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风神越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耳机历史的里程碑:AKG K1000 深入解析(大家坛首发)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25-11-15 23: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文山州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25-11-15 23:4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西
非常喜欢kk,收藏了两条,唯一的问题是没有配到合适的功放,主要还是价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25-11-16 02:4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金嗓子ef4000可以搞定k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6 07: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德国
盖楼,加更内容:
hrklg01,你听什么类型的音乐?其他设计师在设计K1000时听到了什么?
(hrklg01是K1000发音单元的设计师Heinz Renner)

Head-fi论坛原贴截图,中文翻译是浏览器自动翻译。

截屏2025-11-16 00.50.48.png (152.9 KB, 下载次数: 1)

截屏2025-11-16 00.50.48.png

截屏2025-11-16 00.51.05.png (175.67 KB, 下载次数: 0)

截屏2025-11-16 00.51.05.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6 08: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德国
本帖最后由 风神越野 于 2025-11-16 09:50 编辑



更新,补充一些烧友们可能会感兴趣的内容:烧友问Heinz,K1000耳机的设计是否和C414麦克风相关,K1000是否是工程师在实验室里捣鼓的半成品,以下是Heinz的回复原贴截图
在这串讨论帖中,前几页烧友主要问了这些问题:
  • K1000 的设计过程是不是“私人项目”?是不是当年 AKG 不重视?
  • K1000 的结构为什么这么重?单元为什么这么大?为什么声像像“前面有两个小音箱”?
  • 为什么不用静电技术?静电不是更轻、反应更快吗?
  • K1000 的 3–10 kHz 是否有峰值?是不是有电路做 EQ?
  • K1000 框架和网罩的灵感是什么?像 C414 话筒?
  • 他如果今天重新做 K1000,会采用什么技术?能不能做“ K2000”?
  • K1000 是不是“半成品”?为什么结构像是很匆忙设计出来?

    1. 关于荣誉 & K1000 的创作团队
    Many thanks that you appointed me to became a member to the Headphone Designers' Hall of Fame...
    翻译:
    谢谢大家把我选入所谓的“耳机设计名人堂”。
    The honor would be better given to Helmut Ryback - one of the 3 K1000 "Musketiers"... My job concentrated to microphones and the K1000 driver was a "finger play"...
    翻译:
    这个荣誉更应该给 Helmut Ryback,他是 K1000 的“三个火枪手”之一,也是 AKG 的主要耳机设计负责人。
    我本人主要做麦克风,K1000 的驱动单元(单元结构)对我来说只是玩票性质的小东西。
    解释:
    Heinz 的意思是:K1000 不是他一个人做的,他只是做单元技术,而框架、结构、主导设计另有其人。

    2. 为什么 AKG 当年没做静电耳机?
    AKG never launched true electrostatic headphones...
    effective moving mass of an electrostatic driver is quite high...
    acoustically added mass due to grid holes...
    翻译:
    直到 1989 年前,AKG 从未推出真正的静电耳机。原因是静电耳机的“有效运动质量”其实很高——虽然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这是物理事实。
    因为静电单元前的网孔、空气腔体会造成“声学附加质量”,加起来比 K1000 动圈单元的运动质量还要大
    解释:
    他在反驳网友“静电肯定比动圈轻、反应快”的常识,指出:
    静电不一定比 K1000 的超薄动圈快(至少以 80 年代技术而言)。

    3. 如果做新一代 K1000,他有新想法
    newest technologies... improved "K2000" driver...
    翻译:
    如果今天做新的 K1000,我有很多基于最新技术的新点子,完全能造出更轻、更快的单元,类似一个“K2000”。

    4. C414 麦克风确实启发了 K1000 的框架设计
    The C414 microphone was really an input for the K1000 frame design...
    翻译:
    K1000 框架的设计确实受了 C414 麦克风造型的影响。
    网友之前看到 K1000 和 C414 外形很像,他确认这是真的。

    5. 他承认 K1000 框架不是理想结构
    Yes, I know it was not ideal designed! Sorry for that! :-)
    翻译:
    我知道 K1000 的框架结构不是很理想,对此我也感到抱歉(笑)。
    解释:
    他承认 K1000 的框架和网罩太重,是设计妥协产物。

