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楼
楼主 |
发表于 2024-4-6 14: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唐璜》杂谈
一、东方人对唐璜不熟,但在欧洲却几乎家喻户晓,就像我们熟知孙悟空与猪八戒,他是欧洲文学三大传奇人物之一,围绕在他身上的名著不在少数,多有名人与文学巨匠在他身上留有笔墨,如拜伦、莫里哀、肖伯纳等,往简单上说,他是闻名的登徒子,说的好听点是情圣,说的难听点色狼,而且他品味女人极有眼光,手段高明,往往三言两语就能俘获女人心,当然,有研究表明少数女人往往有欣赏“恶”的天性,古今中外、多有此道,所以才有“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说法,此剧中,农家女采琳娜已有未婚夫,仅仅跟他交谈了几句,就要嫁给他,俩人差一点进了洞房,后来经埃尔维拉提醒、众人劝解才回头,被他遗弃的贵妇埃尔维拉对他深有怨恨,但却是因爱才恨,爱之甚才恨之切,最后竟然跪在他面前求他回头,唐璜死后,这位美貌的贵妇一头扎进了修道院,从此再不沾男人——心死了,大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劲头,不是一往情深、刻骨铭心断不会至此的。
说这些啥意思呢?就唐璜这个人物说:历史上对他的定义有截然相反的观点,拜伦的诗作不说了,既使是“谴责派”,人们一方面谴责他的玩世不恭,但对他追求自由无拘的生活方式,坚定、不畏艰难、至死都不改的生活态度还是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赞许,莫扎特此剧从音乐的角度是作为悲喜剧来处理的,概括性的序曲中你听不出对唐璜的蔑视,反倒是有几分悲色与积极乐观的情怀,最后一场则流露着悲壮的气色,唐璜宁下地狱也不思悔改的精神让人啧啧叹息,纵然该死,但死的这样义无反顾、本能贪生却不求生,却让人称奇,这场戏的惊心动魄处就在此,怎么说也流露着真男人的本色,怎么也比那些整天叽勒骨碌小眼睛飞转、别说到生死的紧要关头,哪风硬就往哪跑的变色龙要好的多,所以我以为:把唐璜仅仅理解为登徒子、把此剧仅仅作为因果报应的一般价值观来看待是不完全的,此剧的寓意显然要深刻,用我们传统中非善既恶的价值观看待,结论往往简单,也或与事实不符,从音乐上看,此作被称誉为“歌剧中的歌剧”,何意?它太像是一部歌剧了,连所有的念白都透着音律美,莫扎特对意大利语系音律的研究操控比意大利人还精到,这尤其在宣叙调上体现出来,那么尽韵,又那么丰富自然,再者,正像有的专家指出,剧中所有庞杂的线索情节,在音乐上都统一了,都在音乐上“同化”了。
二、咋理解意大利喜歌剧这个题目太大,它涉及到了歌剧的发展史,这可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简单的说,歌剧发源于意大利,它在意大利两个地方被发扬光大,一个是罗马,一个是佛罗伦萨,这要追朔到16世纪中叶,它最早的定型是把游吟诗中的故事、清唱剧与假面剧形式结合在一起,说这些对一般乐友没啥大意义,它后来被吕利带到了巴黎、被许茨带到德国,伯塞尔也让它在英国安了家,从而开始风靡欧洲,但一直到18世纪末,意大利始终是歌剧的中心,可能是亚平宁温暖的气候,亦或是佛罗伦萨和熙的海风,意大利人天生善唱,哪个人站出来都能来几句美声,而意大利“喜歌剧”是相对于它的“正歌剧”而言,莫扎特《狄托的仁慈》《伊多梅纽斯》都是相当精彩的正歌剧,正歌剧始终在意大利占有主导地位,它以振奋的音乐与高度格式化的曲式为主干,华丽、正统、