲的特性略嫌不足。
作为现代乐器版,BWV1047第二号并未使用长笛,而是使用了竖笛(recorder),使演奏多出一分古雅气息,效果如何、是否合度则见仁见智,就我个人说,竖笛竹制的音色在与小提琴、高音小号、双簧管的四重对话中份量有点轻,肯定不如威廉·贝内特长笛那样,具有稳定住声部的领袖气质。
马利纳至少三录《勃兰登堡》,以80年代与谢林、克莱默、霍利格尔的Philips版最出名,这几位明星的确为演奏增光添彩,马利纳也的确按协奏曲的路子“做”,但若论整体的优秀,我到赞赏这个EMI版,它声音的均衡让我喜欢,我所说的均衡还不仅仅在于各声部,这里更有马利纳对作品与创作背景更深一步的思考,况且此版市面很难找到,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声音显得沉闷,EMI再版片音效的确很滥。
意大利音乐家重奏团(I Musici)版值得推荐,这个乐团是纯弦乐的室内重奏团,管乐手都是外聘的,因而在演奏名单上我看到了海因茨·霍利格尔(双簧管)、莫利斯·安德列(小号)、埃里希·彭泽尔(圆号)和弗兰兹·布吕根(竖笛)这样的名家,小提琴主奏自然是乐团创始人兼独奏家——菲里克斯·阿约,演奏:意大利音乐家重奏团\ 羽管键琴:马利亚·特雷萨·加拉蒂,录于1965年,1993年再版,Philips双张。
这是一版极精美的演奏,由于有菲里克斯·阿约、霍利格尔和安德列的参与,所流露出的明星气质让我欣赏,霍利格尔的双簧管实在讨喜,慵懒的音色听的人梦般沈醉,声音稔熟滑润的要浸出油来,阿约的小提琴同样精彩,两人在第1.2号里暗地较劲争相“博眼球”,但若只如此也就没什么特别稀罕的,意大利重奏团无与伦比的协奏毫不逊色,难怪这个只有12人的重奏团体几年下来就风靡欧美乐坛,征服了五六十年代一拨拨挑剔的欧美听众,虽不设指挥,但力度层次与声部的交织极其清晰,特别是节奏把握很有特点,较慢的速度很给人天然松弛的绝妙美感,它的直接结果是大幅度提升了演奏的音乐性能,如第1号第四乐章就以精美的演奏,令人赏心悦目。面对12人这样的心有灵犀,的确用不着再设指挥,听听第3、5号乐队杰出的表现,再听听第2号安德列的小号,出奇的平稳干净,这位被卡拉扬大加赞赏的小号乐师的确让人心悦臣服,同样令我折服还有布吕根、文戈登的竖笛与阿约小提琴在第4号第一乐章精湛无比的三重奏。
阿巴多携手莫扎特管弦乐团2007年在意大利雷吉奥市政剧院有一版现场录音,很值得听听,首先,阿巴多的巴赫很稀罕,其次,它喜庆欢愉的气氛与巴赫在科縢时期的心境吻合,因而演奏距作品精神并不遥远,弦乐声部16人的规模大了点,也算基本合度吧,速度偏快的节奏与对乐句尾音利落的轻坠处理方式,明显参照了古乐模式,表现出晚年大病后阿巴多对巴洛克音乐复古的新追求。,小提琴首席朱里亚诺也擅常这样的快速玩法。
阿巴多属那类“大兵团重武器”的指挥家,生涯极少碰巴洛克这类精巧小玩意儿,但一碰就有不差的新意。当然,这本就非他擅长领域,玩惯了加农炮群,你让他拿来福枪,多少会感觉不顺手,听得出来,演奏往往不由自主的就“加力”,对声音响度与声部层次的控制还是不如马利纳这样的巴洛克大将驾轻就熟,阿巴多对作品再稔熟,也难免在一些精巧细节上完全做到“巴洛克化”,巴赫《勃兰登堡》《管弦乐组曲》本原式演奏可不是仅仅靠提速、仅仅减降音压就可以的。
我是每听到BWV1046小步舞曲都忍俊不禁的会心一笑,可爱的阿巴多的确能“捣鼓”出新意,的确下了功夫琢磨,如第二中段的“敛声”轻吟与后面强烈的切分节奏对比非常鲜明,但巴赫可不需要这么强烈的鲜明对比。我更欣赏第三号BWV1048,很见功力,这还不是说阿巴多演奏出来的前冲动力性,而在于清晰的声部层次,在这个只有弦乐的演奏中,三个小提琴声部、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声部各展示的清清楚楚,音响效果既饱满又纤毫可辨。BWV1050则没有我预期的好,主要是长笛手雅奎斯·佐恩吹奏的灵气不够,这样,作品深沉中见飘逸的气质就出不来。