    6. 为什么 K1000 感觉像“前面放一对小音箱”?
    What you feel is the true mechanical moving mass...
    this is the main point what I would change...
    翻译:
    你们说“K1000 像前面放了两个小喇叭”,这种感觉来自它的“机械运动质量”。
    如果我重新做的话,我会把这个作为主要改进点。
    解释:
    K1000 的振膜 + 悬挂结构“动起来有真实的惯性”,耳朵能感觉到。

    7. 为什么有 3–10 kHz 的 EQ 电路?
    The passive electric filter inside the K1000 is to reduce the natural level increase in the area of 3k-10kHz...
    翻译:
    K1000 内部有一个被动滤波器,为的是降低 3–10 kHz 的自然提升(因为靠耳朵太近)。
    可能不是优雅方案,但成本有效。
    解释:
    他承认 K1000 有“调音用的被动 EQ”,不是纯物理声学设计。

    8. 框架为什么那么重?
    the frame and grid is very heavy designed...
    it was due to the moving mass.
    You need a reasonable ratio between moving mass and static mass...
    翻译:
    K1000 的框架和网罩之所以设计得这么重,是因为要配合单元的运动质量,必须让固定结构的静态质量足够大,以减少谐振和体感震动。
    解释:
    他解释了 K1000 看似“过度设计”的原因:
    要让耳朵不感觉单元在震,就必须让机身更重。

    9. 他认为如果重做,结构重量可以减 5 倍
    minimize the moving mass and static mass...
    Factors of 5 would be reasonable...
    翻译:
    如果用现代技术做,运动质量和框架静质量都可以减少 5 倍。
    解释:
    也就是说 Mysphere 3 的轻量化就是他在现实中做出的“现代 K1000”

    10. K1000 是不是半成品?他承认中后期设计很仓促
    the main development phase... was not limited to cost...
    The later design phase of the basket and mechanical things was in quite a hurry...
    翻译:
    K1000 最早期的研发并不是受成本限制的“私人项目”。
    但后期的外壳、结构、机械细节确实赶得很急。
    解释:
    这回答了之前网友说“K1000 像没做完的半成品”:
    前半是豪华研发,后半赶工

    11. AKG 还能维修 K1000,他很骄傲
    The fact that AKG repair the K1000 still after this long time period makes me proud as Austrian!
    翻译:
    这么多年 AKG 还能维修 K1000,我作为奥地利人感到自豪。

    12. 最后一句“太多低音的原型”是开玩笑
    may be they find that it offer too much bass ;-))
    翻译:
    (如果我把自己的原型机拿去修),他们可能会觉得它的低频太多(笑)。
    表示他自己做的 K1000 原型会比正式版低频更强。

    🔵 三、总结:Heinz 这帖想表达的核心内容
    8 个关键点
    1. K1000 的驱动单元是他做的,但主要设计师另有其人。2. 当年静电技术在实际“有效质量”上不如 K1000 的动圈方案。3. K1000 的框架受 C414 麦克风造型影响。4. K1000 框架确实太重,并非理想结构。5. 单元运动质量带来“像前置音箱”的听感。6. K1000 的 3–10 kHz 有被动滤波电路,不是全物理调音。7. 后期机械设计赶工,让 K1000 有“半成品感”。8. 如果今天做,他能把重量减 5 倍 —— 实际上就是 Mysphere 的技术路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6 08: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德国
本帖最后由 风神越野 于 2025-11-16 08:46 编辑



Post #81(关于 K1000 的滤波器与低频响应)——翻译 + 解释原文意思(逐句翻译)
Hi, two things more to the K1000 design:
你好,我再补充两点关于 K1000 设计的内容:

第一点:K1000 内置滤波器到底是什么?
  • The build in filter is a band pass and not a protection filter for the driver to get too much bass level!!

翻译:
1)K1000 内置的滤波器是一个带通滤波器(band-pass),而不是为了保护单元避免过多低频的保护滤波器!
解释:
很多烧友以为 K1000 的滤波器是为了“限制低频,防止单元受损”。
设计师否认了:它不是为了削低频而存在的。

The band pass filter's function is to reduce the natural effect of increased level in the range of 3–7 kHz resulting out of the large membrane area in front of the ear entrance.
翻译:
这个带通滤波器的真实作用是:
由于 K1000 的大面积振膜靠近耳道,自然会使 3–7 kHz 的频率产生过高的能量。
滤波器的目的就是 减少(抑制)这个自然提升的频段。
解释:
这点非常关键:
K1000 的滤波器主要在削中高频,而不是削低频。
完全推翻了很多论坛烧友关于“保护低频”的误解。

第二点:为什么 K1000 低频不足?(35Hz 以下)
  • The lack of very low frequencies, below 35Hz or so depending on the version, is a fact of the membrane resonance frequency only.

