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ym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上下载的无损音乐,刻录为cd,音质会更好吗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24-4-11 09: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嘉兴
jymn 发表于 2024-4-10 17:26
从硬盘,拷到U盘,怎么可能会损失?

首先,复制粘贴的过程是不带校验的,所以有没有丢系统不会提示你

其次,复制粘贴过程中,会受到硬盘健康程度、温度(主要是SSD)、以及电压稳定性等多方面影响,极端情况如硬盘坏道、SSD高温降速甚至进入只读保护等情况你确定不会有一点损失?

当然,正常来说,相比抓轨和刻录,单单复制的过程出现损失的比例会小很多,是比例,不是概率,概率是百分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24-4-11 09: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不会。

玩过的人都知道刻录碟的声音电平就比原版碟要轻,其他就别比下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24-4-11 16: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百色
周大壮壮 发表于 2024-4-11 09:02
首先,复制粘贴的过程是不带校验的,所以有没有丢系统不会提示你

其次,复制粘贴过程中,会受到硬盘健 ...

不可能,复制文件假如出现差错,那就会导致文件出错,文件就会面目全非,无法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2024-4-11 20: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本帖最后由 ningfanchina 于 2024-4-11 21:01 编辑


简单说,CDDA存的信号和硬盘文件信号其实不一样。允许一定范围内误读,那么也允许刻盘精度不好下读出的音质劣化。
这也是CD或者VCD脏了有划痕还能听看,但是卡,卡就是信号其实一定范围内已经不对了,但是算法保证还能尽量放一下。

主要是刻盘的精度无法保证。最好的精度是做出的CD母版头一批次压出的CD。
大厂CD基材信号母版工艺都有保证。这样才能保证CD信号的质量。
你对比下DG原厂的CD和仿版CD和刻录CD,你光拿手里看基材都能看出不一样。
刻录盘本身是用相变材料,精度肯定差一些。放时间久了会变得更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24-4-12 02: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
玩烧录?三神器了解一下 雅马哈F1 TEAC W540E 浦科特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24-4-12 07: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
本帖最后由 狐狸 于 2024-4-12 07:10 编辑

音频文件就是一串代码,在拷贝过程不会丢一个字符。假设拷贝过程会丢一些字符,拷贝的机器又不是ai的,怎么会只选择丢代表细节的那部分字符,而不会丢主旋律的字符。所以在拷贝环节失去细节就是扯淡的说法。这其实取决于你cd的解码和你数播的解码那个更好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24-4-12 07: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
ningfanchina 发表于 2024-4-11 20:51
简单说,CDDA存的信号和硬盘文件信号其实不一样。允许一定范围内误读,那么也允许刻盘精度不好下读出的音 ...

音频文件就是一串代码 0101010101这种。拷贝过程和刻录过程会完整刻录每一个字符。如果真的会丢字符,为啥只丢代表细节的01010101,而不丢主旋律的10101010?难道刻录机是ai的?可以识别音频文件的内容?可以有选择的丢掉细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24-4-12 10: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jymn 发表于 2024-4-11 16:25
不可能,复制文件假如出现差错,那就会导致文件出错,文件就会面目全非,无法使用

我猜你是文科生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2024-4-12 14: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南京
越山向海 发表于 2024-4-12 09:12
头一批次的CD用的是当年的母带制作,这是首版音质好的关键。这些母带由于年限和存放的原因,很多已毁、损 ...

母帶是分等級的,一級母帶多軌的,還需要經過混音和母帶製作成壓片母帶才能拿去壓片.

壓片並不是用的一級母帶,90年代中期前各地壓片用的母帶是很混亂的,經常會出現歐美日版CD母帶不同的情況.古典相對好一點,DG和Decca在大多數情況下能保證各地壓片母帶統一.而且根據DG和Decca這麼多年各種再版來看,無論是不重製的再壓,還是重新模數傳輸再重製的CD,一級母帶和壓片母帶的保存情況都比你想像的好很多(其實壓片母帶已經是數字化了,基本上不存在存放問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发表于 2024-4-12 15: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南京
越山向海 发表于 2024-4-12 14:41
2001年的资料,日本工厂生产黑胶唱片的流程,制作黑胶母盘的音源是模拟开盘带。

【日本黑胶唱片制作过 ...

