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fei 于 2025-3-19 00:10 编辑
说点理论, 怎么做音箱才能有‘脱箱感’, B&W 801, 802为什么脱箱感很牛,
让人感觉到音箱的存在, 实际上是因为音箱的声音不完美, 只要声音完美,人就感觉不到音箱存在。
有6个因素导致不完美:
1. 相位一致性
不同单元的相位如果不一致,比如中低频的相位和高频相比略有偏移,人就能听到箱体感
801分频网络能让全频段信号完全同步
2. 箱体共振
当箱体有共振,就会成为一个“额外声源“,让耳朵感受到声音仍然“附着”在音箱上
801又重,材料又高端,几乎完全消除箱体共振。
3. 高频衍射效应
绕射 Diffraction : 使高频能量“包裹”在音箱表面
衍射 Edge Diffraction :声波在边缘形成二次声源,让耳朵误以为声音仍然来自音箱本身
801/802/803 用Turbine Head,把高频头和音箱分离,解决这个问题
4. 低频阻尼控制
低频容易和箱体驻波共振,会让人听出来声音“粘”在音箱上。
801用特别大、沉低音单元, 特别的内部吸音结构,这些物理方式防止共振。
对功放需求也高,需要高 Damping Factor 的功放来控制单元运动。如果功放的 DF 不够高(DF最好>1000),也不行。
5. 瞬态响应
瞬态是对瞬时信号(Transient Signals)能多快、多精准地启动和停止播放声音。
瞬态不好,会高频模糊、拖沓、混响过长,导致声音“黏”在音箱上。耳朵感受到“模糊的发声点”。
瞬态好,声音可以精准定位/“漂浮”在3D空间中, 还能让乐器、声音有精确的前后纵深感。
这个是B&W的拿手好戏,基本上全系列音箱,600系列以上就都能做到。 只要是高频的乐器,就能让人觉得‘漫天星斗’,乐器3D的挂在空中,浮在眼前...
6. 声场的宽度深度 : 基本上就是和音箱尺寸成正比。 没法取巧。 因为声波的指向性、扩散角度、低频波长都是直接和音箱尺寸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