翻译:
2)K1000 在大约 35Hz 以下缺乏低频,这完全是由“振膜共振频率(f0)”决定的。
解释:
也就是说:
K1000 不是因为开口大、漏音大所以没低频,而是因为振膜本身的共振频率设得高。

It's not any effect from sound cancellation because of the open design.
翻译:
这和它的开放式设计造成的声波抵消(cancellation)没有关系。
解释:
这是再次反驳论坛上“开放式 → 低频被抵消掉”的观点。
设计师明确表示:
低频不足 ≠ 声学抵消,而是振膜参数决定的。

This is true because the membrane is in the very near to the human ear.
翻译:
原因很简单:振膜离耳朵太近了(比一般耳机近多了)。
解释:
离耳朵近,空气腔小,就不会出现典型开放耳机的大量抵消现象。

The reason why we designed the f0 not lower is just the fact that the need of membrane displacement goes with the 4th order of the frequency.
翻译:
我们没有把振膜的共振频率做得更低,是因为:
如果要让低频(更低频)也保持足够能量,振膜的位移量(displacement)会随频率的四次方增加。
解释:
通俗讲:
低频越低 → 需要运动得越远 → 单元会震得太厉害 → 会震到人能感觉到 → 也不安全。
K1000 的设计不能让振膜位移太大,否则会影响舒适度和安全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6 08: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德国



逐句翻译(准确 + 通俗)
Hi Grokit,
A predecessor in my understanding should use some similar driver features as the followe.
你好 Grokit,
依我理解,一款“前辈 / 原型”产品应该采用一些与以下类似的单元特性:
Please do not get me wrong, but the K1000 as a real free field driver without any strong disturbing parts in front or the rear of the driver, is something different as an orthodynamic driver.
请不要误会,但 K1000 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声场(free-field)”驱动单元,它的单元前后都没有阻挡声波传播的结构,这一点与平板(orthodynamic)驱动单元完全不同。
解释:
“free-field driver” 意味着单元前后完全开放,没有耳杯、没有后腔,这和 planar(前后都有磁路结构)本质不同。

The main difference is the much more linear frequency response, the consequently flat phase response and the impulse response.
主要的不同点是:
K1000 拥有 更加线性的频响、更平坦的相位响应,以及更优秀的瞬态响应(impulse response)
解释:
Heinz 的意思是:
自由声场 + 无阻挡的动圈单元 → 相位和瞬态比平板耳机更自然。

Orthodynamic principles was of course one of our favorites during the design process of the K1000.
当然,在 K1000 的设计过程中,“平板(orthodynamic)单元原理”也是我们非常喜欢的方向之一。
解释:
他们当年评估过做“平板 K1000”。

But we skipped it finally because of the described dis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the dynamic principle.
但最终我们还是放弃了平板方案,因为相比动圈单元,它有一些我们无法接受的劣势。
“described disadvantages” 指前面提到的:
  • 前后磁路阻挡太多,不是真正 free-field
  • 相位不如自由振膜自然
  • 瞬态也不如完全开放的 K1000 单元
  • 声波受到磁路/结构干扰



Br heinz renner
致意,
Heinz Renner


🟦 一句话总结:
K1000 不可能做成平板,因为平板永远不是自由声场驱动(free-field),而 K1000 的目标就是自由声场。
他们考虑过平板方案,但认为动圈更符合它的设计理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6 08: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德国
本帖最后由 风神越野 于 2025-11-16 09:52 编辑

Heinz公布的K1000官方原厂振膜涂层工艺,用于解决老化的K1000高频性能下降的问题!

