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bgc118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可能我心理太阴暗了吧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24-1-28 11:1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这玩意儿就和奢侈品一样,存在即合理,反正我又不是目标客户,卖10万还是20万都无所谓,4,5千的森海我就很嗨皮止步了。就好比你压根儿没有买私人飞机的想法,你会觉得飞机贵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24-1-28 14:5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智商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24-1-28 15: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这都敢说,说明楼主很阳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24-1-28 16:0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你是指哪个diy牌子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24-1-28 17:0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扬智于老师 发表于 2024-1-28 16:00
你是指哪个diy牌子呢?

QDC u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24-1-28 17: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国人消费心理,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24-1-28 17:4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qdc v10我租来听了一周,各种搭配。觉得手里的846和达音科dk3001pro似乎还好听些

um展会试听,觉得还行,没深入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24-1-28 23: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本帖最后由 mczhanglang1 于 2024-1-28 23:23 编辑

stax,歌德,HiFiman,奥德兹,这些大牌子刚刚创业时期就是一个标准 的小作坊,尤其是stax 至今都是一个小作坊。
音箱界最近几年被称作地外科技的 purifi的喇叭单元就是几个业余爱好者联合开发的,作坊的不能再作坊了
楼主其实也不一定是心理有问题 而是脑子不太转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24-1-28 23: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潍坊
扬智于老师 发表于 2024-1-28 17:44
qdc v10我租来听了一周,各种搭配。觉得手里的846和达音科dk3001pro似乎还好听些

um展会试听,觉得还行 ...

VX算QDC里比较好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24-1-28 23: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不得不说 stax 歌德 hfm audeze 加起来也没搞出几只好耳机。 stax总是被同期的森海静电吊打。歌德失去了joe老头,素质跟主流越差越远,调音越来越平庸。剩下两个作坊加起来感觉就一只lcd5声音比较正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24-1-29 08: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同感。不单单是耳机,还有那些线材,文案里秒天秒地秒宇宙,其实连个作坊都没有。别问我为啥知道,被割几回就成明白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24-1-29 11: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nostalgia_ 发表于 2024-1-27 20:30
还请楼主锐评一下

就这妖魔鬼怪的外型,送我都不好意思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24-1-29 12:0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闸北区
确实贵的离谱,毕竟某些人一天不吃不喝才能买得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24-1-29 19: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南
是这样,既然点名道姓给UM戴上了DIY的帽子,那UM就算是DIY也是比较可信的,他有专业的消音室测试耳机,有顶级的测试仪器,有比较优质的单元供应链条,其实UM的初衷是割老外的韭菜,国内富翁顺手割一波,目标客户直指年收入70万以上的,各位对号入座就是了,至于楼主所言他们内部人都不听,是的,内部员工也没几个买得起的,无外乎就是有机会随时可以蹭听,但问题是,虽然是公司员工,但不一定是发烧友啊,爱好不在一个频道,送我听都没兴趣,就像滴酒不沾的人,你请他喝茅台他都不一定有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24-1-29 19:2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楼主是个明白人。只是话说透了谁都没意思了。总之一定要多听,国产耳机更容易迷惑一些,一耳朵比大厂好听,冲动一下就下单了,一旦多听听就发现声音没有大厂的那种耐听和回味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24-1-29 19:2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个人觉得国内hifi有种过去浮夸风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24-1-29 21: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sw598542273 发表于 2024-1-27 19:27
尤其那些diy和小厂,很少互相打,特别喜欢吊打的反倒是大厂的东西,那些大厂永远都是默不发声,几年也不出 ...

大厂发什么声,就像加多宝碰瓷王老吉么,你回应他就赢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24-1-30 06: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我是UM粉丝,这个都知道。只是有一说一,如果UM,QDC算DIY,那所有卖超旗舰的都是捏糖人的,中美都算上。别的地方总部咱没参观过不好说,64波特兰,EE亚特兰大我是去过的,有机会去德国的话VE咱也联系联系阿明,去参观参观。论检测设备,生产线,比UM都差一截。

其实有一个很客观的事情,我们能够相对低价买到大厂产品的原因很简单主要有3点:1. 大厂前期投入大,后续开发成本低。这里就以森海为例,森海有自己加工单元的产线,生产外壳的高精度CNC,开发过程需要从外面采购的东西很有限,且都是成本很低的东西,比如配件,比如线材。即便如此,森海也会一壳多用,一单元多用。2. 产品定位取决于基本盘,森海不会出更高价或者多单元的产品,大耳也不碰平板,因为那个领域不在他们的基本盘里,进入一个细分市场需要重新开模,甚至要重新组建团队,你让森海现有团队去做多单元他真不一定玩的明白。研究一下森海耳塞的团队,基本都是搞物理声学,结构科学的,甚至搞材料的都没有,所以森海耳塞部门主要任务就是设计耳机壳,耳塞单元大概率是外购方案/合作方案然后自产。多单元要找分频点,要熟悉单元特性,外壳和声学结构是影响程度很小。3. 维护品牌成本,森海产品定价相较研发费用,营运成本还是低的,这样就会有一个结果,产品是否盈利,运转很依赖于量,一旦量上不去,结果就是减配。

总结下来就是,有钱,有数。

这几天论坛里很有趣的一个事就是真的会有人以为做生意是“凭良心”吃饭的,而且这口饭还只能是纯正西餐。厂家真正需要评估的在我们嘴里叫口碑,在他们嘴里叫“风险”。哎,有机会做成从国内出去有影响力的品牌,但还是差口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24-2-3 20:4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百万雄师 发表于 2024-1-29 19:09
是这样,既然点名道姓给UM戴上了DIY的帽子,那UM就算是DIY也是比较可信的,他有专业的消音室测试耳机,有顶 ...

我说的是它们的耳塞总设计师都不听自己的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24-2-3 20: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bgc11811 发表于 2024-2-3 20:45
我说的是它们的耳塞总设计师都不听自己的作品

这就很正常了,华为任总从来不用华为手机,都是用的苹果,这样才能了解竞争对手,才能知己知彼,才能超越对手,如果UM总设计师总是听自己的耳机那就是井底之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18 21:2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