處理方式就不一樣.黑膠最後一道工序是analog,而CD的的最後一道工序是digital,你不可能看到有AAA或是DDA的CD.用於製作CD的母帶是數碼的,90年代中期以後絕大部分的錄音母帶都是數碼的了,所以在保存上不存在以前模擬母帶的問題.其實就算是早期模擬母帶的保存也遠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糟糕,看看現在有多少重製就知道了,歐美大公司還是有一定標準的,不合格的母帶拿出來重製的事不常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楼主| 发表于 2024-4-12 16: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狐狸 发表于 2024-4-12 07:15
音频文件就是一串代码 0101010101这种。拷贝过程和刻录过程会完整刻录每一个字符。如果真的会丢字符,为 ...

我和你 一样看法啊

是那个“周大壮壮”说,在不同存储设备上,拷贝文件会造成信息丢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24-4-12 22: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disorderian 发表于 2024-4-12 15:25
處理方式就不一樣.黑膠最後一道工序是analog,而CD的的最後一道工序是digital,你不可能看到有AAA或是DDA的 ...

要看母带的时间。如果是八九十年代以后,基本母带都是数码的了。保存损坏倒是应该机会不大。母带本身保存问题我觉得更可能是更早的单声道录音。
其实重制更大的改变是remastering。基本重制目的都是要remastering。
原来的母带由于技术限制,动态细节各方面还是有限制,导致听感不是太好。通过现在技术手段remastering,可以提高动态细节等各方面,从而提高听感。
但是这个也是个见仁见智的,有的又说这是数码声。
我觉得是好事。听感上remastering过得音效更好,更加接近现代的听感。真的坚持原来老旧唱片听感的我觉得反而是少数人。
而且原始版本一般是要糊一点,所谓原始听感更好,我觉得更多是一种过去那种怀旧音效的心理滤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24-4-12 22: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ningfanchina 发表于 2024-4-12 22:48
要看母带的时间。如果是八九十年代以后,基本母带都是数码的了。保存损坏倒是应该机会不大。母带本身保存 ...

有趣的是很多网站由于带宽的限制,对你上传的音频会偷偷做压缩或重采样之类的处理,而且不告诉你。
这也算网络时代的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24-4-12 23: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狐狸 发表于 2024-4-12 07:15
音频文件就是一串代码 0101010101这种。拷贝过程和刻录过程会完整刻录每一个字符。如果真的会丢字符,为 ...

举个例子。比如视频文件,你看到的最终在屏幕上的是连续的一段影像。这段影像可以拆解成连续的一系列图片,或者说连续放的一系列图片可以做成电影,这就是最早的电影,
从这个开始为基础。保持最全的细节是这一系列图片都不损失。但是其实其中某一副图片有问题,在连续放映时你可能不会感觉到。或者一段图片的某一块有问题,你可能也感觉不太影响整体视频的播放。
而且如果其中某一部分出问题,可以通过临近部分的亮度颜色推测这部分来弥补,这就是视频解码有问题时的恢复。
那么当你的光盘读取有问题时,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就是但凡有一点小错就卡住播不动了;一种就是恢复一下继续播。最早有一个播放器还以恢复能力强读碟能力强著称。
视频相对好理解。音频其实也一样。比如爆音就是音频出错了。

说这么多只是想说明,这个技术并不一定需要AI,基于音视频的编解码就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和恢复。其实MPEG压缩里本身就有I帧P帧。文件本身可以讲就是有损的,不是完全无损的,播放就是重建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准确度在哪里。当然用AI会让出错恢复更合理更漂亮。这我个人觉得是以后的方向。其实国内厂商完全在这方面可以多努力,很容易做出自己的技术壁垒和噱头。

甚至你可以自己在原有编码基础上加一点冗余编码,让网络或者文件传输由于冗余编码的存在在恢复原始编码时更准确。
冗余编码会很大提高正确率。但是即便冗余编码也是有概率出错的,没法保证100%。

读的有问题可以有各种技术恢复手段,这也是各家APP播同一个文件可能出的最终波形不太一样。
各家电路其实最后做出的波形也不太一样。这又牵扯到不同电路实现不一样。又是有各种方法。

总归音视频流和传统计算机文件概念其实不太一样的,不能简单类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24-4-12 23: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无锡
刻录CD肯定比数码播放音质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24-4-13 05: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
本帖最后由 狐狸 于 2024-4-13 05:41 编辑
ningfanchina 发表于 2024-4-12 23:12
举个例子。比如视频文件,你看到的最终在屏幕上的是连续的一段影像。这段影像可以拆解成连续的一系列图片 ...