Post #126 这段内容 逐句翻译 + 结合前页背景解释 + 总结其真正含义
这应该是 K1000 开发者 Heinz 在整个帖子里最“机密”的技术公开之一。

一、逐句准确翻译(带解释)
Sorry that some of you feel "left out"... 😟
抱歉让你们当中有些人觉得被忽略了……(他是看到太多人等他回复)

However, at least for the high frequency response of the K1000 driver I can suggest a kind of "repair method".
不过,至少针对 K1000 单元高频性能下降 的问题,我可以提供一种“修复方法”。
解释:
👉 前几页网友提问:为什么 K1000 老了之后高频会暗?有没有办法修?
Heinz 在这里正式回答。

Honestly, this is not really a repair method - it is the original method how we managed from the beginning that the driver works very linear till 23kHz without any "break off modes" of the membrane.
老实说,这其实不算修理方法——
这是我们当年保证 K1000 单元能在 23kHz 之前保持线性、避免振膜“分割振动模式(break-off modes)”的最初制作工艺。
解释:
👉 K1000 振膜曾经需要手工“上涂层”来改善高频表现
👉 随着老化、蒸发、掉落,高频就会变差
所以这其实是“恢复出厂声”的方法。

This method is of course nothing for people which cannot open the K1000 without distroying parts.
这个方法当然不适合那些不能在不破坏零件的前提下打开 K1000 的人。
解释:
K1000 的单元非常脆弱,开壳容易损坏、压坏振膜或断线。

But basically it's a simple method or "repair process":
但基本上,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修复流程”:

🛠 步骤 1:准备虫胶(shellac)
1) Buy or get somewhere a small piece of shellac ... this is the tree resin which was used in the past to spread the violin bow.
① 买一点 虫胶(shellac) —— 这种树脂古代用来处理小提琴弓毛的。
解释:
虫胶 = 乐器行业常用的天然树脂,干燥后形成均匀硬膜。

🛠 步骤 2:用酒精溶解虫胶
2) Dissolve the shellac in spiritus (methylated spirits) just that much that you get a viscous solution - not too visocus, just like a cooking oil.
② 用酒精(变性酒精)把虫胶溶解成一种有点粘度但不过稠的液体,大概类似食用油的流动性。

🛠 步骤 3:涂在振膜中央圆顶
3) Use a small brush to coat the membrane dome area above the coil. about 5mm to the centre of the dome is enauogh.
③ 用小刷子把溶液涂在振膜的中心圆顶区域,也就是音圈正上方,中间大约直径 5mm 区域就够了。
解释:
👉 这是 控制振膜高频分割振动 的关键工序
👉 涂层 = 阻尼
👉 让振膜高频更平滑、线性(恢复当年出厂状态)

🛠 步骤 4:晾干至少 10 小时
4) Let the whole dry for 10 hours minimum.
④ 完全干燥至少 10 小时。

🛠 步骤 5:重新装回 K1000
5) Reassemble the K1000
⑤ 重新组装 K1000。

If you did nothing wrong - the K1000 will perform at the high frequencies as it was designed to do.
如果你没有弄错,K1000 的高频会恢复到原本设计的表现。

PS: Really only for technically skilled people without any warranty!
PS:这只适合有技术能力的人操作,我不提供任何保证!
(经典免责声明 😂)

二、结合前面页数:他为什么突然说这个?
前几页网友讨论的问题:
1. 为什么 K1000 老了高频会下降?
  • 有些人怀疑振膜疲劳
  • 有些人怀疑铝线氧化
  • 有人怀疑滤波器老化
  • 也有人问:能不能修?

Heinz 在这里明确回答:
✔ 高频下降最常见原因 = 振膜阻尼层老化 / 脱落
✔ 修复方法 = 重新上虫胶薄涂层
✔ 这其实是 当年 K1000 的原厂工艺,而不是临时的修补方法

2. 为什么阻尼层这么关键?
他说:
  • 没有阻尼层 → 振膜在高频会出现 break-off modes(分割振动)
  • 有阻尼层 → 高频可线性延伸到 23kHz

所以 K1000 的“天籁高频”并不是纯振膜材料决定的,而是靠 手工调阻尼 完成的。

三、设计师真正想表达的重点(总结版)🟩 1. K1000 的高频是靠振膜中央“虫胶涂层”调出来的
这是原厂方法,不是修补工艺。
🟩 2. 随着时间推移,这层涂层会老化 → 高频变差
因此老 K1000 可能需要“恢复阻尼”。
🟩 3. 如果高频出现异常,这是“可修复”的
用虫胶恢复后,高频能恢复当年 K1000 的真实状态。
🟩 4. 这是非常危险、专业度极高的操作
需要能拆开 K1000 单元的人。
🟩 5. 他愿意把这个工艺公开出来,给烧友一个“官方级解决方案”
但不提供任何保修风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6 09: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德国



