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楼
楼主 |
发表于 2024-2-25 11: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哥德堡”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尽管音律好听,但初涉者面对这样庞大的变奏曲,掌握起来往往力不从心,有可能越往后听越迷惘,也就失去了欣赏性,音乐只有听明白点才有兴致,才有继续探求下去的渴望,若使人如坠五里雾中,音乐的魅力会大大减少,据我所知,“哥德堡”全部32曲,越向后听的人越少,在结构上难与掌握是其中的主因。
1、全部32曲,第1曲主题,第32曲回归主题,那么变奏部分一共30曲,这30曲分成10组,一组3曲,而每组的3曲中,格式大致相同,即:第一首、发展主题的某种个性,第二首,采取幽默和华彩的音型节奏,第三首、采用严格的卡农曲方式(第30变奏例外),以不同的声部模仿同一旋律,如果听时能自觉的按顺序分组去听,难度会减轻不少,道理很简单,每组中的三曲基因差不多,就像亲兄弟,当然有差别,但怎么也近亲缘。
2.《哥德堡变奏曲》这个题目是后人所加,巴赫给出的标题是“包括一首咏叹调及其变奏的键盘练习曲,为有两个键盘的羽管键琴而作”,注意,是为有两个键盘的羽管键琴而作,这是一句关键性的说明,按照当时作曲写谱习惯,两个键盘的谱子是分列的,也就是说,中高音区的主旋律部分与低音和声部分的谱子是分开来写的,也就是说,如果用羽管键琴演奏,我们能更清晰的听到低音的和声线条,而用钢琴演奏,由于它只有一层键盘,你很难分辨清楚低音的和声进行,不知这样说你能否理解,但弄清楚这一点,对弄清楚下面的说明非常关键。
3、这首变奏曲毫无疑问是主题变奏(根据主题展开变奏),但它在后面的30首变奏中,根据的不是上方的主题旋律,而是下方的低音和声线条,听好这首变奏曲的难度主要在这个地方,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迷团,更大的迷团在后面,在主题全部32个小节中,每一个小节只有一个低音参与进这条低音和声线条,也就是说,一小节兄弟几个,只有一个哥们能进入到“领导班子”,能明白难在哪吗?人耳本身就难以将低音和声部分自觉连成一条线,否则,和声就会变的像东方红太阳升一样简单,而你再每小节只截取一个低音,再将这32个低音断续的组成线条,再让我们听出它来,再让我们自觉将其与后面的30首变奏联系其来,这难度实在太大了!但事实如此,作品的结构就是这样的,难度也在这里,除此,在写作上没有第二个解释。
4、这是32个小节中的32个低音,后面全部的变奏都是据此而来,尤其需要重点注意前四小节这条下行的低音线,(5 4 3 2 1),它是这部作品整体构成的基础,或者说是纲领,有出入么?当然有,但大体以此为基础,接近的为严格变奏,出入较大的为自由变奏,全部30段变奏基本上由这两种变奏方式构成,这需要在亲耳聆听中注意分辨,
5、低音和声前四小节这条下行的旋律线其实整个这部作品的旋律特征与和声特征,怎么讲?意思是说:这部作品许多的旋律构成都是下行的,音阶由高向低流动,和声也较多的在下方位进行,这个特点伴随着整部作品和很多变奏,这几个低音音符自然也就成了变奏的基础与和声的基础,听熟这部作品,这个音乐特征会越来越清晰。
6、分段上,第10变奏(小赋格),第16变奏(序曲),第22变奏应视为三个重要的节点,特别是第16变奏将整部作品一分为二,该曲为法国风格序曲,它自身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两声部前奏曲风格,后半部分为三声部小赋格,而第10变奏与第22变奏则分别为前后两部分的中间节点,结构设计十分巧妙,掌握这三个节点也同样会使欣赏变的相对容易一些,至于它的其它细节,包括音乐之妙与结构之妙,除了听,没有什么捷径。
上传这版是美国著名爵士钢琴家基斯·加列特1989年1月在日本的录音,由ECM同年出版,羽管键琴版由于乐器本身的特性,本来就比钢琴版清晰,而加列特此版简直清晰的令人发指,清晰至你能一眼看穿它的织体结构,对于有心了解这部作品结构的爱好者,我实在找不出比之更合适的演奏版。
我认识加列特是他钢琴版的老肖《24首前奏曲与赋格》,当时就赞叹他不仅玩通爵士钢琴,纯古典作品也弹的这么溜,后来听闻他的羽管键琴更棒,而这部《哥德堡》让我大饱耳福,真乃是多彩多艺,不仅如此,演奏的精神气质很贴近巴赫作品的精神,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理解基本能与作品的精神与脉搏“同一律”,再加上无暇的键盘技巧,演奏的灵动而优雅。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KKodKyhj-bZmS9JD2syHg?pwd=lmq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