总得看,合奏尚好,但各首席与管乐声部有些单薄,显得确乏巴洛克情趣,庄重典雅的氛围也多少受到抑制。
古乐版中我首荐詹妮·拉蒙(1949-)塔菲尔古乐团1993年的VIVARTE版,这个SONY旗下的古乐厂牌,每一款唱片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正是在拉蒙棒下,塔菲尔几十年来录制了不少优质唱片,她指挥这家乐团整整33年。
在为数并不少的古乐版中,这是我听到的不仅颇具古风且鲜活、且很具古脉风情的演奏,绝无矫柔造作的弊端,这特别在管乐器吹奏中表现出来,第一号BWV1046喧闹的管乐很有渲染力,平直憨拙的圆号让人联想到古貌森林狩猎号角的回响,它与双簧管组成风味独特的风景线,这样的演奏,你不要指望它会精致,此等古老圆号声音它就不可能“精致”,詹妮·拉蒙要的就是扑实拙厚的艺术效果,艾伯·康斯特和德雷克·康罗德号角式的自然圆号为这版演奏平添味道,相对双簧管音色则与现代标准差别并不大。而BWV1047第一乐章缤氛多姿的色彩就美不胜收,以克里斯平·斯特尔-佩尔金森高亢灿亮小号为中心的几位独奏家各逞其能事,这支高音小号吹奏的超棒!音符节拍稳定、气口均匀,嘹亮但绝不慌张,颇有艺术含量,别忘了,这是一支仿制18世纪的自然小号,没有活瓣的,还能吹奏出这样均匀的节奏与音准,非常不简单。而克里斯托芬·维尔特的巴洛克小提琴及竖笛、双簧管都演奏出颇具时代特点的味道,我由此非常欣赏塔菲尔这几个声部的首席乐师,如果再听过精彩无比的BWV1048那极清晰又坚实撼人的演奏,就会明白我首荐的版本为什么是塔菲尔古乐团,4.38分时艾里松·麦肯低音大提琴摇山撼岳般的擦弦如金戈铁马,颇为惊艳。
这样精彩的演奏同样延续到后三首,老练而放达的曲风显示出艺术家们并不保守,演奏热烈且并不喧闹。
平诺克的《勃兰登堡》以清雅取胜,相对有古乐版放飞的个性,他要“规则”的多,演奏让人放心,所谓欧州三大古乐团中,他这套班子出来的声音最像“古乐团”,比较霍格伍德的古乐研究会、加丁纳的巴罗克独奏家乐团,平诺克的合奏有一股“向外挤”的特性,而这股“向外挤”的声音,正是当时古乐清瞿单色与雅致音响的忠实回照,听他们演奏,在直感上你会发觉平诺克几乎不强调“延音”,他有意减降时值的延留,从而避免乐器音波过度扩散,他的演奏,音色直朴尾音简洁下坠,在技术风格上,他们全力打磨合奏的平直性与层次,不论是弦乐还是管乐都在这两点上下功夫,由于古乐理念上追求的不同与差异,就使得平诺克这套班子在古乐团中技术风格与演奏风格都有独特性,正因为这个特性,诠释如巴赫、亨德尔、维瓦尔蒂的管弦乐,平诺克显的特别合适,先别说别的,那份雅致的声音与清晰的构架就美不胜收,因此,他的巴罗克时期作品向被《企鹅唱片》看重,屡获三星带花,除了《企鹅》多少有点护犊子,*国人向着*国人外,公平的讲,的确是好。
听听BWV1046的管乐,包括圆号,较之詹妮·拉蒙就收敛多了,同样是仿制18世纪的自然圆号,但你却听不出多少古旧平直猎号般的回响,这样,巴洛克小提琴与双簧管的作用在演奏中有所突出,这会怎么样?——几件独奏乐器之间更趋于均衡、诠释也更趋向作品自身音乐性,这显然是不同音乐理念与对作品不同理解在起作用,声部间的个性效应有所减降,但同时却不掩对整体艺术的追求与一流的质地,这番均衡考虑所表现出的优雅在第四乐章小步舞曲显得尤有品味,圆号响度更吻合背景效果,整个“画面”浓淡相宜,但音乐品味不减反增。
此版一套三张,唱片同时收有《乐队组曲》,录于1982年,英国音乐会乐团演奏,DG旗下ARCHIV出版,整体的布局与风格都体现出平诺克及乐师们对作品精细的研究与平实有效的把握,有收藏欣赏价值。
链接: https://***.com/s/15Fbizknvyh_-IyBS-P2fnA?pwd=a3pa 提取码: a3p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