下面是 Post #194 的逐句翻译 + 技术解释 + 结合前面楼层的背景“完整解读”
这篇非常关键,因为它揭示了 K1000 最严重、最常见、最隐蔽的结构缺陷之一,并且提供了原厂级修复方法。

一、逐句准确翻译(带解释)
开头:针对所有出现 K1000 失真、Rub&Buzz 的用户
Hello to All who have problems with K1000 distortion's and/or Rub&Buzz:
各位遇到 K1000 失真或 Rub&Buzz(刮擦声 / 噪音)问题的朋友大家好:

‘had the chance to get from one great guy of this forum the K1000 drivers to repair.
The problem was – as it seems often in this forum – Rub&Buzz or also named distortions….
我从论坛的一位朋友那里拿到了一对需要维修的 K1000 单元。
问题正如论坛里经常提到的那样:Rub&Buzz(刮擦声、失真、沙沙声)。

As already described several possible reasons of this problem, I detected another one which is:
A poor membrane fixation process at AKG
(Sorry AKG – but this is really poor workmanship!)
虽然之前我已经解释过几种可能造成这些噪音的原因,
但我发现了另外一个新的问题:
👉 AKG 当年使用的“振膜固定工艺”非常糟糕!
(抱歉 AKG,但这真的是糟糕的工艺!)

🔥 这句非常重要
Heinz 公开承认:
K1000 有批次的单元由于“粘结工艺差”导致振膜边缘固定不良 → 产生 Rub&Buzz。
这不是使用者的问题,而是 AKG 厂方的问题(质量缺陷)

核心问题是什么?
To fix the problem the best way to do is following:
要修复这个问题,建议采用以下方法:

🟦 1. 使用“Ponal Wasserfest”白胶(德国产木工防水胶)
Get the glue type "Ponal Wasserfest"
(it's a specific waterproof white glue where workers normally fix wood),
买一种叫 Ponal Wasserfest 的胶(水性白胶,木工常用)。
→ 德国随处可买,非常常见。

🟦 2. 在“振膜边缘与框架之间的缝隙”滴入少量胶水
dispense little amounts of this glue to the normally fixed edge of the membrane between membrane and the frame.
在“振膜边缘和框架之间”的那条固定边缘上滴入少量胶水。
👉 这里就是 原厂粘结不牢的问题点

🟦 3. 不要担心,你可以用比较大的力把振膜稍微挤一挤、移动几毫米
Do not worry! You can use relative large force there and shift with it the membrane some millimeters, the membrane is robust!
不要担心,你可以用比较大的力量轻轻变形框架,让振膜边缘移动几毫米。
振膜其实很结实!
这句话非常重要:
👉 振膜比你想象的更耐操,边缘部位轻微移动不易损坏。
(很多人以为 K1000 一碰就坏,其实是误解)

🟦 4. 胶水会自动“流入”振膜和框架之间,24 小时后就会弹性固定好
The glue will slide under the membrane/frame and after one day (sorry – you have to wait!) everything is fixed elastically well.
胶水会自动滑入振膜下方的缝隙,
一天之后(要耐心等待)它就会弹性固定好。
→ 修复 Rub&Buzz 的根源问题。

🟦 5. 他展示了图:白色胶水已经渗入边缘
On the picture below, you see the glue as it’s slided below already – white colored!
下面的图片中,你可以看到白色胶水渗进去后的样子。
(你贴的两张图正是他展示的修复案例)

重点解释:这其实是 AKG 的工艺瑕疵,不是用户使用问题
I'm writing this because – this failure can happen very often by the latest used glueing method.
SORRY for this – but it was a process installed at AKG some time after my left from there…. 😞
我写这些是因为:
👉 这种故障经常发生,原因是 AKG 后期采用的黏胶工艺非常容易失效。
很抱歉——
但这个工艺是在我离开 AKG 之后才更改的。
意思是:
K1000 后期批次采用了更差的粘结方式 → 容易边缘脱胶 → 出现 Rub&Buzz。

为什么他以前没说?因为他不知道 AKG 修改了工艺
This is the reason because I did not mention it earlier in this forum,
because I just did not know that the glueing process was altered.
这也是为什么我之前从未提过这个问题,
因为我真的不知道 AKG 后来修改了粘结工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发表于 2025-11-16 20:1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西
耳机分kk、静电和其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11-16 22:0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