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嗯,听过很多,我没钱买几十万的线材,但是线材我之前也买了十来万,现在设备前后端加起来也大概20万左右,和老烧们完全没法比也完全不是顶级,但也能说入门了,现在还留着一些线世界的白金星线,和部分零零散散万把块的线材,以前我也是真的信,买了不少,看我以前发的主题就知道了,我并不是没沉浸过线材的世界,后来家换了独栋,电箱也不用和邻居分享了,于是做了专线,墙插,然后上了隔离和再生电源,彻底做好了从根源到房间的电源处理后,盲听线材我已经基本听不出好线和机线的区别了,不是说都难听,而是都好听,盲听下别说什么前5次,第一次就已经听不出区别了,一开始也以为我是木耳,省钱了,后来叫了我父母一起来试听,也是听不出,我父母是星海学院的器乐教授,其中一位还是雅马哈中国区器乐代言人,他们都是声乐和器乐专业的,也听不出来,所以从这时候开始,我对线材的脑补就开始降低了。。。然后我就开始查询各种hifi功放,解码的资料,发现很多标准出厂就是只配了优质的机线,按照一些器材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定价,加入一根你说的万把块的线材,对成本压根不会有什么影响,烧到一定程度的玩家对价格不敏感的,一条万把块的线当标配价格完全可以让烧油接受,为什么厂家不那么配置呢?因为很多人说换线如换机,机线没法听,那要是dcs的系统用机线,和国产几千块解码用万把块的线,后者是不是可以把前者秒了?这点逻辑上说不通。,也是我最大疑问的地方。
我个人认为的是,电源没经过处理之前,通过换线的确能起到一定的类似导体充当滤波的作用,所以可能听起来能多点变化,但是全系统做好电源处理后,你输出的电源已经是非常优秀了,线材的作用就降低了很多。当然这些我觉得需要专业频响仪之类的仪器来测试,毕竟人耳能听到的有限,有时候需要传感器辅助一下,因为声学前面就说过了,是综合的一个系统,结合了视觉,听觉,情绪,脑内分泌,实在是太多了,就连你也说了,人耳的听觉疲惫,哈曼卡顿的测试中是考虑了这个的,所以音频都限制在10-12秒范围内,同时哈曼测试也研究过听觉疲劳,30分钟内是没什么听觉疲劳的,不然很多职业都没法干活了,包括各种调音师,录音室,甚至军队的声呐兵。
哈曼卡顿(Harman Kardon)所属的哈曼国际声学实验室(Harman International)针对盲听测试发表过核心学术论文,该研究直接推动了行业标准“哈曼曲线”的诞生。以下是关键论文信息及研究细节:
听众对不同耳机目标响应曲线的偏好》(Listener Preferences for Different Headphone Target Response Curves)
这个是发布在2013年5月的音频工程学会(AES)上,现在网上也还有记录,我是通过chatGPT搜索和翻译的,里面介绍了很多细节。具体的盲听测试和流程全部都有,我觉得这比一些烧油之间举办的会专业很多。
电源线对音质影响基本都是材料导电性,线径,结构,电磁屏蔽,阻抗,环路干扰,但是要是经过电源线的电流本身就处理的非常优秀了呢?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慢慢研究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