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fenk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冯的马赫猜想】我们的音响器材还原的到底是现场还是录音,啥叫绝对中性准确?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22-10-14 10: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fenk 发表于 2022-10-13 17:09
其实可以做时间和空间上两个试验,来验证你说的这个还原的7788,到底是真的7788,还是0.7788。
空间上: ...

做过的,国家大剧院听完我就回去找录音了。箱体听,该有的差不多都有,整体缩小罢了,如果听音空间更大会更像。耳机就别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4 16: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冰冻银河 发表于 2022-10-14 10:36
做过的,国家大剧院听完我就回去找录音了。箱体听,该有的差不多都有,整体缩小罢了,如果听音空间更大会 ...

抱歉,样本量不够,你需要得到多数人,或者至少是可以形成一个世界性的圈子,比如说所谓hifi圈,这个样本量的支持才行。或者最起码的,哈曼曲线那样的样本量(哈曼调研的样本量已经很小了,导致他被认为不科学,但你看看那是多少人)。
其实耳机我觉得也能做到微缩模型,等比缩放,形成一个颅内的小音乐厅。因为耳机形成球面声场我觉得比正面摆俩音箱还要容易,音箱要想出现脑后的声音,你至少需要有个反射板(说白了类似回音壁那样了)。但是,但是!我考量耳机素质,或者任何器材素质,从来也会看他绝对意义上的规模感的,现在小塞子场面都越来越大,而且有不少感官上能出你脑袋外的,但我都满意不了。换而言之,等比缩放在很多人看来也不能接受。因为他就是不能让你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你必须产生视觉和听觉上的混淆(声学信息反馈你所处的环境尺度是上千平方米,但视觉反馈你在你25平的小屋子里),导致你出现一些症状的(类似晕车)。没有出现不适,就证明听觉没有反馈上千平米尺度给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22-10-17 09: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fenk 发表于 2022-10-14 16:40
抱歉,样本量不够,你需要得到多数人,或者至少是可以形成一个世界性的圈子,比如说所谓hifi圈,这个样本 ...

你所说的圈子当然有,那就是录音领域。在这个领域音箱的声场还原本来就是事实,并在各种教材中也有详细论述。不同的麦克风的拾音方式,不同演奏形式的录音方式,这都早就研究的差不多了。至于耳机的什么哈曼曲线等共识只是小部分爱好者和相关厂家自己的狂欢,并没有形成体量。
耳机是因为先天原因没法做到声场,例如,左耳无法听到右声道的信息。另外,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录音的音场都是混音师通过监听音箱调节的,并没有经过耳机(耳机只是辅助听细节或者录音时同步伴奏防止串扰)进行调整,换而言之,只要你听的音乐是用箱子做的,那么它必然是通过箱子才能正确展现声场。基本逻辑就是,怎么录,怎么放。
不过,耳机声场还原现场也是理论上可能的,那就是这个录音的制作流程是按照耳机的标准来,不过这个也牵扯到录音和放音的标准问题,目前业界没有相关标准,能否找到合适的录音且用正确的耳机去还原也是个问题。只要你听的是标准录音室制作出来的录音,那么只有音箱能够还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3 17: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冰冻银河 发表于 2022-10-17 09:25
你所说的圈子当然有,那就是录音领域。在这个领域音箱的声场还原本来就是事实,并在各种教材中也有详细论 ...

目前完全靠耳机混音也兴起了。而且我觉得主要是被沉浸式音频带起来的(做沉浸式音频你又要多几对音箱,声学也要重装,开销不小)。这种就是完全依赖于声学校正还有虚拟空间音效。目前专业圈也在极力推广,包括举办耳机混音大赛等。且看以后会不会推广开来吧。至于说能刷新发烧友的听音观我就不指望了,咱们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和现实的声音还有行业发展那都是脱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22-10-24 17: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看着这多脑瓜子疼。其实个人来说,啥也不懂,但是我知道音乐是艺术,箱子,耳机出来的声音,带‘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不好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22-10-24 17: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感觉讨论这个跟讨论黑洞里面有什么是差不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4 17: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fenk 于 2022-10-24 17:57 编辑
重新烧 发表于 2022-10-24 17:10
感觉讨论这个跟讨论黑洞里面有什么是差不多的

你想多了,我帖子最开始就说了,这个讨论偏数学,你说的还是物理。我是让学数学,搞编码的人开脑洞。应该没有黑洞结构高深。不过,咱们圈子里那些神棍几乎没有能用公式推导来证明他们的理论的,我要看的就是这种。稍微专业一点的(不过至今我都没看到一个算法)。再有,这是个娱乐帖子,而且仅供特定专业的人娱乐,严肃讨论不是我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22-10-24 18: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fenk 发表于 2022-10-24 17:53
你想多了,我帖子最开始就说了,这个讨论偏数学,你说的还是物理。我是让学数学,搞编码的人开脑洞。应该 ...

