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zhuqiujie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归CD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24-5-6 15: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连云港
老CD机的耳机口极好,推高阻动圈不在话下,推一般的平板耳机也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24-5-7 11: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
其实现在更喜欢用CD随身听听了,有种年轻时候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24-5-7 12: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问下力士D03、D05、D06系列的CD/SACD机如何?D08、D10X太高端太贵搞不动。。。好像数字后面带U和X的可以接USB单独当解码器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24-5-8 09: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南
收了台SONY最后的高端台机Z1ES

不知道啥时候SONY还会再出新机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24-5-8 10: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usijia 发表于 2024-5-5 09:00
倒不能这么说,那些所谓高规格数字母带是智商税我认同。SACD主要是生不逢时,从技术角度来说SACD提升不少 ...

SACD必须严格区分重制和原生。

百代、环球某些批次的重制SACD是真刀真枪祭出过母带的,现在依然受到追捧的其实就是这些东西,如果发行的时候看准下手,基本就是坐等升值,因为符合升值的两大条件,一,品质拔群,二,稀少。

原生SACD的密度普遍比CD高一个台阶,但是这种密度优势必须放在大系统里,在大空间里的扩散开来,才能体现出SACD的优势。

SACD本质上是一种硬发烧的东西,仅有SACD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硬件和空间的支持。

说句得罪人的话,SACD相当于美女,娶回去还得养得起。用数据来评论SACD的优劣,和看动作片的美女撸啊撸差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24-5-8 11: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清风扬 发表于 2024-5-8 10:36
SACD必须严格区分重制和原生。

百代、环球某些批次的重制SACD是真刀真枪祭出过母带的,现在依然受到追 ...

你说的主要是理论上的,实际上还是要说具体cd或SACD哪张唱片。就像想当年索尼推出cd时也宣称ddd是最好的,但实际上最经典的cd盘绝大部分是add还有一些aad,反而ddd的经典cd盘比例少。SACD基本也是类似,虽然技术上进步不少,但真正录音以及混音制作的人的水平从2000年以后不断下降,所以真正经典的SACD盘远没有cd盘多。dsd本身不能直接混音制作,必须要转成pcm才能进行混音制作,所以实际上的情况并不像索尼宣称的那样。最终出来的成品SACD盘演录具佳才是最重要的,制作过程并不是最重要的。理论上应该最好的,实际上不一定是最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24-5-8 11: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宁波
Xsa 发表于 2024-5-5 08:26
索尼我看现在最热门的就是游戏机

最热门最赚钱明显是cmos,索尼娱乐部都是明日黄花,哪有索尼半导体香
=====

大法最后的旗舰音源是SCD-DR1吗?有没有大佬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24-5-8 11: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简简单单,回归音乐本身! 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24-5-8 12: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usijia 发表于 2024-5-8 11:05
你说的主要是理论上的,实际上还是要说具体cd或SACD哪张唱片。就像想当年索尼推出cd时也宣称ddd是最好的 ...

恰好相反,我说的纯粹是实际,并且是结合市场的实际。我没有提到任何关于码率影响的情况。具体到祭出母带的那几批SACD,无非是绿东芝、紫环球那些,再就是国内烧友不太熟悉的柏林古典,或者我不知道的小公司。没有必要具体到某一张唱片,因为这些批次的处理方式是类似的,绝非某些工作室的简单升频换个格式。它们牛逼在模拟母带。也就是说,即使换了SACD的马甲,真正厉害的还是那个模拟录音,而不是SACD的格式。这就是为什么重制和原生SACD一定要分开来谈。

数码录音时代,也就是DDD时代的经典唱片比例减少,和艺人水平下降的关系很大,什么叫演录俱佳,演还在录的前面。

唱片行业诞生之后,残酷的跨时代竞争成为音乐家的恶梦。有些唱片的演绎本身就是跨不过的巅峰。录音师的音乐修养不足,这只是唱片产业崩溃的一个环节,即不是决定性的环节,也不是带动产业崩溃的因素。从国外每年评选出的获奖唱片(古典)来看,这此录音师的水平肯定是在线的,不会把平衡弄的很差,或者电平调得很高。而在模拟录音时代,糟糕的平衡、错误的拾音摆位等等技术不成熟产生的稀烂录音不在少数,只不过经过大浪淘沙,我们现在还能听到的模拟唱片基本上是录音过关的——这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太差的已经被市场过滤掉了。

只不过,现代的录音师,或者说制作人也好,没有再出现过唱片黄金时代那种,比如威尔金森,双克里斯托夫等人,现象级别的制作人。现在还活着的,能称为誉满全球的录音大师是个瞎子,人家只做历史录音重制,最喜欢20世纪初的声乐,不在大众发烧圈之内。

原生SACD的特征非常明显,背景很黑,聚焦很好,动态很大,频响很宽。和CD相比,系统越好,差距拉的越大。问题也很明显,不怎么温暖亲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24-5-8 12: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清风扬 发表于 2024-5-8 12:14
恰好相反,我说的纯粹是实际,并且是结合市场的实际。我没有提到任何关于码率影响的情况。具体到祭出母带 ...

除了早期的索尼和飞利浦推出的SACD外,之后推出的SACD盘经典的真不多。早期的那批(索尼和飞利浦推出的)声音很像lp(细节 密度 厚度 味道),之后的SACD越来越偏现代声,近些年推出的SACD盘更是数码味十足。后来的新录音(所谓的dsd录音)很少有做出早期那种乐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24-5-8 12: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原生SACD的动态和聚焦优势,确实有牺牲流畅感的嫌疑。这也是我原生SACD买的比较少的原因。

原生SACD拿来斗机蛮好,开声就能唬住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24 03: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