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正个人和自然以及关注对象的关系位置很重要。
个人习惯从自己躯壳出发去获取生存物质,这只是一种低级的自然习性。如果摆脱不了这种观察方式,那就不能建立与社会的适当存在关系。
外界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为后人的谁专门而做的,大家所以能够选择是出于什么动机。如果不从理性思维角度去做定位,那必然就是吃奶模式。走下意识以潜意识非理性的感觉上好不好作为判断标准。也就是奶香不香甜不甜管不管饱那套。
如果想了解音乐,必然要从作曲家本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存在背景之下生活和创作的开始了解。单纯从零配件的细节去拆解,没有文化意义。只能是另一种版本的物质烧友。也就是凡事都从自然而然的自我潜意识我执和有我出发去面对,那就永远会受到发展智慧的限制。
-----
说那么多只是为了澄清思维的我执问题。
其实了解一样东西,只能放弃自我感受判断标准的干扰,脱离自我躯壳单纯去从对象本身的存在角度去了解。
任何时代的音乐都是受到时代需求影响的一种服务型创作。交响乐起步阶段的中世纪教堂作为可以从广大教区直接收税的存在,养了很多唱诗班。这些唱诗班又具有欧洲人狩猎民族多样性的习惯基础,以独立的教堂为核心创作了自己方式的赞美诗,有共性也有个性。再以后出现了格里高利记谱法,在交响乐领域出现了文明核心特征的文字记录方式。所以才能不断总结和积累发展。从单音节的独唱合唱发展出不同旋律合作衬托效果的复调重唱。这只是技法的开端,以后发展越来越有积累和创新,出现了和声对位等新的音乐方式,使歌唱更加动人。交响乐的原始状态是歌唱。
这是中世纪教堂作为音乐环境的时代风貌。旋律本身也有吸收中世纪民间曲调的现象,毕竟教民都来自民间,采用民间音乐旋律有助于对他们产生亲切感的共鸣吸引力。
以后单纯看音乐的存在环境。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开始走出教堂。向民间开放,产生了大量圣经故事内容的神剧合唱剧,和带有民间内容的康塔塔合唱剧。摆脱了单纯念诵经文的社会环境风格。但出于习惯的惯性,经文歌的影响力还是比例很大。
到了巴洛克时代,文艺复兴的情况进一步加强。以清唱剧的形式单独开办歌剧院面向社会成为风气,比如亨德尔就是一例。意大利当然是前几个时代发展过来的自由音乐的本土,亨德尔和他的前人乐长的德国人都去学习歌剧。王侯是宫廷乐班尽管还有比如巴赫还在坚守,但正在逐渐降低比例。音乐的存在和需求环境发生了变化,或者说音乐的供养人发生了变化,那么音乐的内容必然发生变化以迎合新的供养人需求。
到了古典派音乐时期,宫廷赞助和社会音乐厅并举。产生了宫廷风味的交响乐比如海顿莫扎特,以及面向社会大众的交响乐比如贝多芬。从这个时代开始,面向社会就成为交响乐的主流存在形式和服务角度。比如浪漫派交响乐成为社会主流,报纸评论家和粉丝现象成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