我其实很好奇黑洞里面是什么,感觉非常爽,就地球这么大的都能压缩成一个小核桃那么小的东西,太神奇了,你觉得里面是什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22-10-24 18: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科威特
录音当然是尽量还原现场,现场是录音师在录音时的参考标准,器材重放是还原录音的效果,但发烧友参考的标准还是现场,因为根本没有人知道100%重放录音是什么样的,没有办法拿器材重放的效果去和实际的录音效果比较,发烧友只能拿重放效果和现场比较,如果器材重放接近现场,说明器材重放效果非常不错,当然,也说明录音也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22-10-24 19: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重新烧 发表于 2022-10-24 18:16
我其实很好奇黑洞里面是什么,感觉非常爽,就地球这么大的都能压缩成一个小核桃那么小的东西,太神奇了, ...

我也很好奇。黑洞里有什么人类还无法知道,天文学家也只是猜测。世上有比光速还高的速度,黑洞的吸引力速度就高于光速,所以连光都逃不了,所以才会形成黑洞。地球若被吸进去,可能还远比核桃小得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22-10-25 10: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Mahandi 发表于 2022-10-24 19:28
我也很好奇。黑洞里有什么人类还无法知道,天文学家也只是猜测。世上有比光速还高的速度,黑洞的吸引力速 ...

不会吧,比核桃还小?那是什么结构啊,比夸克还小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22-10-25 13: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重新烧 发表于 2022-10-25 10:54
不会吧,比核桃还小?那是什么结构啊,比夸克还小吗

哈那是看了一部纪录片,里面科学家说什么来着豆子般大小,其实他们也是猜测推算的,毕竟谁也不可能真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22-10-25 14: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Mahandi 发表于 2022-10-25 13:02
哈那是看了一部纪录片,里面科学家说什么来着豆子般大小,其实他们也是猜测推算的,毕竟谁也不可能真知道 ...

叫啥纪录片?我也去找一下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22-10-25 15: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fenk 发表于 2022-10-23 17:11
目前完全靠耳机混音也兴起了。而且我觉得主要是被沉浸式音频带起来的(做沉浸式音频你又要多几对音箱,声 ...

太少了,关键是有水平的录音师越来越少。录音这个不仅是技术,还有艺术在里面,这也是很多人热衷于上世纪录音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6 17: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冰冻银河 发表于 2022-10-25 15:14
太少了,关键是有水平的录音师越来越少。录音这个不仅是技术,还有艺术在里面,这也是很多人热衷于上世纪 ...

实际上上个世纪的录音大师不仅艺术水平高,技术也厉害,主要因为当时模拟录音主要依靠技术,几乎是实时的。模拟的东西很难存储和反复编辑。现在的录音实际上这方面技术难度是大幅度降低了,门槛也降低了,但是,就像星巴克和手冲咖啡一样,某种角度讲,制作品质也下降了(不过以前喝个咖啡很麻烦,现在机器就能搞定,保证你能喝上)。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当时技术员的技术水平高,也是因为设备本身水平不高,音质上限提升很困难(所以人的技术水平再不行这个录音就完蛋了)。综合起来:上个世纪录音的整体质量还是差,但是从演到录,都是对音乐和声音有深刻理解到大师。现在是恨不得一个电脑就能搞定录音,但是从演到录,都没几个大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22-10-27 09: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冰冻银河 于 2022-10-27 09:54 编辑
fenk 发表于 2022-10-26 17:12
实际上上个世纪的录音大师不仅艺术水平高,技术也厉害,主要因为当时模拟录音主要依靠技术,几乎是实时的 ...
嗯,我说技术是指当时设备技术不足,普遍高频失真比较严重,很多老旧的录音音色无法做到准确,全凭录音师后期弥补。现在很多都是多轨合成的录音,然后电脑来营造声场信息,追求省时省力高效率。以前都是现场直录,麦克风摆位,场馆的声学处理,艺术家水平,录音室水平,要求严格的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7-25 22:2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