题材往往重大,场面每每壮观,或悲剧情节、或说教引导,虽然具有相当的艺术性,但有的也不免有些娇柔做作,由于它正说的性质,所反映的内容与音乐形式往往与民众的欣赏口味不符,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什么工程之类的艺术形式,让这一切得到改变的是德国人格鲁克,而真正从艺术上让意大利式喜歌剧取代正歌剧统治地位的则毫无疑问是莫扎特,《费加罗》《女人心》,包括这部《唐璜》以无可超越、无可争辩的艺术和更加贴近民众的音乐表明,喜歌剧辉煌灿烂的时代到来了。莫扎特之后,喜歌剧在罗西尼那里得以继续发展,而正歌剧则在威尔第那里被发扬光大,但意大利语歌剧的奠基人则是奥地利的莫扎特,这是毫无疑问的。
三、歌剧欣赏的确是个难题,他比单纯管弦乐作品要复杂,所涉及的艺术范围也广阔,我赞同对不了解剧情或初涉歌剧者可先去接触视频,欣赏音乐(别管是啥形式的音乐)一个最最关键之处在于:体味细节,所谓精听其实就是专注与细节感受,啥东西都是由细部组成,泛泛的听你就很难悟到音乐的真谛,更别说体察音乐的真性,所以,先去看歌剧对了解剧情大有裨益,但我同时认定:别管是啥形式的音乐,首要是听,最终也是要靠听而非看,我不大赞成把歌剧演员作为表演艺术家来度量,歌剧主要是一门“唱”的艺术、它的内涵与元素说到底和器乐一样是靠声音来传导,歌剧虽然有演的成分,但支撑歌剧艺术的骨干,仍然是音乐的而非情节的,诠释歌剧的要旨,仍然是艺术家的嗓音而非表演表情,约翰尼· 德普演得了“唐璜”却肯定唱不了唐璜,因为歌剧与电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艺术形式,过度纠结于DVD上歌剧演员的表演容易失去欣赏歌剧最本质的部分。
四、我只所以把朱利尼版作为首选,是基于两点,1、在几个版本中,朱利尼版相对更为恰当地传导出悲喜交错的风格,我总是感觉此版在冷嘲热讽中隐含着悲哀的情调,它不那么明显,却不时在音乐与唱念中沉浮,这样的风格最为贴近莫扎特的原意,至少莫扎特在音乐上并没有简单的把《唐璜》作为一个登徒子的毁灭来处理,这种情节在序曲中很明显,它是沉重的、悲哀的而非兴灾乐祸的,在唐璜的身上寄托着资本主义刚刚朦芽时期的某种东西,自由与不受约束、坚定与不畏生死,而朱利尼恰恰在这一点上令人满意,他以阴暗的音乐风格,恰到好处地显像出作品的内蕴与隐含,2、这版艺术家与歌唱家的齐整优于其它版本,上世纪50年代末这套班底恐怕是最优秀的一套班子,EMI的老大莱格(施瓦茨科普夫之夫)可谓是慧眼识人,这八位歌唱家选的真是合适,除了萨瑟兰和卡普奇利(是年都刚刚30岁),都在歌唱生涯的最好时期,萨瑟兰别说了,卡普奇利的马塞托照旧是出色的,秘鲁男高音阿尔瓦的奥塔维奥同样是此剧的亮色之一,他有着漂亮的嗓音与抒发情感的能力,对声音良好的控制使得他演唱的抒情段落无一丝尘埃,好听极了,施瓦茨科普夫的表现符合人物的特性,埃尔维拉需要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愤怒”,这是一个贵族妇女被抛弃时自然的“失态”,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跑到另一极端而忽视歌剧“演”的成分,至于唱与念,音乐就在下面,大家可自己体味,而韦希特在表达作品基调与唐璜悲喜交加这点上也很出色,他在“猎艳”时的狂笑是空洞的,能让你隐隐感觉到内心的空虚,他的调笑自然表现出无赖无耻,最后一场对情绪的把握让人满意,足够惊心动魄,我以为他所演绎的唐璜具有一定的多样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