我说的是拷贝 不是数码文件转成模拟的解码过程,在拷贝过程是不会丢失细节的。你提到的纠错问题,其实不是为了应付拷贝过程的丢包,而是早期的介质是光盘之类的,容易划伤,造成数据介质损坏,形成的数据损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24-4-13 15: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jgm0912 发表于 2024-4-12 23:42
刻录CD肯定比数码播放音质好

兄台刻录过c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
发表于 2024-4-13 19: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感觉抓轨音质至少损失一半,网上有些资源乱修改削过不靠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24-4-13 20: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狐狸 发表于 2024-4-13 05:36
我说的是拷贝 不是数码文件转成模拟的解码过程,在拷贝过程是不会丢失细节的。你提到的纠错问题,其实不 ...

对,我说的是牵扯到文件出错以后的处理。主要也不是应付拷贝丢包,和你说的这些情况相比,拷贝是相对稳定的。
但是拷贝不是一定100%正确的。比如硬盘文件,硬盘是磁介质, 硬盘文件的拷贝是磁头读磁信号,转成电信号,电信号通过usb到计算机里转一圈转出来再到硬盘磁头转成磁信号,拷贝完成。
这个过程中,硬盘磁介质和磁头读取最容易出错,电信号也有可能出错。所以拷贝过程是有可能出错的。文件组织形式是有文件目录表,,文件头和文件内容,只要文件目录表文件头验证没问题,系统就告诉你文件拷贝成功了。但是里面不一定每一个数据位都会校验的。 这个另一个例子是文件删除,文件删除也只是删了目录表,并没有读取抹除每一个bit。
所以你所谓的文件拷贝成功并不代表每一个bit都一模一样。系统并不会校验拷贝过程中的每一个bit。

同样压盘和烧盘过程中也不能保证每一个bit都一模一样。烧盘神器一般光头伺服机构和电机特别稳,会好一些。


一般来讲多一层工序多一个鬼,而且相对压盘,靠光头伺服照射可刻录盘相变材料记录01bit的形式更容易出错。
当然错的几率没那么大,其实很小很小的,这种情况引起的劣化我觉的基本听不出来,除了爆音。但是信号本身肯定是会劣化不会更好的。

至于你刻成光盘以后用更好的CD回放系统回放,虽然音源少了几个bit,但是你回放系统回放电路好了太多,那音质听起来也可能变得很好。
这个要看你系统整体的情况的,不是简单光说信号源的问题。

信号只是一个方面,还是最稳定的一个方面,相对而言,回放的喇叭耳机最不稳定,解码功放电路的噪声影响都比音源来的大。

回到楼主的情况,我觉得是要综合考虑整个链路系统,单拿最稳定的信号源部分说事其实没意义。
他的数播和CD回放这两套系统本身的差距才是巨大的,其实刻不刻盘,只要你不是刻的时候做重采样,保持原样,刻一次虽然理论上更差,但是差的估计都是0.000000001%之类,和没差别是一样的。
最重要是要搞清楚哪个回放系统更好更合口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发表于 2024-4-13 20: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本帖最后由 ningfanchina 于 2024-4-13 20:20 编辑
ningfanchina 发表于 2024-4-13 20:13
对,我说的是牵扯到文件出错以后的处理。主要也不是应付拷贝丢包,和你说的这些情况相比,拷贝是相对稳定 ...

另外我只说了基于原版信号源,你自己烧CD差距差别不会太大,不包含盗版和网上不同的信号源。
盗版和网上信号源的问题是有可能用了本身就是处理过的很差的信号源,就是信号源本身很差。这个差距是巨大的。
这个差距和制作工艺没关系。这个差距就是信号源本身有问题。


所以你的信号源究竟是什么清况要另外辨别。一个是靠来源保证,一个是还有很多软件可以做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2-10 23:0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